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家的模樣百百種,你的家是什麼模樣呢?

惟有當家庭像是一個精密、彼此相屬的齒輪一同順暢的運作時,才能夠將神的心意、天國的文化發揮到極致。

14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台灣近幾年有許多以家庭為主題所製作的連續劇集或電影,有疫情下的家庭、本土意識強烈的傳統家庭、隔代教養與外配家庭…,每部作品都描述了同住在一個屋簷下,但是家人之間卻隔著遙遠的距離,就像香港作家張小嫻的經典佳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因此亞洲復興誌在這一期特別企劃了「家的光與影」這個主題,透過網路社群的問卷調查、牧家親子的訪談,期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家庭」,探索並發現你我身邊的家庭可能有的面貌;也藉此蒐集了不同世代的族群,他們對「家」的定義與看見其實有所不同。

面對時代變化快速、資訊爆炸的今日,世代之間的差異也因此加快拉開,做為父母的,可能感受到社群媒體與數位科技才是帶著孩子長大的主角;做為孩子的,可能感受到語言文化和信念系統被衝擊,每天回到家就是一場革命。現代人無疑是辛苦的,有別於過去經濟起飛的年代,只需要專注拚生活,存活下來並且有些積蓄,就是美好人生的寫照。今日我們更多會碰觸到所謂的意義與核心價值,其實無論在家庭或職場,甚至是日常的生活就不斷因著過多的資訊量與多重價值的期待,我們都身心靈瀕臨崩潰,更不用談到養兒育女或者人生成就呢!

該怎麼辦呢?如果現代社會的模樣就是這樣,家庭又如何該成為人們的避難所,成為一個可以被包容、接納、認同、傾聽、並且彼此扶持的單位呢?我們會發現神對家庭的心意一直都沒有改變,神的呼召與揀選往往看來是個別單一的,但背後的藍圖往往是對一個家庭的計畫。如果神的心意是這樣,那代表著神期待對話與更新的對象,不會只停留在年輕一代,而是世世代代;也惟有當家庭像是一個精密、彼此相屬的齒輪一同順暢的運作時,才能夠將神的心意、天國的文化發揮到極致。

無論你在你的家是什麼角色,你面對的矛盾掙扎或張力衝突是什麼,先意識到「你跟我都是神家裡的一份子」,如果你認為你肉身的家人不盡完美,那至少我們有一位完美的良善天父可以讓我們單純的相信與倚靠,也從這一份單純中湧流出生生不息的勇氣與盼望吧!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44期P.1)

14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當復興來臨時…

面對或者回應復興,就好比衝浪。你無法設定或者浪的高度、速度和頻率,但你肯定可以預備好你的裝備、身體的姿勢、呼吸的頻率和心裡的態度。

256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關於「復興」,從古至今有許多定義,有些從個人經驗而來、有些從歷史事蹟而來,每個人也可以根據自身的處境,給予復興不同的期待和描述。然而,無論從文本史實或者見證經歷的角度去考證,不外乎都是與神親自的造訪、非人為醞釀塑造的事件或者情境。有人說當復興來的時候,一切會失控;在這邊姑且讓我們說:「當復興來的時候,上帝要親自的主導這一切」,而我們是否願意「放手」,讓神來主導呢?如果復興不是我們任何人可以產出的事件,如何「回應復興」會決定我們在這當中將會經歷到的一切。

面對或者回應復興,就好比衝浪。你無法設定或者浪的高度、速度和頻率,但你肯定可以預備好你的裝備、身體的姿勢、呼吸的頻率和心裡的態度。當浪來的時候,你要滑水、追浪、啟承,這些時機、姿勢、力道,都關係到你能不能順利的來一段華麗的衝浪,又或者只能被浪一股腦的拉下海中或者沖向淺灘。在衝浪之前,你甚至需要進行許多訓練和學習,包含核心肌群的訓練、腿部與腰部的訓練、甚至要學習辨識浪型和風向,這一切都決定著當一道浪來時,你能不能正確的「回應」,因此有機會乘風破浪。

讓我們大膽的設想,如果很快將有一個華人的復興臨到我們,我們應該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呢?是這幾年疫情下很流行的線上直播、聚會場地的軟硬體、精準到位的現場同工和服事SOP、還是任何你認為復興現場必要的配備呢?

