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頭份家庭教會主任牧師-麥素嫻(Eva)

我覺得每一個教會的使命都是「讓神的國度在地上如同在天上。」而每個教會帶著不同的香氣來做這個工,我想我們的香氣是很注重「神的同在」。

2,52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頭份家庭教會主任牧師-麥素嫻(Eva)

來台灣宣教迄今30餘年,

和丈夫鄧牧師兩人帶領客家庄的苗栗縣頭份家庭

教會從0人開始,跟隨聖靈的帶領,

建立起擁有天國文化DNA的教會。

七年前開始自辦「榮上加榮特會」,

當中也發生了許多神蹟奇事……

 

Q當年是甚麼原因讓您離開從小習慣的舒適圈,遠從丹麥來到台灣?
無論我們原本過著甚麼樣的生活,住在甚麼樣的地方,跟隨耶穌就是放棄一切。當時我才23歲,感受到神的呼召實在很興奮!覺得可以去做使徒所做的事是很大的福氣!我是先決定:「耶穌我要跟隨你!」接著才問:「耶穌祢要我做甚麼?」

當年我是被丹麥的牧者信任而來到台灣,現在我也想信任別人,成全別人。我渴望塑造這樣的文化。

Q頭份家庭教會對您來說有甚麼特殊的意義?神給這間教會甚麼樣的呼召?
我來台灣是先在台北上語言學校,並在客家庄服事過一陣子。後來有一位美國宣教士來台灣,我們從相識到結婚,彼此都深知道若要對一個地方產生影響力,就要開拓教會,於是我們就在苗栗縣頭份鎮開拓了教會。

我們真的不知道如何建造教會,直到12年前走入天國文化,一切就開始改變了。我覺得每一個教會的使命都是「讓神的國度在地上如同在天上。」而每個教會帶著不同的香氣來做這個工,我想我們的香氣是很注重「神的同在」,帶領人遇見神、認識神的良善、活出豐盛,就可以在他們所在的環境、社會釋放大能。我們也很注重尊榮文化-成全信徒可以成為大有能力的人,釋放他們去做神要他們做的事情。

Q教會每年都有同工前往美國伯特利教會(Bethel Church)參訪或進修,請問是甚麼吸引他們這麼做?帶來教會甚麼層面的改變或實際上的幫助?
開始接觸天國文化是聽到美國伯特利教會(Bethel Church)所分享的信息,我跟先生兩人會一起上網聽他們的教導。後來看到Asia for JESUS開始介紹Bill Johnson(比爾․強森)和其他的牧者,我們就開始帶弟兄姊妹去參加天國文化、先知性特會等,還有去美國伯特利教會參訪。

那裏最吸引我們的就是神的同在,我們也有弟兄姊妹在那邊讀超自然學校,他們回來就幫助我們更加提升。比如本來不是這麼成熟的基督徒,終於明白醫治釋放的重要,開始積極參加相關的事工。我們都渴望能更深的遇見神,並希望能一直保持學習的心態,永遠不要失去柔軟的心!

Q可否談談您們每年自辦的「榮上加榮特會」?曾有發生過甚麼特別的事嗎?
2012年有人建議我們,如果要繼續復興,也要在自己的教會辦特會,當然我們仍繼續跟隨Asia for JESUS,參加天國文化特會或其他的特會。
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三18)

記得第一、二年的時候,先知性繪畫團隊有人畫了腦部的一個位置,畫家分享到他感覺神要醫治現場某個人腦部的這個部位,當時有一個別的教會的姊妹,曾開過腦瘤的手術,走路都有困難,當看到這幅畫,後來她就可以走、甚至可以跑,完全得醫治了!

有一個小男孩,一出生手指頭就無法彎曲,每次要玩剪刀石頭布時,因為沒有辦法做石頭,常常被欺負。當時台上牧者帶領會眾為彼此禱告,一位姊妹為這個男孩禱告「奉耶穌的名,你就得醫治」小孩就跑走了,沒想到竟然是跑到舞台前說:「我的手指可以彎了!」也有人是在敬拜中沒有人為他們禱告就得醫治,因為有神的同在。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6期P12-13)

👓看更多牧者的故事:

夢想之家基金會理事長-廖文華

平鎮浸信會執行牧師-黃祈翰

高雄武昌教會學青牧區牧師-周子甯

2,52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 | 三大關鍵 「活出」真實有果效的影響力

△讓專業來說話 在職場上逆向操作脫穎而出 △「直接去做事」 拚出差異化能力 △不能只有「說」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1,915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讓專業來說話 在職場上逆向操作脫穎而出
黃志靖

首先你一定要專業,很重要。專業的意思是將神量給你的恩賜完全活出來。不分等級、沒有低標或高標之分,重點是神量給了你什麼。所以有兩個問題可以去思考:你知不知道你有什麼?那你活出多少?

比方說,我的專業是在廣告領域,公司現在有三百人,我就覺得很夠了,雖然有些人可能會說,有更多更大規模的廣告公司,人家的客戶,複雜度可能遠遠超越我們,但我卻知道這樣的規模是上帝所給的,而我已經用全人去做了,這對我來說就是有活出專業,就有真正的活著。所以在職場上,專業一定很重要,你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熟悉所有需用的技巧,這其中也包含了練習、學習、然後探索。

要邁向專業,另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忍耐,這也是想給所有年輕人的建議。資訊爆炸的時代,年輕人可以很輕易接收到很多資訊,簡單搜尋就可以知道什麼是好的公司、好的創意、或好的價格,所以一開始就會看得很高,但現實層面是,當環境不太好、產業現況可能也不太好時,這中間就會出現落差。

這個落差會需要經歷過一段過程,一開始不是每個人都能明白。我曾經和我兒子分享,他們這一代競爭力的祕訣在哪裡?只要願意反向操作,其實你很容易就上來了。舉例來說,很多人都說要鼓勵年輕人多犯錯、多衝撞,但其實年輕人本來就比大人更懂犯錯;但在職場上,他們需要的是有人告訴他們,該怎麼做可以不會犯錯,這並不代表他們什麼都不要做,而是當在同年齡層的人當中,當一個年輕人比較沉得住氣、比較忍得住、或是願意多為其他人付出一點,其實很容易就能脫穎而出。

在廣告領域中,專業當然也包含了創意,這是很大方向的說法,其實創意還可以拆解成好幾個層面:是不是很敞開的人?是不是有很大的熱情?

