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成全文化先修課:跳脫內心的不安全感

外人和客旅的思維存在於每個人生命中。我們只能在周圍創造出內在已經有的系統,因此當我們想要成全,往往卻創造出控制人的系統,因為外人和客旅的思維正是我們內心真實的光景。

1,44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文 | Asia for JESUS副執行長周巽正牧師

常看見各領域傑出、偉大的人信主後在教會聚會。不過我也在思考:為什麼教會無法孕育改變世界的人。

每週我們有兩小時的聚會,加上小組聚集,難道這樣就能塑造偉大的領袖嗎?在聖經中,談到五重執事最終的目的,就是裝備聖徒,各盡其職。那麼,要如營造成全的文化?如何實際裝備每個人走在自己的呼召?

外人和客旅的思維存在於每個人生命中。我們只能在周圍創造出內在已經有的系統,因此當我們想要成全,往往卻創造出控制人的系統,因為外人和客旅的思維正是我們內心真實的光景。

成全的文化從心開始

成全的文化是從心裡塑造。如果你沒辦法相信自己是偉大的,就沒辦法相信別人是偉大的,以至周遭人的偉大會威脅到你的不安全感。以弗所書第二章18-19節:「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這樣,你們不再做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在我們還沒來到父面前時,都是外人和客旅,充滿孤兒的靈。大多時候,若是沒有處理孤兒的心,在成全的過程中,你會漸漸開始掌控、打壓要成全的對象,因為對方逐漸威脅到你。

這種外人和客旅的思維存在於每個人生命中。華人甚至有「留一手」文化,深怕傾囊相授後,對方就會把自己撇在一邊,形成不安全感。然而,使徒性教會要帶出來的,就是讓我們因著主耶穌基督被聖靈所感,一同來到父面前,因為只有父才能幫助我們脫離客旅和外人的思維。

在神的家中,我們想要也希望能成全人。但是大家需要明白的是,你只能在周圍創造出內在已經有的控制人的系統,因為外人和客旅的思維正是我們內心真實的光景。

Photo by Bruce Mars on unsplash
不正確的成全就會淪為掌控和壓制

我們需要了解這種外人和客旅的心態。當你沒有成全他人時,他們就是外人和客旅,不過,當你邀請人們進入你的圈子,代表:我們想要在這家中賦予你權力。你猜怎麼樣?身為一個領袖,你開始感覺到威脅和不安全感,這種感覺反而讓你覺得自己是個圈外人。如果我們的成全是客旅和外人心態的成全,到頭來就是掌控、壓制,就是不成全;破壞我們口裡想要營造的文化,因為這個文化從來沒有發生過。

經歷天父的愛,無法立刻就能跳脫客旅和外人的思維。我有三個孩子:Abby、Zack和Riley,這三個孩子都能來到我的面前。但是他們之間還是有比較和競爭,也希望能得到父母的注意力,我最小的孩子Riley總是想盡辦法藉著打哥哥姊姊的小報告來獲得注意力。他讓我想起幼年的自己,從小在團體當中,身為年紀最小的我也總是做一些讓自己獲得關注的事情,因為我不只希望能成為大家的一份子,我更希望成為團體最核心的人、最高層的人物,這就是真實的情況。

選擇成為你願意成為的人,就是一次次訓練品格的機會

很多人知道我的使命宣言,不論是夢想管理者,很渴望成全他人(empower others to be powerful),可是當我成全他人時,我最先遇見的挑戰就是自己的心。如果要建立成全的文化,我們首先就要面對外人和客旅思維所造成的不安全感。因為當你感受到威脅時,你會變成連自己也不認識的人,在不知不覺中,透過一些言語,小動作表達出來。因為在成全的過程,你也很在意自己,在意這份尊榮該歸給誰。

神真的教導我,人們或許不會記得某些你說過的話,但他們永遠會記得你讓他們有什麼感覺,而這一切都關乎我們的心。

在面對心裡的掙扎時,我們需要選擇不跟著自己的感覺——就是那些嫉妒、論斷的聲音。這就是天國文化的核心信念,我們的人生應該要是原則導向,如果我們的人生是情感導向,就會活在軟弱的光景中。因此當我們選擇面對這個問題,就是訓練品格的機會。在自己心裡不想要,卻做正確的選擇,就是塑造品格的肌肉。其實掙扎的感覺不會馬上離開,但就像重量訓練一樣,在多次的拉扯下,你學會「選擇」成為你願意成為的人。

我開始了解到,神真的教導我,人們或許不會記得某些你說過的話,但他們永遠會記得你讓他們有什麼感覺。你可以說一些恰當的話,例如「我愛你」、「這真是太棒了」、「去吧」等等。但還有更深層的,一切都關乎於我們的心。我們可以聲稱人們配得,但當你真的走過,你會發現這真的會考驗你的心,唯有通過這個考驗才能鍛鍊我們的品格。

如果我們的心態不調整,成全只不過是一個口號,使徒性教會也淪為隨口說說。

使徒行傳繼續進行,我們卻再也沒聽到關於巴拿巴的故事。然而我希望教會能成為巴拿巴的家。當人們來到這裡,我們會為他的身份而慶賀。

Photo by Adria Crehuet on unsplash.
保羅寫新約,巴拿巴興起大能領袖

在使徒行傳中有個名叫巴拿巴的使徒,他的真名應該是約瑟,但是大家稱他為巴拿巴,意思是勸慰子。他是個能鼓勵人進入命定的人。在使徒行傳中,我們看見保羅有突破性的翻轉,他了解自己先知性的命定,並嘗試藉著與其他使徒連結讓自己的命定成真,然而卻都被拒絕。

聖經記載,只有巴拿巴相信保羅。他為保羅擔保,讓保羅能與使徒連結。從使徒行傳第九章到第十三章,聖經多次提到巴拿巴和掃羅,就好像巴拿巴帶領、投資掃羅。之後,神開始在保羅身上工作,保羅開始長大成熟,變得更有恩膏,恩寵甚至也比巴拿巴更多。這時,聖經開始改變提及兩人的順序,從「巴拿巴和保羅」轉變為「保羅和巴拿巴」。對很多人來說,誰的名字在前面很重要,不過巴拿巴完全可以接受,甚至開心地慶賀保羅的成功。

當兩人要回去造訪他們首次建造的教會時。巴拿巴提議邀請自己的親戚——馬可同行,然而在先前的旅程,馬可中途悖逆,保羅並不想再給馬可機會,而這見事件對兩人來說是很大的衝突。巴拿巴想再給馬可一次機會,帶著馬可同行,然而保羅卻不願意。

使徒行傳繼續進行,因為作者路加跟著保羅走,我們也就再也沒聽到關於巴拿巴的故事。但我們能看到的是,巴拿巴相信馬可所帶來的影響。即便在馬可重大失敗後,他持續支持馬可。在保羅生命的最後這樣說:「把馬可帶到我這裡來,他對事工有益。」保羅寫了三分之一的新約,馬可則寫了馬可福音,巴拿巴沒有在新約寫下任何一個章節,但是他興起大能的領袖。

Photo by Kal Visuals on usplash.