以今年發生在Asbuty復興,若是你有從線上看到會場的直播,甚至有機會去到現場,我想最令你震撼、最吸引你的絕對不會是舞台上的節目、現場的多媒體、講員的分享或者敬拜團的服事,因為在那個傳統的管風琴大會堂中,就連投影幕上的歌詞都模模糊糊、敬拜團的配置和音場都是參差不齊。復興會發生在一個我們設想完美、周全的場景裡嗎?你以為的完美與神選定的時空是一樣的嗎?

最終我們還是得回到神面前,以我們的心靈和誠實來面對神,單純的讓神的靈工作、降服所有我們自以為的、放下所有我們認為必要的條件,因為所有的一切,若是我們讓上帝主導,祂要的只有我們赤誠與敞開的心而已,其他的祂將負責到底。

讓我們預備自己的心,永遠對神的工作保持期待與敞開,當復興興來臨時,真實經歷不倚靠勢力、不倚靠才能、單單憑耶和華的靈,與祂一起乘風破浪。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43期P.2)

256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編輯室 | 天國領袖的必要條件

你懷疑自己是不是領袖嗎?或者覺得自己真的很有領袖特質嗎?其實作為一個領袖的重點不在於你夠不夠資格,關鍵的問題是「你要往哪裡去?」,「你所相信的是什麼?」

63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圖、文|Asia for JESUS主編 周曉薇

每次當我們舉辦特會或者活動,只要置入「領袖」兩個字,例如「天國文化領袖高峰會」、「青年領袖論壇」、「領袖工作坊」,首先我們的客服電話與信箱就會先充滿了各種詢問:「如果我不是小組長也可以報名嗎?」、「領袖指的是核心同工以上嗎?」、「我是帶職服事的事工負責人也有報名資格嗎?」…。到底我們是如何解讀「領袖」這兩個字的呢?

有人說KOL是領袖,因為他們發表的意見獨到,並且帶動了風向與潮流;有人說擁有話語權的人是領袖,因為他們敢說敢講勇於號召;有人說吸引人們眼球耳朵的人是領袖,因為他們很有舞台魅力, 而這就是領袖所需要的;也有人敢於與眾不同的人是領袖,因為他們天生獨特。

而我卻要說,你我都是領袖。甚至不在乎你是不是基督徒、有沒有帶小組、有沒有人跟隨你、有沒有聰穎過人或者氣度非凡,對創造我們的上帝來說,祂看上的從來都不是這些,例如牧羊的大衛、逼迫基督徒的掃羅、各種膽怯害怕的彼得、充滿懷疑不信的多馬…甚至是打破香膏塗抹在耶穌腳上的那個女人。

之所以成為領袖的核心要素就是你的「信念」,你是否擁有一份堅持與篤信,即使面對挑戰和困難,你仍然捍衛著並且以生活和生命體現著這個信念呢?特別在這個資訊爆炸、速度飛快的時代,你是輕易的被改變被帶動,還是持守著堅忍著並且奮力的活出你所相信的。通常我們認為的領袖可能是「殺出重圍」、「登高一呼」的行動與意見領袖,但是在現今的社會脈象中,我們也需要更多「堅持原則」、「聞風不動」的領袖,這類領袖可能不是擁有廣大聲量的,也不是特別有領袖魅力與風範的,他們也許不擅於在舞台上表達,也不習慣成為視線的焦點,但是他們所堅持的信念肯定是他們生命的焦點,而這份專注的熱情將會影響他們所在之地的人事物,進而成為運動、成為革新、帶來轉化。

你懷疑自己是不是領袖嗎?或者覺得自己真的很有領袖特質嗎?其實作為一個領袖的重點不在於你夠不夠資格,關鍵的問題是「你要往哪裡去?」,「你所相信的是什麼?」,領袖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或者理論,一切都是從管理、領導好你自己的內心和生活開始。來,告訴自己:我當然可以是一個領袖。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42期P.2)

63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經營團隊最重要的是方向,而不是速度嗎?