敞開的意思,在這一行當然指的就是Open-minded,你能不能用各種不同角度去看事情、能不能被衝撞、或接受很多不同的觀點?我們做一個商品,可能有360度、720度、翻來覆去的想,這其中涵蓋宗教、文化、政治、經濟、藝術等層面,也包含了與自我對話、與他者對話、與社區對話、與家庭對話。關鍵是保持好奇心,你就會持續的有學習的機會。如果你對很多事情都覺得「這樣就好」,不喜歡接觸新東西,也較難接受不同的觀點,不代表你不能做,只是會比較辛苦就是了。

熱情的話,很多人都談過,但我會這樣看:熱情的意思是犧牲的愛。因為Passion原本意思就是「耶穌犧牲的愛」。如果你說你熱愛廣告,想要成為專業,那你準備好有所犧牲了嗎?你會忍不住一直想:「怎麼做可以更好?」會不斷問自己這個問題,甚至你已經超越、犧牲很多了,還是會忍不住去想。年輕時,每一年我們家會去日本玩,第一站我們就會先去超市,看看人家怎麼做、有什麼新的事物,一開始我太太還很生氣,怎麼出來玩遍變成在做市場調查?但後來她乾脆一起幫著我蒐集情報。當你變成犧牲的愛,先投入進去了,但之後得到的會遠超過你所想,但這需要很長一段過程,所以就又回到前面所說的:「忍耐」,沒有目標的忍耐,就只是忍耐;有目標的忍耐,會產生活潑的盼望。

 

「直接去做事」 拚出差異化能力
劉駿豪

很重要的誠實,在補教界大家可能聽過會用買來的通訊錄取招生,但如果我知道這樣是不對的,是不是就不要去做?幾年前開始神提醒我,我們就下定決心不再買通訊錄了,但很感恩的是,學生卻從來沒有少。

另外一個部分是,兩、三年前開始,在教會一位弟兄的提議下,我們開始整理補習班的帳,而且是用符合四大會計師師事務所的標準去整理,最後還通過獲得事務所的簽證。雖然整帳過程很繁瑣,但現在回過頭看這兩、三年的努力,我卻覺得很輕省,因為真的可以百分之百透明。當你沒有隱藏時,事情就簡單多了。試想如果帳含混不清,然後你跟別人說「我很敬畏神」,這是非常衝突的,所以我們就從身旁發現的問題開始做。

那如果擴大到整個教育界,一個好的老師除了有熱情以外,一定要有相對的專業能力。很多事情不是空有熱情就能做,如果熱情壓過了專業會產生很多麻煩,就好像看醫生,我們不會因為這個醫生很有熱情,雖然專業不好但我們還是給這個醫生看診。

每人都有差異化的能力,就好像我們做補教這一行,如果能夠做到帶來一些制度上的改變,或是比消費者更快了解他們的需要,比方說教育制度一直變,很多規則很複雜,得勝者補習班從創立以來,就接手了一個人家看起來是不可能的任務:學測即時解題。考試一考完我們就跳出來做即時的解答,當時很多同業都很疑惑,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因為只要有任何錯誤,就會成為對手攻擊的目標,但當時我的想法是:拚拚看,如果我都不敢解,怎麼跟學生說?早年確實錯的比較多,後來就越來越少、越來越好。

要找到這個差異化的能力,我覺得秘訣就是「直接去做事」,不用想太多,從做中學習。如果真的在乎職場轉化,其實我們應該不會在乎是哪個職場,就像我也曾經疑惑自己怎麼會做這一行,因為我是讀台大經濟的,照理說發展可能會朝向金融圈或商業界,但經過這麼多年我才漸漸明白,原來我的差異化能力,做這一行就是剛剛好。

當我們願意在專業上更精進時,我們的神絕對有能力讓我們在所擅長的領域中,變得更專業。一開始先不要想太多,不要覺得自己應該成為好幾個領域的特殊人才,這樣的人真的很少,但絕大部分的人,我們可以在一、兩個領域中成為專業。所以當老師,一定也可以找出差異化能力,你可以當學校中最受歡迎的數學老師、或成為那個科目中最好的老師,但同時也是基督徒,這兩者完全不衝突。

而回到專業上的要求,訓練過程一定是不舒服的,但在職場中,我們因為有神,相信可以經得起考驗。

 

不能只有「說」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何凱成

通常很多的脫穎而出的例子,都是來自於最不被看好的領域,因為那會帶來最大的衝擊。

「球學」在做的其實是讓運動成為教育的一環,我們實際想要看到的改變跟轉化是,現在每100個學生,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下課以後是去補習、或準備考試,但我們希望看到以後在亞洲,同樣百分比的學生,下課後變成是去培養才華、去做校隊運動。

那如果我們想要做到這件事情,就不能只是講,必須要很堅持、跟很強烈的和學校、家長、甚至學生去作觀念上的對抗,而且是很強烈的對抗。因為當觀念被挑戰以後,才可能激發出更大的可能性。

大部分的人會因為既有的框架、因為怕麻煩,就覺得不要走這個道路、不要去自找麻煩,但是創新和轉化,永遠是來自於完全顛倒地去看可能性。越不可能的事情,其實我覺得現在是越有可能的。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5期P12-14)

1,915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專題|豐盛是源自祂的祝福 你的責任應該是管理

「相信上帝的供應,與理財是兩件不衝突的事,我們既要相信上帝供應,也要知道我們要理財,因為我們是管家;上帝擁有一切,而我們要管理。」同樣的角度,若從創世紀來看,起初神造了亞當,不正是將管理伊甸園的重責大任託付在他身上呢?

1,400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當我們明白了神渴望看見祂兒女全然地興盛,除了擁抱神國度的價值觀,並且將之內化,那麼實際上我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有什麼責任呢?在神所託付給我們的資源、錢財上,我們應該怎麼進行管理?


具有CFP 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RFC 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等認證的講師陳敏莉,同時也是教會的小組長,不僅在台北靈糧堂開設過許多堂的理財講座,更曾在靈糧季刊及其網站上發表過〈基督徒為什麼要理財〉的系列文章,她在接受這次專訪時,提供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說明了為什麼當我們一邊學習仰望、信靠神的供應的同時,更需要做好理財。
 

我們為什麼不談理財?

當我們拿到第一個紅包、或是第一筆零用錢,可以自行管理、分配運用時,那一刻我們就已經開始理財了。陳敏莉一邊解釋、同時也舉了一個淺顯的例子:假設今天孩子獲得了50元的零用錢,他開始思考要不要拿去買飲料然後留一點下來、全部花掉、還是全部存起來?究竟是要享受當下、還是為了將來先存錢?在這個嘗試決定的過程中,他已經不知不覺地開始建立他的理財模式。「廣義的理財其實就是管理、打理錢財,不管你有沒有學,其實你都在做理財。」
 

學習怎麼分配使用零用錢的過程,也是一種理財。


當我們疑惑、或是不安於為什麼基督徒中間必須談理財時,很可能在無形中,我們認定了「錢財是萬惡之根」,誤將管理錢財與不信靠神的供應劃上了等號,但實際上,應該是「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六10),並不是學習理財就表示我們信心軟弱,而是貪念使人偏離神的心意。(註一)

重點不是積攢錢財 而是做好資源管理

相信上帝的供應,與理財是兩件不衝突的事,我們既要相信上帝供應,也要知道我們要理財,因為我們是管家;上帝擁有一切,而我們要管理。」同樣的角度,若從創世紀來看,起初神造了亞當,不正是將管理伊甸園的重責大任託付在他身上呢?神賜給亞當智慧、能力,將一切的資源交付在他手中,而亞當所要做的,就是好好運用神所給他的能力去管理。

