名人專訪 | 等待,最有效率 史明輝-等待中見證上帝的奇妙

等待就是最有效率的手段。有時候時間點不對,你再怎麼急迫地去衝撞、去爭去搶,都沒有用,就算贏了爭執,實際上也是輸家。

3,38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這麼多年後回想,我覺得等待就是最有效率的手段。有時候時間點不對,你再怎麼急迫地去衝撞、去爭去搶,都沒有用,就算贏了爭執,實際上也是輸家。

 

史明輝是第54屆金鐘獎動畫節目獎《小兒子》知名動畫的導演,曾遠赴紐約與加州研究所取經的他,創立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動畫系,目前擔任系主任,也是「關渡國際動畫節」的創辦人。他在2013年製作的《寂寞碼頭》,曾拿下亞太影展最佳短片、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台灣首獎等殊榮,近年代表作《小兒子》也陸續入圍多項國際影展。

「這麼多年後回想,我覺得等待就是最有效率的手段。有時候時間點不對,你再怎麼急迫地去衝撞、去爭去搶,都沒有用,就算贏了爭執,實際上也是輸家。史明輝說,「但我相信不論何時,當我宣告出我的盼望,神聽見了,祂必定會幫助我。

堅持喜歡的事情

史明輝從小就喜歡畫畫,不過在台東長大的他,成天快樂地玩耍,對於未來沒有太多想像。到了高中快要畢業時,他才突然回過神:未來要幹嘛?當時只有畫畫這一技之長的他,決定報考美術系。

為了得到更好的訓練,史明輝開始跑到臺北補習,當時還沒有週休二日,讓他每週的固定行程顯得更為擁擠:他總是在週六從學校下課後,搭著夜車慢慢從台東晃到台北,經過九個小時的車程後,抵達台北都已經是清晨五點。但畫室要到大約八、九點才會開門,他只好胡亂買個早餐,蹲在畫室門口邊吃邊等。

史明輝回憶,當時美術系還不像現今普及,準備考試的過程實在很辛苦,不過為了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他仍咬牙撐過。雖然最後因為學科成績沒有很好,無法一嘗所願,但靠著術科的優異表現,他仍考上文化大學美術系。

大三那年,史明輝發現隔壁的影劇系開了一門「動畫研究課」,頓時有如發現美洲新大陸,從此一頭栽進動畫的世界,「其實小時候就看過卡通,但從來沒想過自己可以做卡通,因為覺得好難噢,」他說,「我看過動畫的製作過程,看著他們一張圖一張圖慢慢畫,最後變成動畫竟然卻只有那麼短短的時間。

當時還沒有像現在這麼多電視台,連電腦也都才問世沒多久,更別說網路了,所以想要找動畫來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還好在「動畫研究課」當中,開設課程的李道明老師收集了很多錄影帶,每到上課時間就毫不保留地播放出來,與同學分享。

這門課內容紮實,更不是一門討喜的「爽課」,除了需要吸收大量資料,還得應付老師開出來的大量作業,到最後連影劇系的本科學生都紛紛退選了,但史明輝仍然堅持著自己選擇的這條道路。

修煉耐心

製作動畫,是一種培養耐心的過程。一般較為常見的商業型動畫,都需要大量重複描繪相同的角色人物,不僅要畫得維妙維肖,還要求每個細節都得一模一樣、分毫不差。雖然史明輝學習的是較為藝術屬性的類型,所以不需要太過琢磨於這些眉角,但因為當時動畫製作技術不如現代發達,在製作過程中仍得面臨許多艱難的挑戰。

當時的動畫製作需要使用底片拍攝,每100呎長度的底片大約可以拍攝兩分鐘,每一次都需要拍攝到一個段落,才會把所有底片全部一起取出沖洗。因此在拍攝過程中,完全無法得知當下的成果如何,也因為如此,動畫師都需要具備良好的記憶力,牢記拍攝前前後後的畫面長什麼樣子,才能製作出有連貫效果的作品。

在勞心勞力的幾個禮拜、甚至幾個月之後,當底片沖印出來,才能在放映室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這個時候只會有兩種心情:一種是太興奮,覺得效果實在太好、太有趣了,另一種就是太難過,」史明輝笑著說,「有時候甚至拍攝時把底片裝反,也要到沖印完才會發現,一切都要從頭來過。」

但史明輝卻總是享受在這些旁人看似繁雜的過程中,享受到一個地步,直到今日他都還能夠在回憶中聞到攝影器材的味道,那是一種摻雜著機油的、迷人的底片味。這份經歷讓他逐漸培養出耐心,因為即便拍攝時付出再多努力,也不得不等待到最後才能目睹辛勞後的成果。

耶穌不惜代價  尋求迷失的那隻羊

在職場打滾幾年後,史明輝繳出許多廣受好評的動畫作品,也開始陸續被各大學邀請擔任客座講師,最後在2008年,他正式成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教授。有趣的是,當年曾讓他朝思暮想、甚至重考後仍徒呼負負的第一志願:國立藝術學院,正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前身。

幾十年前根本想像不到,那時候我想要考的這所學校、而且是考了這麼久都沒上的學校,在多年後的今日,神竟帶領我來到這邊,」三年後,當時的北藝大校長想要創立動畫系,而史明輝又是全校唯一動畫科班出身,於是他順理成長成了動畫系的創辦人。

一直以來,不論是在業界還是校園,史明輝面對最大的挑戰都和動畫製作無關,而是人際的互動。面對挑戰,他總是蠻橫地用衝撞解決問題。不過在2014年信主後,他開始有了一番不同的體悟。

某天他讀到馬太福音18章、關於「走失的羊」的比喻,讀到一半,他就得意地認為自己知道最後的結果:當然是放棄走失的那一隻迷糊鬼嘛!怎麼可能因此忘了顧全大局,若是不懂得斷尾求生,反而因此讓另外99隻羊受到傷害,那豈不是損害更大嗎?

讀完整段故事後,故事的結局頓時讓史明輝感到不解。過去自己闖蕩多年來使用的理念,竟然剛好和耶穌的教導相反?直到後來為人師表,史明輝才更深刻體會耶穌所說的、還有天父的心腸,「原來,找回走失的那一隻羊、所能得到的喜樂,遠遠大於擁有99隻羊的喜樂,」史明輝感慨地說,「我覺得聖經的教導很奇妙,直到目前為止我仍然持續享受在這份奇妙當中。有些話語雖然看似不可能,但你如果照著走,神都會把它變成可能。

過去,面對不交作業、不來上課的學生,史明輝總是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他開始主動思索:這些學生沒來上課,都跑去哪了?他們沒來上課的時候都在幹嘛?他開始嘗試主動伸出關懷的手,約學生聊聊天,詢問最近過得如何?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試圖找回這些身邊迷失的羊隻。

「我開始改變過去的教學方式。我也覺得,神在我身上也許要做一些事情,這就是祂帶領我轉向教育這條路的原因,」史明輝說。

最美的時刻

走過這麼多年來,史明輝不僅是導演、也是一位教育者,更是一位好牧人。在生命旅途中他不斷轉換方向,但在看似雜亂與茫然中,卻都隱含著神為他的引領與安排。

「這麼多年後回想,我發現等待這件事情其實是最有效率的,」史明輝說,「你不需要急著去做你心中認為最緊迫的事情,因為如果時間點不對,就算再怎麼急著去衝撞也沒有意義。」史明輝回想,當自己還在業界時總是靠著拍桌子、面紅耳赤的爭論來贏得勝利,後來他發現,用這樣的方法即便贏了爭執,也會讓雙方都變成輸家。

