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手綁腳的改變初期
在無論東西方的歷史上,很難找到有哪一場變革是容易的、或是沒有碰到任何反彈聲浪的。
「天國文化」的概念開始在青年牧區傳遞了,無論是在崇拜講堂上、或在小組教材中,相關的教材與影音陸續被引入,弟兄姊妹的反應似乎也普遍接受,然而挑戰則在真正要落實時才開始。「對於權柄或領袖來講,霎那間喪失了所有的意味的權柄。突然間好像要開始成全、看見我們所帶領的人的重要,而不是告訴他們、千篇一律地教導他們都要像我們。」
過去青年牧區在門訓制度之下,領袖的生命、言行也許就是小組員最直接的榜樣,而從弟兄姊妹的身上,往往也能看見牧養他們的領袖的影子。但在「天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幫助每個人認識自己身為神兒女的身分,「其實就是把學生從表現主義帶出來,開始認識我們的身分,是君尊皇族、是神的兒女,然後我們是從我們的身分認知而去服事,而不是因為我們想做甚麼來證明我們自己、來贏得天父的愛。」巽光牧師認為在天國文化中,每個人都應活出神創造他們的心意。
「每一個人都有屬於他的特質,而不能用一個方式、一個模式來訓練他們。」信中牧師也分享。然而,這樣的轉變對青年牧區的領袖群而言,門徒訓練突然間變得很難,他們首重的任務,不再是要求或訓練組員達到某個標準,而是要幫助每個小組員,都能在神裡面找到原創版本的他們自己;他們過去的責任是「帶人」,但是突然間,變成其實要捲起袖子服事這些小組員。信中牧師不諱言指出,在初期他們碰到很大的困難,「我們突然間不知道要用怎樣的標準來帶領。」
沒有標準 就沒有增長? 一片慘綠的聚會人數
無論教會原有的環境、文化是什麼,文化層面的轉型期,勢必都會面臨一定程度的衝擊,幾乎可視為正常、並且可預期的情況─只有程度大小的區分─因此必須盡早為迎接衝擊而做準備。
「那時候我們有講,說你們(青年牧區小組長群)會是我們天國文化的白老鼠。」對於巽光牧師等人而言,由於沒有前人經驗作為參考,轉型的過程只能一步步摸索。而也因為整體的牧養方式、以及核心目標大轉彎,原本已經適應既有文化的領袖群不見得能夠立即適應,而這份無所適從也很直接的反應在聚會人數上。從2009年之後,距離青年牧區真正接觸「天國文化」的概念不過才1、2年的時間,崇拜與小組人數就從1,400人陸續減少到了960人左右,之後便進入長達兩年以上的停滯期,人數幾乎就停留在原地,不再有顯著的增長。
「在失去的過程裡面,我們人的內心是很惶恐的。」信中牧師說。當人數下滑後又停滯不前,確實讓習慣以人數增長為導向的牧區牧者們十分擔憂。然而此時,巽光牧師卻表示:「不能再穿回舊的鎧甲」,他認為不應再回到過去以人數為導向的路,而是必須以文化為導向,這一堅持,也給了所有青年牧區的牧者們信心,繼續堅持在改變的路上。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7期P.12-13】
1,510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
Commen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