陳敏莉也試著提供一個更廣義的角度:錢財只是資源的其中一種,是經過貨幣化的產物,實際上所有地上的物業、產業,只要是上帝交給我們的人、事、物,甚至我們在工作中被賦予的角色、權責,都要需要管理;更甚者,我們的時間、身體健康和心靈也一樣,所以在我們手上的收入,更沒有道理不需要管理。「誰是忠心有見識的僕人,為主人所派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馬太福音廿四45)如果原本就管理得很好,也許在這方面有特別恩賜,就不需要刻意學,但是反之若是管理的不太好,要成為忠心有見識的好管家,當然就要刻意的學習。
 

成為好管家 收入增加只是附帶的結果

所以如果你問:「基督徒能不能學理財?」答案是肯定的,那讓我們換個方式來問:「我們是否不應該只為了錢而去學習理財?」這個問題在這裡,答案也是肯定的。

聖經中有兩千三百多節經文談到與產業有關,提到錢財、產業、豐盛、財富;而耶穌所講過的38個比喻中,就有16個跟錢財有關。(註二)所以我們並不是要避免談財務的話題,而是應該回到聖經的基礎上來建構我們的管理態度,陳敏莉強調,重點就是要明白:天上地下所有的一切所有的資源都是神的,我們就是管理者。

我們更應該回歸到無論神託付給我的有多少,都妥善的管理、並讓資源發揮功用;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在如何在工作上榮耀神,並對周圍的人產生價值和祝福?如果一直聚焦於增加收入,那理財目的也就只是為了錢而已,然而無論我們領受的呼召是在哪裡、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都用心做好工作,找到熱情並求問神這份熱情能讓我們創造、發揮出什麼樣的價值,這樣每個人都能是好管家。「好管家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收入,增加收入只是結果。」
 

學習有智慧的管理 將所有的發揮到最大值

在這樣的概念之下,當我們依然相信神的供應,與學習管理真的一點也不衝突。神並沒有說因為祂的供應,我們就可以完全不需要工作,天天等著被供應。管理可以說是我們的職責,我們是在其中與神同工,只是因著我們仍然相信、倚靠神額外的供應和恩典,當挑戰來臨時,我們可以滿有盼望。

從聖經的觀念來看,人們還是要工作,只是最初在伊甸園裡面的工作並不是為了獲得收入,而是跟神一起享受、一起治理。是因著亞當的墮落,我們才必須以勞碌換取。「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裏得吃的。」(創世紀三17)。
現在我們活在新約時代,因著耶穌我們與神好,更可以回到伊甸園的工作狀態,是享受在與神的同工中。

在聖經新約有一個我們十分熟悉的比喻:三個僕人各從主人獲得了五千兩、二千兩、一千兩銀子,並且各自產生不同的結果(馬太福音廿五14-25)。陳敏莉說,每個人恩賜不一樣、現實生活中的起跑點可能也不一樣;擁有的多,可以創造的機會也多,但擁有的少,仍然可以創造出那份屬於你所能創造的,活出神造你的心意。「你有多少不重要,是到人生最後,你對於神所給你的五千兩、兩千兩、一千兩分配管理的漂不漂亮,是不是好管家。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1期P.12-14】


*註一:出自陳敏莉老師的〈基督徒理財系列 1-4:基督徒為什麼要學理財?〉
*註二:參考自《聖經財務管理解密台灣》,冠冕真道理財協會 編著

 

1,400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專題|被成全與成全

當我們著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渴望預備、成全並興起他們時,必須先回過頭,從過去的軌跡中探索關於「成全」真正的意義以及對人生命的影響力。

1,10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我們著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渴望預備、成全並興起他們時,必須先回過頭,從過去的軌跡中探索關於「成全」真正的意義以及對人生命的影響力。

完全地放手是最美的成全

張光偉牧師

新店行道會的主任牧師張光偉,2016年從父親張茂松牧師手中接下棒子,開始牧養教會;從過去負責青年人的事工,到現在承接起一間大型教會,光偉牧師回想起來,最初父親的「放手」即是最大的成全,再他接下來的事奉中,有著深遠的影響與幫助。

「張牧師在帶青年人,他是完全的『放』,意思就是讓我們去嘗試,」光偉牧師這樣形容當他開始負責青年事工時,父親張茂松牧師給予他和同工很大的彈性與空間去發揮,「他從來不會來問說你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你的目標是什麼?所以當時我們在做的時候就很自由。」

甚至,連青年事工的預算都是獨立出來的,因此無論要辦營會、辦活動甚至外請講員,只要預算允許,他們都可以自由地安排與規劃。張茂松牧師給予了極大的信任,這對當時的光偉牧師和同工而言是十分大的祝福,也讓教會的青年事工得以發展的「很好玩」、「吸引年輕人」。

在上一代的基礎上再建造吸取40年經驗

「當然青年人要做一件事情,青年人也要讓成年人感覺到安全。」備受成全與信任的同時,光偉牧師反而十分看重教會中年輕人的態度,他認為青年人不要抱持著要推翻過往的制度或是要來改革的心,「我們是要來支持教會的異象,不是走自己的異象。」他堅持青年人需要讓教會感覺到,他們是與成年人越走越近的,並且要能夠融入教會,因為青年事工的蓬勃發展,目的是讓教會青年化、有新血進去,而不是因此從心態上變成好像有兩間教會存在。

因此即使有學生表達說無法參加周六的青年崇拜,光偉牧師也會鼓勵他們可以參加星期天的聚會,「我不限制年輕人一定要留在哪一場聚會,我只堅持『你要聚會』。」他甚至鼓勵年輕人勇於與教會中的長輩連結,學習長輩的生命態度與身量,讓世代之間可以建立更多的交流與信任。

這樣的堅持,也反應在他從父親手中接下整間教會的過程。光偉牧師認為兩代之間是否具備同樣的異象,是彼此連結最重要的關鍵,從過去在父親的遮蓋之下服事年輕人,光偉牧師一直認為他是要來完成教會主任牧師所領受的異象,而非自己的,「如果一進來我就說,聽著,我要變,現在是新的世代了,全部翻轉。那我們就沒有看重、沒有尊榮過去40年所做出來的事情。」

在接棒的過程中,光偉牧師說他曾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有一個師父在這邊,他有40年的經驗,我要不要去問他?還是我要說:不,我都不需要?」因此直到現在,即使已經可以做主管理教會的一切事務,光偉牧師還是會問父親:「你覺得如何?」

「我是要根基在上一個世代的基礎上再建造。」即便是接棒以後,他也堅持要走在教會原本已經領受到的異象中,不輕易改弦易轍,只是可能透過不同的包裝形式呈現,但他深深相信,讓原有的DNA能夠延續,是尊榮文化的精神最佳的體現方式,唯有先尊榮上一代所建立的一切基礎,才能夠在下一代有更豐盛的建造,當兩個世代在彼此尊榮的精神中互相連結在一起,教會將更加興盛、更加不一樣。