「等待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當一切環節一一就位、神開始動工,那才是最美的時刻。」史明輝說。

︱採訪後記︱

當我們與史明輝導演約在台北藝術大學的動畫研究系主任研究室見面時,不免有些緊張,除了因為進入了台灣的頂尖藝術學府,同時也因為是第一次與得獎無數的動畫導演初次見面。

簡單介紹了自己後便開始訪談,這位國內外動畫業界首屈一指的老師便娓娓道來他的故事,述說到當初接觸到動畫藝術這塊領域的時候,甚至能感覺到史明輝的眼睛在發光,機油和底片味之於導演,如同人們初嘗到美食般興奮的神情,以至於讓他沉浸其中直到今日。

經過多年鑽研,所創立的「紅色外星人工作室」就像是影格的序列不斷推陳出新,從故事發想、劇本寫作、角色設定、製作場景、模型,零零總總繁複的過程,都讓史明輝感到非常滿足、快樂。直至成為各校爭相聘請的講師、教授,甚至受北藝大前校長的力邀進而創立了動畫學系並擔任系主任至今,從業界跨足教育界,不免有些心境的轉變。

五年前因著妻子的介紹進到教會,深深受聖經中耶穌所做的事、說的話而吸引,尤其是談到馬太福音迷失的羊的故事,竟哽咽起來…多年以來快狠準的處事態度被深深衝擊著…在這段過程裡,史明輝也曾想停下腳步,暫時不再急著要做作品時,「夢田文創」的蘇麗媚執行長就遞上了「小兒子」的原著前來邀約。幾經思考,史主任發現到,將來製作動畫的動機將不再只是為了自己而作,更是可以透過動畫的美好,傳遞神所應許的良善,間接影響這個世界

就在訪完的時候,主任邀約我們參加接下來一週的關渡國際動畫節,同時,一隻小貓咪正好睡醒慵懶的散步到陽台,主任解釋說這是他所領養的,除了牠,還有一隻小狗。看著主任溫柔撫摸著這隻可愛的浪浪,可以感受到非常難得的是-能幹、強大的導演果真擁有一顆柔軟的心腸。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36期P.52-55)

 

3,38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見證 | 2019自由特會-思考模式的更新與操練

當他真實的跟上帝連結的時候,可以跟神共創一個屬於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就比那些「應該」更榮美、更吸引人,而且可以撼動這個世界。

1,195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二重靈糧堂 林靜慈師母

Bob牧師提到,情緒是我們的儀表板,如果我們沒有真實的理解我們的情緒是什麼,就不可能知道我害怕什麼、擔心什麼。所以我學習到,當我們真實的正視它,就可以更多知道something’s wrong。

參加完這個特會讓我更加確定,回去之後要更多的鼓勵弟兄姊妹是真實的在心裡面跟神連結,勝過一切他所認為的「應該」。當他真實的跟上帝連結的時候,他可以跟神共創一個屬於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就比那些「應該」更榮美、更吸引人,而且可以撼動這個世界。

 

南投魚池神國復興教會 高王大慶牧師

身為一個牧師,我們很喜歡講我們想講的,希望大家聽我們講的,也期待大家照我們所說的去做,但事實上這中間根本沒有溝通、連結,所以我們的期待常常落空。從現在開始,當我要講道的時候,我要看著弟兄姊妹每一個人的臉,去思想神今天要對他們說的話是甚麼?而不只是寫一篇很棒的講章內容,覺得這個教導對他們一定有幫助而已。我也被提醒為什麼常常跟師母會溝通不良,我已經做了該做的,但好像就是不對。

上完這課我也馬上運用,發現當我牽她的手時不再只有牽手而已,我好像開竅了,牽著她的手跟她談有連結的事,我的焦點就放在我們的連結,就有很明顯感覺上的不同,好像我們又連上了,那種感覺太好了,焦點擺對了那做什麼事都對了。

 

台北靈糧堂 林儷

未來我的調整是,我會花更多時間思想,神祢要我講什麼?如同牧師所講的,「如果妳沒有感動,寧可站在原地不動」,而不是用自己想講的講了一堆,表演得很好,可是大家都沒什麼領受,我會在這部份更多聽神的心意,祂到底要我講什麼,也在人的部份多聽他們的想法。

 

高雄燕巢教會 承運

Bob牧師講到耶穌道成肉身,是為了渴望與我們建立連結,讓我回想到起初受洗的感動,知道神十分渴望與我們連結,只是漸漸地在教會有愈多的服事、接觸愈多的人、聽到更多的訊息、條例,我們開始會規範自己,注意的焦點好像從專注神轉到專注事情、要做哪些事情,而忘了來到教會是為了重新回到神面前。

沒有連結就沒有關係。之後我會更多去聆聽他們的聲音,對他們的教導給予自由的選項。與我們連結是重要,更重要的是可以連結到耶穌-生命的源頭,我期待自己可以更多連結於神,也更用心對待每個人。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36期P.41-42)

 

1,195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牧者專訪|以聖靈和神的話作為最終準則—腓力‧曼都法

讓我們一起「活在以聖靈和神的話為生命的終極準則上。」別害怕別人怎麼想你,或他們怎麼評論你。到最後,只有聖靈和耶穌如何看待我們才是最重要的。

2,819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

亞洲青年覺醒專題報導-腓力牧師專訪

文字整理 | 黃詩絜、何恕瑜

 

Q可以和我們分享,為什麼這次有感動,需要聚集更多的教會與年輕人,一起來到這個聚會中?

當教會合一時,我們可以傳達神的聖潔、熱情、對失喪靈魂的負擔以及對世代極大的異象,我覺得這是一個完美的時間點,特會是我們被聖靈和神的話攪動的時候,是一個恩膏分賜的時刻,以至於我們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領受極大的影響力,神能使用這些時刻讓福音被廣傳。

Q這次來到臺灣,最迫切想與年輕人分享的信息是什麼?渴望看見年輕人生命經歷什麼樣的轉變?

年輕人大部分一不小心就會沒有異象。聖經說「神的民沒有異象就放肆。」這個意思是他們會偏行己道,朝著不同方向前進(沒有往耶穌的方向)。所以我們才需要像這樣的時刻對年輕人的生命說話,給他們人生正確的異象。聖經上也說,當聖靈澆灌時,孩童要說預言,老人要做異夢,年輕人要見異象。我們希望他們看見異象、看見未來、預見自己成為領袖,成為這個世代的解答。

有很多迷失的年輕人,來自破碎家庭或是心裡充滿掙扎,我相信年輕人他們需要恩膏,需要有人挑旺,需要有人對他們說真話,而不是一些讓他們靈裡沈睡的搖籃曲,當他們看見自己的生命能改變,就不會再繼續浪費光陰。點亮他們的靈魂、把他們推進禾場裡!這些年輕人所處的時代會成為最卓越的世代。

Q你覺得基督徒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思想「傳承」這件事?是參與牧養之後嗎?還是有了小孩之後?