我們需要懂得一個人奮戰,也需要學習團戰,而如何調適自己的內心狀態,並且內外調和以至於無論單打或團戰都可以「得了秘訣」,這才是真正挑戰的部分。

1,519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文|Asi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

「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遠」,這是我們最近很常聽聞的一句話。以「團隊」經營來說,一群人協作共戰的精神與文化是必須培養的氛圍;但以「人生」來說,勢必有一些是必須單獨經歷的時刻,也必然會有需要同伴與支持系統的時刻。事實是,我們需要懂得一個人奮戰,也需要學習團戰,而如何調適自己的內心狀態,並且內外調和以至於無論單打或團戰都可以「得了秘訣」,這才是真正挑戰的部分。

每個團隊都會有他集體加總、獨特的恩賜與才幹,藉著每一位成員的生命經歷積累而成,我認為一個健康的團隊最重要的是「溝通」,如果一群人要能夠談到「團結」,那表達的平台、討論的空間、傾聽與接納的文化一定要有;這個環境不只是平行的對談,當他能夠向上與向下傳達與互動時,才能夠從各個面相共創一個「共好」的局面。

在創立或者重組一個團隊時,「能力」會是基本的考量,這與團隊最終能不能達成使命有關;而在能力之外,這個人能不能夠跟團隊要發展的方向同心,更是一個必須要考慮的「特質」。他可以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成員,但如果他不認同團隊的方向和文化,那再怎麼有能力最終也只能單打獨鬥,很難與團隊一起協作。如果有成員的心與態度與團隊很契合、或者很願意溝通與合作,即便他的能力不足,但假以時日的培養與學習,最終還是能夠在他個人的專業技能與成就發展、甚至在團隊的綜效上提供不少的力量。當然,這個「互相」的文化,需要由下往上、也需要由上往下。

最重要的可能不是「速度」,而是「方向」。這對任何一個領導者或者成員來說,都是挑戰。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很講求「效能」的時代,除了顧好基本盤之外,還要應付許多突如其來的變化,常常活在一個疲於奔命、崩潰耗竭的狀態中。過去兩年的疫情對許多組織單位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衝擊;對領導者來說,更是極大的考驗。我想這時候對上帝主權的「信任」與「安全感」,就是做為神兒女的我們所能夠發揮的影響力;如何不是被動的受刺激後產生反應,而是主動的決定我們內心的態度和堅持初衷,是我們常常要在神面前整理與反思的。

最終,最寶貴與最有成就感的,也許不是團隊抵達了多麼得勝榮耀的終點,而是在過程中,我們與神、與同伴和團隊一起經歷的旅程,還有我們的生命向著永恆唱出的旋律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41期P.1)

1,519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編輯室|我的身心靈都過敏了,怎麼辦?

我常感覺快要窒息,被各種訊息和事件壓的喘不過氣來;不只喘不過氣,身心靈都開始有一些過敏的症狀,我甚至發現不只我的身體過敏,我的心與靈也過敏了好長一段時間……

81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文/Asia for JESUS主編 周曉薇

台灣的疫情從三級警戒疫情爆發到現在已經滿五個月了,不知道這段時間你覺得最累的部分是什麼?我覺得最累的就是每天都要消化比平常更大量的訊息,溝通的成本也因為見不到面而增加。於是我常感覺快要窒息,被各種訊息和事件壓的喘不過氣來;不只喘不過氣,身心靈都開始有一些過敏的症狀,我甚至發現不只我的身體過敏,我的心與靈也過敏了好長一段時間。

