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觀點 | 教會與年輕人的距離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明明都是上帝的百姓,但我們看待彼此有時候連外邦人都不如。

450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編輯整理自:董家驊牧師於林森南路禮拜堂宣教主日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明明都是上帝的百姓,但我們看待彼此有時候連外邦人都不如。或許我們只是在一些教義上有出入,在做事風格上有出入,就很多時候沒辦法彼此相愛。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到美國學習不同的教會文化、不同的傳統,從不同中學習到底可以如何對話?抱著這樣的心情回到台灣,我發現很多時候其實我們的自我才是福音最大的攔阻。

腓力比書2:3-5切入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教會不是世界的中心,三一上帝才是。

因為職務的關係,我常常需要到世界各地分享關於宣教的議題,很多做宣教行之有年的教會私底下會問我,教會表面上的帳目、報告很漂亮,但我們遇到一個極大困擾——宣教好像只是少數人的關注和事情,整個教會很難一起走宣教的路。請問牧師你怎麼看?我也不知道,但聽多看多了以後,我發現或許今日教會對宣教沒有動力的真正原因,不是宣教本身,而是我們「缺乏對福音的經歷與認識,以至於我們把福音當成當年信主的時候所領受的福音。

對許多人而言,耶穌基督作王的好消息,已經跟我們現在的生活沒有太大的關係。當我們自己領受不到福音的喜樂時,怎麼有辦法帶著熱情與動力去傳福音?試想,假如今天喜來登飯店推出buffet全面一折起的優惠,我相信大家很自然現在就在傳簡訊,相約聚會後要一起去吃,因為我們真的覺得這是一個好消息!至少吃貨覺得是。這不論對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是好消息,所以你不會感到不好意思。今天談的福音難道只對基督徒是好消息?非基督徒就不是嗎?

過去這段時間,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人都在關心以色列與哈瑪斯武裝集團的衝突。我想這些事情之所以會抓住人的心,是因為在事件的背後,我們看到一樣被恐懼、渴望驅動的靈魂,而福音自歷世歷代以來,都對我們的懼怕、渴望、盼望有話要說!好消息不需要台上牧者大聲疾呼就會自然而然的像病毒一樣擴散。

每個時代都需要重新理解和尋找展示福音的方式。

宣教學者David Bosch在《更新變化的宣教》談到,在過去兩千年教會的歷史當中,福音是不變的,但每一段時期都有一個主要的宣教典範。更甚,多元的福音宣教典範早在初代教會就存在了。比如今天看到的福音書有四本(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本福音書讓我們看到四個不同角度的理解。時間拉近,過去這五十年,我們也看到全球教會在不同世代有不同的典範,主導著我們對福音、佈道、宣教工作的理解和展現方式。

我認為每個典範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但為什麼那個時代用那樣的做法容易引起共鳴?我父親曾說:「我爸爸那一代追求的是生存,活下來就好;我這一代追求的是生活,讓自己跟下一代有好的基礎;你這一代的人追求的是生命,不只是活下來和追求基本的生活,而是在問活著的意義。」我兒子的Z世代更像一個奇妙的新物種,我很難了解他們,殊不知其實嬰兒潮世代的大人看我們,也覺得我們很怪、很壞、充滿各種可挑剔之處。

今年三月,韓國兩間大教會的牧者邀請了六位華人牧者到首爾進行了一場閉門會議,談論教會現今面臨的危機,我的心情很沉重,因為原來這些年韓國年輕基督徒的高流失率高得可怕。趁休息時間走出包廂往洗手間,看見外面正有兩、三百個韓國年輕人很熱情的聚集,這個對比(裡面在講年輕人流失,外面有很多年輕人聚集)讓我很想了解他們。原來這上百位年輕人正聚集在這裡舉辦一場關於氣候變遷的青年峰會,峰會中有來自不同領域與國家城市,包含中南美、歐洲、非洲的年輕人透過網路連線,討論如何面對氣候變遷的危機跟挑戰。

那一刻我很震撼,會不會其實「年輕人離開教會的危機」是個假議題,真正的問題是,教會離開了年輕人所在的世界。會不會是我們不在這個世界,卻屬這個世界?我們的行事為人、標準、判斷、價值其實跟這世界一模一樣,卻又跟這個世界離得很遠。

這個世界覺得怎麼樣的孩子是成功的,教會裡面一樣的標準;這個世界覺得怎麼樣的職業是成功的,教會是一樣的標準;世界覺得什麼樣的生活是值得的,教會裡也一樣的標準。我們跟這個世界沒有分別,唯一的差別是,我們不在這個世界。我們活在自己的同溫層和泡泡裡面,這才是教會今天在談宣教真正的危機。一方面我們對福音失去體會跟認識,另一方面我們變得非常離地,我們跟上帝把我們安置在的這個時代,好像是脫節的。

真正的好消息,也就是所謂的 「福音」,不應該只是一個道理,而更應該會帶出一個行動。上帝的創造是好消息,也帶出一個使命:我們每一個人都受造要帶出美善,管理、看守大地來彰顯上帝的榮耀。而我們也在實踐信仰的生活中帶出美善,凡是你所在的地方,氣氛是變得更和樂,還是帶來一股低氣壓?創造美善的場域不只是在堂會,也在上帝把我們所安置在的地方,這也許是福音真正應該展現的面貌。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44期P.4-5)

 

推薦聆聽《使命門徒》PODCAST:https://cccowe.buzzsprout.com/1623208 

EP123《專訪羅秉祥博士》當代基督徒的公共參與─活出所言所行

EP131《訪問鄧敬獻傳道》青年牧養青年

EP132《訪問江得順牧師》終局將近,環保還有意義?

450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特會報導 | 2023青吶特會,千人齊聚高雄與聖靈面對面

由南台灣使徒團隊主辦與策劃的R.O.A.R青吶特會,在高雄靈糧堂盛大舉辦,這次主題「「The Spirit is on the move 直球對決」共有98間教會參與,25歲以下的青年佔比高達86%!

357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文 | 詹于萱、何恕瑜 

7/5-7/7 由南台灣使徒團隊主辦與策劃的R.O.A.R青吶特會,在高雄靈糧堂盛大舉辦,這次特會主題「「The Spirit is on the move 直球對決」共有98間教會,現場有一千多位學員、隊輔、牧長及兩間教會轉播點參與;更令人興奮的是、25歲以下的青年佔比高達86%,其中國高中生就高達66.1%,這次特會中聖靈已經在做奇妙的工,直接直球對決每一個人!

讓聖靈充滿我們,承接神國、帶來翻轉!

今年青吶首場敬拜聖靈就大大充滿在會場中,而青吶首堂信息由Asia for JESUS執行長周巽光牧師和台北靈糧堂楊昌恩傳道帶領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學生區團隊一同來分享。

周巽光牧師以使徒行傳17:6中提到,被聖靈充滿的基督徒應該是為主癲狂的人、而不是教會中的乖乖牌;復興最簡單的定義是恢復生命,回到生命,當神與我們同在,一切將不在一樣。今年的主題是神要直接與我們面對面,當我們邀請聖靈與我們一起同工,神會帶著真實的改變和突破在我們生命裡。

直球對決必得的技能,就是方言禱告

台北靈糧堂創意處處長晏信中牧師,以棒球員中捕手為例,必須用盡全力去接住投手時速約180的直球,強調這樣的直球對決與面對到的壓力,就是聖靈要來做釋放的動作。當與聖靈面對面時,我們生命中一些隱藏的空間,就如同亞當夏娃犯罪時,以為用無花果樹葉,可以來遮掩自己。但真實的信仰,是需要我們直接與神面對面,去承受及面對壓力的。所以,當有天挑戰來臨時,若我們不思考,會使我們沒有反彈與站立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讓聖靈來與我們直球對決!