上一代最美好的祝福:給予空間、樂於投資

周巽光牧師

從25歲開始服事年輕人,到成為青年牧區的區牧長,巽光牧師時常爭取更多的機會與資源,渴望投資青年事工中,而在過程中,他認為最大的祝福,就是從上一代的牧者身上,感受到他們願意看重、並且投資在年輕人中;不硬性的規定他們一定要符合框架標準,而是給予他們很大的發揮空間。

因著這些自由度,他與同工得以將許多的點子付諸實行,一步步規劃、打造出一個能夠吸引年輕人的青年牧區,甚至得以發展許多大型活動、外展事工,並且開拓許多新的青年事工據點。

巽光牧師也強調,並非「放手」才是讓青年事工能夠發展的唯一方式,每個教會都可以摸索出屬於自己風格的「成全」方法。「靈糧堂是這樣子,不代表其他教會也是這樣子。我們教會的領袖是非常寬廣為父的心腸,讓我們有這樣子的彈性。這不代表其他教會,也一定要用同樣的方式才行的通。」

從周神助牧師到現任的主任牧師區永亮牧師,巽光牧師說,在互動的過程中,他時常感受到的是,他們非常尊重不同世代有不同的文化,而也因著過去是在彈性和自由度中被成全,他也渴望將同樣的DNA延續到下一代的領袖身上。

無論何時都「在場」就是最大的支持

柳子駿牧師

「上一代給我的成全是,好像就是給我機會吧,讓我去試,做年輕人的工作,好像給我一張白色畫紙作畫。」對子駿牧師而言,會接下青年事工的事奉,是他人生規劃中的意外發展,因為當時的教會急需有人承接青年事工,於是他決定回應這個需要。而當接手後,對於青年事工該怎麼安排、規劃,是父親也是主任牧師的柳健台牧師,幾乎全權交由子駿牧師與同工負責,讓他們在這張白色畫紙上自由揮灑。

對他而言,當時父親給予他最大的祝福就是「在場」:「我記得我的爸爸是只要有時間,他一定會坐在台下聽我講道。他就跟著年輕人一起聚會⋯⋯主任牧師不是非得一定要來參加青年人的聚會,但他只要能來,就一定會來坐在下面,有時候他不能來,他還會講說是因為什麼事情,所以他不能來。」

單單是「在場」這件事,對子駿牧師而言,就是一種成全,偶爾當他講完道,柳健台牧師也就會來跟他討論哪裡講的好、或是哪裡需要調整,給他幾句建議。雖然有時被糾正的感受並不那麼好受,但是事後想想子駿牧師就能明白,這是父親表達支持的一種方式。

接棒是:從上一代手中接過貴重寶物

「我覺得教會是上帝託付給我們的羊群,我感覺也好像是很珍貴的一籃雞蛋,所以這些都很寶貴,它更不是一個事工或職務而已。」

接棒成為主任牧師後,當子駿牧師回頭看這段過程,很像是上一代交付了一樣寶貴的東西到你手上,就好像媽媽將一籃雞蛋交到孩子手上,孩子總不會摔了就走,而在這一個交付、一個接收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其實是雙方彼此信任的心。「下一代一定要夠尊榮上一代,他一定要感覺的到,我不是從你手中奪去一個東西,我是很需要你,我們有一個很寶貴的歷程,就是我們兩個同時扶著這一籃蛋的歷程。」

現在看著教會中年輕的同工和會友,子駿牧師也常常將責任一點、一點的交給他們,「我在跟他們相處的過程當中,我覺得也是我一直望著他們,我就愛他們、很喜歡他們現在所做的這些,當他們在牧養的時候,我很放心把羊群交在他們手上。」從上一代身上所感受到的愛、信任與成全,子駿牧師也用同樣的眼光望著下一代,希望有更多的同工,因著感受到被信任,更加樂意與教會走在一起。

「在一起」就是預備年輕人最直接的方法

成全年輕人,並不只是單單把事工交給年輕人去做,在子駿牧師心目中,因著父親過去藉由「在場」所帶來的支持,讓他決定也要時常跟年輕人「在一起」,不僅是事工上的合作,他更重視花時間和年輕人相處、了解他們的心。「我會覺得成全他們是我常常跟他們在一起⋯就跟著這群年輕人一起生活、分享或是逛夜市吃飯。在過程中,就會慢慢發現有哪些人跟我走在一起,有一樣異象、也愛上帝,那我就會常常把我心裡想的東西告訴他們。」

藉由花時間相處,漸漸地年輕人的DNA會和牧者越來越像,面對教會中這群年輕了15歲、甚至20歲的年輕人,子駿牧師堅持要讓他們知道,他們是一起打拼;而現在教會開拓了分堂,子駿牧師也親自帶著年輕人一起做,讓他們也感受到牧者的「在場」。

【本文出自 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9期P.12-13】

1,10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把天國文化搬回家之二│轉型面臨人數衝擊 堅持不走回頭路

p12

綁手綁腳的改變初期

在無論東西方的歷史上,很難找到有哪一場變革是容易的、或是沒有碰到任何反彈聲浪的。

「天國文化」的概念開始在青年牧區傳遞了,無論是在崇拜講堂上、或在小組教材中,相關的教材與影音陸續被引入,弟兄姊妹的反應似乎也普遍接受,然而挑戰則在真正要落實時才開始。「對於權柄或領袖來講,霎那間喪失了所有的意味的權柄。突然間好像要開始成全、看見我們所帶領的人的重要,而不是告訴他們、千篇一律地教導他們都要像我們。」

過去青年牧區在門訓制度之下,領袖的生命、言行也許就是小組員最直接的榜樣,而從弟兄姊妹的身上,往往也能看見牧養他們的領袖的影子。但在「天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幫助每個人認識自己身為神兒女的身分,「其實就是把學生從表現主義帶出來,開始認識我們的身分,是君尊皇族、是神的兒女,然後我們是從我們的身分認知而去服事,而不是因為我們想做甚麼來證明我們自己、來贏得天父的愛。」巽光牧師認為在天國文化中,每個人都應活出神創造他們的心意。

「每一個人都有屬於他的特質,而不能用一個方式、一個模式來訓練他們。」信中牧師也分享。然而,這樣的轉變對青年牧區的領袖群而言,門徒訓練突然間變得很難,他們首重的任務,不再是要求或訓練組員達到某個標準,而是要幫助每個小組員,都能在神裡面找到原創版本的他們自己;他們過去的責任是「帶人」,但是突然間,變成其實要捲起袖子服事這些小組員。信中牧師不諱言指出,在初期他們碰到很大的困難,「我們突然間不知道要用怎樣的標準來帶領。」

沒有標準 就沒有增長? 一片慘綠的聚會人數

無論教會原有的環境、文化是什麼,文化層面的轉型期,勢必都會面臨一定程度的衝擊,幾乎可視為正常、並且可預期的情況─只有程度大小的區分─因此必須盡早為迎接衝擊而做準備。