如果要避免身心靈的食物過敏,我要很注意我吃進去的東西,例如別人對我說的話。我需要常常回到神的真理裡,從祂的話語領受祂所說的我。上帝的話語不應該只是一個App,有需要的時候下載來使用,不需要的時候就移除;上帝的話語應該是一整套的IOS或者Android作業系統,我必須常常保持網路連線,讓系統可以不斷的更新,以杜絕惡意的病毒或者程式的攻擊。試想如果我把外界的聲音不做篩選、照單全收,我很有可能會無法消化甚至超過負荷而受傷,最後被世界扭曲,甚至生出受害者的心態,變成一個憤世嫉俗、對刺激反應過度甚至反應錯誤的孤兒。

如果要避免身心靈的環境過敏,我可能需要與帶著過敏原的環境保持一點距離,例如有些關係我要調整位置與優先順序。身邊的人都會改變、自己也會改變,變來變去眼花撩亂已經不知道該相信該依循的是什麼,如果我們可以先有一個核心的關係,讓這個關係穩固住我們的核心價值,那麼其他的一切就會進入正確的順序,而這個核心的關係就是我與神。我需要常常確定我不是在為別人、或者為自己活、更不是為著一個我自以為正確的標準而活,而是把神放在我關係網的核心,所想所做所感受的都試著從祂的眼光去篩選和接收。

如果要避免身心靈的藥物過敏,我必須先對自己的症狀有初步的識讀,也就是要先有病識感:發現並且承認自己有過敏的症狀。有病識感之後,才能找對醫生來諮詢,接著按照醫生開立的處方服藥,而不是悖逆的想當自己的醫生,期待自己治好自己的病。另一方面,也不要忽視過敏這種大部分時候不會致死的病,從小症狀就要開始特別留意,不要等到病入膏肓的時候才求救。其實有病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因為上帝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如果我的醫生是上帝的話,祂最懂當初設定我的原廠模式,可以在祂的手中被重新設定、修復、重置,不也是很穩當幸福的事情嗎。

也許在這個季節神也在提醒你要調整好自己的體質。我們不需要羨慕那些不會生病的人,因為你不知道還有沒有更強的、變種的病毒在未來等著。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做最好的準備:常常浸泡在祂的話語中、讓祂來更新我們的系統、讓祂來向你顯明祂的心意、讓祂成為你核心的核心,也許過敏的症狀就可以慢慢的緩解下來,最後得著完全的免疫與醫治。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40期P.1)

81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 | 給渴望被愛的你/妳,事出必有因?!

這一期亞洲復興誌的主題《天父的資產清單》,我想跟大家聊聊其中一項「信念」,每個人心裡都有不敢觸碰的事物,那或許和你的童年經驗有關。

1,69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文/Asia for JESUS總編輯陳麗吉

這一期亞洲復興誌的主題《天父的資產清單》,我想跟大家聊聊其中一項「信念」,每個人心裡都有不敢觸碰的事物,那或許和你的童年經驗有關。

我是家裡的獨生女,小時候家裡環境和父母的照顧很好,讓我確信自己是被愛的。水果總是已經切好的擺在我面前;喜歡的小東西不用擔心選擇障礙,包色包款通通買;與父親的關係很親密,坐在他的大腿上聊天一點都不奇怪;也不會對我有什麼過高的要求。這樣的成長經驗,讓我不害怕與「權威型異性」互動,建立關係很自然。

曾經聽過有些人抱怨自己的牧師是兩面人,牧師在台上講愛,私下對員工卻不夠和善。我在全職服事這十多年的過程,作為中間主管,我明白一種心情是:「如果對同工沒有信任、安全感和關係,我連對他大聲都不會。是因為我信任你,知道你可以理解、同理我的情緒,所以我敞開了自己不夠正面的那一部分。」所以有沒有一種可能是,你可以看到牧者發脾氣,是因為他信任你;就像我的爸媽生氣時,他們不會擔心我會因此討厭或論斷他們。

