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觀點 | 向自己死

當我們全然降伏,就會被神的屬性跟原則影響,身為神的兒女,我們跟神的關係不再是出於恐懼與律法,而是被愛驅使

163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講者:Asi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 執行長周巽光牧師

編輯整理:Asi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編輯部

知名演說家Rick Joyner曾說:「我要告訴你一個消息,全宇宙最強大的那兩位都要你死!」一邊是仇敵魔鬼,因為盜賊來無非就是偷竊、殺害跟毀壞,但另一方面,神也要我們死,以至於我們能夠活出一個更豐盛,並且屬於耶穌基督全新的生命。

神看生命跟死亡的眼光與我們不同

「我對你們說地上的事,你們尚且不信,若說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約三12-13)

耶穌說人只有地上的眼光,因為從小到大我們都被訓練要用這種眼光來看,我們習慣用地上的思維去思考屬天的事,但耶穌是從天國與永恆的眼光來看地上的事情,神對亞當夏娃說:你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時,你必會死。當他們吃完,從樹旁離開,以地上的角度來看,他們是活著的,因為他們還有心跳、腦波跟呼吸,但是神卻說這兩個人已經死了,因為他們與神連結的生命氣息被切斷了;相反的,對我們來說是死的,神卻說生命現在才要開始。

「我確確實實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很多子粒來。」(約十二24)

經文中耶穌講的並非只是他自己的生命與境遇,而是透過比喻告訴世人,除非我們容許生命當中的某一個領域死去並且被埋葬,不然我們是沒有辦法結出神定意要我們結出的果子。

我們與屬神的領域,也就是天國中間有一個幔子,我發現一個原則,經歷死亡,又死裡復活,才能讓幔子打開,當幔子打開,不只是我們能夠進到天國的領域,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寶座前,同時天國的一切也能夠進入到我們所在的地方。神明白天與地這兩個領域是如何彼此連結的,以及身在兩個領域當中的我們,可以如何透過向自己死拉開這條幔子,讓天向地敞開。

「向自己死」並非以下三種模式
  • 壓抑自己

壓抑只會毀壞關係,產生各種負面的情緒,甚至身體方面的疾病,心裡面持續累積苦毒、怨恨,終有一日會反撲。

  • 自制力

意志力不僅無法真實經歷生命的釋放,還會強化我們的老我與肉體思想方式,意志力強的人,通常更難降服、更不容易交託與放手。

  • 殉道者心態。

很多熱心服事神的人以為向自己死,就像殉道者一樣,背起十字架為主犧牲、奉獻、燃燒自己,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我就是個死人,怎麼被糟蹋、踐踏都沒關係,然而時間久了之後,我們會越來越委屈,感到憤恨不平。

救恩從死亡開始

「我們與基督同死同埋葬,但是也與他一同復活。」(羅六)

從樹上掉在地上的蘋果,雖然不會馬上爛掉,但當這顆蘋果在離開樹的那一瞬間就已經死了,同樣當亞當離開生命的源頭,雖然還活著,卻是被罪性所設定的生命,這就是向自己死的自己。

當我們重生,我們的靈甦醒活了過來,但我們的魂與身體卻被更新的過程裡,因此還是有過去的渴望、衝動、感覺跟想法,我要用自己的方式、方法來成就神的國,但神要的是再一次將他的生命充滿在我們的裡面。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二20a)

我們都很喜歡後面那一句,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但前提是要與基督同釘十字架,不再試著去掌控,或是改變我的肉體,而是要真正的把他釘死,唯有如此才會成就:「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加二20b) 當我們死裡復活,耶穌的生命才會從我的裡面永流出來,倘若沒有經歷死亡,就算你說我要活得像耶穌也只是在模仿,並不是真正基督的生命。

向自己死很難、很無助,但唯有經過死蔭幽谷,另外一邊才是復活,只有在你死過的事上,你才擁有真正的權柄,當我們全然降伏,就會被神的屬性跟原則影響,身為神的兒女,我們跟神的關係不再是出於恐懼與律法,而是被愛驅使,過去一直掙扎、抗拒的,唯有降伏,才能得著真正的釋放跟平安,也才能將復活的大能與基督的新生命,從那個領域的中發動起來。

Photo by Pixabay on Pixel.

163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當復興來臨時…

面對或者回應復興,就好比衝浪。你無法設定或者浪的高度、速度和頻率,但你肯定可以預備好你的裝備、身體的姿勢、呼吸的頻率和心裡的態度。

9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關於「復興」,從古至今有許多定義,有些從個人經驗而來、有些從歷史事蹟而來,每個人也可以根據自身的處境,給予復興不同的期待和描述。然而,無論從文本史實或者見證經歷的角度去考證,不外乎都是與神親自的造訪、非人為醞釀塑造的事件或者情境。有人說當復興來的時候,一切會失控;在這邊姑且讓我們說:「當復興來的時候,上帝要親自的主導這一切」,而我們是否願意「放手」,讓神來主導呢?如果復興不是我們任何人可以產出的事件,如何「回應復興」會決定我們在這當中將會經歷到的一切。

面對或者回應復興,就好比衝浪。你無法設定或者浪的高度、速度和頻率,但你肯定可以預備好你的裝備、身體的姿勢、呼吸的頻率和心裡的態度。當浪來的時候,你要滑水、追浪、啟承,這些時機、姿勢、力道,都關係到你能不能順利的來一段華麗的衝浪,又或者只能被浪一股腦的拉下海中或者沖向淺灘。在衝浪之前,你甚至需要進行許多訓練和學習,包含核心肌群的訓練、腿部與腰部的訓練、甚至要學習辨識浪型和風向,這一切都決定著當一道浪來時,你能不能正確的「回應」,因此有機會乘風破浪。

讓我們大膽的設想,如果很快將有一個華人的復興臨到我們,我們應該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呢?是這幾年疫情下很流行的線上直播、聚會場地的軟硬體、精準到位的現場同工和服事SOP、還是任何你認為復興現場必要的配備呢?

以今年發生在Asbuty復興,若是你有從線上看到會場的直播,甚至有機會去到現場,我想最令你震撼、最吸引你的絕對不會是舞台上的節目、現場的多媒體、講員的分享或者敬拜團的服事,因為在那個傳統的管風琴大會堂中,就連投影幕上的歌詞都模模糊糊、敬拜團的配置和音場都是參差不齊。復興會發生在一個我們設想完美、周全的場景裡嗎?你以為的完美與神選定的時空是一樣的嗎?

最終我們還是得回到神面前,以我們的心靈和誠實來面對神,單純的讓神的靈工作、降服所有我們自以為的、放下所有我們認為必要的條件,因為所有的一切,若是我們讓上帝主導,祂要的只有我們赤誠與敞開的心而已,其他的祂將負責到底。

讓我們預備自己的心,永遠對神的工作保持期待與敞開,當復興興來臨時,真實經歷不倚靠勢力、不倚靠才能、單單憑耶和華的靈,與祂一起乘風破浪。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43期P.2)

9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創辦人的話 | 敏銳聖靈的帶領,回應神的呼召

學習先放下自己的驕傲與老我,禱告真實的悔改與破碎,渴慕主的同在降臨,點燃復興的火!