脫離羞愧網羅 穿上基督白衣

青吶特會第一天的晚會,由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周巽正及台北靈糧堂基層福音事工處副處長葉靜瑜牧師分享。透過個人的生命見證,帶領會眾經歷神的醫治,走出羞愧,得著整全的生命,周巽正牧師宣告從聖靈來的感動,耶穌要來擔當我們所有的羞愧,恢復我們的傷痛,進到尊貴裡!

我們所唱的每首歌,就像是「與天堂的連結」的入口

第二天上午,周巽光牧師藉由「三種靈歌的操練」啟動學員「心靈誠實」的敬拜。當我們在靈裡用這三種方式敬拜,就成全了「大誡命」:盡心、盡性、盡意和盡力愛主你的神——旋律關乎你的心,方言關乎你的靈,悟性歌唱則關乎你的心思意念。當我們操練用靈歌敬拜,這三個層面就會被啟動!

當你想放棄的時候

青吶的第二場晚會,台北真道教會主任牧師廖文華引用路加福音4:16-21,點出四個關鍵,告訴學員們「是什麼讓我們不一樣」,鼓勵年輕人們可以透過建立好習慣、與聖靈建立親密的關係、回應神的呼召,讓節制取代負面情緒,活出與這世代不一樣的自己。

接受神兒女的身份,帶來翻轉與突破

青吶特會最後一天上午,由台北101教會李協聰執行牧師分享,學習神國系統,進入命定,讓現今的榮耀大過先前的。

協聰牧師用《窈窕淑女》的片段來開頭,起初伊莉莎因為「發音不標準、儀態不夠端莊」等問題被眾人鄙夷,後來藉由學習,成功改變了自己,如同我們的生命,過去我們很糟,在羞恥中沉淪,當我們知道自己生命需要改變,好好經歷祂,我們便會進入神的文化中,成為神國度的人。

 

第二、三天下午的WORKSHOP時段,大會開設了六個課程並邀請到各方老師、講員、輔導授課,學員可以在報名時就自由選擇自己心有所屬的課程。

‧ 笑傲飛鷹—先知性初階、進階:分別由郭家秀牧師的引導,帶領學員領受、承載、傳遞神的話;李協聰牧師透過「說預言」的三步驟—領受、解釋與應用,教導學員操練為人祝福與禱告。

‧ 超自然創意—在美國伯特利教會親眼看見神的創意能使人得醫治,宣教士Mia也領受了這份超自然的恩膏,她的畫和禱告讓人經歷神的工作,「不是要很會說話才能釋放神的工作,而是被神膏抹的每一位,就能領受這份祝福!」

‧ 屬靈恩賜—引爆你的禮物:透過測驗和自我認識找出自己的屬靈恩賜,再由不同恩賜的人組成小隊,草擬現實議題的解決策略,立即驗證原來長處和專注的點不同都能為團隊貢獻。

‧ 敬拜團實務與琴與爐—《約書亞樂團》創團團長周巽光,團長(音樂總監)孫立衡、《守殿者》現場示範琴與爐的敬拜。

‧ 天國掏寶者—由台北靈糧堂學生區陳璽文傳道、鄭淯心傳道、梅庭芳傳道把《終極尋寶獵人》結合個人所經歷的,分享與神一起玩大地遊戲的趣事。鼓勵學員帶著信心去尋找、幽默的與人互動、勇敢的為人禱告。

‧ 聖域英雄之永不放棄—大會遊戲組跟學員一起來一場刺激的「大亂鬥」!

寶藏,就在這裡!

特會第二天、第三天下午的學員們以小隊為單位到附近的高鐵站、捷運站、公園、黃昏市場福音出擊,獵人們以小隊行動,分別前往不同地點與民眾互動、分享我們的信仰。看見學員勇敢踏出教會,進入人群傳福音,帶下屬天的平安和愛。

有學員表示他們看見在市場外圍的小農阿公阿嬤做生意比較不容易,所以主動協助叫賣。有學員則是在高鐵站入口、微笑公園唱詩歌街頭佈道、釋放神同在。有位阿姨全程拿手機錄影,結束的時候一位同工湊近身詢問她怎麼會想錄下來,原來她也是基督徒,聽見詩歌內心被鼓舞,也想要拍給臥病在家的先生。

三天的青吶特會,是在實踐十字架垂直向神的大誡命,與水平向人的大使命,也是每一位參與者高濃度與聖靈相交的時刻,不論是在室內的信息與工作坊,還是外出的尋寶與群體同居的生活,都在一同見證著天國仍與這世代的年輕人同行!

 

 

‧ 2023青吶特會所有完整信息皆已上架在Asia TV,歡迎前往購買~

357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專題|下一代領袖銜接計畫─結語

也許就如當年撒母耳看大衛是一個出乎意料的人選,當我們放眼現在10幾歲的青少年,有時候也難以想像他們如何能為神所使用。但在神眼中,無關乎年紀,每個人都能夠在這世界上作光與鹽。

96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這幾位處於「橋梁世代」的牧者分享中,可以看見他們幾乎都有一致的心志,就是要為下一代預備舞台。因著過去他們所領受到的信任及成全,他們也願意用同樣的心志看待現在的年輕人;因著他們從上一代手中所繼承的豐盛祝福,他們渴望將更豐盛的產業交在下一代手中。

不看年紀  而是看神放在人生命中的的寶藏

《15歲,改變世界的傳奇》的作者韓哲克(Zach Hunter),在12歲時發現世界上仍有許多兒童被當成奴隸販賣,因而在各大中小學校園發起「零錢,零捆鎖」的解救兒童奴隸募款運動,渴望解救兒童奴隸得到真正的自由。無獨有偶,來自加拿大的魁格‧柯柏格(Craig Kielburger),也是在12歲時,讀到一篇講述巴基斯坦男孩,從4歲起就被賣掉成為的童工,最後因為敢於爭取權益而喪命的故事,因而與志同道合的同伴們成立「解放兒童」(Freethe Children)組織,致力於改變童工的境遇。

也許就如當年撒母耳看大衛是一個出乎意料的人選,當我們放眼現在10幾歲的青少年,有時候也難以想像他們如何能為神所使用。但在神眼中,無關乎年紀,每個人都能夠在這世界上作光與鹽。我們的責任,就是餵養少年人使他們生命成熟,教導他們使他們有好的品格,裝備他們使他們能夠有影響力,並且幫助他們挖掘出神放在他們心中那份獨特的呼召,進而翻轉世界。

向來十分關注教育的生命培訓學院院長周巽正牧師,不只是在學院中與老師們一起幫助基督徒經歷生命的翻轉,同時他也深知,孩子生命的成熟度,應該從更小就開始培養,因此與幾位同樣渴望翻轉教育的基督徒教育家,聯手成立了「濯亞國際學院」,期待以愛陪伴孩子成長,更進一步幫助孩子們除了學習知識以外,能夠在天國文化的氛圍中培養出好品格,認識自己是神的兒女,並能成為下一個世代的領袖。

呼召青年覺醒起來服事下一代

下一代領袖興起,也是Asia for JESUS團隊所渴望看見的畫面,尤其每一年暑假,團隊更投入大量資源在青年事工中,舉辦如專門提供國高中生參與的才藝品格營、以及喚醒學生內心對神熱情的青年覺醒特會等,目的是不僅是收割靈魂,也期望在當中能夠裝備年輕人,使他們親自遇見神,並且回應放在他們心中各樣的感動。

Asia for JESUS執行總監陳麗吉特別分享到,過去舉辦好幾屆的青年覺醒特會,已經很久沒有特別呼召願意投身於青年事工、並全職服事的基督徒;今年的青年覺醒特會,將以「CALLING」為主題,期望鼓勵年輕人勇敢地走入命定,無論是全職服事、或在職場,都能起身回應這個世界的需要。這次也將開設兩種不同主題性質的「AWAKENING TALK」,共邀請六位不同領域的職場菁英、以及四位在不同地域宣教的宣教士,分享他們是如何回應神的呼召,從原本所處的舒適圈跨出,與神一起築夢。特會中,更將再次呼召一批願意投身青年事工、以及改變國家、世界的人,使復興可以一代延續一代,一代比一代更加火熱、興旺。