「那時候我們有講,說你們(青年牧區小組長群)會是我們天國文化的白老鼠。」對於巽光牧師等人而言,由於沒有前人經驗作為參考,轉型的過程只能一步步摸索。而也因為整體的牧養方式、以及核心目標大轉彎,原本已經適應既有文化的領袖群不見得能夠立即適應,而這份無所適從也很直接的反應在聚會人數上。從2009年之後,距離青年牧區真正接觸「天國文化」的概念不過才1、2年的時間,崇拜與小組人數就從1,400人陸續減少到了960人左右,之後便進入長達兩年以上的停滯期,人數幾乎就停留在原地,不再有顯著的增長。

「在失去的過程裡面,我們人的內心是很惶恐的。」信中牧師說。當人數下滑後又停滯不前,確實讓習慣以人數增長為導向的牧區牧者們十分擔憂。然而此時,巽光牧師卻表示:「不能再穿回舊的鎧甲」,他認為不應再回到過去以人數為導向的路,而是必須以文化為導向,這一堅持,也給了所有青年牧區的牧者們信心,繼續堅持在改變的路上。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7期P.12-13】

1,29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祕訣1 不一樣的老二哲學

p12_1 (1)

即便能找到一大串合理的原因離開崗位,甚至所服事的領袖都是拜偶像的,依然看重自己的角色。

《顛覆世界的力量》比爾‧強生牧師

你也許曾經聽過「老二哲學」的理論,在前面我們分別談到約瑟、但以理和以斯帖的故事,現在我們就要來進一步討論,這三個人身上具備了什麼特質,他們又是如何發揮「老二哲學」的精神,進而深深影響他們所處的那一整個世代呢?

無論約瑟、但以理或以斯帖,他們的共通點是同樣身處異鄉,卻十分貼近整個國家中最核心的君王;而即使身處在截然不同文化、信仰、甚至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他們仍然「服事領袖彷若服事主一樣」。

比爾‧ 強生牧師在他所著得《顛覆世界的力量》一書中這樣分析:「不論是約瑟,但以理,還是以斯帖,他們都沒有真正地掌管某個國家。約瑟之所以能夠得到他的權位,是因為服事了另一個擁有極高智慧之人的夢想;但以理不僅運用了自己先知性的恩賜來服事,甚至保有極高的誠信正直;以斯帖憑著內外兼顧的美貌取得影響力,加上叔叔末底改所提供的建議,運行在非凡的智慧中,而她身上的恩典也是使她走入命定的關鍵。」他們並沒有活在恐懼中,同時也不會受環境所影響和限制,而是在當中尋求神的心意。「即便能找到一大串合理的原因離開崗位,甚至所服事的領袖都是拜偶像的,依然看重自己的角色。」正是這樣的生命態度,使他們在神面前蒙恩、在君王面前受寵,而他們所擁有的核心價值觀,其實也正呼應了當我們在談天國文化時,一再提及的「以僕人的心服事、以君王的心治理」的重要觀念。

簡單來說,其實我們不需要成為公司老闆、一國之君、或是某間團體的負責人,才能夠在所在的環境帶出影響力。重點在於我們是否有發揮神所賜的恩賜才能,並且站到對的位置上?神國度衡量影響力的方式,向來與世界的價值觀不同,而我們需要將眼光對準永恆,即使處在人眼中次要的位置,甚至是生活在充滿對立價值觀的環境,依舊選擇做出正確的選擇,並且致力讓我們所在的環境更好,相信我們也能夠顛覆世界,帶來真正的轉化。
本篇整理自《顛覆世界的力量》第一、九章

實例一

改編自史實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中,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 有位生意夥伴:猶太籍的伊薩克‧斯特恩(Itzhak Stern),他是辛德勒的會計師,在公司成立初期主動提議雇用猶太人擔任工廠員工──當時,雇用一名猶太人的工資比波蘭人更低廉──藉此大舉增加猶太人員工的數量,是一手促成辛德勒開始保護猶太人的關鍵人物。電影中有一幕,是辛德勒在旁,由斯特恩用打字機一字一字敲打下廠內的猶太員工名單,證明這些員工對於生產力有所幫助,保護他們免於被捕,也就是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單」。

大部分人記得辛德勒的義舉,但若沒有斯恩特一開始從旁積極的遊說布局、牽線,辛德勒也許只會是一名生意投機分子、納粹黨員,而無法成為被猶太人廣為紀念的「國際義人」,而這1,000多名猶太人,恐怕也難有機會倖存。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6期P.12】

2,716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 | 重返榮耀世代─牧養篇

p12

編輯: 陳珮瑜
青少年牧養一直是十分值得討論的議題,這個看似浮動不安、仍在找尋自己聲音的族群,卻是未來10年、20年內扭轉整個國家的關鍵。而教會也從過去將青年族群放在次要,經過不同時期的策略調整和重心轉變,逐漸看見青少年的影響力及重要性,開始重視對青少年的牧養、門訓和栽培。
從最早的團契、到小組化、門徒訓練、然後是天

國文化…在這些不同階段中,分別孕育出許多不同特質的青年領袖;而他們自己更在這些變化中,持續前進、累積豐厚的生命能量。然而這些

寶貴的生命經驗,必須透過傳承,才能延續給下
一代。如何投資青少年,引導他們走上合神心意的路,並幫助他們挖掘出自己生命中的偉大?仍然是今天教會、甚至你、我值得投入心力的重要工程。讓我們的天花板,能成為下一個世代的地板,讓他們走在更豐厚資產中,轉化這個世代。
青年牧養工作你需要認識的季節轉換
以查考聖經為重點的團契時期
過去教會多以團契方式帶領青少年,內容多注重系統式的聖經查考,不定期安排如烤肉、郊遊,或退修會、營會等戶外活動,大地遊戲即是從這個階段開始風靡於青年營會中。但在當時的氛圍下,青少年事工並非教會的重心。

p13-01

影響
在講究聖經基礎以及紀律的氛圍下,青少年多半打下十分好的基本功;然而缺乏遇見神的經歷,青少年在教會中所學的「道」,往往難與「生活」結合。學生時期的信中牧師,也曾面臨教會與流行文化的相互拉扯,但由於過去在話語上的紮實裝備,神的話一直深埋在他心中;直到生命