我的成長環境是正資產,以至於我能夠好好地接收愛,從另一種角度理解人際關係中的衝突。

除了充滿愛的兒時回憶,我也發現另一件事就好像負資產深深影響著我。爸爸因為工作在花蓮,一週只能回家一次。當我聽同學說他們的爸爸每天都回家,就希望爸爸也可以這樣陪我。有次他要搭飛機回去的時候,我趴在陽台欄杆上哭著求他留下,他卻還是離開了,這個畫面在我心裡產生一個認知:「爸爸很愛我沒錯,但會為了他更愛的夢想離開我。」以至於後來與牧者領袖相處時,心中也有同樣的恐懼:不能觸犯到牧者有關神國的夢想,否則他們又會離開。

這份恐懼成了關係中的隱形隔閡,直到有次和光哥的衝突,才發現這個害怕讓我對領袖無法全然信任。

我們的人生中,許多事件、經驗,累積成不同的信念,有些是正的資產,有些是負的,我們可以試著察覺自己在人際關係、財務、自我實現……等不同層面,是否常常反覆以某一套方式回應,發現正面資產感謝神,而面對負面資產也不用灰心,因為這正代表我們有機會可以倚靠神,並透過刻意的練習,跨越隔閡,更靠近心中真正的渴望喔!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39期P.1)

1,69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 | 兩代對齊 共創榮景

縱觀今日的社會現況,無論是產業界、政治界、藝文界、媒體界…等各個領域,都在經歷兩代傳承與接棒的非常時期,而身處教會界的我們更是如此。

810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文 | Asia for JESUS主編 周曉薇

縱觀今日的社會現況,無論是產業界、政治界、藝文界、媒體界…等各個領域,都在經歷兩代傳承與接棒的非常時期,而身處教會界的我們更是如此。如何將父老前輩們的經驗和生命做有效的傳承,並讓組織和群體循序漸進的進入下一個季節,正是我們面對的挑戰。世代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兩代都向神對齊,更需要在溝通和對話上有智慧,才能夠杖劍結盟,共創榮景。

教會不只是一個組織,更是一個大家庭,這當中充滿了不同世代的家人、擁有不同的價值觀與視野,對未來的想像也各有不同,如何從為父的心出發,以兒女的心治理,會是我們成為新皮袋、為 主預備復興的沃土,並且使各個世代都得保全的關鍵。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2020別冊 P.2)

810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 | 黑暗 終究會過去

二月底從馬來西亞教課回來後,我就感冒了。出國、坐過飛機、又有感冒症狀,不禁擔心該不會「中了吧」,那段期間每天的心情都七上八下。也一整個禮拜把自己隔離在房間,也不跟老公接觸,深怕害他「染病」,在這過程中我經歷到恐懼帶來的幾個影響。

1,429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文 | Asia for JESUS總編輯 陳麗吉

疫情期間,大環境的氛圍是緊張的,人們急著想要知道未來到底會怎樣,而教會界最明顯的衝擊,就是有段時間不能實體聚會。身邊不少朋友不約而同地說:「不能出國,周末不能趴趴走,卻感覺更累了,怎麼會這樣。」我想是每天必須小心翼翼地生活和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力感,真的讓人很有壓力,雖然台灣相對於世界各國已經好很多了。

二月底從馬來西亞教課回來後,我就感冒了。出國、坐過飛機、又有感冒症狀,不禁擔心該不會「中了吧」,那段期間每天的心情都七上八下。也一整個禮拜把自己隔離在房間,也不跟老公接觸,深怕害他「染病」,在這過程中我經歷到恐懼帶來的幾個影響。