【本文出自 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9期P.21】

96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專題|預備下一代興起(下)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通常只會想著別人可以為我做什麼?長大後,我們想的是可以為自己做什麼?一直到更長大成熟,我們開始會想自己能夠為別人做什麼?但我相信神呼召我們,應該是要想得更遠。」Sidney Mohede牧師說。

99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Build to Last永遠要想著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

Sidney Mohede牧師

來自印尼雅加達十分具有影響力的JPCC教會,同時也是JPCC敬拜團主要負責人的Sidney Mohede牧師,曾與Asia for JESUS團隊分享到,這幾年來,他的焦點一直擺在如何建立團隊,因為對他而言,他想的從來不是個人的事工,而是地方教會與團隊;他關心的不是「我」,而是「我們」可以一起做什麼?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通常只會想著別人可以為我做什麼?長大後,我們想的是可以為自己做什麼?一直到更長大成熟,我們開始會想自己能夠為別人做什麼?但我相信神呼召我們,應該是要想得更遠。」Sidney牧師通常會教導同工,不要只停留在可以為別人做什麼的想法中,而是要進一步思索,可以一起和他人完成什麼?當這樣想的時候,他相信會有更多神蹟奇事發生。

因此雖然團隊有多達300多人,但是每個月都會有一次的聚會,不談任何的事工,只是一起團契並且敬拜,然後彼此分享、彼此建造,讓「關係」成為他們團隊的核心價值,Sidney牧師稱這樣的團隊關係為「Build to Last」,因為他們渴望的是能夠一代延續著一代,「我們永遠要想著下一代或下下一代。」

同時他也分享了9個他認為十分重要的原則,這些原則來自他服事的經驗,也是他渴望使團隊能夠不斷傳承、延續的重要核心思想:

一、不要小看你做為榜樣所能夠帶出的影響力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Your Example

如同馬太福音第5章所寫:「你們是地上的鹽、是世上的光,光與鹽。」Sidney牧師指出,神的意思並不是說「你要成為」,彷彿有一天夠好了、做完一切的工之後,就能夠成為光與鹽;聖經說「你是」,代表現在你就是光與鹽。因此不要小看自己在團隊中的影響力,因為人們會因為領袖真實活出來的生命而願意跟隨你,而不是單只是因為領袖所說的話語。「如果我一邊服事,同時在社群網路上講很多抱怨的話,我們其實是在給下一代樹立壞榜樣,這會讓他們對於服事神很困惑。」

二、永遠不要停止學習 Never Stop Learning

如果渴望團隊能夠永續經營,唯有當身為領袖仍願意不斷學習,這才有可能發生。而在Sidney牧師成長的年代,功夫電影曾相當流行,從這些電影中,他發現了一個模式:師父們在訓練徒弟時常常會留一手,以防有一天徒弟變壞。這個觀察讓Sidney牧師對傳承有了新的體會,假設一個師父會10招,卻只傳授給徒弟9招,有一天徒弟變成師父,他教下一代時只傳授了8招,每一代的師父都留了一手,到最後一代可能再沒有任何招式可以教的了。因此他教導團隊,不僅不要停止學習,並且更要去教導你所學習的,與別人分享你所知道的。

三、莫忘初衷 Never Lose Sight of “Why We Do What We do?”

莫忘初衷這四個字,對Sidney牧師個人來說也是最重要的,「永遠不要忘記為什麼你現在正在做這些事,為什麼我們當初要成立這個團隊?目的是甚麼?我們是為什麼而做?」

身為教會領袖,如果有一天突然發現做這一切事工不是因著愛耶穌,也許是為了餵養家庭、或者只是需要工作等其他理由,也許就需要重新審視內心的核心價值和排序,重新點燃心中最初願意服事的火焰。

四、愛一個人,而不是因為他的才能 Love People, Not Just Their Talent

「在一個團隊中我們看彼此不應該只是工人而已,而是要將對方當成自己弟兄姊妹或朋友看待。」在Sidney牧師的敬拜團中,他們把這點視為使命,因此當有同工遇到生命問題,他們不會認定這個人從此不能留在團隊中,而是會問說:「我可以怎麼幫你?」而這樣的思維,也在團隊中帶下很不一樣的氛圍。

五、我們的服事是為了建造人,而不是用人來建造我們的服事 Use Your Ministry to Build People, Not Use People to Build Your Ministry

Sidney牧師認為既然是團隊的領袖,就更需要花時間和同工團契、分享生命,因為服事最終的目的,不是要打造多麼偉大的事工或教會,而是服事身邊的人。他說,在外面的事工往往會反映出對內同工們怎麼看待彼此,如果在團隊中無法彼此相愛,又怎麼夠期待同工在外面能夠愛人呢?

六、成全他人以傳承文化 Empower Others to Carry the Culture

這裡的關鍵字是「成全」或是「賦予權力」,Sidney牧師分享到,這代表著領袖把同樣的權力賦予同工,讓他可以做同樣的事。對很多基督徒領袖、團隊或教會而言,要成全交棒給下一代年輕人,告訴他們「你可以的」,也許並不容易,然而這樣的想法,對今天這個世代卻非常重要。

在分享的同時,Sidney牧師的團隊正在為下一張專輯忙碌,「昨天他們就拍照和把他們的群組對話給我看,我要說的就只是,『非常好,繼續!』我不需要他們把細節一一都給我看,我給予他們權力,並且相信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身為一個父親,我對孩子也是一樣的,因為我希望他們可以成長,代表我需要給予他們權力,讓他們學習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成全」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然而如果能夠成全下一代,將教會或是團隊中文化持續傳承,直到下一代認定這也是他們的文化;當這個文化變成他們自己的,他們就可以繼續傳承下去。

七、鼓勵 Encourage

「如果你希望打造一個永續的團隊,那就要學習不斷鼓勵人。」Sidney牧師說,這樣的想法也許不太符合華人的文化──華人的文化中通常習慣批評更甚於鼓勵──但身為基督徒應該只有一種文化,就是屬天的文化(Heavenly Culture)。鼓勵是需要刻意操練的,因為批評的話往往很容易說出口,但是要講正面的話語,就需要刻意的練習。然而鼓勵也是最簡單、卻最重要的方式,可以投資在團隊中的,同時也會澆灌同工裡面的恩賜。

八、在不同季節設下目標然後勇敢冒險 Intentionally Set Goals and Take Risks in Every Season

2016年中,JPCC Youth 推出一張《You in Me》專輯,這是由JPCC敬拜團的新生代所主導、製作的專輯,「當我成全下一代去做這張專輯時,其實我也是在冒險,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人沒有錄過音,但最後他們的製作水準卻遠超過我們的期待。所以我們要學習去冒險,有句話 說:『人生從跨出舒適圈開始(Life begins outside of your comfort zone)。』」

九、沒有異象民就放肆 Where There is No Vision, the People Perish

「沒有異象,民就滅亡,所以要確定你是有異象的。」Sidney牧師認為這對於團隊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他鼓勵每位領袖都可以問自己,5年之內想要達成什麼目標?然後可以問團隊,10年後渴望看見什麼成就?當有了答案之後,就應該要勇敢地去冒險。如果教會與團隊都能夠這樣去做,Sidney牧師深深相信,不僅能夠延續到下一代、下下一代,甚至將能夠不止息的傳承下去。