真實經歷神而翻轉後,他對聖經才開始有真實的體會。青少年需要與神有真實的連結,「道」與他的生活才能真正產生連結。
以門徒訓練為重點的小組化時期
從2000年開始,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的影響進入台灣,青少年事工的重要性開始受到矚目。青少年變得十分活躍,許多人才興起參與服事,並講求卓越的表現。當時的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開始朝小組與門徒訓練的目標邁進。
隨著如才藝品格營這類全台灣性的營會逐漸成形,接軌得勝者教育,加上如約書亞樂團等年輕敬拜團興起,青少年事工越來越興盛,轉變的風氣開始蔓延。台北真道教會的執行牧師廖文華說,10多年前他剛投入服事時,興旺的青少年工作並不多,但如今在許多城市,都可以找到非常有代表性的青少年工作。
隨後,當時瑞典生命之道聖經學院的奧夫·艾克曼(Ulf Ekman)牧師來到台灣,將青年事工從地方教會的門訓,向外推往國度性宣教。當時奧夫牧師在俄國,透過東西向火車已建立約1400間教會;在他的影響下,復興的靈澆灌進入年輕人心中,並活出充滿信心的領袖態度。

p13-02影響
這個階段的年輕人,普遍具有忠心、擺上、有紀律的特質。然而若是活在以行為贏得肯定的表現模式中,雖然人人都能打仗,但只要時間一久,仍會陷入極深的疲乏。文華牧師指出,10多年來,台灣的青年事工已有顯著進步,但孤兒的靈卻仍是教會上下都需要面對的問題;青少年需要屬靈的父親、母親,成為他們的榜樣。
門徒訓練的轉變期:融入愛與成全的觀念
在2005年,Jaeson Ma(馬正遠)牧師來到台灣,他的先知性恩膏、禱告運動的熱情,及對校園的負擔,帶領青年事工進入建造校園教會(Campus Church)的全新領域。青年事工牧養的重心逐漸從向外宣教,轉為拓展的校園禾場。
當門訓基礎的焦點是追求卓越,也較容易形成壓傷及帶出比較心態。就在2006年,印尼沙崙玫瑰教會的腓力.曼都法(Philip Mantofa)牧師,幫助教會開始重視人是否被愛與被成全。信中牧師說,因著腓力牧師,他們進一步了解,原來「卓越」需要建立在願意成全人的愛心上;而教會需要在愛中把青少年心中的偉大引導出來。
p14-01影響
腓力牧師不僅帶來門訓根基的全面革新,更開啟青年事工對超自然領域的認識,青年牧者逐漸了解,如果停留在制式中,卻沒有神的作為介入,青年工作仍有可能遇到瓶頸。隨著一場場神大能特會,超自然醫治神蹟不斷產生,年輕人不再小看自己年輕,因為知道與神同行可以帶出極偉大的事情,超自然漸漸變得自然。
以尊榮為核心的天國文化時期
比爾.強生(Bill Johnson)牧師所著的《當神介入》,讓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開始接軌伯特利教會(Bethel Church)在超自然神蹟方面的教導,才發現要承接超自然,背後需要以天國文化作為支撐。此時的青年事工,開始著重於幫助年輕人進到真自由中,認識神眼中自己真實的身分;年輕人開始從身分認知去服事,而不再用行為來證明自己、贏得天父的愛。牧養的氛圍也就從嚴格門訓、目標和數字導向,開始轉向天國文化。
p14-02

影響
因著天國文化,教會開始看見神國度有一位父親,進入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氛圍;年經人為神征戰的同時開始學習做自己,回到神起初創造他們的樣式,卻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同時對教會的牧養,更開始調整步伐,看見真正的門訓者是耶穌,並且成全年輕人進入到偉大裡。天國文化幫助整個青年事工與年輕人開始邁入更健康、更符合神國度的思維中。巽光牧師也盼望下一代能在健康的氛圍中成長,並且被充分授權,能夠自由敬拜、跟隨神,參與在所有神所給的異象中。
青年事工三大要素:天國文化、門徒訓練、聖經基礎
不同階段的青年工作不斷改變與更新,巽光牧師說,在不同的季節,神量給青年牧養的方向均不同;當季節過去,就表示神開始說新的事,無論是教會、青年牧者,或是輔導、小組長,每個人都應跟上神的腳步,在學習和調整中敏銳神的方式,以神的心意來帶領現在的年輕人。
全球靈糧使徒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在他的服事生涯中一路支持著青年牧養的轉變,他認為天國文化、門徒訓練、以及查考聖經,三方面都很重要。天國文化強調尊榮、超自然與自由,是寶貴的生命建造;透過門訓、一對一與小組事工等,讓年輕人發揮屬靈恩賜;而聖經閱讀則是信仰的根本。周牧師認為,青年事工需要在這三大領域中找到平衡,透過優先次序的調配打下穩固基礎,相信將會興起一批成熟的信徒領袖。
投資青年事工 翻轉未來的15年
「如果復興停留在這一代,就不叫復興;能夠被複製,並且延續傳承到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代,才是復興。」信中牧師相信,青年事工絕對值得教會傾力投資;即使往往要過10、15年才會開始產生效應,但若要看見台灣有更大復興,關鍵就在眼前的青少年;若要翻轉未來的15年,就需要把更多資源、和關注的愛,灌注在年輕世代中。
但牧養青少年首重仍是長時間建立關係。文華牧師在1年多前重新開始教裝備課,每班只收10 -15人,開始前他會提早到教室、結束後比較晚離開,和學生聊聊天、陪伴他們。同時他也會為這些學生辦小型營會,與他們們一起住在營地中、同桌吃飯,彼此感受家的氛圍;彷彿當年耶穌與門徒共同生活、或者走入人群中祝福人,而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也正在尋找無法被任何虛擬關係取代的真實關係。
但青年事工不只是教會的責任,也需要所有人共同投資。文華牧師提出三個值得教會一起嘗試的方向:首先是邀請夫妻一起帶領青少年,透過夫妻經過歷練的成熟生命,陪伴年輕人勝過多方試探,度過人生重要時刻。其二則是成全孩子,把舞台讓給他們。有次聚會開始前,文華牧師找來三位生命成熟的高中生,讓他們分享信息,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禱告預備後,三位學生開始分享,在最後呼召時有非常多人回應。文華牧師說,學生們的表現不一定完美,但身為屬靈前輩,應該讚賞、並且給予他們十足信任。第三則是把最好的給孩子,但也讓孩子吃苦;把資源放在青少年中,但同時也讓他們參與短宣、社區服務的行動等,服事有需要的人。青少年需要被照顧和成全,但同時他們也需要被挑戰、經過歷練,在兩邊平衡下,他們生命將會更成熟。
等待磨亮發光的年輕世代
年輕人就像鑽石一般,在剛開採出來還只是毛胚時,看上去灰濛濛地不太起眼,但經過切割、打磨、拋光的手續後,就能成為人人嚮往、追求的光亮鑽石。這個年輕世代,也許就像毛胚,等待你我投入心力,幫助他們走過漫長淬鍊成熟的路,磨練出自身生命的光芒,將能夠照亮、翻轉整個世代。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4期P.12-15】

2,932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專題|無論如何都要一路愛到底

12_2連結、溝通、界線不是三個步驟,而是一種思維模式,一種心的狀態

(摘錄自Danny Silk 牧師《一路愛到底》一書內容)