158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文 | Asi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副執行長 晏信中牧師

我曾問神什麼是真正的降服?神回應我,你並沒有全然降服,仍有好多東西藏在自己身上而不願擺到神面前,選擇性的相信,選擇性的敞開就不是全然降服。有句經文說:「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希伯來書11:6)「必須信有神」,我們往往很懂,但要「信他且賞賜那尋求他的人」,就常常會遇到很大的難處。

我們都可以相信兩千年前,神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和恩典,卻不容易相信十字架上的救恩能夠為我現在的生活帶來改變;不敢相信祂能馬上醫治我身體的疾病或解決我財務上的困難。我們常像是在外院喊著「相信」,卻在困境中抱怨、放棄。而這段經文豈不是已經說了嗎?祂要賞賜給你,即使是你昨天才經歷的經濟危機或是前幾天被診斷出來的致命疾病。

今年二月我們看到美國阿斯伯里大學(Asbury University)的復興運動,是因為學生渴慕神自發性的參與禱告和敬拜。因為他們發現,只靠著人的努力沒有辦法脫困,惟有來到神面前相信祂,並且透過耶穌的救恩、集體的禱告以及神大能的澆灌,將會看見新的復興臨到他們和周圍的環境。

在這一期的亞洲復興誌中,我們訪問到在過去近期都經歷了教會的復興與聖靈造訪的地方。印尼沙崙玫瑰教會、洛杉磯真道靈糧堂、紐西蘭奧克蘭R22靈糧堂、馬來西亞伯特利靈糧堂、為列國守望RPG的apostle 29、台北真道教會的學青牧區以及台北靈糧堂的學生區。復興的關鍵在於「敏銳神的聲音」、「留給聖靈動工的空間」以及「回應神的呼召」

做學生工作的傳道人,面對華人Z世代的年輕學子因著自我意識抬頭以及開放思潮,教會在面對「得著下一代年輕人」的屬靈爭戰比起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我們仍務要傳道,不可灰心。學習先放下自己的驕傲與老我,禱告真實的悔改與破碎,渴慕主的同在降臨,點燃復興的火!

Asia for JESUS的眾家人們,讓我們不在只是停留在相信耶穌十架上的救恩,我們也要來相信祂可以穿越時空並賞賜給那些尋求祂的人。在西元2023年的此時此刻,神看見你我的需要,祂要堅固我們走出困苦和軟弱,即使在灰心絕望的時候,祂的膀臂並沒有縮短反為你大能的展開。讓我們一起期待並相信復興的浪潮將要席捲全亞洲。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43期P2)

158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品味生活 | 藝術的多元宇宙

人生不管是蓄勢待發,或是載浮載沉,都需要反覆耕種。沒有走到最後,都是在播種,總有很多的事情、關係、責任、工作需要去做,"你所受到的嘲諷、鼓勵、攻擊或是安慰,都可以視為翻土。只要我們保持一個純粹的心,付出行動,收穫的季節總有一天會到來。"

125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撰稿|何恕瑜 原文出處|AWA x Zoe Arts 

張志龍老師身兼企業家、國際人文探索家、作家、藝術史研究學家等多重身分。內心深處渴望嘗試了解人與土地的關係,2011年便從深耕多年的產業鏈跨界,與友人發起「擁抱絲路」活動,以150天完成1萬公里超級馬拉松絲路長征,記錄在《擁抱絲路》這本書中。後來繼續過著白天在企業打火,晚上思考下一步可以為社會貢獻什麼的日子,2016出版《繁星巨浪》講述從巴洛克到畢卡索等大藝術家的作品和故事,2018年成立「敦南藝術講堂」致力教育人們有關「美的事務」,持續透過公益講座、教育推廣與規劃古老城市的走訪團,提升台灣的藝術美學素養。

以下摘錄自張志龍老師於今年受邀AWAx Zoe Arts舉辦的《藝術的多元宇宙》講座。

//

想想過去半個世紀有什麼事物影響我們的社會?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日本的兩顆原子彈,美國九一一,台灣九二一,日本三一一,疫情,烏克蘭……。那如果包含文學在內的藝術或運動有對社會造成什麼影響呢?你可能會先想到普普藝術(POP ART)或巴斯奇亞(Basquiat)的塗鴉藝術,從普普藝術到塗鴉藝術的到來,象徵世界藝術在商業市場上有了改變,七0、八0年代後,藝廊取代了博物館成為了藝術的時尚中心。

"藝術的價值首先在於「創造」,而不是「形式」"

畢卡索(Picasso)曾經說:「新創出來的東西一定不美。」美是一種約定俗成,每個人的成長經驗、生活方式會漸漸習慣某一種型態的美。所以從一個藝術新創出來到我們能夠接受,其實需要花一段時間。有意義的新創之後追隨者也越來越多,慢慢形成價值與畫派,也就變得越來越美。新創的工作是非常孤獨的,藝術家是如此,相信各位在工作、事業上也是。

二十世紀之後,世界可能真的不缺個人主義,甚至還有一點氾濫,就是有時候走進藝術館或藝廊,會覺得作品在對著你我嘶吼:「看我!」吸引我們的目光,但卻不一定擁有真正的關懷,或者跟我們產生對話。

"藝術應該要有更高的訴求,展現穿越時空的影響力。"

有人認為抽象藝術的誕生,代表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盼望的破滅。但其實康丁斯基(俄語: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和蒙德里安(荷蘭語:Piet Cornelies Mondrian)都是有信仰的人,他們認為在人心崩潰時必須要設法鼓勵,使人從物質與信仰的幻滅中走出來。

《構成第八號》1923,康丁斯基

看這樣的抽象畫時,要想像在看Netflix的影集《后翼棄兵》進行西洋棋(國際象棋)的對陣,而不是一個固定的公式。他的畫表達了從失序到穩定,從混亂到和諧。如果要談完全部,篇幅可能不夠寫,但是康丁斯基畫抽象畫的目的,是要讓人看見生命的脈動和法則。「點表示生命;線是點的延續;尖銳的角代表激進、奮發、快速的情感;直角表現冷靜、抑制;鈍角是溫和、敦厚。」康丁斯基在《點線面》一書上這樣說。

"藝術是民族文化與社會的精華,走在社會的前端;藝術是心靈的震動,
是精神的力量,是內心的,影響力跨越時代,超過千百年。"

梵谷(Vincent Van Gogh)年輕時的志願是當服務大眾的牧師,可惜屢次考不過,只能以實習牧師的身分在比利時的礦區一所小教會服事。他看到台下會眾長年背負煤礦而駝背、手指關節終年的勞動腫脹變形、身上的衣服滿是煤灰、低到不能再低的微薄工資讓他們無法飽餐。梵谷為他們流下眼淚,生出憐憫,於是把教堂改成收容所,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更把所有財產都捐出,自己卻衣衫不屢。半年後總會便把梵谷從教會拔除,因為他們受不了特立獨行的牧師。

傷心的梵谷把他對教會的失望與憂鬱的心情轉向繪畫,畫礦工,畫女工,畫農夫。梵谷有一個在藝廊工作的弟弟西奧(Theo),兄弟倆從前的夢想是建立一個藝術村,現在他成為了梵谷的贊助者,梵谷選擇到南法普羅旺斯的阿爾創作,也終於邀請到他欣賞的畫家高更(法語:Gauguin)和他一起。