我希望教會能夠成為巴拿巴的家。當人們來到這裡,我們會為他的身份而慶賀。當我們開始相信他們,投資他們,我們已經對付自己的心;當神的手和恩寵臨到他們的生命,我們不會介意誰的名字在前面。

我邀請你把心向神敞開,求神幫助我們面對內心的問題,幫助我們解決孤兒的心所帶來的不安全感,解決外人和客旅的思維,那種感覺讓我們對抗我們口裡所宣告、相信和投資的一切。我們承認自己仍舊在意誰得到最多的關注,仍舊在意誰的名字在前面。「主,但是我們選擇不要貶低人,我們選擇仍然相信人,選擇投資,成全人。主幫助我們鍛鍊自己的品格,幫助我們面對嫉妒和不安全感。主,感謝你的恩典和憐憫,奉耶穌的名禱告,阿門。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9期P.26-29,2017.8;再次編輯於2023.4】

 

1,44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信息|我們如何改變世界?靠著勇士箭袋中的箭

我自己有三個孩子,我相信每位母親在內心一定都有過這樣的吶喊:「讓我休息五分鐘就好了!真的只要五分鐘,拜託,五分鐘就可以!」有時候連去工作都像是出去放風,我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享受上班和工作,即使是再辛苦都彷彿是置身天堂,然而每一天,你終究還是要面對「下班回家」這個殘酷的事實。

1,209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這代要對那代頌讚你的作為,也要傳揚你的大能。

詩篇一四五:4

文/Asia for JESUS副執行長 晏信中牧師

我不曉得你有沒有被一些人深深的影響一輩子?時間回到1979年,當時我剛升上國小一年級,我還記得兒童主日學和詩班的老師,他們總是穿著長裙、留著長髮;他們對我們充滿耐心、帶我們唱詩歌、常常擁抱我們,並教導我們要一生跟隨耶穌。每次主日學結束前我們會背一節經文,背完就有小禮物,直到今天我能夠隨口背出的經文,其實都是小時候背誦的。當年的主日學可以說奠定了我對神認識的基礎,而那時的老師們,則是影響我一生非常重要的角色,我真的要對這些願意為著下一代付出擺上的老師們,獻上真摯的感謝。

改變世界的契機就在下一代手中

我自己有三個孩子,我相信每位母親在內心一定都有過這樣的吶喊:「讓我休息五分鐘就好了!真的只要五分鐘,拜託,五分鐘就可以!」有時候連去工作都像是出去放風,我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享受上班和工作,即使是再辛苦都彷彿是置身天堂,然而每一天,你終究還是要面對「下班回家」這個殘酷的事實。孩子天生似乎有種魔力,會擴張你走出你的舒適空間,看到自己裡面有無限的潛力,因此我能夠瞭解為什麼有些人不那麼喜歡兒童,但是我必須說,改變世界的契機,就在下一代的這些兒童身上!我們來看看聖經到底怎麼說:

當時,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天國裡誰是最大的?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太十八:1~5

當時的文化背景普遍是輕視孩子的,因此耶穌說的這段話,其實相當具爭議性;而門徒在問這段話時,他們想要在耶穌的面前爭寵、爭看誰可以為大?耶穌卻反而透過一個小孩來教導門徒,如果不願意回轉像小孩,是無法進天國的。耶穌在這裡教導我們,不是透過做多少服事、傳多少福音使我們可以進入天國,而是要拿掉我們大人內心世界的複雜、傷害,像小孩般學習完全的倚靠,單純的相信,才能夠進入天國。

我們想盡辦法提供孩子最安全的環境,然而從屬靈的層面來看,世界卻充斥著更多的危險。教會應該負起責任帶來社會的改變!

對照現今我們的社會,對於兒童是充滿保護的,你會在小學或幼稚園的放學時間,在外面看見一排排的車等著接小孩放學;在我小時候都是自己上下學,但是現在兒童福利法規定,不可以留12歲以下的孩童獨自在家中、或車上任何有可能發生危險的地方;現在孩子一出生,坐車必須要有安全座椅,但是以前我們搭車,可能媽媽就是我們的安全座椅;現在每個孩子學個直排輪,全身上下全部都是裝備,就是害怕他們摔著了,但是過去我們學腳踏車、滑板、溜冰這些運動時,幾乎沒有帶過任何護具。

我們想盡辦法給孩子一個最安全的環境,然而反過來看──特別是從屬靈的層面來看,世界卻充斥著更多的危險。有研究報告指出,現在兒童平均在網路上會接觸到色情資訊的年紀是九歲,而今天的社會對基督教更是充滿攻擊性。我們以為社會創造了一個更安全的環境給兒童,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而教會應該負起責任帶來社會的改變。

不要禁止孩子到耶穌面前

當耶穌教導門徒要回轉像小孩時,當時的環境其實卻對孩童的成長十分不利,特別是女孩,有一些一生出來,因為沒有價值,就被丟棄在沙漠、森林中,或是12、3歲就被嫁出去,以兌換牛羊回來。他們看輕孩童,將孩童當成資產買賣,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耶穌卻破天荒叫一個孩童來到祂的面前,耶穌在這裡強調的是,在人眼中認為沒有價值的人,包括孤兒、寡婦、窮人、妓女、痲瘋病人等等,在神的眼中卻都是充滿價值的。

門徒雖然聽了耶穌的教導,仍然沒有回轉像孩子,因此才有第19章的故事發生。「那時,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給他們按手禱告,門徒就責備那些人。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耶穌給他們按手,就離開那地方去了。」(太十九:13~15)

這群人也許聽過耶穌愛小孩、接受小孩,所以把孩子帶來見耶穌,但是門徒馬上責備這群人;門徒們好像馬上就回到他們成長背景的文化中,忘記了耶穌才教過他們的,所以在馬可福音描述到這一段時,形容耶穌是「生氣了」,祂對門徒說:「不要禁止他們」。

我們現在的行為,都正在門訓我們的下一代,所以不要禁止孩子來到耶穌的面前!

同樣在教會中,我們也不要成為禁止孩子來到耶穌面前的人,很多的時候我們沒有好好為孩子設想,他們到底需要什麼?如果只是一昧的把我們想要的給他們,其實只是希望他們能夠活在宗教裡,因為活在宗教中的孩子,大部分都會很乖、很好管,他們都會做大人認為對的事。但是耶穌大過宗教!

如果是已經身為父母的我們,我們更需要留意自己是否也曾在無意間,禁止了孩子來到神的面前?在一個主日的早上,有一對夫婦不太想去教會,卻要他們的孩子參加教會活動,當媽媽幫孩子穿好衣服、準備要出門時,孩子跑到還穿著睡衣,慵懶地坐在電視前的父親面前問說:「我要到幾歲才可以像你們一樣不用上教會?」這位父親一陣驚嚇,想了一下子說:「等一下,爸爸和你一起去教會。」

另外也有一些父母、師長在乎功課比孩子跟神的關係更多,以至於常常為了考試或是補習,而要孩子不用去教會。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現在的行為,都正在門訓我們的下一代,所以不要禁止孩子來到耶穌的面前!