一、恐懼帶給人的影響就是會使你不斷去重播負面的劇情:你會想:「萬一是我,現在就要去隔離了!會不會肺部纖維化?曾經跟我接觸的人有誰?完了,他們都要被隔離十四天!以後我沒有臉見他們。」這些畫面佔據你整個腦海到一個地步,你會喪失對其他事情的興趣和思考力。二、恐懼也會讓你不斷要去證明壞事不會發生:當時每分每秒我唯一關心的事情就是,我有沒有網路上說的那些症狀。隔半天就檢查自己今天有好一點嗎?有比前一個小時好一點嗎?反覆不停的證明,幾乎消耗掉我全部的能量。三、恐懼更是會讓你帶著戒備的心情去面對往後的生活:因為我就發現自己即使在感冒痊癒後,只要有一天早上起來感覺喉嚨有點不對勁,整天心情就會很差,做事無法專注。而這種看待生活的眼光,會使你很難有冒險或夢想的勇氣。當時神對我以上許多的內心戲做了相當具有啟示性的開導,帶來的思考與改變也催生了「陪你一起對抗焦慮」這個系列節目。

在我個人之外,Asia for JESUS受到的影響就是開始狂拍節目,這對團隊來說是個很好的改變!一直以來我們都很關注年輕人,也關注如何製作好的數位內容,只是以前都是慢慢地、順順地做,直到這個疫情很用力的推了我們一把,特別是在YouTube的頻道上,之後你會看到更多各式各樣的新節目。而從觀眾回饋中我們也發現,原來我們的節目祝福到的廣度真的是很全世界阿。

有人半開玩笑地說「2020是中毒的一年,可以重灌嗎?」當然現實是沒辦法。但我很喜歡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在溫莎城堡就疫情錄製的演說:「雖然我們過去也曾面對挑戰,但這次不同。這次我們和全球各國共同努力,利用科學發展及追求治癒的本能,我們將會成功,成功將屬於我們每一個人。」2020是全地球人一起同時面對史無前例的病毒風暴,沒有任何前輩和歷史經驗能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在這一期的亞洲復興誌-明天過後,你會看到很多人是如何走過黑暗的。不知道你的目前的人生正碰到怎樣的關卡,願這期文章中的某些字句,能為你帶來些許盼望微光。事與願違時真的很磨人,但要記住,不論如何黑暗都會過去,因為我們的神終究掌權。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8期 P.1)

1,429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火力全開的人生 你有顧念好自己嗎?

如何有效運用我們手上的時間與金錢,這是坊間常見的講座和暢銷書的主打標題,但卻很少提到我們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忙碌旋轉的同時,我們犧牲的是什麼呢?捨棄的是什麼呢?疏於照料的又是什麼呢?

1,438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文 | Asia for JESUS主編 周曉薇

時間巨輪推進的不只是時代的進步,更催促著個人的多角化發展。商業模式與社會文化的變遷,你會發現身邊的人擁有各種角色:他可能是一個保險業務員,同時也經營著自己的YouTube音樂頻道;又或者妳是一個全職媽媽,但也發展了電商平台銷售妳的文創小物。說是全方位發展,同時也在有限的時間內求經驗與財富的累積。

然而,上帝是公平的,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只有一個身體,只有一個腦袋,當然,也只有一個靈魂。如何有效運用我們手上的時間與金錢,這是坊間常見的講座和暢銷書的主打標題,但卻很少提到我們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忙碌旋轉的同時,我們犧牲的是什麼呢?捨棄的是什麼呢?疏於照料的又是什麼呢?

每次談到生命中的優先順序,許多基督徒都會有標準式的答案:神,或者神的事(事工或服事),這幾年比較多聽到的答案是「家庭」或者「夫妻關係」,但鮮少聽到「自己」。好像講到自己就代表「自私」或者「個人主義」,但其實聖經中的大誡命之一就提到要「愛人如己」(可十二31)。當然,寫在愛人如己之前的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可十二30)。我們是否往往太過宗教化或屬靈化的過度貶低與壓縮我們自己的需要,只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甚至過度偉大到犧牲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或者內心的需要呢?而這是愛我們的神樂意見到的嗎?如果失去了健康的自己,我們該如何帶著能力與喜樂來生活、服事、與人相處、活出見證呢?