 

《星空》1889,梵谷
《自畫像》1889,梵谷

很多人說梵谷畫彎曲的線條是因為他的精神有點失常或是想像力過於豐富,但其實高更到阿爾半年便決意要離開,與梵谷發生衝突(很有可能在那時高更割下梵谷的左耳),梵谷的病情就已經嚴重到無法工作,住進精神病院。「從意志到行動,還有一段路要走。」梵谷在信中說,他想要振作、想要奮起,於是開始畫院區周圍──聖雷米的風景。

與摯友的通信中,梵谷透露自己想用橄欖樹為象徵表達困惑與不安的心情。《山前的橄欖樹》在他筆下不只是自然景觀,也有像火山爆發的岩漿,以及像聖靈下降的雲朵。梵谷完全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世界最有名的畫家之一,稱自己為第他又寫信給弟弟請他寄一些米勒的版畫來參考、臨摹。梵谷始終認為自己跟農夫、礦工相處最自在,照理說對他們應該很有概念,但他不想只是外型上的熟悉,還想要描繪出精神,所以向前輩大師習畫。

《山前的橄欖樹》1889,梵谷

 

一個人不能從生命中得到他早知道沒辦法得到的東西。」梵谷看清現在是他生命中播種的季節,收穫是未來的事。縱使精神上有很多痛苦,但他仍然有盼望。也因此他畫了各式各樣的播種者,太陽很像農夫頭上的聖光,梵谷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工作是低下的。而地上佈滿著藍寶石般的稻穗,像是永續的生命,為這個世界帶來希望。

人生不管是蓄勢待發,或是載浮載沉,都需要反覆耕種。沒有走到最後,都是在播種,總有很多的事情、關係、責任、工作需要去做,"你所受到的嘲諷、鼓勵、攻擊或是安慰,都可以視為翻土。只要我們保持一個純粹的心,付出行動,收穫的季節總有一天會到來。"

時光往回走,我們來看1606年出生的林布蘭(荷蘭語:Rembrandt),他不只是單純的畫家而已。在他還很年輕時就因著《夜巡》這幅畫為人所知,後來因為娶了身為貴族的女友,收活富裕而揮霍,人們砰擊他是靠妻族,年輕氣盛的林布蘭便畫了《妓院浪子》來反擊。

《浪子回頭》1668,林布蘭

三、四十歲的林布蘭,除了個性上的問題,身體也逐漸走下坡,他需要精神性的力量和啟示來作畫,而不想一直畫肖像畫或是大家喜歡的巴洛克畫。於是他畫了一系列歷史畫,像是《耶穌復活》、《浪子回頭》。林布蘭在畫人的心,甚至後者就是在畫他自己。

當時人們大多不識字,林布蘭不想讓人把畫當作純粹的家庭重逢劇。仔細看會先看到浪子右邊的大哥,他見穿著破爛的弟弟回來,內心很翻騰,但他不知道如何面對。他的手在搓揉,他在想,當下好像不該出手指責,但又吞不下這一口氣。後面隱約有位母親,是聖經上沒有提到的,不肖的孩子回家總是好的,但她不想貿然去擁抱,因為那會使大兒子更不是滋味,但父親毫無保留的原諒,他知道小兒子的年少輕狂,誰又沒有荒唐的過往呢?半閉半張的眼神中傳遞了思念。林布蘭用一種非常接近粗糙樸實的筆觸去描繪,因為他不想畫得太順、太美、太瀟灑,他覺得熟能生巧反而會失去力量跟精神。透過相機可能不一定有相同的感動,是混合好幾層的思緒、歲月的刻痕、情感的深度、世間的磨難、還有毫無保留的愛。

《三棵樹》1643,林布蘭

父子有一個對比,都是穿紅色衣袍,父親是毛茸茸,大兒子是華麗、絲帛的,可能也代表了情感的深度。林布蘭這幅畫帶給人一個非常大的靈魂的安慰,他自己的人生曾糟到必須把太太的墓從比較好的墳墓裡挖到比較差的墓才能過下去,但他還可以持續藉由藝術創作試著帶出生命的深度,到後來的版畫《三棵樹》,則是在告訴我們「凡禱告必定成就」,其實上帝可能已經有了最好的安排,只是當下我們並不明白。如果我們相信,也堅持禱告,最終會獲得美好的禮物。

"藝術具有跨越時空的影響力,
        是心靈的震動,精神的力量。"

佛羅倫斯洗禮堂是11世紀興建,12世紀完成,是典型的羅馬式八角建築,在6到12世紀期間,本來信耶穌的人不多,但突然被定為國教,教堂是不夠的,所以大教堂會配備洗禮堂。這座洗禮堂就有但丁、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梅蒂奇家族的歷帶子孫、波堤切力都在這裡受洗。

佛羅倫斯聖約翰洗禮堂「天堂之門」

洗禮堂有三面銅門,1401-1450陸續完成三面銅門,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傑作之一。雕刻家吉貝爾蒂在上面雕刻出五六個主題,像是上帝創造亞當、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約瑟從奴隸變宰相…..等。十個格子用深淺不一的浮雕帶出景深,米開朗基羅稱之為天堂之門。那時候雕刻還沒有成為獨立的作品,達文西也還沒出生,但吉貝爾蒂已經把雕像變的非常立體,像是一個個人物從牆上竄出來,栩栩如生,也已經發展出了線性透視法。

但丁在1265年出生,也在那裡受洗,但丁寫了《神曲》,分為地獄、煉獄、天堂,除了開頭第一章,其他都是33章。神奇的數字是因為他很重視三喜歡三,因為三位一體的概念。神曲其中一段講到「人沒有辦法單獨存活,所以人生旅途需要別人協助」,書中的特洛伊人跟著人生導師走,導師說「我要帶你走地獄和煉獄」這句話來自於但丁的老師維吉爾曾告訴他:

「這趟旅程不是你個人的人生探險,是因為神允許,派我來陪你走這一段,你需要人的幫助。」在人生的危機的時刻,要邁出一步前,我們都需要尋求協助。其實進地獄之門前人都可以選擇,那是因為拒絕相信、希望、愛,才進入地獄,而不是因為刻意要做不好的事情。但丁神曲也是人在中途,尋找他的路在哪裡,不管是驕傲、情慾、背叛裡,我們可以從從別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的故事。

透過張志龍老師的分享,驗證了有意義的藝術具有穿越時空的影響力,而我們在未來,除了表面的欣賞,去了解藝術背後的故事,相信妳也可以看見神透過藝術要對你說的話。

欲聽完整講座:請點此

125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約書亞專欄|成為器皿,寫下生命中的刻痕

現在是華人要興起的世代,睽違8年,我們將再次舉辦敬拜讚美創作徵選活動,除了鼓勵全球靈糧堂華人教會的家人們更多的嘗試創作自己的詩歌,也讓更多人聽見不一樣的創作。

28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還記得2014年的大衛帳幕的榮耀 10——《主你是我的太陽》這張專輯嗎?這張專輯不是過去我們常翻唱的西洋詩歌,而是來自華人和東方民族的創作,從近百首投稿歌曲中精選出七首,約書亞樂團三首,日本福音歌手長澤崇史的一首專輯同名歌曲,帶領人通往神的寶座前,領受盼望和力量。

以下我們是訪問到約書亞樂團副團長陳州邦(以下稱邦)、資深團員曹之懿(以下稱懿)、曾晨恩(以下稱晨)、謝思穎(以下稱思)的節錄:

============================================

Q1:在創作的路上,神是如何帶領你?