拋下信心的錨在孩子心中

另一方面,我也希望當孩子來到教會,不是因為愛上教會的活動、或是愛上這個宗教,我希望他們單單愛上耶穌。當然我們無法強迫或控制孩子要愛耶穌,但是我們可以預備一個良好的環境,一群充滿信心的同工,引導孩子把自己獻上,讓神的火能夠點燃他們,更深的愛耶穌,以至於他們一生走在神的心意當中;就算有孩子不小心離開神,他們也不會離的太遠,因為我們已經把那個信心的錨深深地拋下在他們的心中。

其實這份渴望,正是我過去的寫照。即使過去是這麼的敗壞,卻是內心深處那份深刻對耶穌的愛,吸引我再次回到祂面前,是「愛」使我再次被挽回。當年我在兒童主日學所感受到的愛、所背誦的經文,都成為我患難中隨時的幫助;當我腦中的信仰已經完全瓦解時,是在內心深處的信仰把我挽救回來。

我渴望孩子們真實愛上耶穌,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就明白是耶穌付上代價拯救他們,是耶穌給了他們一個新的身分,他們的生命會有清楚的歸屬──只要他們學習深愛耶穌,相信無論未來如何,耶穌能夠拯救他們到底。讓我們持續為下個世代的孩童來禱告,相信他們就是我們改變世界的關鍵,所以我們也要投資更多的人力及資源還有禱告,讓他們能夠深深愛上耶穌。

教會是個讓一群軟弱、甚至會搞砸一切的人來的地方;因為我們知道神愛我們,接納、瞭解我們的軟弱。教會是我們的家。

讓教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犯錯的「家」

有些人會誤以為,教會是聖潔或完美的人才能來的地方,參加的人都是不會犯錯的,或是只要有人犯了錯,不久之後也會自動消失不見。但事實上,教會是個讓一群軟弱、甚至會搞砸一切的人來的地方;因為我們知道神愛我們,接納、瞭解我們的軟弱;教會不是為了假冒為善、或自以為剛強的人所設立的,而是為軟弱有需要的人。我相信總有一天,軟弱的人會因著被接納,而變成剛強倚靠主的人,這就是教會!

因此我渴望看見,我們的下個世代不需要帶著面具假裝自己很剛強,而是能有極大的安全感,知道教會接納他們的軟弱,當他們越認識自己,才能開始活出屬神的剛強生命。教會不是來完成宗教儀式的地方,教會是我們的家。

我愛我的教會,在這裡我找到一生的朋友,我在這裡受洗,在這裡被聖靈充滿、經歷醫治釋放,我在這裡找到我的老婆,結婚、按立在這邊,甚至三個孩子的奉獻禮也在這裡;喜怒哀樂在這裡,生死與共在這裡,這就是我的家。雖然過去我有許多次軟弱、離開教會,但教會總是用愛等待我回來。如今我仍然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是我認識了一個完美的耶穌,祂教導我只要緊緊跟隨祂,愛教會,就會有盼望。

下一代就是勇士手中的箭

教會是這個社會的盼望!教會已經經歷了2000多年卻從未消失,有一天你所熟悉的科技產品可能會消失、百年的老品牌可能會消失,但教會卻會一直存在,直到耶穌再來,教會會成為聖潔無瑕疵、無玷污的新婦,等待耶穌再來迎娶,我渴望我們的下一代就在其中。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少年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滿的人便為有福;他們在城門口和仇敵說話的時候,必不至於羞愧。

詩一二七:3~5

兒女是我們的祝福,下一代是我們的希望,他們就好像勇士手中的箭。感謝神,我們能夠成為勇士,但是勇士若是少了箭,威力就減少了很多,惟有箭袋充滿的人就是有福之人!

曾經有人說過,摩西若是沒有經過40年在皇宮中的訓練,恐怕無法帶領幾百萬的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因此讓我們對待孩童,應該要把他們視為是君尊的皇族,是King’s Kids;他們是華人未來的希望,也將會是改變世界、勇闖迦南地的世代,而你,開始培養你的接班人了嗎?

【本文出自 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9期P.22-25】

1,209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下一代領袖銜接計畫─結語

也許就如當年撒母耳看大衛是一個出乎意料的人選,當我們放眼現在10幾歲的青少年,有時候也難以想像他們如何能為神所使用。但在神眼中,無關乎年紀,每個人都能夠在這世界上作光與鹽。

854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這幾位處於「橋梁世代」的牧者分享中,可以看見他們幾乎都有一致的心志,就是要為下一代預備舞台。因著過去他們所領受到的信任及成全,他們也願意用同樣的心志看待現在的年輕人;因著他們從上一代手中所繼承的豐盛祝福,他們渴望將更豐盛的產業交在下一代手中。

不看年紀  而是看神放在人生命中的的寶藏

《15歲,改變世界的傳奇》的作者韓哲克(Zach Hunter),在12歲時發現世界上仍有許多兒童被當成奴隸販賣,因而在各大中小學校園發起「零錢,零捆鎖」的解救兒童奴隸募款運動,渴望解救兒童奴隸得到真正的自由。無獨有偶,來自加拿大的魁格‧柯柏格(Craig Kielburger),也是在12歲時,讀到一篇講述巴基斯坦男孩,從4歲起就被賣掉成為的童工,最後因為敢於爭取權益而喪命的故事,因而與志同道合的同伴們成立「解放兒童」(Freethe Children)組織,致力於改變童工的境遇。

也許就如當年撒母耳看大衛是一個出乎意料的人選,當我們放眼現在10幾歲的青少年,有時候也難以想像他們如何能為神所使用。但在神眼中,無關乎年紀,每個人都能夠在這世界上作光與鹽。我們的責任,就是餵養少年人使他們生命成熟,教導他們使他們有好的品格,裝備他們使他們能夠有影響力,並且幫助他們挖掘出神放在他們心中那份獨特的呼召,進而翻轉世界。

向來十分關注教育的生命培訓學院院長周巽正牧師,不只是在學院中與老師們一起幫助基督徒經歷生命的翻轉,同時他也深知,孩子生命的成熟度,應該從更小就開始培養,因此與幾位同樣渴望翻轉教育的基督徒教育家,聯手成立了「濯亞國際學院」,期待以愛陪伴孩子成長,更進一步幫助孩子們除了學習知識以外,能夠在天國文化的氛圍中培養出好品格,認識自己是神的兒女,並能成為下一個世代的領袖。

呼召青年覺醒起來服事下一代

下一代領袖興起,也是Asia for JESUS團隊所渴望看見的畫面,尤其每一年暑假,團隊更投入大量資源在青年事工中,舉辦如專門提供國高中生參與的才藝品格營、以及喚醒學生內心對神熱情的青年覺醒特會等,目的是不僅是收割靈魂,也期望在當中能夠裝備年輕人,使他們親自遇見神,並且回應放在他們心中各樣的感動。

Asia for JESUS執行總監陳麗吉特別分享到,過去舉辦好幾屆的青年覺醒特會,已經很久沒有特別呼召願意投身於青年事工、並全職服事的基督徒;今年的青年覺醒特會,將以「CALLING」為主題,期望鼓勵年輕人勇敢地走入命定,無論是全職服事、或在職場,都能起身回應這個世界的需要。這次也將開設兩種不同主題性質的「AWAKENING TALK」,共邀請六位不同領域的職場菁英、以及四位在不同地域宣教的宣教士,分享他們是如何回應神的呼召,從原本所處的舒適圈跨出,與神一起築夢。特會中,更將再次呼召一批願意投身青年事工、以及改變國家、世界的人,使復興可以一代延續一代,一代比一代更加火熱、興旺。