在神眼中我與年輕人相差無幾

腓力 ‧ 曼都法牧師

「你怎麼定義年輕?又要多年長才能夠足以擔任一間教會的主任牧師或是一間機構的負責人?」印尼泗水沙崙玫瑰教會腓力‧曼都法(Philip Mantofa)牧師拋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因為在他眼中,年輕人是值得信任的,年輕人也可以充滿智慧並且是有成熟度的,可惜不僅是社會上,有時候在教會中,人們往往會看重年紀而不願意倚重年輕人。

腓力牧師特別舉聖經中記載著,在神眼中「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如果用這樣的方式來計算,即使是20年的差距,在神的眼中,可能只有半小時而已。因此無論是20歲、40歲或是60歲,在神眼中其實都是在「同一天」,「年輕人們,不要看你們自己年輕就是次等的。」在腓力牧師的想法中,他相信年輕人需要學習尊榮上一代,並且向上一代學習,無論是他們大有能力的一面、或是曾經走過的錯路,這些寶貴的生命經驗都是值得學習的。但是不要因為年輕,就認為自己沒有辦法做上一代所在做的事情;就好像保羅教導提摩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四:12),年輕人不要自認沒有辦法承接上一代所做的事,因為「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四:13)。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牧養眾多會友、本身也有3個子女的腓力牧師也說,身為教會中的長輩,他看見許多20初頭的年輕人正在教會中興起,甚至開始在許多事工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他願意成為為他們預備的舞台的人,「我知道在神眼中,我其實和他們相差無幾。所以我必須預備他們,即使他們將來因為站在我肩膀上而做了更大的事,我也永遠不會成為他們的絆腳石使他們洩氣。」

【本文出自 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9期P.17-20】

99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預備下一代興起(上)

面對這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我們該怎麼預備新一代的領袖興起,幫助他們生命成熟,能夠發揮神擺在他們裡面特質,影響我們的社會與國家呢?有什麼樣核心價值,是無論環境如何變遷我們都應該持有,並且可以幫助我們興起下一代的呢?

1,069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個時代,無論在教會中、或是在職場,神都會興起不同樣的人,成為大有能力與影響力的人。那麼,面對這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我們該怎麼預備新一代的領袖興起,幫助他們生命成熟,能夠發揮神擺在他們裡面特質,影響我們的社會與國家呢?有什麼樣核心價值,是無論環境如何變遷我們都應該持有,並且可以幫助我們興起下一代的呢?

「我必須修習政治學與戰爭學,我們的後代才能在民主之上修習數學、哲學;我們的後代必須修習數學、哲學、地理學、博物學、造船學、航海學、商學及農學,以讓他們的後代得以在科學之上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刻、繡織和瓷藝。(I must study politics and war, that our sons may have liberty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Our sons ought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geography, natural history and naval architecture, navigation, commerce and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give their children a right to study painting, poetry, music, architecture, statuary, tapestry and porcelain. )」─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

別讓資源問題成為發揮熱情的攔阻

周巽光牧師

巽光牧師曾數度在講道中引用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的這段名言,他認為,因著上一代牧者而領受到豐盛的產業,他會希望下一代可以有更多不同的發展。就如同這段引言所描述,第一代也許是打下基礎,第二代就可以多一點,但可能還是很基礎的建造,但是這樣到了再下一代,就可以有許多充滿創造力、非常多元化的發展機會;因此不論我們身處在哪一個階段,能夠為下一代所做的,就是看見他們的潛力,並且將舞台預備給他們,「你要做的就是去成全,預備這個舞台給他們,要知道說我今天能夠有慷慨的基礎,是因為不但有我這一代的資源,我還有上一代的資源和產業,我之所以豐盛是因為有上一代,然後不斷累積這個產業。」

抱持著為下一代預備舞台的信念,巽光牧師明白更需要花時間與所帶的領袖在一起,了解他們的夢想與負擔,幫助他們挖掘熱情所在,再慢慢將責任放給他們。但是同時間,他也看重這些領袖是否足夠有肩膀,承擔他們所說的夢想或是目標。而這就是門訓的過程,目的是幫助年輕人的生命能更加成熟,並且有覺悟去付上代價讓事情成就。

然而每一個同工、團員的特質都不同,都需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式牧養;不只幫助他們找到神放在生命中的感動,更要幫助他們可以將這份感動具體地付諸實行,巽光牧師強調:「我想法是,你不單只是把異象落實在單一教會中,更要可以持續祝福眾教會;如果你有這樣的決心,甚至有願意承擔責任的心,我會盡可能地去成全你。」當同工懷抱著夢想與決心來時,他盼望自己能成為他們的資源和支柱,幫助同工們去嘗試、並在過程中一步步修正方向,以至於將來能站到對的位置上,成為地方教會、甚至眾教會的祝福,發揮更多的影響力。

放眼少年人使他們還年幼時就能被栽培

柳子駿牧師

談到預備年輕一代,子駿牧師特別想起大衛受膏的故事,並且分享到,應當放眼於現在10多歲的青少年,從他們還年少時開始栽培,預備其生命,使他們能真實經歷神,並且成長成熟,就好像當年大衛在年少時期就蒙神揀選一樣。

也許看著現在的國、高中生,很難想像他們日後成為領袖的模樣,甚至可能他們自己都無法想像,然而子駿牧師深知,當初連他都不認為自己可以承接責任時,他的父親或教會中的長者,也是憑著信心願意將責任交在他們身上,因此他告訴自己也要改變看青年人的眼光,去看見埋藏在他們身上的寶藏,因為每個時代,神一定都會興起合適的領袖。「我心裡覺得,我們一定要為他們這一代來禱告,一直觀看神的作為,等候上帝的手,因為每個年代神都在尋找領袖⋯我覺得神也在找每個世代的那個人,我的想法就是,要觀看神的作為,盡我所能為他們預備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們可以承接。」

裝備青年人的競爭力使他們在社會上握有話語權

張光偉牧師

光偉牧師從開始事奉以來,一直都是牧養年輕人,升任主任牧師之後,他將整個青年事工交給太太負責,但是讓底下的一群同工自行討論要做什麼規劃、如何執行,同時他也安排其中幾位同工,每個月和他一起輪流講道。他認為越早讓同工操練講台分享越好,因為技巧是磨練出來的,把該犯的錯都犯過,將來一定會越講越好。同時他也承襲父親的作風,在事前他會先看過同工的講章大綱,但是輪到當天同工講道時,他反而不會留在現場,讓同工感覺到被信任,能夠自由發揮、放膽地去做。「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我是幫他們搭台的,我是給他們一個舞台,我的目標是讓他們成功,而不是成就我的事工。」光偉牧師這麼形容。

當談到如何預備更年輕一代的學生時,光偉牧師十分有想法,他並不特別多著墨於屬靈層面的預備,因為在他的觀念中,無論是讀經、禱告或是與聖靈親近,都該是每位基督徒的基本功;在他的觀念中,反而認為教會應該要起來,裝備年輕人的實力,使他們能在學校、或在社會中有實質影響力。因此他在教會中推動英語遊學團,由傳道人帶學生去到菲律賓宿霧,在全英文環境之下學英文,而因為由傳道人領軍,因此屬靈生命仍能夠被餵養;同時他也推動讓教會中已經是CEO或是商業人士,親自傳授經驗,教導年經人學習去面對以及解決問題,「我們要做的是讓下一代的年輕人,10歲也好,20歲也好,是他們的專業能力被提升。所以除了屬靈上面,我們也要教導他們怎麼在教會外面成為成功的人。」

光偉牧師相信,現在年輕人雖然在複雜的環境中成長,但是他們卻會更加聰明,因此教會更可以主動從他們年幼時,就裝備他們,使他們內在有神的話語作為生命基礎,外在更有與社會競爭的能力,將來在社會上才夠有話語權,真正為神發光發熱,「既然他們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不如就由教會帶領他們走入這個時代。」