邦: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我們已經習慣透過他人所創作的詩歌來獻上敬拜,但每首詩歌都只是作者從個人角度所領悟到的上帝面貌,即便我們每次都以真誠和虔誠的心靈獻上敬拜,但不可否認的,詩歌中所描繪的經歷對我們而言,往往不是絕對和完整的,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如此。

因為神在每個人生命中所寫下以及刻劃的篇章,都是那麼的獨一無二。

要將自己的故事深刻地書寫下來,甚至轉化為一篇優美的文字和旋律,都是不容易的。感謝神賜予我們音樂,讓我們可以在美妙的樂聲中來獻上敬拜。過去,約書亞樂團只需要帶好詩歌,而現在,我們成為寫下生命故事的祭司,有時候,這些故事很赤裸、很真實。但若當我們的生命故事打開之時,有人因著約書亞的詩歌而更多地感受到上帝,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都非常值得。

懿:其實我一直都很期待我們約書亞能夠有原創歌曲,因為其實不是我們不會,淑莉姐、光哥、治德都有非常多的創作,但每一次在專輯裡面,大概只有發表個一兩首,因為早期光哥的感動是要以翻譯外國歌曲為主。透過那些翻唱,我們有很多的學習,不只是聽見更多元化的音樂曲風,裡面的歌詞也很幫助我們。

相對的,那時華人的詩歌大都是在主座前呼求的類型,透過國外的詩歌我們被挑旺,敬拜讚美也可以很喜樂的跳躍、舉雙手,就跟以前很不同。所以創作「輕快的風格」是我早期的目標,例如「有你同在」就很適合在輕鬆的早晨來敬拜;後來也有回去寫比較苦的「你一直都在」;之後有段時間是安靜默想的「親密時刻」;再進到聆聽天父要對我們說什麼話的「你所愛的/天父的愛」;然後Asia for JESUS亞洲為耶穌的運動起來,所以寫「就是現在 / Now」宣告祂的國度已來到!我寫歌通常是有目的性的,就是會尋求神「現在的季節,要我做怎樣的歌。」

Q2:有遇到什麼挑戰或是有趣的故事?有沒有感覺孤單的時候?如何調適呢?

邦:當然會有孤單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覺得沒有人能真正理解自己。事實上,當我們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後,也難以期待別人完全理解我們的處境和故事。作為一位創作者,我常常需要換位思考,並問問神如何把個人經歷寫成每個人都能在詩歌中找到自己和神的那一塊獨特的地方,進而獻上敬拜。這個翻譯的過程是與聖靈交流、反覆思考和重新述說的過程,並不容易與他人分享。

思:印象很深刻,有一年我爸在工地摔傷到腦部,差點就要天人永隔。那陣子我的生活不是很順利,每天都會接到我媽從台南來的電話,除了爸爸的狀況不穩之外,還有很多法律的事務要處理,心裡難免有很多murmur,而約書亞又剛好要去有史以來最遠的北海道寫歌,心裡就蠻不想去的,我沒有那個信心,後來因為有工作在身還是去了。沒想到最後一天發表日,聽到光哥那組的創作:「一路祢牽著我 雖然我會軟弱,跌倒祢卻不放手…」,我眼淚就掉下來。我意識到原來我綁了太多責任在自己身上,那首歌讓我得到很大的釋放,很像是神為我預備的。我覺得這就是創作很珍貴的地方,屬神的東西如果能透過人能表達的方式去紀錄,像我們是用音樂,真的會有影響力。

那次的經驗提醒我,流行歌很多時候是在記錄「人的經歷」,但是詩歌寫的是「神」,能夠釋放神的能力、帶來醫治。只要你願意成為器皿去寫,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能有人因為你的歌而有神蹟發生在他身上。

晨:現在回想,每一次我參加寫歌營,我們組寫的歌幾乎都有被收。(思:所以都要跟你一組嗎?)但過程中還是會有一些困難的時候,像是有些團員主導性很強,想要的東西太明確,即使我想要有貢獻,卻給不出去,就會僵持在那邊不愉快。最後雖然有完成作品但也不會很感動。

思:其實團體寫歌也會發現,原來自己在探索音樂的領域是很狹窄的,因為我是照自己的喜好在聽的嘛,但寫歌就需要去累積,這就是音樂人或是所有創作者的態度。團隊寫歌就會因為這個限制而彼此有很多不同意見,這也是一種學習,但說不定哪一天那首歌還是可以感動人。

晨:比較有趣的是,有一次我們用手機完成一首歌,因為那時候專輯收歌還少一首慢歌,我們就自告奮勇組一個團然後來寫歌,但因為我們有一個團員是台南人,所以我們就是用line打電話,一個月內把它寫完,後來也被收錄了,那首歌是「成為兒女」。

Q3:請問搖滾媽媽、專業的音樂製作人之懿,妳覺得搖滾曲風或是其他比較「重口味」的風格對敬拜而言,具有什麼樣的特殊性?

當我在音樂學院的時候,接觸到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嘗試不同的風格,發現原來我的聲音是可以唱爵士,唱搖滾,這是我這一輩子沒有想過的。因為我們聽的音樂太侷限了,慢歌快歌只聽國語流行歌,其實這樣也侷限了我們對神的認識,音樂、樂器都是神所創造的,難道嗩吶不也是神的創造嗎?我們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是不能不去嘗試,就像我們不能挑食、永遠只吃你喜歡吃的幾樣。

所以其實我真的鼓勵敬拜者、弟兄姐妹,甚至牧者,多聽多學習,也會更認識神的不同面向。當然神會在某一部份特別祝福你,就是你會知道什麼是你擅長的,我在嘗試過這麼多之後,知道「搖滾」就是我的那一份。我覺得搖滾可以帶領人進入至高的讚美和爭戰,甚至帶下醫治釋放,神透過搖滾去釋放祂的工作,尤其追求性的禱告會,很能夠抓住眾人的注意進入敬拜裡、熱血的釋放,這是搖滾很獨特的地方。

Q4:請問晨恩、思思,近期會聽到一些約書亞的詩歌融合了傳統歌謠,在創作上曾遇到哪些挑戰?

思:母語創作的挑戰我覺得有兩個,一是受眾少,它可能小眾到只能從旋律去感受,所以要調整心態,寫歌不是為了要給多少人聽見。二是要如何運用到敬拜裡,還運用得好。因為帶敬拜這件事是要把人帶到神面前,他聽不懂時,可能是進不去的。現在我們通常把母語加在間奏裡,比如說「ho hai iyeyan」在原住民語裡沒有別的意思,就是表達一個情緒,出現在間奏就是成立的。我很開心約書亞樂團給我們一個空間可以寫這類型的歌,其實台灣是有很豐富族群的寶島,也會有人想寫台語、寫客語的母語創作,都是很棒的事。

就像剛剛說的,我們通常只能放吟唱的東西,但吟唱就不代表原住民全部,「ho hai iyeyan」是阿美族或是卑南族才有的,它也只是母語裡的一小部分,但真正的傳承必須用語言傳承,所以通常最接受的當然還是我們自己族群的教會,在約書亞裡面接觸到的是全球華人,限制就會很多。但我還是會想寫母語歌,即使不一定會被發表。要怎麼突破也是我們正在嘗試的。

Q5:如果可以送給創作新手們一句鼓勵的話,你想對他們說什麼?