【本文出自 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9期P.21】

854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專題|預備下一代興起(下)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通常只會想著別人可以為我做什麼?長大後,我們想的是可以為自己做什麼?一直到更長大成熟,我們開始會想自己能夠為別人做什麼?但我相信神呼召我們,應該是要想得更遠。」Sidney Mohede牧師說。

860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Build to Last永遠要想著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

Sidney Mohede牧師

來自印尼雅加達十分具有影響力的JPCC教會,同時也是JPCC敬拜團主要負責人的Sidney Mohede牧師,曾與Asia for JESUS團隊分享到,這幾年來,他的焦點一直擺在如何建立團隊,因為對他而言,他想的從來不是個人的事工,而是地方教會與團隊;他關心的不是「我」,而是「我們」可以一起做什麼?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通常只會想著別人可以為我做什麼?長大後,我們想的是可以為自己做什麼?一直到更長大成熟,我們開始會想自己能夠為別人做什麼?但我相信神呼召我們,應該是要想得更遠。」Sidney牧師通常會教導同工,不要只停留在可以為別人做什麼的想法中,而是要進一步思索,可以一起和他人完成什麼?當這樣想的時候,他相信會有更多神蹟奇事發生。

因此雖然團隊有多達300多人,但是每個月都會有一次的聚會,不談任何的事工,只是一起團契並且敬拜,然後彼此分享、彼此建造,讓「關係」成為他們團隊的核心價值,Sidney牧師稱這樣的團隊關係為「Build to Last」,因為他們渴望的是能夠一代延續著一代,「我們永遠要想著下一代或下下一代。」

同時他也分享了9個他認為十分重要的原則,這些原則來自他服事的經驗,也是他渴望使團隊能夠不斷傳承、延續的重要核心思想:

一、不要小看你做為榜樣所能夠帶出的影響力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Your Example

如同馬太福音第5章所寫:「你們是地上的鹽、是世上的光,光與鹽。」Sidney牧師指出,神的意思並不是說「你要成為」,彷彿有一天夠好了、做完一切的工之後,就能夠成為光與鹽;聖經說「你是」,代表現在你就是光與鹽。因此不要小看自己在團隊中的影響力,因為人們會因為領袖真實活出來的生命而願意跟隨你,而不是單只是因為領袖所說的話語。「如果我一邊服事,同時在社群網路上講很多抱怨的話,我們其實是在給下一代樹立壞榜樣,這會讓他們對於服事神很困惑。」

二、永遠不要停止學習 Never Stop Learning

如果渴望團隊能夠永續經營,唯有當身為領袖仍願意不斷學習,這才有可能發生。而在Sidney牧師成長的年代,功夫電影曾相當流行,從這些電影中,他發現了一個模式:師父們在訓練徒弟時常常會留一手,以防有一天徒弟變壞。這個觀察讓Sidney牧師對傳承有了新的體會,假設一個師父會10招,卻只傳授給徒弟9招,有一天徒弟變成師父,他教下一代時只傳授了8招,每一代的師父都留了一手,到最後一代可能再沒有任何招式可以教的了。因此他教導團隊,不僅不要停止學習,並且更要去教導你所學習的,與別人分享你所知道的。

三、莫忘初衷 Never Lose Sight of “Why We Do What We do?”

莫忘初衷這四個字,對Sidney牧師個人來說也是最重要的,「永遠不要忘記為什麼你現在正在做這些事,為什麼我們當初要成立這個團隊?目的是甚麼?我們是為什麼而做?」

身為教會領袖,如果有一天突然發現做這一切事工不是因著愛耶穌,也許是為了餵養家庭、或者只是需要工作等其他理由,也許就需要重新審視內心的核心價值和排序,重新點燃心中最初願意服事的火焰。

四、愛一個人,而不是因為他的才能 Love People, Not Just Their Talent

「在一個團隊中我們看彼此不應該只是工人而已,而是要將對方當成自己弟兄姊妹或朋友看待。」在Sidney牧師的敬拜團中,他們把這點視為使命,因此當有同工遇到生命問題,他們不會認定這個人從此不能留在團隊中,而是會問說:「我可以怎麼幫你?」而這樣的思維,也在團隊中帶下很不一樣的氛圍。

五、我們的服事是為了建造人,而不是用人來建造我們的服事 Use Your Ministry to Build People, Not Use People to Build Your Ministry

Sidney牧師認為既然是團隊的領袖,就更需要花時間和同工團契、分享生命,因為服事最終的目的,不是要打造多麼偉大的事工或教會,而是服事身邊的人。他說,在外面的事工往往會反映出對內同工們怎麼看待彼此,如果在團隊中無法彼此相愛,又怎麼夠期待同工在外面能夠愛人呢?

六、成全他人以傳承文化 Empower Others to Carry the Culture

這裡的關鍵字是「成全」或是「賦予權力」,Sidney牧師分享到,這代表著領袖把同樣的權力賦予同工,讓他可以做同樣的事。對很多基督徒領袖、團隊或教會而言,要成全交棒給下一代年輕人,告訴他們「你可以的」,也許並不容易,然而這樣的想法,對今天這個世代卻非常重要。

在分享的同時,Sidney牧師的團隊正在為下一張專輯忙碌,「昨天他們就拍照和把他們的群組對話給我看,我要說的就只是,『非常好,繼續!』我不需要他們把細節一一都給我看,我給予他們權力,並且相信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身為一個父親,我對孩子也是一樣的,因為我希望他們可以成長,代表我需要給予他們權力,讓他們學習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成全」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然而如果能夠成全下一代,將教會或是團隊中文化持續傳承,直到下一代認定這也是他們的文化;當這個文化變成他們自己的,他們就可以繼續傳承下去。

七、鼓勵 Encourage

「如果你希望打造一個永續的團隊,那就要學習不斷鼓勵人。」Sidney牧師說,這樣的想法也許不太符合華人的文化──華人的文化中通常習慣批評更甚於鼓勵──但身為基督徒應該只有一種文化,就是屬天的文化(Heavenly Culture)。鼓勵是需要刻意操練的,因為批評的話往往很容易說出口,但是要講正面的話語,就需要刻意的練習。然而鼓勵也是最簡單、卻最重要的方式,可以投資在團隊中的,同時也會澆灌同工裡面的恩賜。

八、在不同季節設下目標然後勇敢冒險 Intentionally Set Goals and Take Risks in Every Season

2016年中,JPCC Youth 推出一張《You in Me》專輯,這是由JPCC敬拜團的新生代所主導、製作的專輯,「當我成全下一代去做這張專輯時,其實我也是在冒險,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人沒有錄過音,但最後他們的製作水準卻遠超過我們的期待。所以我們要學習去冒險,有句話 說:『人生從跨出舒適圈開始(Life begins outside of your comfort zone)。』」