如果我們真的是基督徒,就要像基督一樣:從他公開服事的第一天,就在尋找門徒。他向父神禱告整夜賜下啟示-哪些是他需要選擇作為門徒的人?他不想選擇完美的人,而想要呼召對真理飢渴慕義的人,去呼召、恩膏、訓練、教導他們。只要開始,雖遲不晚。從進公司的第一天開始;在事工前期就開始,因為門徒不會在一夜之間變成熟,需要時間才能看見果子,所以越早開始,就越能看見果子。而事實上當開始門訓人的時候,我會變得更敬畏神,因為所有人的眼睛都盯著我看,或是尊敬我,把我當成模範,我也會變得更小心、更有智慧。

只要你發現自己比別人領受更多,就應該開始傳遞這些知識給沒有你那麼幸運的人。千萬不要把這些真理攬在身上,任何基督給你的寶藏,尤其是屬靈的寶藏,都不只為你一個人,要分享給其他人。

Q「親愛聖靈,My Best Friend」這首歌,有一句歌詞Bit and bridle in my flesh,這句歌詞背後有何特別意義?

大家都喜歡聖靈溫和的一面,不喜歡「嚼環韁繩」這部分。「嚼環韁繩」的意思,就是在你軟弱之處,包括在身上,那些你一出生就帶出的罪性上,聖靈會成為你的「嚼環韁繩」。所以當聖靈臨到你身上時,你不只是領受能力與見證,你還會領受這個「嚼環韁繩」。

舉個例子,每一次當你口中說出關於別人不好的話語,相信我,你自己也會不好受。聖靈會跟隨你到天涯海角直到你對那些還沒道歉的人致歉為止。對我來說,我是一個很快動怒的人,而我的肚子就是聖靈「嚼環韁繩」之處,每一次只要我瞬間發怒,肚子就會絞痛,就像是聖靈在我肚子放下「嚼環」一樣。聖靈會在你的軟弱上掌權,祂要親自成為你的「嚼環韁繩」使你不陷入罪中、使你更多親近祂。

Q與聖靈成為好朋友,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你是無懼的,你不會害怕未來如何,因為你知道自己在祂的手中,祂用手托住你。我不會斷言自己是祂最好的朋友,因為我還在學習,我常常讓他失望也讓自己或其他人失望。但是至少我希望祂可以當我最好的朋友,然後也希望,我可以當祂最好的朋友。我真的希望有一天,可能等我再年長一點,祂會對我說:「腓力,我的兒子,我的僕人,你其實在我最好朋友的圈圈裡。」那我會超興奮的!

Q最後想請牧師對所有的年輕人分享一段鼓勵的話。

就讓我們一起「活在以聖靈和神的話為生命的終極準則上。別害怕別人怎麼想你,或他們怎麼評論你。到最後,只有聖靈和耶穌如何看待我們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6期P.36-37)

2,819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

見證 | Change The Nations

好好的愛耶穌!好好的委身在教會裡面!因為上帝豐富的計畫都在教會當中,所以你可以好好認識愛你的天父,透過這個大家庭幫助、建造你!

1,109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牧者見證

GMI大溪榮美教會-鄭凱凌牧師

其實在追隨耶穌的生命旅程當中,很多時候我是很自卑的,常常會覺得,主阿!祢確定是我嗎?祢確定要呼召我在這個領域來服事祢嗎?但神透過光偉牧師激勵我:「當你願意被神來使用的那一刻,上帝就會在你的生命中做超乎所求所想的事情!」

送給年輕人的一句話:在你什麼都沒有的時刻,將自己歸零,把自己完全的交給神。我雖無有,但神能夠!

 

內湖行道會-黃士誠牧師

在特會中看到很多的年輕人被上帝的愛激動,願意起來回應神!在現今的時代,世界用盡各樣的方法吸引年輕人的注意,然而有一大群的年輕人好像以利亞那個時代,七千個人被神保守著沒有向巴利屈膝,我看到許多年輕人就在那裡回應神,讓我非常感動的畫面。我認識主這麼多年的時間,越來越能體會到我的神是一位愛我的天父,我很期待能夠傳承給下一代,讓他們知道有一位愛他們的天父,而他們也可以領受一個父親的心,把上帝的愛不斷的傳承下來。

送給年輕人的一句話:好好的愛耶穌!好好的委身在教會裡面!因為上帝豐富的計畫都在教會當中,所以你可以好好認識愛你的天父,透過這個大家庭幫助、建造你!

 

雙和基督教崇真堂-林瑞光牧師

今年七月剛到雙和崇真堂主責服事,完全是一個新的開始,有很多需要去努力的。但是我在光偉牧師的信息裡聽到要開始交棒,這真的是很震撼,我才剛到這個教會就要開始學習交棒,讓更多年輕人在下一個世代裡能夠快快地被興起來。我最想傳承給年輕人的是──讓他們走出教會,與不同教會的青年在一起。就像當年十二個支派合一在一起,成為耶和華的軍隊,也就成為改變這個世代極大的力量。

送給這世代年輕人的一句話:你們可以開始行動了!

 

學員見證

潭子行道會-林佩諠

看見那麼多上帝精兵踏出自己的舒適圈,我也感受到神的呼召。第一天不曉得從何而來的感到非常痛苦,深陷在負面情緒當中,甚至使我無法禱告、想逃離會場。教會的弟兄姊妹鼓勵我:「在苦難中必得拯救」。於是我便禱告:「主啊,如果這是你要給我們的,那明天的聚會讓我也一樣痛苦吧!」第二天的聚會,喜樂從我裡面不停流出來!感謝主,讓我看見這麼多弟兄姐妹投入民間各方領域,做榮神榮耀的見證人,那我是不是也可以?第三天,我領受更多感動的恩典,讓我決心回應神的呼召,去到這世界沒有福音的地方,把盼望帶給他們,把神的愛帶到他們的靈魂裡。

 

蘭陽靈糧堂-謝欣妤

第一天特會結束的晚上,我走路回家扭傷右腳踝,雖然回到家有緊急處理,做過冰敷,但沒有比較好,反而更加嚴重。到第二天特會我參加下午場,一進會場敬拜禱告不久,就有為病痛的人禱告的時刻,在以前我從來沒有病痛得醫治的經歷,雖然很渴慕,但我比較害羞,通常就算不舒服也不太敢舉手或站起來。但那一天很特別,我突然覺得舉手沒什麼,於是我舉手告訴為我禱告的人我的右腳扭傷。就在禱告時,我感覺有一股電流流到我全身,好像有什麼事發生在我身上。禱告完,我試著轉我的腳踝,竟然不會痛了。記得一開始我是跛腳進特會,結束我可以用跑的趕捷運!榮耀歸給神!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6期P.35)

 

1,109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特會報導 | 各領域達人~與神築夢的奇幻旅程

「誰願意走出去我們的舒適圈?這舒適圈不一定是在非洲,有可能就在你的身邊!」

912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Inspire Talk」 

特會除了牧師講員的恩膏服事,更安排了六場Inspire Talk。福音無界線,不是傳道人也可以傳!只要願意順從聖靈的差遣,無論在家庭、校園還是職場,都能帶下醫治與盼望。

「改變,就是現在!」CHANGE THE NATIONS!