邦:「勇敢分享故事和經歷,不要追求完美,因為神並不要求你完美,更重要的是將你的創作完成!」在歌詞中多提到神的作為,你的創作就會像一篇見證,能激勵人心。

「寫歌要有異象,有從神來的啟示跟看見。」這幾年我的看見是要把中文創作詩歌翻譯成英文,不只是華人能唱的敬拜讚美,在國外我們也可以帶大家敬拜。

要一直寫,保持紀錄的習慣。哪怕只有三個字「好天氣」,也把它紀錄在你專屬的筆記本、備忘錄或資料夾。沒有進行紀錄就沒有辦法有進展,因為東西不會無中生有。

要特別留心你的生活。因為很多素材都是從生活中感受、觀察、發現到的。若沒有留心,就算你想要寫也寫不出來。那就算不是自己的體會,但你看見了,去觀察,當中的發現也會成為你的素材。

============================================

讓世界聽見 靈糧華語敬拜詩歌

現在是華人要興起的世代,睽違8年,我們將再次舉辦敬拜讚美創作徵選活動,除了鼓勵全球靈糧堂華人教會的家人們更多的嘗試創作自己的詩歌,也讓更多人聽見不一樣的創作。此外,這次的徵選活動名為「敬拜新脈動」,是因為我們相信新的詩歌將會帶出全新的季節、新的聖靈運行的脈動!邀請全球靈糧堂華人基督徒一起響應,讓我們在神同在的敬拜的當中,更多領受神奇妙可畏的心意!

 

更多了解《敬拜新脈動》:點我前往

28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品味生活 | 那些你一直無法決定的事

離開這個工作會有更好的工作嗎?離開這群酒肉朋友,我還會有其他朋友嗎?分手後,下一個會更好嗎?還會有下一個嗎?未知,會讓你寧可留在很爛的現在。

468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撰稿|張雅薇 原文出處|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學生區 

每當鄰近跨年人們就會開始講新年新希望,因為我們期待人生是前進,而不是停滯的。人生要往前你必須決定很多事,但對許多人而言,做決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你有遲遲無法決定的事,或發現自己不是一個很會做決定的人,往往是那個被決定的。首先要跟大家分享三點,很多時候為什麼我們很難做決定。

無法做決定的原因
一、你的內在狀態

倘若有以下幾種情況,會讓人很難做決定,也不適合做決定。

生氣

人在生氣時沒有力氣想別的事,跟顧及他人的心情,因為生氣時全人的能量都在這個狀態中,而生氣有分短期跟長期的。

所謂慢性憤怒,會有:復仇心態、我要證明給你看等內在誓言,有些年輕人覺得貧富差距太大,那些富二代天生就條件好,當他對整個社會有一個隱性的憤怒,即便開始創業,是什麼驅使他做生意上的決定?

不是客觀上的分析,而是想要快速成功、不想被別人看不起。當你做決定的動機不對時,往往會做出錯誤的決定。

焦慮

很多人從國高中就開始焦慮能不能考上好學校,因為爸媽說要有好工作才有好未來。財經節目會告訴你,要有一千八百萬,才能享有一個好的退休生活,但這個數字是我十年前看見的,現在可能是兩千八百萬。

在焦慮裡面人們為未來的事情擔憂。假設有個人為前途、退休生活、可以賺多少錢來擔憂,他會很難為自己做出好的選擇,因為他在乎的是怎麼選投報率最高,什麼是未來趨勢裡最穩當的,可是他心裡可能有一個真正的興趣跟愛好。

這也是為什麼他會覺得決定要唸什麼科系、畢業後要選什麼工作很難,而這個「無法決定」背後就是一種焦慮。

恐懼

它跟憤怒一樣會消耗掉你所有的能量。當你生命中的某個領域帶有恐懼,你會發現在一些關鍵的人生決定上,往往沒辦法選擇真正想要的。

寂寞

有些人簡直是渣男/女磁鐵,他知道自己的感情模式有很大的問題,但就是不能離開對方,因為他裡面有一個寂寞抓住他,如果我們不去面對自己的寂寞,就無法做出離開一段複雜感情關係的決定。

疲憊

疲憊會把一個人所有的腦容量跟精神能量吃光,直到你一句話都不想講。

有些出社會的朋友經常在抱怨他的公司、主管,卻遲遲不離職換工作,而是日復一日的抱怨,因為在他裡面有一個很大的疲憊已經消耗掉他的所有。無論在生活、職場、人際關係裡面,當我們累到極限的時候,這個長期疲憊會導致我們沒有辦法為自己的人生思考,看不見自己是有價值,並且有很多選擇的。

如果你有一些反覆許下的新年願望,都沒有真正下定決心實踐,就要去察覺自己的內在狀態是不是有上述的幾種情況。

二、期待別人為我們負責

人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算命,為什麼我們去算命會感到安心,因為它幫我們算過去或我們不理解的事情時,會幫我們找到一個人來負責。

「你上輩子欠他,現在是來還債的。」「這是你的修練。」

聽到這些話人其實是被安慰的,因為我們終於不用再找原因,有個人會幫你負責也替你選擇,所以你不會選對或選錯,一切都是命中註定。

基督徒也是這樣,經常把順服當作不想自己做決定的藉口,神幫我們選,如果沒選好就可以怪神,我們不需要為自己負責。

有沒有聽過身邊的基督徒說:「我禱告很久神都沒有跟我說,所以我沒有辦法做決定。」但神把決定權放在我們身上,如果你始終沒有放下這個期待,就會發現你也沒辦法為自己的人生做重大的決定。

三、我們害怕未知

在一次戰爭實驗中,他們把俘虜帶到一個深不見底的山洞前,對他們說:「現在有兩條路讓你們選,一是現在立刻殺了你,二是你要進去山洞裡,如果能走出去你就自由了。」

我們理所當然認為他們會選擇後者,可是在這個實驗裡卻發現,所有士兵都選擇第一條路,因為人對未知是害怕的,若是選擇死亡,就不用面對黑洞裡還要經歷多少我不知道的事,即便之後可能是盼望。

離開這個工作會有更好的工作嗎?離開這群酒肉朋友,我還會有其他朋友嗎?分手後,下一個會更好嗎?還會有下一個嗎?未知,會讓你寧可留在很爛的現在。

神是如何看我們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至於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並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他們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創一26-31)

第一,我們是按著神的形象所造,我們有神的形象。

第二,神要人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一切爬蟲類,所以你是一個管理者。

第三,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一切的產物都可以拿來當你的食物,但人不會一餐要吃全部的東西,意思是神除了照著祂的形象造你,給你管裡的權柄,祂還告訴你,你的三餐可以自己決定。

換句話說,神所創造的你,是被信任的,並且祂把資源給你,賦予你調配及選擇資源的能力。

神不是獨裁者,嘴上說你是管理者,卻在背後用一條線勒住你,把你當魁儡,祂是讓我們可以決定跟運用生命當中所有的資源。當我們記住自己的形象,是神所賦予能力被信任的管理者,便能幫助我們在面對人生重大的決定時,用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待。