九、沒有異象民就放肆 Where There is No Vision, the People Perish

「沒有異象,民就滅亡,所以要確定你是有異象的。」Sidney牧師認為這對於團隊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他鼓勵每位領袖都可以問自己,5年之內想要達成什麼目標?然後可以問團隊,10年後渴望看見什麼成就?當有了答案之後,就應該要勇敢地去冒險。如果教會與團隊都能夠這樣去做,Sidney牧師深深相信,不僅能夠延續到下一代、下下一代,甚至將能夠不止息的傳承下去。

在神眼中我與年輕人相差無幾

腓力 ‧ 曼都法牧師

「你怎麼定義年輕?又要多年長才能夠足以擔任一間教會的主任牧師或是一間機構的負責人?」印尼泗水沙崙玫瑰教會腓力‧曼都法(Philip Mantofa)牧師拋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因為在他眼中,年輕人是值得信任的,年輕人也可以充滿智慧並且是有成熟度的,可惜不僅是社會上,有時候在教會中,人們往往會看重年紀而不願意倚重年輕人。

腓力牧師特別舉聖經中記載著,在神眼中「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如果用這樣的方式來計算,即使是20年的差距,在神的眼中,可能只有半小時而已。因此無論是20歲、40歲或是60歲,在神眼中其實都是在「同一天」,「年輕人們,不要看你們自己年輕就是次等的。」在腓力牧師的想法中,他相信年輕人需要學習尊榮上一代,並且向上一代學習,無論是他們大有能力的一面、或是曾經走過的錯路,這些寶貴的生命經驗都是值得學習的。但是不要因為年輕,就認為自己沒有辦法做上一代所在做的事情;就好像保羅教導提摩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四:12),年輕人不要自認沒有辦法承接上一代所做的事,因為「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四:13)。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牧養眾多會友、本身也有3個子女的腓力牧師也說,身為教會中的長輩,他看見許多20初頭的年輕人正在教會中興起,甚至開始在許多事工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他願意成為為他們預備的舞台的人,「我知道在神眼中,我其實和他們相差無幾。所以我必須預備他們,即使他們將來因為站在我肩膀上而做了更大的事,我也永遠不會成為他們的絆腳石使他們洩氣。」

【本文出自 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9期P.17-20】

860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預備下一代興起(上)

面對這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我們該怎麼預備新一代的領袖興起,幫助他們生命成熟,能夠發揮神擺在他們裡面特質,影響我們的社會與國家呢?有什麼樣核心價值,是無論環境如何變遷我們都應該持有,並且可以幫助我們興起下一代的呢?

95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個時代,無論在教會中、或是在職場,神都會興起不同樣的人,成為大有能力與影響力的人。那麼,面對這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我們該怎麼預備新一代的領袖興起,幫助他們生命成熟,能夠發揮神擺在他們裡面特質,影響我們的社會與國家呢?有什麼樣核心價值,是無論環境如何變遷我們都應該持有,並且可以幫助我們興起下一代的呢?

「我必須修習政治學與戰爭學,我們的後代才能在民主之上修習數學、哲學;我們的後代必須修習數學、哲學、地理學、博物學、造船學、航海學、商學及農學,以讓他們的後代得以在科學之上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刻、繡織和瓷藝。(I must study politics and war, that our sons may have liberty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Our sons ought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geography, natural history and naval architecture, navigation, commerce and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give their children a right to study painting, poetry, music, architecture, statuary, tapestry and porcelain. )」─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

別讓資源問題成為發揮熱情的攔阻

周巽光牧師

巽光牧師曾數度在講道中引用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的這段名言,他認為,因著上一代牧者而領受到豐盛的產業,他會希望下一代可以有更多不同的發展。就如同這段引言所描述,第一代也許是打下基礎,第二代就可以多一點,但可能還是很基礎的建造,但是這樣到了再下一代,就可以有許多充滿創造力、非常多元化的發展機會;因此不論我們身處在哪一個階段,能夠為下一代所做的,就是看見他們的潛力,並且將舞台預備給他們,「你要做的就是去成全,預備這個舞台給他們,要知道說我今天能夠有慷慨的基礎,是因為不但有我這一代的資源,我還有上一代的資源和產業,我之所以豐盛是因為有上一代,然後不斷累積這個產業。」

抱持著為下一代預備舞台的信念,巽光牧師明白更需要花時間與所帶的領袖在一起,了解他們的夢想與負擔,幫助他們挖掘熱情所在,再慢慢將責任放給他們。但是同時間,他也看重這些領袖是否足夠有肩膀,承擔他們所說的夢想或是目標。而這就是門訓的過程,目的是幫助年輕人的生命能更加成熟,並且有覺悟去付上代價讓事情成就。

然而每一個同工、團員的特質都不同,都需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式牧養;不只幫助他們找到神放在生命中的感動,更要幫助他們可以將這份感動具體地付諸實行,巽光牧師強調:「我想法是,你不單只是把異象落實在單一教會中,更要可以持續祝福眾教會;如果你有這樣的決心,甚至有願意承擔責任的心,我會盡可能地去成全你。」當同工懷抱著夢想與決心來時,他盼望自己能成為他們的資源和支柱,幫助同工們去嘗試、並在過程中一步步修正方向,以至於將來能站到對的位置上,成為地方教會、甚至眾教會的祝福,發揮更多的影響力。

放眼少年人使他們還年幼時就能被栽培

柳子駿牧師

談到預備年輕一代,子駿牧師特別想起大衛受膏的故事,並且分享到,應當放眼於現在10多歲的青少年,從他們還年少時開始栽培,預備其生命,使他們能真實經歷神,並且成長成熟,就好像當年大衛在年少時期就蒙神揀選一樣。

也許看著現在的國、高中生,很難想像他們日後成為領袖的模樣,甚至可能他們自己都無法想像,然而子駿牧師深知,當初連他都不認為自己可以承接責任時,他的父親或教會中的長者,也是憑著信心願意將責任交在他們身上,因此他告訴自己也要改變看青年人的眼光,去看見埋藏在他們身上的寶藏,因為每個時代,神一定都會興起合適的領袖。「我心裡覺得,我們一定要為他們這一代來禱告,一直觀看神的作為,等候上帝的手,因為每個年代神都在尋找領袖⋯我覺得神也在找每個世代的那個人,我的想法就是,要觀看神的作為,盡我所能為他們預備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們可以承接。」

裝備青年人的競爭力使他們在社會上握有話語權

張光偉牧師

光偉牧師從開始事奉以來,一直都是牧養年輕人,升任主任牧師之後,他將整個青年事工交給太太負責,但是讓底下的一群同工自行討論要做什麼規劃、如何執行,同時他也安排其中幾位同工,每個月和他一起輪流講道。他認為越早讓同工操練講台分享越好,因為技巧是磨練出來的,把該犯的錯都犯過,將來一定會越講越好。同時他也承襲父親的作風,在事前他會先看過同工的講章大綱,但是輪到當天同工講道時,他反而不會留在現場,讓同工感覺到被信任,能夠自由發揮、放膽地去做。「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我是幫他們搭台的,我是給他們一個舞台,我的目標是讓他們成功,而不是成就我的事工。」光偉牧師這麼形容。