 

 

「社會企業家有四要,缺一不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社會企業急先鋒陳一強

 

「真相不是真理!真相是別人沒那麽喜歡你,真理是耶穌愛你到底;不要被真相擊倒,要被真理釋放。」-創略廣告董事總經理 黃志靖

 

「你今天在非洲抱到的孩子,因為戰爭、飲食、醫療不足,三歲以前都會死。」

「誰願意走出去我們的舒適圈?這舒適圈不一定是在非洲,有可能就在你的身邊!」-舊鞋.救命活動發起人楊右任

 

「神是信實的,只要被祂摸著的,祂就會負責到底。」-得勝者文教創辦人 劉駿豪

 

「如果當初我只是繼續追求成功,就算做到馬偕醫院的院長也沒有用,學習把問題交給神,如果神可以解決我的困難,他也可以解決你的!」-新竹馬偕醫院急診外科主任 白永嘉醫師

 

「當我們像巴底買一樣為了呼求耶穌站起來的時候,神會開我們的眼睛,改變我們的生命;當我們跟隨耶穌的時候,神看到的不再是我們這個人,是祂在我們身上的榮耀!」-日本新宿Shalom Church 富田慎吾牧師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6期P.34)

 

912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特會報導 | 2019亞洲青年覺醒專題報導

「若我們想要領受聖靈的新酒,就需要成為一個新的皮袋!」新舊不關乎年紀,不是來自世界,而是讓神住進你的心。

1,169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承接復興烈火~現在就是青年接棒的時代!

由Asia for JESUS、台北真道教會、新店行道會、台北復興堂、Revival牧者網絡、GMI大溪榮美教會與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首度共同舉辦跨宗派、跨地區、跨城市的挑旺大會──「亞洲青年覺醒」特會,為期三天,在新店行道會美河堂齊聚。聚會豐富的信息點亮年輕人的靈魂,期待看見被裝備的青年預備進入禾場,無論是校園、職場…等各個領域,興起為主發光!

上帝一直在尋找願意起來接棒的人

第一天上午由新店行道會主任牧師張光偉揭開序幕:「誰願意起來抓住復興的接力棒,繼續奔跑下一段路程?」光偉牧師提到,我們拿到棒子的原因,是為了要交棒出去;所以在接棒時,就要預備好放掉;只有放得好,下一個人才能接得好。他並呼召青年傳道接棒復興的恩膏,再由青年傳道傳承給他們所帶領的小組長們,一棒一棒的領受,奔跑接下來的賽程。

 

學習哈拿-哭也要把年輕人哭出來

台北復興堂柳子駿牧師鼓勵學員,在還沒看見下一代大復興之前,要做這三件事情:一、定意尋求神。可以學、可以渴慕、參加特會,但最重要的是專心尋求神,神會給教會獨有增長年輕人的方法。二、付上代價的犧牲。子駿牧師舉例自身起初的服事,想吃水果卻和妻子身上連五塊錢都湊不到,沒想到晚上就收到一箱24顆裝的奇異果。神真的紀念為他所擺上的人。三、繼續用信心相信,神蹟必然會降臨。

這是一個upgrade的季節

靈糧生命培訓學院院長周巽正牧師「即便沒有照著劇本走,不代表神沒有工作,只是沒有照著你的想法,關鍵是,你是否注意聽見神的聲音?」巽正牧師告訴大家,不要忘了神仍然在做工!「因為就在你覺得最不配、最破碎的時候,你的身量將會擴張、影響力變大,你的恩賜、能力都會變得更大!」

 

向內看-覺醒的生命

台北真道教會廖文華牧師提到,聖經時代用來裝酒的皮袋經過時間的催化,終究會變硬、僵化,一旦沒有了彈性,酒後發酵的過程還在繼續,氣體膨脹,皮袋就會裂開。「若我們想要領受聖靈的新酒,就需要成為一個新的皮袋!」新舊不關乎年紀,不是來自世界,而是讓神住進你的心。

 

困難點的存在 是因為神相信你可以突破!

Asia for JESUS副執行長晏信中牧師,透過耶利米哀歌三章27節:「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提醒年輕人看見需要的時候,就多走一哩路去滿足需要,這多出來的一哩路,將是年少負軛所鍛鍊出來的肌肉。「當神把困難放在面前的時候,是因為他信得過你,困難並不是要讓你被打倒,而是要讓你突破生命中的制約!

 

年輕人所處的時代會成為最卓越的世代

「你沒有辦法用說服的方式讓人戒癮戒酒,你的恩膏應該大過毒癮,用神的大能把他們從魔鬼手中救回來!」印尼沙崙玫瑰教會副主任牧師腓力․曼都法,以聖經使徒行傳廿章鼓勵年輕人:「不要做沉睡的猶推古,而是復興的猶推古!當神差遣你的時候,不需要帶屬靈聖器,因為你和我的生命,是拆不掉的十字架!

有恩膏是因為選擇順服聖靈,如同神要撒母耳順服他所要膏抹的是牧羊少年大衛,腓力牧師提醒台下的青年,「不要浪費時間,神的國度需要你,下個世代需要你,你就是台灣未來復興的父老!」他勉勵年輕人現在就要開始尋找下一個大衛,用神的愛愛他。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6期P.32-33)

 

 

1,169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姐妹專欄 | 打破框架 與神做教育 – 李丕寧、楊麗芬

從前雖沒有快樂的童年,如今因著婚姻家庭得著滿足。與先生親自教養著六個孩子,成為國境之南的在家自學先鋒者,遭遇困難也沒有放棄,因為愛,而可以堅持-一個笑淚交織的幸福見證。

2,452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

採訪|何恕瑜  撰稿|何恕瑜、林仕崡  圖片提供|李丕寧、楊麗芬

 

除了台灣現行的國民教育體制,還有沒有第二、第三種選擇?

這次採訪到的兩位女性:一位是以天國文化為教育理念的實驗學校校長李丕寧,

另一位則是「十七年前」開始以在家自學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的全職媽媽楊麗芬。

且讓她們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

 

孩子心目中最溫暖的校長媽媽-李丕寧

身為「校長世家」的孩子,從「不願意」到「願意」進入教育界,成為用愛心和耐心陪伴學生、老師和家長,濯亞國際學院的

李丕寧校長,擁有溫暖堅定的微笑,而她是如何走上神給予她的命定?

Q如何確信想要走教育這條路?遇到困難時如何堅持下去?

其實從小我是確信「沒有想要」走上教育這條路,出生在校長世家,非常明白教育的美好與辛苦,甚至可能沒有時間陪伴家人,而我希望將來自己的孩子不會被犧牲,才會決定不進入教育界。但我的心卻也沒有真正離開過教育領域。從小家中就常會聚集許多教育界人士,童年時都在教育的氛圍下長大,現在回想,其實那很像是 神給我的「私塾式校長訓練班」。

走上教育的契機,是 神帶領我回台灣陪伴生病的父母親,我感受到「教育」是母親一生最愛的工作。在她病重時,仍然想勸說路邊抽菸的小孩,甚至當我帶著她出門而迷路時,只要看到附近的學校,母親就好像google map一樣,能找到正確回家的方向。2014年當我告訴她,我將回教育界時,彌留中的母親留下眼淚,三天後,她似乎非常放心地回了天家。

所以當我遇到困難,除了信仰,還有個力量就是「我要把學校辦好」的信念,因為母親曾是全國的特優校長,也曾是師鐸獎得主。所以我知道我唯一所要做的就是,在上帝給我的命定中服事教育界,除了是順服上帝,也是紀念母親的方法。

Q身為一位女性,在您辦學的過程中,發揮甚麼樣的影響力?