我們是神的朋友

創世紀18章提到亞伯拉罕被稱為神的朋友,他們彼此信任,也知道對方看重自己的決定,神如何看待亞伯拉罕,就同樣看重我們的想法跟意願。

2021年的十月底,我離開了全職15年的Asia for JESUS,離職的一年半前,我在生活及工作上遇到了低潮期,有很多複雜的情緒,覺得自己的人生停住了,那時想要離職換個環境的念頭進到我的心裡,但我知道我在一個不適合做決定的狀態中。

後來我去做了諮商,跟諮商師談了想處理的目標,第一:讓我的情緒有可以安放的地方;第二,當時我即將39歲,人生預備進入下半場,我需要把自己整理好,讓我能做一個負責任且不後悔的決定。

諮商過了半年,該整理的情緒,那些讓我生氣、不解、混亂、沮喪、焦慮的也都解決了,一切都重新步上軌道,但是「離職也許會有新的可能」這個念頭又進來了。

第一時間我跟神說,如果這個念頭是從我的肉體來的,請你直接把它挪去,如果是從祢而來,那祢直接告訴我。當時的我不願去想也不想做決定,因為這個決定太重要了,我不敢為可能有的後果負責。

但整個過程神都保持沉默,於是我一氣之下問神:「難道你是要我自己做決定嗎?」突然神就說話了,祂說對。我開始各種分析,但我還是無法下決定。

我跟神說:祢來幫我選,神仍然說:你自己選。

接著祂問我,如果沒有任何恐懼、壓力、包袱、社會觀感、疑惑,你會怎麼選?我說:如果在我的呼召沒有改變的前提下,而是用另一種方式呈現,我蠻期待的,如果祢真的要給我選,我會選離職。神說:好。

雖然心中有了決定,但還是希望神給我啟示告訴我離職後要去哪,但左問右問神又是靜默。又是一天當我禱告,神說:「你為什麼這麼糾結,一定要知道離職後要去哪裡?」祂說:「書在章節進行到最後一句時,會畫一個句點。你在看書的時候會因為不知道下一章的劇情怎麼開始,所以就不結束這章了嗎?」

當神這樣說,我知道祂沒有要告訴我新篇章的開頭在哪裡,而是要說現在就是該下句點的時候。那一天神給我一個信心的邀請,祂說:「即使你不知道前面要去哪,你也願意畫下一個句點,跟我一起翻頁嗎?」

這個禱告尋求的過程跟我以往的經驗完全不一樣,神沒有告訴我該怎麼做,而是在問答的當中,用很多反問讓我自己做決定。

但現今,你們既從罪裡得了釋放,作了神的奴僕,就有成聖的果子,那結局就是永生。(羅六22)

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十五15)

我們重生的時候是從罪的奴僕中,被神拯救,祂不要我們成為另一個宗教的奴僕,好像整個信仰過程都只有一種方式,就是神規定我,告訴我怎麼做,我只有順服一條路。神從來沒有用祂是神的身分挾制我們,要我們永遠做僕人,神說祂要稱我們為朋友。

僕人、朋友、奴僕,這三個詞在上述經文被交互應用,神要我們明白一個新的啟示,我們是神的朋友也是神的僕人,這兩者並不衝突,最真誠的朋友往往可以在一瞬間成為替另一個朋友犧牲的僕人,你可以是神忠誠的僕人,也同時是祂真誠的朋友。

當你願意全然獻上自己的時候,你就成為神真正的朋友,你生命主權完全在祂手中,但祂同樣把管理的權柄全然交在你的手中。明白這個啟示,會開啟你跟神關係裡前所未有的雙向信任,有時候你害怕做決定,怕把自己或他人的人生搞砸,但神比你所想的更信任你。

我們的人生並不是經常一帆風順,也許你正在一個風浪裡,或是你覺得有隱而未現的風暴即將發生。但神說:孩子相信我,我掌權在你的生命並不是要來控制你,是為了讓你能勇敢安心的做生命中的每個決定。

 

現場影音版:https://youtu.be/wT5Ff12vy2s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42期P32-35)

468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約書亞 | 成為領袖 忠心看待神所給你的託付

我很常對我的學生或團員說,如果今天當我放心把一件事交辦給你執行,在我的心底那就表示:我知道你可以,希望你帶著這份信心和期許,勇敢地接受這個挑戰。

282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文|約書亞樂團副團長 陳州邦

一如既往又到了約書亞樂團週五固定的練團時間,從樂手架設樂器、裝好每一個監聽、試音,在練團開始前和團員分享團隊近況、代禱,然後開始練習每一首要服事的詩歌,團長立衡負責整體音樂呈現的品質,而我負責聆聽每一位歌手演唱時的細節和情感,並給予團員回饋和帶領時的建議。

這樣的練團日常從我加入團隊至今已經不下500次。

從一開始的新進團員到現在承接了副團長的身分,是在我加入這個團隊前始料未及的,我信主14年,加入約書亞樂團至今12年。還記得2022年初,巽光牧師詢問立衡和我,我們倆願不願意接下團長和副團長來帶領團隊,光哥也提醒我們,這個身分的轉變會帶來許多改變,不僅僅是身分上的,也包含了神的祝福和恩膏。有些人對於成為領袖有很大的渴望,但在我心中真的還好,過去的工作經驗和自己的職涯中,我深知自己是一個很好的跟隨者,而不是一個特別有領頭羊慾望的人,求學時期我是絕不會想成為那種要管事的頭兒,我喜歡將主管或老師交辦的事務盡可能的達成到最好,主管的讚許是我一部份成就感的來源和動力。所以這一步的「跨越」對我來說是個未知的挑戰。

我很常對我的學生或團員說,如果今天當我放心把一件事交辦給你執行,在我的心底那就表示:我知道你可以,希望你帶著這份信心和期許,勇敢地接受這個挑戰。而現在之於我自己,好像這些話變成對自己說的,只不過是角色顛倒過來罷了,我知道某種程度,這不只是巽光牧師的託付,也是神的託付。

今年七月時,李協聰牧師來到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分享一個主題「若沒有這些人站出來」,那天觸發我許多關於服事上的啟示,協聰牧師描述如何學習成為一個領袖,只待在領袖旁邊是不夠的,要學習成為領袖身邊一個好的跟隨者,常常換位思考,從你所跟隨的領袖身邊學習他看事情的角度、做事的方式和每一個深思熟慮的判斷思路,雖然跟隨領袖的過程中難免會看見他們的缺點,但神要興起我們成為領袖的幫助,就像以利沙是以利亞的幫助、亞倫跟戶珥是摩西的祝福。

這也讓我想起了耶穌和彼得,彼得和其他門徒跟隨耶穌上了船,夜裡風浪變大,耶穌行走在水面上時,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耶穌回答:「你來吧。」這裡彼得的要求很有趣,如果在水面上的真的是耶穌,他渴望像耶穌一樣,能夠行和主相同的事,雖然一開始彼得並沒有站穩,但重新調整步伐後,他開始在水面上走,並走向耶穌。