當談到如何預備更年輕一代的學生時,光偉牧師十分有想法,他並不特別多著墨於屬靈層面的預備,因為在他的觀念中,無論是讀經、禱告或是與聖靈親近,都該是每位基督徒的基本功;在他的觀念中,反而認為教會應該要起來,裝備年輕人的實力,使他們能在學校、或在社會中有實質影響力。因此他在教會中推動英語遊學團,由傳道人帶學生去到菲律賓宿霧,在全英文環境之下學英文,而因為由傳道人領軍,因此屬靈生命仍能夠被餵養;同時他也推動讓教會中已經是CEO或是商業人士,親自傳授經驗,教導年經人學習去面對以及解決問題,「我們要做的是讓下一代的年輕人,10歲也好,20歲也好,是他們的專業能力被提升。所以除了屬靈上面,我們也要教導他們怎麼在教會外面成為成功的人。」

光偉牧師相信,現在年輕人雖然在複雜的環境中成長,但是他們卻會更加聰明,因此教會更可以主動從他們年幼時,就裝備他們,使他們內在有神的話語作為生命基礎,外在更有與社會競爭的能力,將來在社會上才夠有話語權,真正為神發光發熱,「既然他們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不如就由教會帶領他們走入這個時代。」

Sidney牧師經常會挑戰他的團隊要跳出框架,不要再想著過去寫得哪些歌最受歡迎,或哪張專輯是做過最好的一張專輯,因神使萬事都更新,因此不要再想著過去的成功,而是要放眼現在的季節,然後學習冒險。

承接與傳承 其實就是經營一個家庭的關係

廖文華牧師

「我覺得我的年紀很像是一個橋樑的世代,就是有比我年長的上一代,也有比我年輕的下一代。」2017年正式成為台北真道教會主任牧師的廖文華,以「橋樑」來比喻他自己所處的階段;教會已經有40年的歷史,重視聖靈的工作、敬拜讚美、宣教等等,該如何在這些美好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建造,並且持續地突破、更新,將來將這些產業再傳承下一代,他認為是現階段所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

在傳承的課題上,文華牧師特別以父母親做為比喻,他分享到,在服事的不同階段,他與同工們可能領受了特定的使命,並且致力於完成它,因此他們可能在各地甚至國外辦佈道會,或辦各式各樣的特會,或做許多的牧養工作。然而就像父母親不能夠永遠只忙於事業,更需要看重孩子的課業、品格,需要經營家庭生活,身為牧者,他永遠必須記得回過頭來,關心他的屬靈孩子,與他們有真正團契、交心的時間。

「我們營造的氛圍,首先,我是open office。」為了讓屬靈的孩子們明白,當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教會中的屬靈父母都在,文華牧師將辦公室大門敞開,任何人有需要的時候,都能夠敲敲門找他談一談。另外每個月他也邀請不同部門的同工一起吃飯,剛開始這些同工們都很緊張,以為吃飯同時也需要開會或是討論事工,但是在文華哥的心中,將這段吃飯時間定義為建立關係的時間,不談工作、不討論事工,一邊吃飯一邊聊家庭、婚姻等生活中的大小事,結束後再為同工們做祝福禱告。「他們就很訝異,因為真的什麼正經事都沒有談。」但是文華牧師認為,這就是團契的生活,他希望同工們都能夠享受在關係中。

除了全職同工以外,文華牧師說他也禱告,並且找到了一些他感覺到神有特別的心意在他們身上的年輕人,定期地與他們,關心他們的生命。就在2017年年初,他找到了10位願意在接下來這一年當中辦佈道會的年輕人,有些人想去街頭佈道、有些人想要做校園佈道、有的則希望做音樂佈道,當他們一一分享完這些夢想,他就為他們禱告,事後更成立群組,聽這群孩子談關於佈道這個夢想的後續發展,是否已經完成神給他們的呼召和託付。

面對下一個世代的年輕人,文華牧師相信神會用很多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呼召年輕人興起,然而很重要的是,上一代是否願意經營與年輕人之間的關係,是否願意偶爾暫停手中的事業和事工,與經營「家人」之間關係。「給他們精心的時刻,給他們肯定的言語,然後送給他們禮物,對這些孩子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有些時候有服務的行動,有時候是肢體的接觸,去拍拍他們去擁抱他們,告訴他們說我真的非常以你為榮,我覺得經營這個家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出自 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9期P.14-17】

95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被成全與成全

當我們著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渴望預備、成全並興起他們時,必須先回過頭,從過去的軌跡中探索關於「成全」真正的意義以及對人生命的影響力。

1,050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我們著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渴望預備、成全並興起他們時,必須先回過頭,從過去的軌跡中探索關於「成全」真正的意義以及對人生命的影響力。

完全地放手是最美的成全

張光偉牧師

新店行道會的主任牧師張光偉,2016年從父親張茂松牧師手中接下棒子,開始牧養教會;從過去負責青年人的事工,到現在承接起一間大型教會,光偉牧師回想起來,最初父親的「放手」即是最大的成全,再他接下來的事奉中,有著深遠的影響與幫助。

「張牧師在帶青年人,他是完全的『放』,意思就是讓我們去嘗試,」光偉牧師這樣形容當他開始負責青年事工時,父親張茂松牧師給予他和同工很大的彈性與空間去發揮,「他從來不會來問說你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你的目標是什麼?所以當時我們在做的時候就很自由。」

甚至,連青年事工的預算都是獨立出來的,因此無論要辦營會、辦活動甚至外請講員,只要預算允許,他們都可以自由地安排與規劃。張茂松牧師給予了極大的信任,這對當時的光偉牧師和同工而言是十分大的祝福,也讓教會的青年事工得以發展的「很好玩」、「吸引年輕人」。

在上一代的基礎上再建造吸取40年經驗

「當然青年人要做一件事情,青年人也要讓成年人感覺到安全。」備受成全與信任的同時,光偉牧師反而十分看重教會中年輕人的態度,他認為青年人不要抱持著要推翻過往的制度或是要來改革的心,「我們是要來支持教會的異象,不是走自己的異象。」他堅持青年人需要讓教會感覺到,他們是與成年人越走越近的,並且要能夠融入教會,因為青年事工的蓬勃發展,目的是讓教會青年化、有新血進去,而不是因此從心態上變成好像有兩間教會存在。

因此即使有學生表達說無法參加周六的青年崇拜,光偉牧師也會鼓勵他們可以參加星期天的聚會,「我不限制年輕人一定要留在哪一場聚會,我只堅持『你要聚會』。」他甚至鼓勵年輕人勇於與教會中的長輩連結,學習長輩的生命態度與身量,讓世代之間可以建立更多的交流與信任。

這樣的堅持,也反應在他從父親手中接下整間教會的過程。光偉牧師認為兩代之間是否具備同樣的異象,是彼此連結最重要的關鍵,從過去在父親的遮蓋之下服事年輕人,光偉牧師一直認為他是要來完成教會主任牧師所領受的異象,而非自己的,「如果一進來我就說,聽著,我要變,現在是新的世代了,全部翻轉。那我們就沒有看重、沒有尊榮過去40年所做出來的事情。」