Sidney牧師經常會挑戰他的團隊要跳出框架,不要再想著過去寫得哪些歌最受歡迎,或哪張專輯是做過最好的一張專輯,因神使萬事都更新,因此不要再想著過去的成功,而是要放眼現在的季節,然後學習冒險。

承接與傳承 其實就是經營一個家庭的關係

廖文華牧師

「我覺得我的年紀很像是一個橋樑的世代,就是有比我年長的上一代,也有比我年輕的下一代。」2017年正式成為台北真道教會主任牧師的廖文華,以「橋樑」來比喻他自己所處的階段;教會已經有40年的歷史,重視聖靈的工作、敬拜讚美、宣教等等,該如何在這些美好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建造,並且持續地突破、更新,將來將這些產業再傳承下一代,他認為是現階段所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

在傳承的課題上,文華牧師特別以父母親做為比喻,他分享到,在服事的不同階段,他與同工們可能領受了特定的使命,並且致力於完成它,因此他們可能在各地甚至國外辦佈道會,或辦各式各樣的特會,或做許多的牧養工作。然而就像父母親不能夠永遠只忙於事業,更需要看重孩子的課業、品格,需要經營家庭生活,身為牧者,他永遠必須記得回過頭來,關心他的屬靈孩子,與他們有真正團契、交心的時間。

「我們營造的氛圍,首先,我是open office。」為了讓屬靈的孩子們明白,當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教會中的屬靈父母都在,文華牧師將辦公室大門敞開,任何人有需要的時候,都能夠敲敲門找他談一談。另外每個月他也邀請不同部門的同工一起吃飯,剛開始這些同工們都很緊張,以為吃飯同時也需要開會或是討論事工,但是在文華哥的心中,將這段吃飯時間定義為建立關係的時間,不談工作、不討論事工,一邊吃飯一邊聊家庭、婚姻等生活中的大小事,結束後再為同工們做祝福禱告。「他們就很訝異,因為真的什麼正經事都沒有談。」但是文華牧師認為,這就是團契的生活,他希望同工們都能夠享受在關係中。

除了全職同工以外,文華牧師說他也禱告,並且找到了一些他感覺到神有特別的心意在他們身上的年輕人,定期地與他們,關心他們的生命。就在2017年年初,他找到了10位願意在接下來這一年當中辦佈道會的年輕人,有些人想去街頭佈道、有些人想要做校園佈道、有的則希望做音樂佈道,當他們一一分享完這些夢想,他就為他們禱告,事後更成立群組,聽這群孩子談關於佈道這個夢想的後續發展,是否已經完成神給他們的呼召和託付。

面對下一個世代的年輕人,文華牧師相信神會用很多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呼召年輕人興起,然而很重要的是,上一代是否願意經營與年輕人之間的關係,是否願意偶爾暫停手中的事業和事工,與經營「家人」之間關係。「給他們精心的時刻,給他們肯定的言語,然後送給他們禮物,對這些孩子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有些時候有服務的行動,有時候是肢體的接觸,去拍拍他們去擁抱他們,告訴他們說我真的非常以你為榮,我覺得經營這個家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出自 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9期P.14-17】

1,069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專題|被成全與成全

當我們著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渴望預備、成全並興起他們時,必須先回過頭,從過去的軌跡中探索關於「成全」真正的意義以及對人生命的影響力。

1,205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我們著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渴望預備、成全並興起他們時,必須先回過頭,從過去的軌跡中探索關於「成全」真正的意義以及對人生命的影響力。

完全地放手是最美的成全

張光偉牧師

新店行道會的主任牧師張光偉,2016年從父親張茂松牧師手中接下棒子,開始牧養教會;從過去負責青年人的事工,到現在承接起一間大型教會,光偉牧師回想起來,最初父親的「放手」即是最大的成全,再他接下來的事奉中,有著深遠的影響與幫助。

「張牧師在帶青年人,他是完全的『放』,意思就是讓我們去嘗試,」光偉牧師這樣形容當他開始負責青年事工時,父親張茂松牧師給予他和同工很大的彈性與空間去發揮,「他從來不會來問說你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你的目標是什麼?所以當時我們在做的時候就很自由。」

甚至,連青年事工的預算都是獨立出來的,因此無論要辦營會、辦活動甚至外請講員,只要預算允許,他們都可以自由地安排與規劃。張茂松牧師給予了極大的信任,這對當時的光偉牧師和同工而言是十分大的祝福,也讓教會的青年事工得以發展的「很好玩」、「吸引年輕人」。

在上一代的基礎上再建造吸取40年經驗

「當然青年人要做一件事情,青年人也要讓成年人感覺到安全。」備受成全與信任的同時,光偉牧師反而十分看重教會中年輕人的態度,他認為青年人不要抱持著要推翻過往的制度或是要來改革的心,「我們是要來支持教會的異象,不是走自己的異象。」他堅持青年人需要讓教會感覺到,他們是與成年人越走越近的,並且要能夠融入教會,因為青年事工的蓬勃發展,目的是讓教會青年化、有新血進去,而不是因此從心態上變成好像有兩間教會存在。

因此即使有學生表達說無法參加周六的青年崇拜,光偉牧師也會鼓勵他們可以參加星期天的聚會,「我不限制年輕人一定要留在哪一場聚會,我只堅持『你要聚會』。」他甚至鼓勵年輕人勇於與教會中的長輩連結,學習長輩的生命態度與身量,讓世代之間可以建立更多的交流與信任。

這樣的堅持,也反應在他從父親手中接下整間教會的過程。光偉牧師認為兩代之間是否具備同樣的異象,是彼此連結最重要的關鍵,從過去在父親的遮蓋之下服事年輕人,光偉牧師一直認為他是要來完成教會主任牧師所領受的異象,而非自己的,「如果一進來我就說,聽著,我要變,現在是新的世代了,全部翻轉。那我們就沒有看重、沒有尊榮過去40年所做出來的事情。」

在接棒的過程中,光偉牧師說他曾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有一個師父在這邊,他有40年的經驗,我要不要去問他?還是我要說:不,我都不需要?」因此直到現在,即使已經可以做主管理教會的一切事務,光偉牧師還是會問父親:「你覺得如何?」

「我是要根基在上一個世代的基礎上再建造。」即便是接棒以後,他也堅持要走在教會原本已經領受到的異象中,不輕易改弦易轍,只是可能透過不同的包裝形式呈現,但他深深相信,讓原有的DNA能夠延續,是尊榮文化的精神最佳的體現方式,唯有先尊榮上一代所建立的一切基礎,才能夠在下一代有更豐盛的建造,當兩個世代在彼此尊榮的精神中互相連結在一起,教會將更加興盛、更加不一樣。

上一代最美好的祝福:給予空間、樂於投資

周巽光牧師

從25歲開始服事年輕人,到成為青年牧區的區牧長,巽光牧師時常爭取更多的機會與資源,渴望投資青年事工中,而在過程中,他認為最大的祝福,就是從上一代的牧者身上,感受到他們願意看重、並且投資在年輕人中;不硬性的規定他們一定要符合框架標準,而是給予他們很大的發揮空間。

因著這些自由度,他與同工得以將許多的點子付諸實行,一步步規劃、打造出一個能夠吸引年輕人的青年牧區,甚至得以發展許多大型活動、外展事工,並且開拓許多新的青年事工據點。

巽光牧師也強調,並非「放手」才是讓青年事工能夠發展的唯一方式,每個教會都可以摸索出屬於自己風格的「成全」方法。「靈糧堂是這樣子,不代表其他教會也是這樣子。我們教會的領袖是非常寬廣為父的心腸,讓我們有這樣子的彈性。這不代表其他教會,也一定要用同樣的方式才行的通。」

從周神助牧師到現任的主任牧師區永亮牧師,巽光牧師說,在互動的過程中,他時常感受到的是,他們非常尊重不同世代有不同的文化,而也因著過去是在彈性和自由度中被成全,他也渴望將同樣的DNA延續到下一代的領袖身上。