只要我們每個時刻保守己心尊主為大,確保坐在生命寶座上的是神而不是自己、我們其實不需要擔心善待自己代表自私或者個人主義。你有多久沒有安靜的看完一本想看的書、有多久沒有自己逛街買一件喜歡的衣服或配件、有多久沒有享受無人打擾的午後;你上次拒絕從人來的需要與期待是什麼時候?你是不是總是買單每個來到你面前的請求?打開你的行事曆是不是充滿了各種待辦事項,但其中沒有一個項目是「休息」或者「我自己」?

現在,邀請你在接下來的這個禮拜,或者至少這個月內,勇敢的在行事曆中留給自己一個完整的時間,好好休息、大口呼吸、把腦袋與心都放空、歸零、沉澱,跟速度和各種角色暫別,回到你與你的神所在的地方。也期待這一期的「天國養生學」,幫助你與自己重新相遇並且緊緊擁抱,充電重整再出發。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7期 P.1)

1,438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用真實、信任、付出 讓家變偉大

在這三種家中都有不同的角色要切換,我會去想,跟不同角色所相對應的人真正需要的是甚麼,當然也需要因當下的狀況適時調整。另外,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我們都要學習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夠不帶著勉強、真正有能力地去滿足這些需求。

1,029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文 | Asia for JESUS總編輯  陳麗吉

在教會這個「家」-我的角色之一是學生輔導,這幾年花時間和學生在一起,我觀察到年輕人很想要看見「真實」;要讓學生喜歡教會,我認為關鍵是讓他們感覺到在教會中和他們互動的人,會願意把自己的生命──包含軟弱的那一面──展開在他們面前。

而在陪伴學生的過程中,我很看重他們在小組中能不能找到一起分享生活的朋友?當扣除掉信仰層面,他們還享受彼此在一起的時間嗎?我們可以規定這些學生要成為彼此的屬靈同伴,但如果他們的關係只建立在靈修、禱告上,卻沒有任何生活上的交集,當有一天信仰陷入低潮的時候,這份關係也就很難持續。

在工作上,我的角色是帶領者,Asia for JESUS是我實現呼召和命定的地方,也許工作中我不常使用「家」這個詞,但對我而言其實每位同工都很重要,就像是戰友一樣;我會希望看見同工因著對團隊異象的認同,在這裡發揮他的專業、恩賜和能力,同時他們內心也感覺到滿足與快樂。

有段時間我曾經覺得很挫折,因為感覺到自己能力有限,身為領袖我們有時候會期待自己能夠面面俱到,同工才不會誤解或受傷,但只要是人就不可能百分之百周全,因為我們都是用自己的認知在詮釋和感受這個世界。

後來神幫助我看見,我也應該要試著相信同工們是夠成熟的,相信即使彼此立場不同、原生家庭背景不同、甚至有時候是因為我的決策讓同工感覺不太舒服,但是最後我們都還是可以互相尊重、彼此相愛。當我這樣想之後,我發現自己裡面就有很大的安全感。

回到自己家中,我的角色既是妻子、也是女兒、媳婦,說實話,我的形象和工作時相差很多,或許是專注力都用在工作上了,回到家裡,反而在一些生活瑣事上會選擇「放空」。比如說,作為女兒,關於「吃甚麼」這件事,經常是母親準備,我負責享受就好;作為妻子,我會選擇給予先生所需要的仰慕與尊重,甚至有時候刻意「沒有意見」或是「有意見」;作為媳婦,我會和公婆聊天,或是在他們有需要時,展現一下自己所長之處,像是幫忙訂機票、飯店等。

在這三種家中都有不同的角色要切換,我會去想,跟不同角色所相對應的人真正需要的是甚麼,當然也需要因當下的狀況適時調整。另外,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我們都要學習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夠不帶著勉強、真正有能力地去滿足這些需求。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6期 P.1)

1,029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