在接棒的過程中,光偉牧師說他曾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有一個師父在這邊,他有40年的經驗,我要不要去問他?還是我要說:不,我都不需要?」因此直到現在,即使已經可以做主管理教會的一切事務,光偉牧師還是會問父親:「你覺得如何?」

「我是要根基在上一個世代的基礎上再建造。」即便是接棒以後,他也堅持要走在教會原本已經領受到的異象中,不輕易改弦易轍,只是可能透過不同的包裝形式呈現,但他深深相信,讓原有的DNA能夠延續,是尊榮文化的精神最佳的體現方式,唯有先尊榮上一代所建立的一切基礎,才能夠在下一代有更豐盛的建造,當兩個世代在彼此尊榮的精神中互相連結在一起,教會將更加興盛、更加不一樣。

上一代最美好的祝福:給予空間、樂於投資

周巽光牧師

從25歲開始服事年輕人,到成為青年牧區的區牧長,巽光牧師時常爭取更多的機會與資源,渴望投資青年事工中,而在過程中,他認為最大的祝福,就是從上一代的牧者身上,感受到他們願意看重、並且投資在年輕人中;不硬性的規定他們一定要符合框架標準,而是給予他們很大的發揮空間。

因著這些自由度,他與同工得以將許多的點子付諸實行,一步步規劃、打造出一個能夠吸引年輕人的青年牧區,甚至得以發展許多大型活動、外展事工,並且開拓許多新的青年事工據點。

巽光牧師也強調,並非「放手」才是讓青年事工能夠發展的唯一方式,每個教會都可以摸索出屬於自己風格的「成全」方法。「靈糧堂是這樣子,不代表其他教會也是這樣子。我們教會的領袖是非常寬廣為父的心腸,讓我們有這樣子的彈性。這不代表其他教會,也一定要用同樣的方式才行的通。」

從周神助牧師到現任的主任牧師區永亮牧師,巽光牧師說,在互動的過程中,他時常感受到的是,他們非常尊重不同世代有不同的文化,而也因著過去是在彈性和自由度中被成全,他也渴望將同樣的DNA延續到下一代的領袖身上。

無論何時都「在場」就是最大的支持

柳子駿牧師

「上一代給我的成全是,好像就是給我機會吧,讓我去試,做年輕人的工作,好像給我一張白色畫紙作畫。」對子駿牧師而言,會接下青年事工的事奉,是他人生規劃中的意外發展,因為當時的教會急需有人承接青年事工,於是他決定回應這個需要。而當接手後,對於青年事工該怎麼安排、規劃,是父親也是主任牧師的柳健台牧師,幾乎全權交由子駿牧師與同工負責,讓他們在這張白色畫紙上自由揮灑。

對他而言,當時父親給予他最大的祝福就是「在場」:「我記得我的爸爸是只要有時間,他一定會坐在台下聽我講道。他就跟著年輕人一起聚會⋯⋯主任牧師不是非得一定要來參加青年人的聚會,但他只要能來,就一定會來坐在下面,有時候他不能來,他還會講說是因為什麼事情,所以他不能來。」

單單是「在場」這件事,對子駿牧師而言,就是一種成全,偶爾當他講完道,柳健台牧師也就會來跟他討論哪裡講的好、或是哪裡需要調整,給他幾句建議。雖然有時被糾正的感受並不那麼好受,但是事後想想子駿牧師就能明白,這是父親表達支持的一種方式。

接棒是:從上一代手中接過貴重寶物

「我覺得教會是上帝託付給我們的羊群,我感覺也好像是很珍貴的一籃雞蛋,所以這些都很寶貴,它更不是一個事工或職務而已。」

接棒成為主任牧師後,當子駿牧師回頭看這段過程,很像是上一代交付了一樣寶貴的東西到你手上,就好像媽媽將一籃雞蛋交到孩子手上,孩子總不會摔了就走,而在這一個交付、一個接收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其實是雙方彼此信任的心。「下一代一定要夠尊榮上一代,他一定要感覺的到,我不是從你手中奪去一個東西,我是很需要你,我們有一個很寶貴的歷程,就是我們兩個同時扶著這一籃蛋的歷程。」

現在看著教會中年輕的同工和會友,子駿牧師也常常將責任一點、一點的交給他們,「我在跟他們相處的過程當中,我覺得也是我一直望著他們,我就愛他們、很喜歡他們現在所做的這些,當他們在牧養的時候,我很放心把羊群交在他們手上。」從上一代身上所感受到的愛、信任與成全,子駿牧師也用同樣的眼光望著下一代,希望有更多的同工,因著感受到被信任,更加樂意與教會走在一起。

「在一起」就是預備年輕人最直接的方法

成全年輕人,並不只是單單把事工交給年輕人去做,在子駿牧師心目中,因著父親過去藉由「在場」所帶來的支持,讓他決定也要時常跟年輕人「在一起」,不僅是事工上的合作,他更重視花時間和年輕人相處、了解他們的心。「我會覺得成全他們是我常常跟他們在一起⋯就跟著這群年輕人一起生活、分享或是逛夜市吃飯。在過程中,就會慢慢發現有哪些人跟我走在一起,有一樣異象、也愛上帝,那我就會常常把我心裡想的東西告訴他們。」

藉由花時間相處,漸漸地年輕人的DNA會和牧者越來越像,面對教會中這群年輕了15歲、甚至20歲的年輕人,子駿牧師堅持要讓他們知道,他們是一起打拼;而現在教會開拓了分堂,子駿牧師也親自帶著年輕人一起做,讓他們也感受到牧者的「在場」。

【本文出自 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9期P.12-13】

1,050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下一代領袖銜接計畫

當時的青年領袖,紛紛從上一代手中接棒,或成為主任牧師,或承接了更重大的責任,如廖文華牧師、柳子駿牧師、張光偉牧師⋯等。如今這一群承接了上一代的產業與祝福,得以開始發揮更大影響力的領袖,也必須開始做好預備,讓下一代可以成長擁有成熟的生命,將來能夠為神所使用,並且承接更豐盛的產業。

771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他們來的時候,撒母耳看見以利押,就心裡說,耶和華的受膏者必定在他面前。耶和華卻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十六:6-7

撒母耳記上第十六章,記載了大衛在青少年時期受膏的故事,當時曾有一段小插曲:當撒母耳踏進耶西的家中,一眼就相中了以利押。從經文記載中,我們也許可以推測,以利押相貌堂堂,同時身為哥哥,看上去必定較為成熟穩重。正常情況下,如果你正在尋找的是一個王國未來的接班人,理所當然會優先考慮以利押,然而神卻不是這麼看的,當耶西七個較年長的兒子都來到撒母耳面前,卻沒有一個是神所屬意的人選;神將祂百姓的未來,託付給了那個在兄弟中年紀最小、當時不過10多歲少年大衛。

你的接班人現在在哪裡呢?

將時空拉回我們所處的時代,任何一家企業、一間公司乃至一間地方教會,都需要尋找合適的接班人,並且趁早開始預備他們、使他們生命態度成熟,將來可以承接並繼續管理現有的產業,甚至可以做比現在更大的事。然而問題是,這些未來的接班人,現在在哪裡呢?