無論何時都「在場」就是最大的支持

柳子駿牧師

「上一代給我的成全是,好像就是給我機會吧,讓我去試,做年輕人的工作,好像給我一張白色畫紙作畫。」對子駿牧師而言,會接下青年事工的事奉,是他人生規劃中的意外發展,因為當時的教會急需有人承接青年事工,於是他決定回應這個需要。而當接手後,對於青年事工該怎麼安排、規劃,是父親也是主任牧師的柳健台牧師,幾乎全權交由子駿牧師與同工負責,讓他們在這張白色畫紙上自由揮灑。

對他而言,當時父親給予他最大的祝福就是「在場」:「我記得我的爸爸是只要有時間,他一定會坐在台下聽我講道。他就跟著年輕人一起聚會⋯⋯主任牧師不是非得一定要來參加青年人的聚會,但他只要能來,就一定會來坐在下面,有時候他不能來,他還會講說是因為什麼事情,所以他不能來。」

單單是「在場」這件事,對子駿牧師而言,就是一種成全,偶爾當他講完道,柳健台牧師也就會來跟他討論哪裡講的好、或是哪裡需要調整,給他幾句建議。雖然有時被糾正的感受並不那麼好受,但是事後想想子駿牧師就能明白,這是父親表達支持的一種方式。

接棒是:從上一代手中接過貴重寶物

「我覺得教會是上帝託付給我們的羊群,我感覺也好像是很珍貴的一籃雞蛋,所以這些都很寶貴,它更不是一個事工或職務而已。」

接棒成為主任牧師後,當子駿牧師回頭看這段過程,很像是上一代交付了一樣寶貴的東西到你手上,就好像媽媽將一籃雞蛋交到孩子手上,孩子總不會摔了就走,而在這一個交付、一個接收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其實是雙方彼此信任的心。「下一代一定要夠尊榮上一代,他一定要感覺的到,我不是從你手中奪去一個東西,我是很需要你,我們有一個很寶貴的歷程,就是我們兩個同時扶著這一籃蛋的歷程。」

現在看著教會中年輕的同工和會友,子駿牧師也常常將責任一點、一點的交給他們,「我在跟他們相處的過程當中,我覺得也是我一直望著他們,我就愛他們、很喜歡他們現在所做的這些,當他們在牧養的時候,我很放心把羊群交在他們手上。」從上一代身上所感受到的愛、信任與成全,子駿牧師也用同樣的眼光望著下一代,希望有更多的同工,因著感受到被信任,更加樂意與教會走在一起。

「在一起」就是預備年輕人最直接的方法

成全年輕人,並不只是單單把事工交給年輕人去做,在子駿牧師心目中,因著父親過去藉由「在場」所帶來的支持,讓他決定也要時常跟年輕人「在一起」,不僅是事工上的合作,他更重視花時間和年輕人相處、了解他們的心。「我會覺得成全他們是我常常跟他們在一起⋯就跟著這群年輕人一起生活、分享或是逛夜市吃飯。在過程中,就會慢慢發現有哪些人跟我走在一起,有一樣異象、也愛上帝,那我就會常常把我心裡想的東西告訴他們。」

藉由花時間相處,漸漸地年輕人的DNA會和牧者越來越像,面對教會中這群年輕了15歲、甚至20歲的年輕人,子駿牧師堅持要讓他們知道,他們是一起打拼;而現在教會開拓了分堂,子駿牧師也親自帶著年輕人一起做,讓他們也感受到牧者的「在場」。

【本文出自 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9期P.12-13】

1,205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下一代領袖銜接計畫

當時的青年領袖,紛紛從上一代手中接棒,或成為主任牧師,或承接了更重大的責任,如廖文華牧師、柳子駿牧師、張光偉牧師⋯等。如今這一群承接了上一代的產業與祝福,得以開始發揮更大影響力的領袖,也必須開始做好預備,讓下一代可以成長擁有成熟的生命,將來能夠為神所使用,並且承接更豐盛的產業。

87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他們來的時候,撒母耳看見以利押,就心裡說,耶和華的受膏者必定在他面前。耶和華卻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十六:6-7

撒母耳記上第十六章,記載了大衛在青少年時期受膏的故事,當時曾有一段小插曲:當撒母耳踏進耶西的家中,一眼就相中了以利押。從經文記載中,我們也許可以推測,以利押相貌堂堂,同時身為哥哥,看上去必定較為成熟穩重。正常情況下,如果你正在尋找的是一個王國未來的接班人,理所當然會優先考慮以利押,然而神卻不是這麼看的,當耶西七個較年長的兒子都來到撒母耳面前,卻沒有一個是神所屬意的人選;神將祂百姓的未來,託付給了那個在兄弟中年紀最小、當時不過10多歲少年大衛。

你的接班人現在在哪裡呢?

將時空拉回我們所處的時代,任何一家企業、一間公司乃至一間地方教會,都需要尋找合適的接班人,並且趁早開始預備他們、使他們生命態度成熟,將來可以承接並繼續管理現有的產業,甚至可以做比現在更大的事。然而問題是,這些未來的接班人,現在在哪裡呢?

距離現在大約10-15年前,在台灣北中南東部,興起了許多教會中的新生代青年領袖,帶動了當時一波的青年復興,並且蓬勃發展持續了許久。在那段時間,每年的寒暑假,必定有許多透過不同教會、或不同單位所舉辦的大型營會、特會、短宣、中宣等等,許多學生在其中火熱的回應神,並且更進一步將福音帶入校園中;直到成為社青,他們一邊在職場中努力著,一邊仍然持續在教會中服事。

在這一波青年復興運動蓬勃發展的期間,「Asi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誕生了,開始了許多青年、以及國度性的事工,並陸續跨教會地與許多青年領袖、青年牧者連結。而這些年過去,當時的青年領袖,紛紛從上一代手中接棒,或成為主任牧師,或承接了更重大的責任,如廖文華牧師、柳子駿牧師、張光偉牧師⋯等。如今這一群承接了上一代的產業與祝福,得以開始發揮更大影響力的領袖,也必須開始做好預備,讓下一代可以成長擁有成熟的生命,將來能夠為神所使用,並且承接更豐盛的產業。

拿掉框架讓年輕人活出生命的獨特與創意

「新一代智慧型手機發表會展開,鏡頭再升級」、「電子競技加入國際主流體育賽事行列」、「人工智慧與人類對弈」、「通訊軟體更新,訊息已讀完即銷毀,讓父母看不見」⋯每一天我們會透過網路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消息,而這些新消息的內容,往往會告訴我們,科技的進步又往前了一步,時代的變化又再加快了一些。而這些「改變」正快速席捲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思維和步調,在這個世代中生活的青少年,他們相對知道得更多、想得更多,提出的問題也更多了,教會中的青年事工與牧養所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多樣。

從25歲開始全職做青年事工,至今已10多個年頭,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區牧長周巽光牧師觀察到,近幾年來的青年事工,比起以往多出許多了挑戰,「20年前可能年輕人還是比較單純,因為那時候他們面對的就是升學壓力,很單純的就是讀書升學,但現在因為教育走多元化,加上媒體、手機很多這些訊息,再加上社群網站等等,資訊太爆炸,很多反而變得非常複雜。」過去在牧養時,輔導或小組長的教導很容易為年輕人所接受,然而現在因為獲得資訊的管道多,學生們開始有許多自己的想法和解讀,溝通的方式也跟著必須需改變。