在濯亞,與家長和老師的溝通是很重要的部分,在這個角色上我覺得身為女性擁有的特質是「孕育的過程」,無論是面對家長的原生家庭、學生的過去學習經驗,都需要如同懷孕的過程慢慢地、緩緩地去感覺改變。家長溝通的部分,因為我本身就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很能夠瞭解家長的辛苦,從他們的恐懼、慌張或者困擾去著手,然後分享我的經驗,提供想法和建議讓家長參考,陪伴他們找出解決的方法。面對老師,也因為過去職場的經驗,可以分享女性職場人身體的困境、家庭的煩惱,甚至關係的困擾,讓老師比較有安全感,將心力專注於教學。

Q您的原生家庭對您的養成有甚麼關鍵的影響?

能夠成為濯亞的校長,是因為我有一位教育家的母親,能夠了解我、讓我發揮、做我想做的事情。她希望我能夠服務教育界,卻花了三十年的等待,就像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最辛苦的是「等待」,也因為母親的包容、等待和接納,才能夠造就今天的我。學校很多的創舉,都是因為我沒有被壓抑過、沒有父母的壓力,才能讓我創意源源不絕。我很感謝我的父母給我夠多的愛,讓我有心力做各樣的變化,而不會活在框架裡面。

Q濯亞有別於一般學校的特色,例如將「看見孩子的亮點」和「信仰融於課程」,是如何做到的?

靈性教育就是不斷地突破框架,重視思考的歷程。濯亞結合讓思考看的見的哈佛零點計畫及耶穌應用不同的寓言與信徒對話的精髓,不同的孩子運用自己的恩賜達到學習目的,享受習得的喜樂。學校的四大信仰基石

” God is good.(勇敢作夢)”,

“Nothing is impossible.(勇敢冒險)”,

“Everything you ever needed is paid for by Jesus.(勇敢支取)”,

” You are significant.”(勇敢服事),

運用長課堂的時間,教師透過閱讀文本或看一段影片,發問引言,孩子們透過問答的過程將先備知識(prior knowledge)和疑問提出,教師將他們所回應的內容連結到知識和生活,這稱為「社會建構法」(social constructivism)。在過程中孩子彼此交換經驗、思考如何創造,而老師在一旁是伴學者(facilitator),提供孩子新知識和技能,藉由這樣類似搭鷹架的過程,孩子因著訓練思考及溝通成為未來世代的溝通者、引導者及領導者。

舉例來說,二年級課堂的主題是「家」,我們會讓孩子去思考不同地區的家或者動物的家有什麼不一樣,經過文本的詮釋,還可以延伸出隱喻的家,例如鞋子是腳的家,進入另外一個詩意的層次,孩子們相互討論和創造學習的效果,遠比教師直接教學的成果還要豐碩。這種突破和創新就是靈性教育的精髓。

又例如:開學之初有「羽化成蝶」品格營,將「遇見神營會」和「品格」融合,教導孩子在食衣住行上,認知什麼是「好」;讓他們理解並學習(In order to do good, you have to know good.),濯亞也希望培養孩子2R-尊重(Respect)與負責(Responsibility),期待學校能成為孩子們進入社會的孵化箱。品格教育之餘,體驗教育是現今的時代孩子們要學習、同理別人的感覺和察覺別人的需要,因為未來的社會中,比乖比不過機器人、比聰明比不過電腦,孩子們在未來如何生存?

「感知學習」和「體驗學習」是知識教育之外的信仰教育基礎。例如:學生能學習觀察老師、同學的身體狀況或心情,學習觀察天氣而如何穿衣服等等。這些都是未來進入社會重要的能力。


自己的孩子自己教-楊麗芬

從前雖沒有快樂的童年,如今因著婚姻家庭得著滿足。與先生親自教養著六個孩子,成為國境之南的在家自學先鋒者,遭遇困難也沒有放棄,因為愛,而可以堅持-一個笑淚交織的幸福見證。

Q和先生兩人曾討論過想要幾個孩子?一直很順利嗎?

在交往的期間我們就有聊過,將來想要有兩個小孩,而當年身邊的朋友也都是兩恰恰好。但是有一次我不知道哪裡迸出的想法,脫口而出:「不然生六個。」先生覺得根本是天方夜譚,一笑置之罷了。沒想到一句玩笑話,神卻仍然成就!

第一胎在醫院待產了3天,最後還是剖腹產。後來懷第二胎,我就開始向 神求能夠自然產的恩典。雖然醫生並不認同,並且警告我們有子宮破裂的風險,但是我們選擇倚靠神,就讓我經歷到神蹟,可以順利自然產!第四、五胎都是請助產士來家裡接生,整個過程我都是讓孩子全程參與的-看到甚麼是胎盤、羊水,他們都不會恐懼、不會慌,甚至老大會幫忙助產士去張羅生產的工具、老二幫忙鋪床,連我們的教會師母周牧師,半夜都被我call過來為我禱告。

Q在管教上與丈夫的角色怎麼區分?

角色上我是教務主任,對孩子的要求比較高;老公則是校長,好好先生。孩子還小的時候,雖然他平常要上班,但每天午休時間都會帶著便當回來跟我們一起吃午餐,幫我照顧孩子讓我可以休息一下。因著「在家教育」,我們家很特別的一點,是我們三餐都可以全家人在一起用餐。而當我很累的時候,先生會說:「妳出去透透氣、逛逛街、吃吃東西,孩子就交給我。」然後他就會陪他們做功課、講故事。當孩子在青春期跟我意見不合容易槓起來時,先生也會跟我使個眼色,意思是說「這個就由我來!」他總是會安慰、鼓勵、支持我。結婚這25年來,可以說神透過先生的愛醫治了我,讓我體會到什麼是神「無條件的愛」。

Q甚麼原因下妳選擇在家自學的教育方式呢?

2001年當時我的小組長邀請我參加,培基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在家教育家庭營」,當時的講員是來自美國的牧師家庭,他們有11個小孩都是「在家教育」,看到這個家庭中的每一個孩子,都非常有禮貌、有教養。更令人羨慕的是,大的孩子可以幫忙照顧小的孩子,還可以全家一起服事。我的心中非常羨慕,盼望自己也可以教養出敬虔的後裔。

後來又參加在家自學的分享會,會中談到家長在孩子前幾歲的陪伴會造就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安全感和信念時,當時我一邊聽就一邊哭,想到自己小時候,父母親因為外出工作,將我放在外婆家,造成我的成長過程非常沒有安全感,導致我容易焦慮、憂鬱的性格。因此,當下就確定自己要以「在家教育」的教育方式,更多的陪伴我的孩子。

Q選擇在家教育之後,曾遇到哪些挫折?

當我們要開始申請「在家教育」時,屏東縣相關的實施辦法都尚未完成。不得已我們家的老大只能先回到學校上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後來相關的實施辦法完成了,我們家第一個提出申請,卻也是第一個未通過。但是我們不放棄,再加上有「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的幫助,用委婉的方式請願,針對不通過的原因,提出申覆之後才有條件的通過,開始我們家的「在家教育」旅程!

只是不是從此一路順暢,開始申請的前7年,審查委員每次都有不同的理由讓我們的申請案無法通過或有條件通過,每次我們都必須修改計畫書,重新提出申覆才能通過。這樣的壓力真的很大,甚至我和先生都曾想過要放棄申請,但是想到當初要申請自學的初衷,我們就跟神禱告,求祂幫助我們。就這樣神帶領我們一次次的通過,甚至於第八次申請時,審查委員跟我們家已經非常熟識了,也看到我們孩子的成長,開玩笑的跟我們說:「你們夫婦可以寫書了!」感謝神!從此之後的申請就非常順利了。

Q是甚麼原因讓您曾深陷憂鬱?如何度過那段日子?