距離現在大約10-15年前,在台灣北中南東部,興起了許多教會中的新生代青年領袖,帶動了當時一波的青年復興,並且蓬勃發展持續了許久。在那段時間,每年的寒暑假,必定有許多透過不同教會、或不同單位所舉辦的大型營會、特會、短宣、中宣等等,許多學生在其中火熱的回應神,並且更進一步將福音帶入校園中;直到成為社青,他們一邊在職場中努力著,一邊仍然持續在教會中服事。

在這一波青年復興運動蓬勃發展的期間,「Asi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誕生了,開始了許多青年、以及國度性的事工,並陸續跨教會地與許多青年領袖、青年牧者連結。而這些年過去,當時的青年領袖,紛紛從上一代手中接棒,或成為主任牧師,或承接了更重大的責任,如廖文華牧師、柳子駿牧師、張光偉牧師⋯等。如今這一群承接了上一代的產業與祝福,得以開始發揮更大影響力的領袖,也必須開始做好預備,讓下一代可以成長擁有成熟的生命,將來能夠為神所使用,並且承接更豐盛的產業。

拿掉框架讓年輕人活出生命的獨特與創意

「新一代智慧型手機發表會展開,鏡頭再升級」、「電子競技加入國際主流體育賽事行列」、「人工智慧與人類對弈」、「通訊軟體更新,訊息已讀完即銷毀,讓父母看不見」⋯每一天我們會透過網路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消息,而這些新消息的內容,往往會告訴我們,科技的進步又往前了一步,時代的變化又再加快了一些。而這些「改變」正快速席捲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思維和步調,在這個世代中生活的青少年,他們相對知道得更多、想得更多,提出的問題也更多了,教會中的青年事工與牧養所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多樣。

從25歲開始全職做青年事工,至今已10多個年頭,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區牧長周巽光牧師觀察到,近幾年來的青年事工,比起以往多出許多了挑戰,「20年前可能年輕人還是比較單純,因為那時候他們面對的就是升學壓力,很單純的就是讀書升學,但現在因為教育走多元化,加上媒體、手機很多這些訊息,再加上社群網站等等,資訊太爆炸,很多反而變得非常複雜。」過去在牧養時,輔導或小組長的教導很容易為年輕人所接受,然而現在因為獲得資訊的管道多,學生們開始有許多自己的想法和解讀,溝通的方式也跟著必須需改變。

面對青少年思考方式及態度的改變,巽光牧師認為,在天國文化的氛圍中,教會也可以開始學習看見每個人的獨特,並用不一樣的方式對待所牧養的門徒。「自從天國文化的這些信息以後,就變得比較自由,比較尊重他們(年輕人)能夠有一些自我意志和思想,讓他們自己去思想,而不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要一樣的反應。」讓每個年輕人可以擁有很多獨特、創意的想法,從牧養的角度來看,確實會成為很大的挑戰,因為代表著不能夠用同樣的框架,要求每個人都成為一樣的樣式,而是需要因材施教,使每個人生命中的獨特都能夠發揮出來。

善用新媒體以年輕人的語言走進他們的世界

「我們的思考邏輯是,一定要常常的變化,讓自己充滿很多新鮮感,以至於可以吸引到年輕人的目光。」台北復興堂的柳子駿牧師,2016年底從父親手中接下了牧養教會的重任,但仍持續牧養年輕人。他觀察到因多媒體盛行,短片以及大量圖片訊息成為傳遞資訊的管道,青少年注意力的時間因此變得更短,也需要更大量的刺激,然而面對這些改變,他反而認為自己也需要不斷變化,勇於嘗試年輕人習慣的溝通管道,找到他們的語言,才能夠走進他們的世界中。

「信息是不變的,但是我們有很多的作法可以一直換。」因此如果看子駿牧師的Facebook,常會看見各種有趣的po文、圖片,底下也時常有年輕人熱烈的回應,但有時他也會發布聖經經節、靈修讀經的感想、所領受到的啟示或是正面的例句。「一陣子我就會希望上面(facebook)有一些不一樣的分享。我一直在看,到底現在聖靈的工作在這些年輕人身上是什麼?神怎麼樣透過這些對他們生命說話?」陪伴年輕人是子駿牧師不變的心志,但是學習、嘗試年輕人所用的語言,則是他樂於改變並且願意接受的挑戰。

也許我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與10、20年前相比,在心態、價值觀、行為上已經有相當大的改變,但是隨著整個社會氛圍改變的速度仍然不斷加快,也許再3年、再5年,再下一個世代青少年,他們身上將會有更多令人驚訝的改變,而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保持彈性,不斷翻新自己的思維,並學習青少年們溝通的方式及語言;但不需要改變的,則是持續走在天國文化中,學習看重年輕人生命中的獨特,並且透過陪伴,幫助他們在神的眼光中找到自己。

【本文出自 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9期P.9-11】

771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專題|下一代領袖銜接計畫─前言

這個銜接計畫其實是個長遠的,且須不斷變動的計畫,也因此,上一代應該孰悉變動,並隨時調整自己的方式,去尋找孩提時的約瑟、大衛和撒姆耳,這便是本期亞洲復興誌最中心的主旨。

93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紀伯倫的詩如同鐘槌,將我們老舊沉重的鐘鏗鏗敲響,有時我們都忘了以上帝的法則來培育孩子。當我們說要傳承給下一代,我們的牧養模式其實已經從過去律法、宗教的靈,轉變為天國文化;當我們談論要興起下一代時,這裡的下一代,其實已經從「青少年」更往下延伸至國小,甚至是學齡前的孩子。這樣的體認來自於,第一,上一代的青年領袖已經邁入壯年,並且也都成家生子;第二,天國文化談論的是「文化」,是一個基督徒從出生到死亡就都應該浸泡其中、耳濡目染的文化,所以越小的孩子越早接受天國文化的思想會最好。這種變動的過程其實不容易、也不舒服,並且上一代還要順應時代變遷下所產生的新的青少年文化,以他們較為孰悉的方式和他們傳講屬天啟示,並帶領他們成為禾場的宣教士。

於是我們看見上一代正竭盡所能地為著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打造著以天國文化為基礎的銜接計畫,所以廖文華牧師創辦了服務弱勢與中途學生的夢想之家,他秉持OPENOFFICE的精神和教會青年打成一片;JPCC敬拜團的Sidney牧師,他總是關心「我們」可以一起做甚麼,並且幫下下一代的年輕敬拜團出專輯,放手讓他們主領敬拜;我們也看見在家自學的陳慧潔,小二起在家自學,八歲跟著牧師父親為獨居老人送餐,投入社會公益,十四歲起就應邀到各大學演講,分享生命故事;而周巽正牧師則體認到生命與適性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創辦了「濯亞國際學院」,期待孩子可以在天國文化之中學習與成長。

這個銜接計畫其實是個長遠的,且須不斷變動的計畫,也因此,上一代應該孰悉變動,並隨時調整自己的方式,去尋找孩提時的約瑟、大衛和撒姆耳,這便是本期亞洲復興誌最中心的主旨。也唯有如此,下一代才能學會尊榮並虛心學習,讓自己成為最鋒利的箭,好搭載上一代的弓上,往前恣意飛翔。

【本文出自 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9期P.8-9】

93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