面對青少年思考方式及態度的改變,巽光牧師認為,在天國文化的氛圍中,教會也可以開始學習看見每個人的獨特,並用不一樣的方式對待所牧養的門徒。「自從天國文化的這些信息以後,就變得比較自由,比較尊重他們(年輕人)能夠有一些自我意志和思想,讓他們自己去思想,而不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要一樣的反應。」讓每個年輕人可以擁有很多獨特、創意的想法,從牧養的角度來看,確實會成為很大的挑戰,因為代表著不能夠用同樣的框架,要求每個人都成為一樣的樣式,而是需要因材施教,使每個人生命中的獨特都能夠發揮出來。

善用新媒體以年輕人的語言走進他們的世界

「我們的思考邏輯是,一定要常常的變化,讓自己充滿很多新鮮感,以至於可以吸引到年輕人的目光。」台北復興堂的柳子駿牧師,2016年底從父親手中接下了牧養教會的重任,但仍持續牧養年輕人。他觀察到因多媒體盛行,短片以及大量圖片訊息成為傳遞資訊的管道,青少年注意力的時間因此變得更短,也需要更大量的刺激,然而面對這些改變,他反而認為自己也需要不斷變化,勇於嘗試年輕人習慣的溝通管道,找到他們的語言,才能夠走進他們的世界中。

「信息是不變的,但是我們有很多的作法可以一直換。」因此如果看子駿牧師的Facebook,常會看見各種有趣的po文、圖片,底下也時常有年輕人熱烈的回應,但有時他也會發布聖經經節、靈修讀經的感想、所領受到的啟示或是正面的例句。「一陣子我就會希望上面(facebook)有一些不一樣的分享。我一直在看,到底現在聖靈的工作在這些年輕人身上是什麼?神怎麼樣透過這些對他們生命說話?」陪伴年輕人是子駿牧師不變的心志,但是學習、嘗試年輕人所用的語言,則是他樂於改變並且願意接受的挑戰。

也許我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與10、20年前相比,在心態、價值觀、行為上已經有相當大的改變,但是隨著整個社會氛圍改變的速度仍然不斷加快,也許再3年、再5年,再下一個世代青少年,他們身上將會有更多令人驚訝的改變,而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保持彈性,不斷翻新自己的思維,並學習青少年們溝通的方式及語言;但不需要改變的,則是持續走在天國文化中,學習看重年輕人生命中的獨特,並且透過陪伴,幫助他們在神的眼光中找到自己。

【本文出自 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9期P.9-11】

87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特會報導|得著今日的校園 就是得著明日的國家

p34

Asia for JESUS所舉辦特會中,歷史最悠久的,並不是大家最熟悉的「天國文化特會」,而是「青年系列特會」。Asia for JESUS在2007年成立,最初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眾教會推動青年事工,九年時間過去,雖然每一年的特會名稱、形態並不相同,但服事的目的跟主旨始終如一,就是要「興起這世代的青年,為主贏得校園!」

青年時期被挑旺的火 燃燒至今從未熄滅

這些年我們見證許多校園宣教士被興起,愛校園的心被點燃,並帶出實際行動,成為同學師長的祝福。這當中許多人已經在職場、教會成為核心份子。在他們身上仍然可以看出學生時代火熱為主的痕跡,那份愛主、服事主的心志也伴隨著他們的年齡成熟、茁壯。例如其中一位曾參加過青年系列特會的學生,現在已成為台北靈糧堂英文牧區的傳道,她表示她在青年特會中被挑旺的火,一直燃燒至今,從來沒有熄滅過。

每年都有一波新的學生領袖在特會中被興起,所以許多教會年年都來參加,像是來自澎湖浸信會的吳牧師,每年都邀請澎湖科技大學的學生一起參加青年特會。「我們這幾年都帶著火熱的心回到澎湖,在大學中成立社團,這幾年已經從十幾人成長到五十人了,希望在今年年底能夠突破一百人!」他的語氣靦腆,但言談間掩不住熱情。來自香港的陳傳道表示:「這幾年,我們教會有幾個年輕人來到這裡,他們的身分被恢復,知道自己是王子、是公主,他們回到神創造他們的心意,慢慢健康起來。今年因為他們已經是領袖了,他們要帶領其他年輕人進入天國文化裡面。」另一位已經參加三年特會的香港學員也如此回應:「是神首先透過天國文化來恢復我的身分,讓我帶著這個權柄跟身分去教導跟恢復下一代。」

超自然創意大能 顛覆傳福音方式的刻板印象

要興起學生贏得校園,首先必須挑旺他們對靈魂的負擔跟熱情。今年的青年覺醒特會,將首次邀請到美國伯特利教會的外展事工牧師—克理斯‧歐文斯特牧師。他擅長挑旺與激勵學生,使學生得以勇敢跨出舒適圈去傳福音。去年Asia for JESUS團隊去到伯特利教會時,剛好有機會聽到他與學生的分享,他的見證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包括一名個性極其害羞的學生在其挑旺下,為超過1,000名陌生人禱告,並經歷透過一支筆、一張餐巾紙就使人得醫治的奇妙見證。

此外,在特會中,學生也將學到許多實用且多元的傳福音工具。去年美國伯特利教會創意事工負責人—泰瑞莎‧戴蒙牧師在「超自然創意特會」中顛覆了許多人對傳福音的刻板印象,例如透過造型氣球來對人發預言、對人唱一首歌、跳一支舞等等。這樣的傳福音方式,不但激發出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創意,這些創意更能帶出神國的超自然大能!所以今年Asia for JESUS再次邀請泰瑞莎牧師來台,使學生族群在年輕時就學會擁抱自己的創意,並勇敢透過創意來成為他人的祝福!

特會中所學的真理 將在佈道會中親眼見證

在今年的青年覺醒特會中,學生也將親眼見證神國的醫治大能!晏信中牧師將於特會的第三天晚上,舉辦「神國降臨醫治佈道會」,與泰瑞莎・戴蒙牧師團隊的超自然藝術配搭,讓學生見證在特會中的所學並不是一套理論,而是能夠實際行出來,並看見果效的。過去晏信中牧師所舉辦的佈道會中,發生了許多醫治神蹟,包含心臟瓣膜脫垂得醫治、中高度重聽得聽見、肌肉萎縮得恢復、扁平足足弓長出來等醫治見證,許多人更是在見證神蹟之後進而決志信主!

「得著今日的校園,就是得著明日的國家」,盼望每一年都有新的青年領袖興起,將校園工作的棒子不斷地傳承下去。投資下一代,需要充滿信心的眼光與為父為母的心腸,求神讓我們與祂的心意、步伐一致,透過實際參與、禱告或是奉獻,一同參與在建造下一代的行列!

2016青年覺醒特會
發掘超自然創意DNA 領受超自然信心勇氣
行出超自然醫治能力 引爆超自然傳福音熱情
時間:8/23(二)~8/25(四) 地點:台北靈糧山莊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7期P.34-35】

1,67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 | 重返榮耀世代─牧養篇

p12

編輯: 陳珮瑜
青少年牧養一直是十分值得討論的議題,這個看似浮動不安、仍在找尋自己聲音的族群,卻是未來10年、20年內扭轉整個國家的關鍵。而教會也從過去將青年族群放在次要,經過不同時期的策略調整和重心轉變,逐漸看見青少年的影響力及重要性,開始重視對青少年的牧養、門訓和栽培。
從最早的團契、到小組化、門徒訓練、然後是天