對比之下,那些只待在耶穌身邊的其他門徒並沒有因此加增信心。我期許自己也能像彼得一樣有憨膽,不僅是一個待在領袖身邊服事的人,更要成為一個好的幫助者和跟隨者,甚或,學習成為一個領袖。

約書亞樂團是一個蠻特別的團隊,因為我們的事工需要相當多專業的音樂人,因此透過甄選而加入的團員皆來自四面八方,甚至已有自己聚會的教會,我有時候常常會看著練團或服事中的大家,滿有感動的向神感謝,謝謝祢把這麼多寶貴的團員帶到我們中間,約書亞樂團所擁有的真的很豐盛,但也常常提醒自己一件事,有一部關於教養的影集劇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些團員也不是「我」的團員,某種程度上的意義,要知道每一個人都是神親自差派來到團隊當中的,所以我常常求神給我祂的眼光,希望這些人都能在團隊中很好的被建造和對待。

前團長治德舉過一個例子,當你加入一個團隊時很少會預設你要離開的時間,除非經歷到極大的轉變或是神有其他的帶領,通常敬拜團隊的服事應該會是一個長久性的服事,因為無論去到哪個城市、加入哪個團隊,跟隨神的百姓終其一生都渴望敬拜,因此我都把這群人想成是會走很久很久路途的同伴,我希望大家都能在團隊中找到自己最獨特的崗位,就如同聖經中的五重職事一般「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神的話告訴我們每一個職份都是相等重要的,如果全部的人都去做使徒,或全部的人都去傳福音,就無法完整做成神的工,因為在團隊中我們需要彼此成全、各盡其職,才得以建立基督的肢體。

因此要建立長遠性健康的團隊,幫助團員找到他在敬拜事工中的命定和獨特性,就相當重要。當我看見某個面向是團隊所需要的,而我在這方面的能力不夠,就需要想方設法來建造這個部分,因此我鼓勵所有的團員都去參加 Asia for JESUS 所舉辦的「走入命定ID」裝備課程 ,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幫助團員都更深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命定,也透過這些專業講員的解說,讓每個人在這條長久的服事道路上生命成長越發茁壯。我也想鼓勵教會當中的敬拜團隊,若是團隊在敬拜生命或專業技巧上亟欲突破,可以邀請老師或鼓勵團員去參加培訓課程,只要有顆願意學習的心,相信最終一定都會有所助益。

最後我想祝福每個團隊,一個人固然走得快,但一群人才有辦法走得遠、走得長久,要記得常常在神的同在裡呼求合一,合一絕對不是我們天然人的想法和性格,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這麼獨一無二,若不是因著基督為我們付上贖價,使我們願意謙卑自己彼此服事,所以務要追求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三股合成的繩子纔不容易折斷。願神興起每個敬拜團當中要成為領袖的祭司,這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總要提醒自己不要只在眼前侍奉,像是討人喜歡的,要忠心看待神所給你的託付,不像服事人,乃像服事主。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NO.42 P56-57)

282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編輯室 | 天國領袖的必要條件

你懷疑自己是不是領袖嗎?或者覺得自己真的很有領袖特質嗎?其實作為一個領袖的重點不在於你夠不夠資格,關鍵的問題是「你要往哪裡去?」,「你所相信的是什麼?」

480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圖、文|Asia for JESUS主編 周曉薇

每次當我們舉辦特會或者活動,只要置入「領袖」兩個字,例如「天國文化領袖高峰會」、「青年領袖論壇」、「領袖工作坊」,首先我們的客服電話與信箱就會先充滿了各種詢問:「如果我不是小組長也可以報名嗎?」、「領袖指的是核心同工以上嗎?」、「我是帶職服事的事工負責人也有報名資格嗎?」…。到底我們是如何解讀「領袖」這兩個字的呢?

有人說KOL是領袖,因為他們發表的意見獨到,並且帶動了風向與潮流;有人說擁有話語權的人是領袖,因為他們敢說敢講勇於號召;有人說吸引人們眼球耳朵的人是領袖,因為他們很有舞台魅力, 而這就是領袖所需要的;也有人敢於與眾不同的人是領袖,因為他們天生獨特。

而我卻要說,你我都是領袖。甚至不在乎你是不是基督徒、有沒有帶小組、有沒有人跟隨你、有沒有聰穎過人或者氣度非凡,對創造我們的上帝來說,祂看上的從來都不是這些,例如牧羊的大衛、逼迫基督徒的掃羅、各種膽怯害怕的彼得、充滿懷疑不信的多馬…甚至是打破香膏塗抹在耶穌腳上的那個女人。

之所以成為領袖的核心要素就是你的「信念」,你是否擁有一份堅持與篤信,即使面對挑戰和困難,你仍然捍衛著並且以生活和生命體現著這個信念呢?特別在這個資訊爆炸、速度飛快的時代,你是輕易的被改變被帶動,還是持守著堅忍著並且奮力的活出你所相信的。通常我們認為的領袖可能是「殺出重圍」、「登高一呼」的行動與意見領袖,但是在現今的社會脈象中,我們也需要更多「堅持原則」、「聞風不動」的領袖,這類領袖可能不是擁有廣大聲量的,也不是特別有領袖魅力與風範的,他們也許不擅於在舞台上表達,也不習慣成為視線的焦點,但是他們所堅持的信念肯定是他們生命的焦點,而這份專注的熱情將會影響他們所在之地的人事物,進而成為運動、成為革新、帶來轉化。

你懷疑自己是不是領袖嗎?或者覺得自己真的很有領袖特質嗎?其實作為一個領袖的重點不在於你夠不夠資格,關鍵的問題是「你要往哪裡去?」,「你所相信的是什麼?」,領袖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或者理論,一切都是從管理、領導好你自己的內心和生活開始。來,告訴自己:我當然可以是一個領袖。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42期P.2)

480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領袖觀點 | 領袖—看不見的更關鍵

擁有領袖的位份,意味著神要你做的是不尋常的事工,所以不能用維持現狀或是別人用過的老方法。況且如果要做的只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每個人都知道怎麼做,那麼就不需要領袖的存在了。

742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文 | 孔毅(iRAM之父、手機中文化之父、跨領域CEO導師、暢銷書作家)

時下流行的一些新興名詞像是「內捲」、「躺平」,大家應該不陌生吧!

針對這些名詞背後所指涉的現象,外界大多把矛頭指向員工和年輕人,殊不知,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出在:領袖沒有盡到責任。意思就是說,身為帶頭的領袖,並沒有把員工內心的激情激發出來。

如何成為一名好的領袖?