我們原本住在高雄市,老三出生後剛坐完月子,全家就因為先生工作的需要而搬到屏東,一開始人生地不熟、生活繁瑣的事又多,整理家務體力透支,如同內憂外患一般,感覺非常孤單,再加上申請「在家教育」的過程不順利,我感覺上好像遭到否定一樣,複雜的情緒在我裡面,造成我「憂鬱症」爆發,無法睡覺,體重一直減輕,最輕的時候體重僅剩39公斤,嚴重到甚至無法照顧小孩。

就這樣有兩年的時間,必須要吃藥治療。我的先生原本很看重工作,非常有責任心不輕易請假,但是在我生病期間,卻是固定請假陪我去醫院看病,有時陪我進診間瞭解我的病情,有時就帶著3個孩子在外面找公園玩,等我看完病再來醫院接我。在我病況最差的時期,他每天總是蒐集各式各樣的笑話講給我聽,逗我笑,還會幫我和孩子洗澡。後來我的身體漸漸好轉、對自己也比較有信心,醫生也同意可以停藥的時候,卻發現懷孕了!懷了老四,神透過再次的懷孕,讓我知道我已經全然的得醫治了。

Q覺得自己曾失去或收穫甚麼嗎?下個階段想要做的事?

結婚的前15年都是在懷孕、生產、哺乳的循環裡面打轉,每天都是面對小孩、尿布、家事,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但是我最喜歡的時刻,就是晚上看著熟睡的孩子,可愛的面孔如同小天使一般,我的心就滿足了,一天的疲憊也都消失了。

透過陪伴孩子,神讓我再次經歷快樂童年生活,彌補我童年的遺憾。參與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使我可以透過觀察以及跟先生不斷的溝通,一起禱告尋求,按著他們獨特的天賦去栽培他們。

自己帶孩子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長時間觀察孩子,每個孩子喜歡和擅長的事物都不同。當我用認字卡給他們學習時,老大可以自己看自己學,半年內就認識了很多的字,但輪到老二時,我用比的、教的都學不會?雖然當下很挫折,但看到她非常喜歡哼歌,就連坐在馬桶上也要唱,就意識到女兒屬於聽覺型學習,所以我給她錄音帶教她使用,才兩個星期,裡面十首英文兒歌她都會唱了!現在就讀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老三在學齡前就愛玩「樂高積木」,常常玩到睡在積木箱裡,他很喜歡動手做還有拆解玩具,研究它的動作原理,後來就讀高雄科技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這些都是透過陪伴,幫助孩子往他最有興趣、符合他特質的方向發展。

小時候我沒有經歷所謂的「快樂童年」,神卻透過生兒育女,讓我可以和他們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現在孩子也已經漸漸長大了,目前我和先生在屏東靈糧堂牧養夫妻小組。我知道我雖不完美,但仍極為寶貴,所以我也接納我六個孩子的獨特不需要完美,但永遠是那麼的可愛,我非常珍惜母親的職份,學習基督彼此以恩慈相待,鼓舞激發成全孩子,就像提摩太的信仰如此堅定,是受母親及外祖母的影響一樣。我也期許自己,可影響我的兒女,堅定他們的信仰。藉著服事,也可以陪伴年輕的夫妻經營婚姻、教養敬虔的後裔,建立合神心意的基督化家庭!榮耀歸給神!最後跟大家分享3年前我的女兒北上讀大學,離家後的第一個母親節寫給我的卡片。

Dear Mom:

 遲來的卡片~希望您還是可以感受到我真心的祝福!這是第一次我沒能陪在您身邊的母親節,真的好想念您,很想為您做些事。辛苦您了!從小到大您一手包辦了我的一切,不論吃的、穿的、用的,您都給我最好的,把我養的這麼好(好感動!),在台北讀書的我,非常想念您煮的可口又健康的美食。當我自己在做家事時,我也感謝天父爸爸給我賢慧的Mom,不只成為我的榜樣,也我讓知道在一個家裡,女人是很重要的角色。在您身上我看到了好多您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您謙卑的心和溫和的語氣,更是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我也看到您在真理上堅持的態度,原本會在乎旁人眼光的您,現在成了「中流砥柱」,謝謝您為這個家的付出,也活出神造你的目的!

 我愛您Mom!目前我的眼光和您還差遠了,不過我知道您也還是很愛我的!

                                                               您的寶貝沒公主病的女兒上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6期 P.28-31)

2,452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

信息| Glory 榮耀的家

只有神的榮耀可以使我們合而為一,因為在祂的榮耀裡,我的生命才會翻轉;因為這個榮耀,使你越來越像耶穌。使我的家合而為一,不是因為我的努力跟意志力;使我家合而為一,是因著神、因著耶穌。

1,357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太17:1-9)說到「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向他們顯現,同耶穌說話。彼得對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裏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裏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說話之間,忽然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且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門徒聽見,就俯伏在地,極其害怕。耶穌進前來,摸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裏。下山的時候,耶穌吩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裏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

 

這段經文很特別,因為從年初神就把這段故事放在我的心裡。三月時,我在教會分享了一篇信息,講到摩西跟神禱告、求神顯出祂的榮耀;在六、七月時,我分享關於以利亞的信息,而這段經文很特別的把我之前兩個信息的人物都擺在一起,這個故事讓摩西跟以利亞可以跨時代同時出現,就是耶穌的「登山變像」。

它講到耶穌榮耀的彰顯,而只有神的榮耀,可以讓我們真實進入到合一的關係裡。

第17章一開始說「過了六天」,代表這個故事其實跟六天之前發生的事有關,你要知道,聖經裡「章節」的概念是在15、16世紀才出現的。換句話說,在過去的經文當中,並沒有分幾章幾節。

對我們來講,當我們從16章進入到17章的時候,會覺得是一個新的觀念、新的開始。可是在原始的經文裡沒有章節,所以第16章的最後、跟第17章是連在一起的,那六天前發生了什麼事?

 

預告自己將死的拯救者

六天前就是耶穌問他的門徒們說:「你們說我是誰?」然後西門彼得就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這裡的基督就是彌賽亞,對猶太人來講「彌賽亞」所代表的,是他們渴望的拯救主、救贖主、拯救者。

所以當門徒宣告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這個啟示是從天上來的啟示、是從父神來的啟示。可是在這之後,耶穌嘗試跟他們解釋,彌賽亞來是為了受難以至於死、然後從死裡復活。

門徒們對耶穌所說的很難接受,為什麼彌賽亞是要來受難、受苦以至於死呢?然後在16章最後一節、也就是第28節提到

「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裏。」

在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裡,講的是神的國大有能力的彰顯,換句話說,接下來的「登山變像」跟「神的國降臨」有關。在「登山變像」裡,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三個門徒爬到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

在那一剎那,他們看到的是耶穌原本的榮耀,某種程度你可以說是耶穌的「神性」。有些人會說,因為之前耶穌曾告訴彼得、雅各和約翰,他們會看見到神國大能的降臨,所以才會帶他們三個去;但有的人會說,這是為了要讓他們因著看到耶穌的神性,以至於讓他們相信。

但我相信耶穌不只是在傳遞這個,我相信耶穌想傳遞一件更重要的事。

羽化成蝶  神對我們的美好心意

經文說:「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這個詞英文叫做「Transfiguration」,它的原文叫「Metamorphosis」,有點像是毛毛蟲羽化為蝴蝶的蛻變。而這個詞在羅馬書第八章裡面也提到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