國文化…在這些不同階段中,分別孕育出許多不同特質的青年領袖;而他們自己更在這些變化中,持續前進、累積豐厚的生命能量。然而這些

寶貴的生命經驗,必須透過傳承,才能延續給下
一代。如何投資青少年,引導他們走上合神心意的路,並幫助他們挖掘出自己生命中的偉大?仍然是今天教會、甚至你、我值得投入心力的重要工程。讓我們的天花板,能成為下一個世代的地板,讓他們走在更豐厚資產中,轉化這個世代。
青年牧養工作你需要認識的季節轉換
以查考聖經為重點的團契時期
過去教會多以團契方式帶領青少年,內容多注重系統式的聖經查考,不定期安排如烤肉、郊遊,或退修會、營會等戶外活動,大地遊戲即是從這個階段開始風靡於青年營會中。但在當時的氛圍下,青少年事工並非教會的重心。

p13-01

影響
在講究聖經基礎以及紀律的氛圍下,青少年多半打下十分好的基本功;然而缺乏遇見神的經歷,青少年在教會中所學的「道」,往往難與「生活」結合。學生時期的信中牧師,也曾面臨教會與流行文化的相互拉扯,但由於過去在話語上的紮實裝備,神的話一直深埋在他心中;直到生命

真實經歷神而翻轉後,他對聖經才開始有真實的體會。青少年需要與神有真實的連結,「道」與他的生活才能真正產生連結。
以門徒訓練為重點的小組化時期
從2000年開始,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的影響進入台灣,青少年事工的重要性開始受到矚目。青少年變得十分活躍,許多人才興起參與服事,並講求卓越的表現。當時的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開始朝小組與門徒訓練的目標邁進。
隨著如才藝品格營這類全台灣性的營會逐漸成形,接軌得勝者教育,加上如約書亞樂團等年輕敬拜團興起,青少年事工越來越興盛,轉變的風氣開始蔓延。台北真道教會的執行牧師廖文華說,10多年前他剛投入服事時,興旺的青少年工作並不多,但如今在許多城市,都可以找到非常有代表性的青少年工作。
隨後,當時瑞典生命之道聖經學院的奧夫·艾克曼(Ulf Ekman)牧師來到台灣,將青年事工從地方教會的門訓,向外推往國度性宣教。當時奧夫牧師在俄國,透過東西向火車已建立約1400間教會;在他的影響下,復興的靈澆灌進入年輕人心中,並活出充滿信心的領袖態度。

p13-02影響
這個階段的年輕人,普遍具有忠心、擺上、有紀律的特質。然而若是活在以行為贏得肯定的表現模式中,雖然人人都能打仗,但只要時間一久,仍會陷入極深的疲乏。文華牧師指出,10多年來,台灣的青年事工已有顯著進步,但孤兒的靈卻仍是教會上下都需要面對的問題;青少年需要屬靈的父親、母親,成為他們的榜樣。
門徒訓練的轉變期:融入愛與成全的觀念
在2005年,Jaeson Ma(馬正遠)牧師來到台灣,他的先知性恩膏、禱告運動的熱情,及對校園的負擔,帶領青年事工進入建造校園教會(Campus Church)的全新領域。青年事工牧養的重心逐漸從向外宣教,轉為拓展的校園禾場。
當門訓基礎的焦點是追求卓越,也較容易形成壓傷及帶出比較心態。就在2006年,印尼沙崙玫瑰教會的腓力.曼都法(Philip Mantofa)牧師,幫助教會開始重視人是否被愛與被成全。信中牧師說,因著腓力牧師,他們進一步了解,原來「卓越」需要建立在願意成全人的愛心上;而教會需要在愛中把青少年心中的偉大引導出來。
p14-01影響
腓力牧師不僅帶來門訓根基的全面革新,更開啟青年事工對超自然領域的認識,青年牧者逐漸了解,如果停留在制式中,卻沒有神的作為介入,青年工作仍有可能遇到瓶頸。隨著一場場神大能特會,超自然醫治神蹟不斷產生,年輕人不再小看自己年輕,因為知道與神同行可以帶出極偉大的事情,超自然漸漸變得自然。
以尊榮為核心的天國文化時期
比爾.強生(Bill Johnson)牧師所著的《當神介入》,讓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開始接軌伯特利教會(Bethel Church)在超自然神蹟方面的教導,才發現要承接超自然,背後需要以天國文化作為支撐。此時的青年事工,開始著重於幫助年輕人進到真自由中,認識神眼中自己真實的身分;年輕人開始從身分認知去服事,而不再用行為來證明自己、贏得天父的愛。牧養的氛圍也就從嚴格門訓、目標和數字導向,開始轉向天國文化。
p14-02

影響
因著天國文化,教會開始看見神國度有一位父親,進入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氛圍;年經人為神征戰的同時開始學習做自己,回到神起初創造他們的樣式,卻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同時對教會的牧養,更開始調整步伐,看見真正的門訓者是耶穌,並且成全年輕人進入到偉大裡。天國文化幫助整個青年事工與年輕人開始邁入更健康、更符合神國度的思維中。巽光牧師也盼望下一代能在健康的氛圍中成長,並且被充分授權,能夠自由敬拜、跟隨神,參與在所有神所給的異象中。
青年事工三大要素:天國文化、門徒訓練、聖經基礎
不同階段的青年工作不斷改變與更新,巽光牧師說,在不同的季節,神量給青年牧養的方向均不同;當季節過去,就表示神開始說新的事,無論是教會、青年牧者,或是輔導、小組長,每個人都應跟上神的腳步,在學習和調整中敏銳神的方式,以神的心意來帶領現在的年輕人。
全球靈糧使徒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在他的服事生涯中一路支持著青年牧養的轉變,他認為天國文化、門徒訓練、以及查考聖經,三方面都很重要。天國文化強調尊榮、超自然與自由,是寶貴的生命建造;透過門訓、一對一與小組事工等,讓年輕人發揮屬靈恩賜;而聖經閱讀則是信仰的根本。周牧師認為,青年事工需要在這三大領域中找到平衡,透過優先次序的調配打下穩固基礎,相信將會興起一批成熟的信徒領袖。
投資青年事工 翻轉未來的15年
「如果復興停留在這一代,就不叫復興;能夠被複製,並且延續傳承到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代,才是復興。」信中牧師相信,青年事工絕對值得教會傾力投資;即使往往要過10、15年才會開始產生效應,但若要看見台灣有更大復興,關鍵就在眼前的青少年;若要翻轉未來的15年,就需要把更多資源、和關注的愛,灌注在年輕世代中。
但牧養青少年首重仍是長時間建立關係。文華牧師在1年多前重新開始教裝備課,每班只收10 -15人,開始前他會提早到教室、結束後比較晚離開,和學生聊聊天、陪伴他們。同時他也會為這些學生辦小型營會,與他們們一起住在營地中、同桌吃飯,彼此感受家的氛圍;彷彿當年耶穌與門徒共同生活、或者走入人群中祝福人,而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也正在尋找無法被任何虛擬關係取代的真實關係。
但青年事工不只是教會的責任,也需要所有人共同投資。文華牧師提出三個值得教會一起嘗試的方向:首先是邀請夫妻一起帶領青少年,透過夫妻經過歷練的成熟生命,陪伴年輕人勝過多方試探,度過人生重要時刻。其二則是成全孩子,把舞台讓給他們。有次聚會開始前,文華牧師找來三位生命成熟的高中生,讓他們分享信息,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禱告預備後,三位學生開始分享,在最後呼召時有非常多人回應。文華牧師說,學生們的表現不一定完美,但身為屬靈前輩,應該讚賞、並且給予他們十足信任。第三則是把最好的給孩子,但也讓孩子吃苦;把資源放在青少年中,但同時也讓他們參與短宣、社區服務的行動等,服事有需要的人。青少年需要被照顧和成全,但同時他們也需要被挑戰、經過歷練,在兩邊平衡下,他們生命將會更成熟。
等待磨亮發光的年輕世代
年輕人就像鑽石一般,在剛開採出來還只是毛胚時,看上去灰濛濛地不太起眼,但經過切割、打磨、拋光的手續後,就能成為人人嚮往、追求的光亮鑽石。這個年輕世代,也許就像毛胚,等待你我投入心力,幫助他們走過漫長淬鍊成熟的路,磨練出自身生命的光芒,將能夠照亮、翻轉整個世代。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4期P.12-15】

3,007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