在賓州的賀喜鎮,是一個號稱全地球最甜蜜的地方的小鎮。在這裡的空氣中, 彷彿隨時飄著巧克力的香味(註一), 因為它是賀喜巧克力一百多年來總公 司的所在地,而創辦它的人,則是一位名叫Milton Hershey 的老爺爺。
賀喜爺爺很喜歡小孩,可是他跟他的太太凱薩琳結婚很久,還是沒辦法生孩 子。然而他們並沒有自憐自艾,也沒有將愛的開關給關閉,反而在賀喜爺爺 五十二歲時,他們夫妻倆決定,既然沒辦法生小孩,那就來開一間給孤兒上 學的學校好了。賀喜爺爺說,這一切都是Kitty( 他是這樣稱呼太太Catherine 的) 的主意,如果我們能夠幫助一百個孤兒,那一切就值得了。
於是米爾頓‧ 賀喜學校開幕了。賀喜爺爺上天堂前做了一件事情。他把所 有的錢信託,捐給學校,而他的巧克力公司竟然持續賣了很多很多的巧克力, 變成全美國最大的巧克力公司,賺了很多錢,也開了自己的旅館跟遊樂場。 另外他們還買下很多別的做食物的工廠,這些所作所為,直接間接的造福了 全世界許多人。
這是一個充滿愛的故事,而這一切的起源,只是出於單純想要擁抱孩子的心。 不過我們在聽見美好故事的同時也該回過頭來想想,雖然這提議由凱薩琳太 太首先提出,但如果他們的心態不健康、沒有經過溝通、對於擁有孩子、造 福孤兒達成共識,後續的事蹟也許不會發生。秘訣是:他們的愛的關係是健 康的,他們對愛的開關是開啟的,對世人的愛也是源源不絕。
(註一:在賀喜,尤其是遊樂場跟巧克力世界,巧克力的香味是真的被刻意 釋放空氣中,讓遊客驚喜的。)
連結 CONNECTION
每個人都渴望與他人建立美好親密的關係,這是上帝創造人類「與生俱來」 的本能。就像衪喜愛住在我們裡面一樣,「也喜悅住在世人之間。」(8: 31) 衪說:「我要將一些人放在自己心上,我要與他們合而為一,與他們彼 此相交。」當衪想到與我們共享甜密交通,衪就滿心歡喜。於是當我們是按著祂的本相被造時,我們自然也喜歡與人建立「健康而美好的關係」。
然而我們因罪的原故,每個人都不完全,所以再親密的人或多或少還是會彼此誤會、傷害、不諒解,甚至衍生出苦毒、掌控與自覺無力的狀態( 嚴重者則會產生毀滅的三角關係)。然而好消息是,在主裡我們都有能力回溯過往、反省自己,進而成為一個剛強的人(CH1)。如果你聽說某人是個剛強的人(a powerful person),你大概會猜想他會是屋裡說話最大聲、負責指揮別人做事的人。事實上,一個剛強的人,不會需索掌控他人,只有自覺無力者(CH1)才會這麼做。
剛強的人不會試圖控制別人(CH3)。他們的責任是自我控制。剛強的人所說的話,不會被來自眾人的意見與壓力動搖。他們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知道要如何傳達他們的期望。剛強的人是表裡合一的,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忠於自己,也會邀請身旁的人做自己。剛強的人在面對痛苦和恐懼時,依然能夠以愛回應(而不是本能的反應)。「回應的能力」是建立健康關係時所需的關鍵能力。
另外,Dnny Silk 牧師教導我們,有幾種方式能夠加強與他人的連結。首先,我們可以透過了解「愛的語言」(CH2) -身體接觸、服務的行動、接受禮物、精心時刻,以及肯定的言語-等方式給予對方正確的,以及對方能接收到的愛的方式。另外,我們亦可以透過健康關係的七根柱子(CH4)來與對方有健康的連結-愛的柱子、尊榮的柱子、自制的柱子、責任感的柱子、真理的柱子、信心的柱子、異象的柱子等。若你和對方的關係是奠基於無條件的愛與接納,並在此基礎上積極建立起這七根柱子,那麼你在關係中所建造出的結構,將能夠保護、孕育出一個 Shalom(平安)的環境。
溝通 COMMUNICATION
若要讓剛強的人都能持續參與在彼此的對話中,並保持連結感,那麼溝通自然是不二法門。然而溝通對於人類-尤其是華人而言,簡直就像新大陸一樣,陌生且遍尋不著。就算尋著了邊,也會用錯誤的方式與期待來與對方溝通。有許多人認為溝通就是你說你的想法、我說我的想法,講完了(並不一定全然了解對方說的),然後我們最後一定要達成某個共識,這才算是溝通。然而Danny Silk 牧師說,溝通是為了交換彼此真實的感受(CH5),溝通的首要目的是瞭解對方,而非取得共識。哇!這真的是顛覆了許多人的想法。我們溝通是要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和需要,以建立親密關係和對彼此的信任。當你向我表達你的需要時,我的責任是專心地傾聽你,如此我才能瞭解你的需要、知道我對你產生的影響,以及我該怎麼做才能滿足你的需要。
所以溝通是為了讓彼此了解對方,讓彼此關係變好,而不是急著找出解決方案,來完成一件事情。要記得,關係遠遠比事件重要。在一段互相尊重的溝通中,一開始就向對方表達出「我在乎你的需要」的訊息,是十分重要的。接下來,則是要在傳遞與接收明確訊息的過程中,發現對方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因此,Danny Silk 也提出了一個信任循環(CH6),1. 有一個需要、2. 表達此需要、3. 回應此需要、4. 需要得到滿足。這裡的問題在於—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這個信任循環都會因此被打破。但好消息是,我們是上帝的孩子,當祂宣告我們都必須「重生」時,祂所說的是:「我們現在要重新恢復這個信任循環。我將你們安置在天父的膀臂中,在那裡你們可以經歷到祂無條件的愛、接納與關懷。他們向祂呼求的時候,祂會滿足你的需要——特別是你被愛的需要。你會學習如何重新信任,也會有能力與我、與其他人建立關係,這些關係將使你的心滿足。」沒有一個人會因為太過破碎,或當了太久的孤兒,以致於無法回到天父的家中居住,按照神原本的設計去愛人與被愛。這就是福音的本質——實在是個大好的消息。
界線 BOUNDARIES
不論你是基督徒或者非基督徒,一定常為工作與家庭、友人與情人、答應與拒絕之間的選擇傷透腦筋。大部分在關係上無法建立親密與信任感的原因之一,來自於界線的模糊。在你生活中的人,對你而言,應該有不同層次的親密感、責任感、影響力和信任感,而區分這些層次,是你的責任(CH8)。同樣的,這些人容許你參與及影響他們生命的程度,也會不一樣,你必須予以尊重。與人的相處有層次之分是完全正確、且健康的。本來就應該如此!
你知道耶穌也是有界線的嗎?從聖經上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睚魯的女兒、血漏的婦人、畢士大池的癱子,他們都得醫治了,那其它人呢?耶穌之所以對每個祂所醫治的人說「好」,某些時候又對一些人說「不」(當然這個「不」不是「永遠不」,只是「不是現在」),是出於祂對天父的順服,因為祂已經對一個最重要的呼召說「好」,將神放在祂生命中的第一位。這表示耶穌在凡事上都完全地降服、與父神合一,並與祂同工─做父所做的、說父所說的,且以父的事為念。
許多自覺無力的人,允許他們的配偶或其他人漸漸挪移到神的位置上,導致他們的優先次序、資源和人際關係,都變得混亂不堪。他們的界線消失了,並且試圖逃脫這漸漸失序的一切,不論是透過婚外情、荒唐的嗜好,或是成癮行為。到最後,他們會變成一個無力、充滿恐懼,又善於掌控的人,然後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親密關係卻反而越來越破碎。相反地,將神放在首位,非但不會與我們的人際關係有所衝突,與神的關係反而會保護我們與人之間的關係。祂會向你顯明你的本相、該與誰連結,以及如何建立及保護這些關係。祂也是滿有能力、愛和節制的靈,幫助你得以在這些關係中堅持到底。
身為一個剛強的人,你總是會想要專注在你所能夠控制的事物上──也就是你自己。你也會希望,你的選擇是取決於自己的優先次序,而非他人的決定(CH9)。
你越尊重自己生命的價值,栽種你的園子,就越能在你的周圍營造出相互尊重的氣氛。如果別人沒能認出你生命的價值和你所能給予的,就代表了你不能與他們建立進一步的關係。你要建立關係的對象只有一種,就是能夠尊重你的生命價值,也尊重他們自己的生命價值的人。惟有如此,你們才能建立互相尊重、分享彼此生命果實的人際關係。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3期P.12-14】