羅馬書提到的「變化」其實跟「變像」是同一個詞。換句話說,這段經文在講的登山變像,不只是在講耶穌那份榮耀的改變,它同時間也對著門徒、甚至對你跟我的生命在說:「我們的生命也要經歷一個榮耀的轉變。」這個榮耀的轉變,就像耶穌在登山變像一樣的榮耀。

你要知道「Metamorphosis」的改變是什麼?它是從本質裡面改變,不只是一個外在的改變,換句話說,神的榮耀會彰顯在我們的生命裡,並帶來一個絕對性的改變跟翻轉。而保羅所描述那一個心意更新的變化,跟耶穌在登山變像,是一樣的。

經文談到「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向他們顯現,同耶穌說話。」為什麼是摩西跟以利亞顯現呢?學者們有不同的說法,主要的說法是:因為摩西代表「律法」,是他頒布神的律法,摩西跟律法的關係貼近到一個地步,我們會稱那個律法是「摩西的律法」;以利亞則代表「眾先知」。

你可以說這個顯現是整本舊約,從「律法」到「先知」都集結在一起。他們在跟耶穌談論的是什麼?我們可以從路加福音得知他們在談論耶穌的離世,因為接下來六個月之後,耶穌就要受難而死,接著從死裡復活。

另外一個福音書寫到,彼得、雅各和約翰他們其實是睡著之後,醒過來看見這些榮耀,其實他們不知道耶穌帶他們上山要做什麼,耶穌也沒有解釋,上山後,他們大概也不覺得會有什麼特別的事情,因為耶穌可能只是帶他們去那邊禱告,那他們就在旁邊等,等著等著就睡著,可是在睡著的過程當中,這整個神的榮耀就彰顯,主耶穌祂榮耀的面像出現了,同一時間,從舊約來的摩西跟以利亞也出現了,在榮耀當中與耶穌交談。

然後彼得就說:「主啊,我們在這裏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裏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說話之間,忽然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且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

這句話我們不陌生,就是耶穌受洗時,父神從天上傳來的聲音:「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可是在這裡父神加了一句話:「你們要聽他!」當彼得看見這個榮耀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那我們就停留在這個榮耀裡好了。

 

榮耀的存在,不是為了要滯留我們

很多的時候我們會很想要停留在某一個經歷裡,可是你要知道任何神帶你經歷的屬靈高峰,都不是祂希望你停留在那裡而已。

另外,當彼得在榮耀當中,看見到另外兩個人出現,覺得那就搭三個帳篷,可是父神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

剛才提到,摩西代表「律法」。其實律法一直講論的就是主耶穌的來到,律法告訴我們,沒有辦法靠著行為稱義。所以律法是指向耶穌,告訴我們需要一位救主;而以利亞所代表的「眾先知」,在聖經裡面是在講耶穌的來到。

律法跟先知都是預表耶穌,律法裡面有沒有啟示?有,但那是部分的啟示;先知的預言有沒有啟示?有,但那也是部分的啟示。但是父神在這邊說什麼?在你面前有一位完全彰顯我的形像、我的樣式,所有你想要認識、知道、接觸關於我的,在主耶穌裡,你都找得到,所以祂說:「你們要聽他!」

當我們來認識神,可能渴望生命得到祝福、渴望人生是蒙福的。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渴望經歷「豐盛的生命」,那豐盛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從你的生命改變開始。

 

神的榮耀 使我們合一

而當你生命真正的改變時,你會發現你生命當中唯一的主就是耶穌;唯一的生命就是耶穌;你唯一的焦點也是耶穌。

如果我們真的要進入到合一的關係、如果我們的家庭要偉大,不管我們是做父母還是做兒女,只有神的榮耀使我們合一。

正如約翰福音第十七章,耶穌在受苦難前做的禱告:

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裏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

在這段經文裡面,耶穌為門徒們的合一禱告、為眾聖徒的合一禱告。可是你不知道的是,在這段經文裡,祂求榮耀求了八次,求合一求了五次。

我們合一的基礎,不是因為你同意我、我同意你;不是因為我們在同一個溫層裡面、有同樣的看法。即便我們有不一樣的看法,也可以合一,因為我們的合一、我們的關係,最深的根基是在父神透過主耶穌,所賜給你和我的榮耀裡。

只有神的榮耀可以使我們合而為一,因為在祂的榮耀裡,我的生命才會翻轉;因為這個榮耀,使你越來越像耶穌。使我的家合而為一,不是因為我的努力跟意志力;使我家合而為一,是因著神、因著耶穌。父神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

你我要怎麼成為「榮耀的家」?答案是:聽耶穌的。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6期 P.22-23)

1,357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信息| One Family Many Homes

復興若是沒有傳承到下一個世代,那似乎就不是真正的復興,只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火花。讓我們都興起做下個世代的榜樣,成為哥哥姊姊,甚至成為父親的角色!

1,055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復興若是沒有傳承到下一個世代,那似乎就不是真正的復興,只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火花。讓我們都興起做下個世代的榜樣,成為哥哥姊姊,甚至成為父親的角色!
唯有擁有父親意識的兒子才能平靜風浪

父親的角色究竟有多重要?根據犯罪的統計,百分之九十被關進監牢的人,出乎意外他們的父親都是缺席的。而早在2000~3000多年前舊約最後的時代,神說:「若父不轉向子,子不轉向父,我的咒詛就會臨到這地。」因此在我們的周遭看見,無論是國家的敗壞、社會的震動,都是因為沒有人願意用為父的心來承擔起這個角色。

唯一值得感恩的是,我們擁有一位天父,祂是我們真正的爸爸。或許地上的父親不夠好,但天父卻是完全良善的,當我們在他完全的愛中蛻變,擁有了這位完全天父的意識,我們就能帶來改變在周圍的環境當中。

 

神的揀選往往是從一個「家」開始

在創世紀時,神創造了一切並都看為好,唯獨認為祂所創造的男人-亞當,獨居不好,所以創造了一位女人來幫助他,這二人都是按著神的形象和樣式所創造的,二人成為一體,組成一個家。神祝福他們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並且治理這地」,從起初,神的創造,就是以「家庭」為單位。

接著,因為人類的敗壞,神再次揀選了另一個家庭──挪亞一家,神指示洪水將來臨,挪亞全家要進入方舟,因此在洪水的毀滅後,神存留了這個家,再重新生養眾多。並以彩虹為約,顯明祂的慈愛。

然而,人類卻沒有因此而學乖,在罪性裡面持續犯罪,讓世界再次充滿了敗壞。因此,神必須再揀選一個家──亞伯拉罕的家族。當神對亞伯拉罕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的時候,他帶著他的家族如同一支軍隊出發向前行。但是亞伯拉罕的挑戰是沒辦法生育,那麼這個家族要如何延續呢?