我對一個領袖的定義是:「一個可以影響別人去完成一件不尋常事工(即願景∕異象)的人。」而達到此一領導境界的關鍵在於,他們更懂得用「看不見」的方法做事。

領袖不同於一般人,他們常常用內心的「Why」來指引做事原則。而且那個「Why」會不斷問說:「我活在世界上的目的是什麼?」使其內心處在神聖不滿足的狀態。

這個狀態激發了創造的渴望,促使領袖勇於打破現狀、挑戰固有思維及傳統;也因為懂得傾聽內心聲音,使其不致落入慣性思維,並且會不斷尋求突破。

領袖要找來一起同工的人,當然是發自內心認同他的人(此即為看不見的方法)。或許被找的人自己並不清楚內心異象,但因為同樣處在神聖不滿足的狀態,所以一聽到領袖口中的異象,馬上就會深表認同。

先用看不見的方法「Why」找到對的人,接下來再去做「How」的事,也就是按才授職和分工授權,因此做出來的結果「What」,必定超乎所思所想。

 

***************

 

先來分享一個例子。

有位年輕牧者找我做一對一諮詢,垂頭喪氣的模樣宛如一隻戰敗的獅子,因為幾個月前,有六位跟他一起服事很久的同工相繼離開,而且是不歡而散。釐清原因之後發現,他是看哪個事工最迫切就優先找人,而且多以屬靈條件為評估,以為越屬靈就會越順服,沒想到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意料。

「我已經很清楚把目標告訴他們,但每個人做的結果都跟我講的有距離,一發現這樣的落差,我就馬上提出質疑並且糾正,起初他們還會接受我的意見,但過不久,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導致彼此間的衝突越來越大,最後一個一個離開,」年輕牧者語帶無奈。

我提醒他,「同工應該順服的對象是神,若是要大家一味地順服你,最終只會形成內捲的組織。身為領袖,真正要做的是按才授職和分工授權。」所謂的按才授職,意思就是說,六個同工加上身為領袖的牧者,總共七人,依據神所給的恩賜和個性,大家各自為內心共同看不見的異象努力,也為自己訂立相應看得見的目標。

若是領袖把自身角度設定的目標,強加在六位同工身上,等同抹煞了他們各自的積極性和獨特性,同工們也會工作得很辛苦,這就是權威式領導;感召式領導是用看不見的願景和異象把大家連在一起,但又藉著按才受職,把人放在對的位置上,讓大家在認同你的異象同時,又可以發揮各自專長。

譬如說擅長與人互動的同工,就適合安排他做牧養事工。擅長行政庶務的同工,就可以安排他負責事務型的工作。有的喜歡做向外拓展,也有更適合做向內運營。而且因為已經認同異象,在朝向各自目標努力的過程中,如果同工做錯一些事情,領袖還是要放手,秉持著分工授權的精神,不要一看到錯誤就急著糾正。

一位稱職的領袖,不能只向團隊成員指出看得見的目標(What),更要告訴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的(Why)。因此我鼓勵那位年輕牧者不要氣餒,只要用看不見的方法找到一群認同他願景的同工,還是可以打造出一番新氣象。

還有就是,「未來面試新同工,要問他比較喜歡做什麼,藉此把他看不見的部分找出來。也不要一直講目標是什麼(What),而是要強調我們這組織為什麼存在(Why),引領每個人找到自身定位和目標,讓他感覺不是為你工作,而是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當各人都達成目標,這個異象也就跟著收成了。」

經過五十分鐘的談話,那位年輕牧者表示理解了,爾後依據我的建議去執行,也確實得到良好的果效。

大概四、五個月後,我收到來信:「孔老師真的很謝謝您,我用您的方法找到了六位同工,現在他們都找到各自的定位和目標,因為我把他們內心的熱情激發出來,同時也放對了位置,所以他們都非常努力。當他們各自做成目標,整個事工也就成就了,過程中我只需要用看不見的方法,也就是不斷強調願景的重要性,並為他們之間做一個協調。」

 

***************

 

分析上述案例可發現,年輕牧者以前採取的是看得見的方法(管控為主的傳統管理模式);經過一對一諮詢,他改用看不見的方法(why)-以內心的願景∕異象以招聚同工,再以看得見的(how)-按才授職和分工授權,最後(what)-終於做成了事工。

擁有領袖的位份,意味著神要你做的是不尋常的事工,所以不能用維持現狀或是別人用過的老方法。況且如果要做的只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每個人都知道怎麼做,那麼就不需要領袖的存在了。

若讀者朋友想了解更多如何用異象來感召人心,我在《看不見的更關鍵:如何打通工作與生命的任督二脈》書中,一共談到30個關於工作扭轉的案例,以及將近20個講生命更新的案例。本書也是自我學習、自我操練的工具書,希望讀者藉著我在案例中設計的「情境體驗題」看到自己、藉著「觀念更新題」超越自己、藉著「反思學習題」找回自己。

古代人習武,若武功要達到極致,就必須打通任督二脈;當代人若想活出美滿的生活及豐盛的靈命,就要懂得藉操練以打通「工作」與「生命」的任督二脈。因此在書中最後兩章,提供了兩套操練工具:「獨立思考—終身學習的法寶」和「靜的力量—聽懂內心的聲音」,幫助大家透過 刻意練習, 逐步穿越表象的限制、進入內心,領受個人專屬的美好異象。

經過這樣的修練和晉升,說不定你會發現,原先的工作或生命瓶頸,因為改採看不見的方法之後,反而得到前所未有的突破!

 

點我前往《看不見得更關鍵》書籍資訊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42期P4-5)

742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創辦人的話 | 天國領袖的養成

所謂天國的領袖,是像耶穌一樣,知道自己位居高位的時候,卻願意跪下來為門徒洗腳……

48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口述:Asi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副執行長 晏信中牧師

整理:Asia for JESUS編輯部

 

過去近兩年,除了Asia for JESUS因為疫情而開始在媒體上轉型,特會與課程發展了線上版本,歷經實驗,再升級;我所服事的教會也進入了一個新的季節,原本的部門重新改組之外,也興起了一些新團隊,我所參與的「創意藝術媒體處」與其中的「雲端教會」就是全新的項目。

我們的異象和核心價值都一樣,但人沒有同步更新,就會很難走下去,我就在當中歷經了失望、破碎、再重新對齊。

全職服事的這二十年,我發現無論是世界還是教會的領袖養成的第一步,是要先知道自己是誰;第二步是藉由環境來印證;第三步會是不要害怕去冒險;而第四步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也就是天國的角度來看全盤。如同大衛能夠站出來擊敗歌利亞,是因為過去他曾擊敗過獅子和熊。

在談如何領導之前,看的不是怎麼帶人,而是怎麼帶領自己,要能夠攻克己心;當我們朝著標竿走,神也會調動萬有來訓練、裝備我們,使我們成長,勝過環境。而在領導別人之前,要先能讓自己也甘心樂意,自己要先買單,才能去說服別人。

當你在組織裡「有一定高度」的時候,面對他人的請益,要知道「我們無法為任何人的生命負完全的責任」,但我們要勇敢,當我們講到作為遮蓋,不是給一個絕對的答案,因為我們不是耶穌,而是幫助人在面對挑戰的時候,能夠越來越像耶穌。

無論你是誰,你都是領袖,因為人的受造奇妙可畏,並且有治理這地的權柄。所謂天國的領袖,是像耶穌一樣,知道自己位居高位的時候,卻願意跪下來為門徒洗腳。

天國領袖的領導力,不是威權式的呼喊,而是單單向著標竿直跑,用生命作見證,是當我們往前走時,就激發了別人,別人看見我們生命裡面有活水、有生命,進而引導出人們自發性的跟隨。我看見一個必定發生的事,就是只要有一人突破,就一定會有另一(群)人跟著突破。

教會也要走回神的心意,一間健康的教會是神說了算,是成全人走進他生命的命定,賦予他擅長和合適的位置。當大家都被激發想要越來越像耶穌的時候,群體效應產生了,就是甘心樂意的補足了別人,一起見證榮耀的發生。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 第42期P2)

48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