3,53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特會|牧者迴響 搭起天國陣線 亞洲牧者合一連結

012台北靈糧堂 周神助牧師
這幾天下來印象最深刻的信息是海蒂.貝克提到愛是什麼,她很實際的在她家庭所發生的事情中展現出來。其次我認為台灣眾教會的下一個使命應該是-神要讓我們看到台灣不只是教會增長與復興,而是整個城市、國家轉化。

香港Vine Christian教會-Andy Houghton 牧師
我住在香港,不過我曾經在台北天母的Oasis (BOL) 教會牧會。我相信台灣是一個相當受教(good-teach)的國家。我曾領受神來的啟示性話語,甚至有個圖畫:就是台灣連結了很多很多國家,透過台灣教會事工,你們給萬國更多新的啟示先見。

香港 青年事工代表 胡裕勇
我們一直都很跟隨Jaeson Ma牧師,像是禱告運動的復興,香港也有很多的藝人得救了,他們都是很好的見證;在聖經中有許多來自神的啟示,我們看見神在香港在不同職業和區域都連結起來,所以我們是其中一個橋樑,是接駁不同領域的資源和人脈連結在一起,我們祝福香港的下一代。

美國聖地牙哥的宣教士Jimmy Lee
我去過台灣大大小小的地方服事,像是苗栗的禱告山。七年前,我原本只是一個英文講師,同時傳講耶穌的愛而已;後來,大家持續地邀請我回來講道,因此也有了許多的機會向台灣人傳福音。我認為「合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看見越來越多教會有相同的異象,有同樣的熱情,在同樣的世代裡。

馬來西亞 羅伯壽牧師
這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看見台灣眾教會連結一起舉辦這個特會,天國就是這樣成立的,馬來西亞也是需要這樣眾教會一起的連結,一起舉辦這樣國度性的聚會。其次我認為當眾教會不分宗派、不分背景、不分神學立場、能夠在基督的愛裡走在一起的時候,這就是天國。

香港宵箕灣浸信會 馬健明牧師
我覺得這個時間是亞洲的時間,這次特會不只是為台灣辦的,是為亞洲辦的,像一個先鋒一樣要開這個門,開順服聖靈的門和天國文化的門,所以這次我們有50~60個年輕同工一起來,他們像種子一樣,回去要改變香港、國內國外整個亞洲都要改變,所以這次來主要要領受這個革命的種子帶回去。

澳洲北雪梨靈糧堂 李守博牧師
神帶領許多華人到澳洲,在那邊相信、認識、得著福音,他們不只是在那帶領華人,也期待能影響整個澳洲甚至到整個亞洲,與亞洲其他基督徒連線,一同回到耶路撒冷。

大溪榮美教會 張以諾牧師
四個關乎台灣教會進入命定的關鍵:
1.解決懼怕問題:懼怕會攔阻我們進入台灣的命定,我們必須憑信心面對它、並且堅定站立。
2.教會脫離負債:脫離貧窮關乎命定!負債的教會也無法進入神所預備的祝福。
3.進入合一:眾教會進入合一,才能一起進入命定!
4.順服:台灣一定要在順服的裡面,因為順服讓神的心意成就!

頭份家庭教會 鄧靈德牧師、麥素嫻師母
(來台服事27年了,主要服事族群是客家人)
很多人說客家人很硬,很固執,我很想打破這個成見,他們很多人沒有信耶穌是因為沒有機會聽到福音,沒有機會經歷神的愛,所以我渴望不是帶給他們一個理論一個宗教,而是給他們真實經歷神的愛,我現在比27年前來還要興奮,就是經歷神的愛就會帶來突破。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6期P.12】

1,83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特會| 2013校園復興挑戰特會綜合報導 學員專訪

012

楊雁萍 淡江大學大二統計系 淡水靈糧福音中心

或許就像彼得一樣,我們的信心很小,卻願意有一顆願意的心。我非常喜歡傳福音,接下來,我將會擔任淡江單車社社長,想要傳福音的動力讓我想藉著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向同學傳達好消息!有的時候還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但我深知神是使用弱小的人,因此絕對不需要害怕也不需要覺得不好!

聚會第二天早上,當Will牧師說到,人將兩兩被差去時,讓我感到非常興奮。因為這就是我的教會-淡水靈糧福音中心所領受的。這種在我裡面的興奮,好像就是告訴我,神要得著這塊土地!在我的學校裡有聯禱會組織,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透過這次聚會,大會招聚了來自不同教會的淡江學生,現在我們都一致決定認真參與聯禱會,開始聚集為校園禱告!

 陳惠琴 師母 台中城市希望教會

我們這次來了一些青少年,有一部分的人是第一次參加校園復興挑戰特會。他們原本覺得在自己學校不太能夠做出傳福音的行動,直到看見第一天,三位升大一的同學作見證,非常激勵他們的心,使他們開始思考要如何邀請同學,聚集小組。

聽到他們的分享,我自己都覺得很興奮,也很渴望可以成為這些學生的遮蓋,不斷鼓勵他們在神賜的異象往前行,使他們成為被興起的領袖!

 

陸捷 文化大學大二生 內湖行道會

還沒來特會時,我一直覺得只要自己有跟神建立祭壇就好了。過去我一直覺得在校園傳福音只是個短暫的旅程,只要我有為學校禱告就可
以了。但是,當我更深明白神的旨意時,我開始了解,神不只要三年的短暫祭壇,相反的,神要建立在校園的長久祭壇。

神將要在每個校園中連結,帶起約書亞的世代向前行!不只倚靠父老的禱告,我們學生更要當前鋒做預備,完成神要給我們的計畫和命定!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20期P12】

2,055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