因此神應許亞伯拉罕會有一個兒子──以撒,後來以撒生了雅各,雅各再生了12個兒子,並且藉著約瑟祝福了他的父家,最後形成了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神對家庭的看重,也可以從耶穌的家譜看出來。馬太福音第一章紀錄了耶穌的家譜,他是大衛的子孫一路傳承下來,在一脈相承的家譜中也包括了那些猶大國歷史上敗壞的王,但神仍然把他的兒子放在這個家族之中,因為神看重血緣,不論好的、壞的,祂紀念每一個世代,祂紀念我們是從哪裡來的,以至於我們知道未來要往哪裡去。

 

耶穌基督透過祂的寶血,洗淨了我們的血源,使我們能夠成為祂的家人

不僅如此,在耶穌救贖的計畫中,仍然也是以「家」為概念。

耶穌還對眾人說話的時候,不料他母親和他弟兄站在外邊,要與他說話。有人告訴他說:看哪,你母親和你弟兄站在外邊,要與你說話。他卻回答那人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就伸手指著門徒,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太十二46~50)

可以看見耶穌在講的家人不只是祂血統中的家人,而是全人類,因為我們都是按著天父的形象被創造的家人,而家人的定義就是血統,因此耶穌基督選擇走上十字架,透過祂自己的血,重新將人類的血統歸正,解決了我們自己解決不了的罪性問題。

耶穌說:「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約六55)將祂自己的身體剝開、用寶血與我們立下新約,我們因此得到救贖。

神揀選了一個個的家,因為祂在乎,從起初還沒有這地上一切的時候,神已經先想到祂要在這地成立一個家。所以祂稱亞當為祂的兒子,我們也才會稱他為天父。一直到耶穌來的時候,也是透過祂自己的肉和血,挽回這個家。每當我們在領聖餐的時候,吃下代表耶穌的肉和血,也就是餅和杯時,我們也就吃下了祂的生命和聖潔。

 

基督是教會的頭,而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身體的每一個肢體都需要連結回頭,他才會是健康的。所以當我們講的「家」,是一個以耶穌為頭,以天父為我們的父所組成的單位。

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因我們是他身上的肢體(有古卷在此有:就是他的骨他的肉)。(弗五23、29-30)

基督是教會的頭,而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除非把頭擺對位置,教會才能夠被正確的帶領、恢復健康。也就是指,任何一間教會的聚集,若不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時候,沒有頭的身體就無法存在;而以耶穌基督為中心往前走的教會,每一個人都是身體裡面的一個部分,我們會成為成全彼此非常關鍵的角色。

透過小組關係的連結,教會才會像個家

全球有25億人是基督徒,我們都是屬於一個家,而當中再分成了各個支派。舉例來說,靈糧堂大家庭有500多間分堂──1 Family, 500 Homes。而台北靈糧堂11000人,也分成了各個牧區和33間福音中心,青年牧區是這個Family當中的一個Home。再到1100人的青年牧區,分成了社青區、學生區、兒童和幼兒,每一個崇拜都是一個home,當中有超過100個小組。當教會持續在擴張,在這麼大的教會當中,要建立關係,感到連結和家庭的感覺,我們就需要小組。

出埃及記十八13~26中,摩西帶著三百萬人出埃及,當時只有他一個人可以面對神,但是已經80歲的他,從早到晚都在審判百姓,於是他的岳父就提出了設立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來管理百姓的架構。教會也是一樣,隨著教會的增長,也需要開始管理,十夫長就像是現在的小組長,五十夫長是區長,百夫長是區牧,千夫長是區牧長。有了好的架構,並且有人起來協助管理,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角色上努力,教會才會越來越像個家。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徒二46)除了在殿中大型的崇拜之外,他們也有家庭細胞小組,來連結彼此的關係。

 

這邊有我最重要的家人,家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我們委身在one family裡,每一個人都不一樣,每一個小組也都很不同,但是當我們相愛在一起,自然而然就會更加凝聚,無話不談,這才是小組的目的。

在這個Family當中,不只有小組的單位,還有服事團隊的單位。許多幕後團隊的服事同工在小組裡面很安靜,但當他們聚集在一起服事的時候變的很活躍,原來他們愛的語言是服務的行動,他們是透過服事來表達愛。所以,在這麼多的單位中,我們一定可以找到可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聊天、一起出去玩、在一起會很開心的一群人。

當我們喜歡和這群人在一起、看重他們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這群人就會成為我們的家人。就像巽光牧師和巽正牧師在我生命中就是家人,因此我渴望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Home。

 

彼此連結,並連回耶穌基督,才會帶出生命的意義

然而,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這印記說:主認識誰是他的人;又說: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在大戶人家,不但有金器銀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為貴重的,有作為卑賤的。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惟有那愚拙無學問的辯論,總要棄絕,因為知道這等事是起爭競的。(提後二19~23)

耶穌教導我們要吃祂的肉跟喝祂的血,因為唯有吃進祂,我們才屬於祂,祂也會在我們的裡面成為力量。此外,每一個人拿到的餅都是破碎的,每個人分到的杯也只有一點點葡萄汁,唯有我們每一個人拼湊起來,才會是耶穌完整的身體,代表著我們需要彼此連結,才能回歸到一個身體。

One family, many homes

我們每一個基督的肢體都要學習更加的連結,彼此的欣賞成全和尊榮,才能看見彼此生命存在的意義,進入命定。我們是彼此相屬的,唯有連結,才能顯出神的榮耀來。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6期 P.20-21)

1,055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專題 |「這幾件事」讓家,邁向偉大!

以神的眼光看待彼此、珍惜彼此、對待彼此。每個星期天聚會我們都會宣告:這裡是一個安全的地方!並且多說「黃金的閒話」-多說人的好話。

944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廖文華-「好想要把你找回來!」
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從他得名——求他按著他豐盛的榮耀,藉著他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弗三15-16)

希臘文中,家是從「Πατέρα」(父親,註3)這個字來的,但看中文,家是跟豬(經濟)有關。甚至務實到一個地步,情侶要結婚前會問:你有多少錢?有房子嗎?在這個觀念下,父親去外面工作、功成名就、賺很多錢給孩子,過好的物質生活,卻常常會忽略掉陪伴。可是家是多麼需要有一位溫柔、耐心陪伴妻子、孩子的爸爸。

無論是地上的家還是屬靈的家,都需要爸爸,也需要天父,美國詩人E.E.Cummings曾說過-你的回家最後成為我的回家。想像一下,夜晚時分,父母正坐在沙發上等孩子回家,當他們聽到門外鑰匙碰撞的聲音,就知道孩子回來了,可以安心去睡覺。用在屬靈的家裏面,這意味著「我好想要把你找回來!」,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像E.E.Cummings 一樣的想法-家如果少了你就不圓滿,這個家就會很棒。

 

 
麥素嫻(Eva)-「成全人變成偉大的人。」

以神的眼光看待彼此、珍惜彼此、對待彼此。每個星期天聚會我們都會宣告:這裡是一個安全的地方!並且多說「黃金的閒話」-多說人的好話。在我們教會我常聽到有人說:「你知道嗎?有人在你背後講你的話。」接著就開始聽到別人怎麼稱讚對方、為什麼欣賞對方。

 

 

 

黃祈翰-「愛」與「關係」很重要!

我們教會其中一個核心價值:「先關係、後事工。」我看我的同工是我的孩子、家人,但也看他們為領袖、使徒,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我跑得比較快,團隊還沒有跟上,但我會在對的時候召聚他們,分享我真實的感覺。我會鼓勵他們繼續跟上,是很真實、敞開的生命交換,在這樣的運作中,他們是很想要突破自己的。

 
 
周子甯-「世代同行!」

無論是教會的主任牧師或者各個屬靈長輩、眾教會的牧者、區牧長,當他離開了他們的位置,我常常思考「要如何站在他過去的基礎上,繼續往前發揮?」一代又一代的產業不斷在累積,使我們可以繼續往前,看見未來將比上一代有更大的榮耀!

 

 

 

 

註3:希臘文Πατέρα讀作:Patéra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6期P18-19)

944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