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 | 《不同凡想的自由》_彰化主恩靈糧堂場_雖然是三天的課程,但這可能是我一輩子的功課

過去我們都會認為說,我要得到自由是因為我的外在有改變,所以我就得自由,可是在課程當中,會讓我深深的發現說,我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做什麼,我只要……

844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見證

彰化主恩靈糧堂 陳映均姐妹

其實在上課過程中,讓我有一個新的思考,因為我們常常會因為環境或者是原生家庭,讓我們的思維有被囚禁,甚至讓我們錯誤看待耶穌的愛。但是當我上完這堂課的時候,我重新看待我自己的身分,領受從上帝而來的身分,並且讓我知道說,當我們領受從神而來的身分,不是我們去做什麼可以改變,而是當我們領受、承載神在我們生命當中的身分與價值的時候,我們才能真的改變自己,甚至改變我們一些過去所不能改變的。

當我過去曾經試著想要改變我的軟弱,或者是壞習慣的時候,我常常會感覺挫折,但是透過這個課程我發現,原來是要從我們的心裡面先去領受,領受從神而來的聲音,再去行出來的時候,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也期待當我上完這堂課的時候,在我的職場上,我不是用舊有的模式,來去改變所處的環境,或者是改變我的作為,而是我重新學習聆聽神的聲音,才能夠真的行出不一樣的行為。

 

彰化主恩靈糧堂 謝政勳弟兄

我信主三十年,事實上這三十年裡面,對於信仰真正應該聚焦的地方,有些時候清楚,但是有些時候又模糊。那最主要是因為,我不知道那個根基到底是在哪裡?那透過今天三天的課程,讓我所學習到,原來神創造我們的目的,就是我們的焦點,讓我能夠有一個省思的機會,也就是領受、承載、傳遞神的生命氣息。

雖然是三天的課程,但這可能是我一輩子的功課,需要去學習,我開始去發現到,哪一些是出於我的,哪一些是出於魔鬼的,以至於我可以在我的信仰當中,三十年的信仰當中,到底有哪一些是違規建築,我需要把它拆掉,讓它回到神起初創造的樣式。

彰化主恩靈糧堂 王彥勳牧師

我在課程當中更多的是從,原本的doing,變成being,就是不是我做的是什麼事,我要做什麼事來尋求神,來得到神的獎賞,而是我自己本身,神愛我,神在我裡面放下的那個熱情、渴望,和我那個特質。很多時候我們會用一些方式,例如說禁食禱告,當我只是為了想做而做,我想要來得神的獎賞,我想要來尋求神,我就在那個方言禱告、禁食裡面,卻感受不到神的同在。有時候我會覺得困惑,為什麼會這樣子?但在這一次的課程當中,讓我知道說,原來不是我想要做什麼來贏得神,而是我要有一個就近神的心,一個親近神的心,以至於我不是做了什麼來贏得神的獎賞。而是因為神放在我裡面的那個愛,那個恩典,那個同在,讓我覺得我被滿足了,以至於我可以活出那個身分,活出那自由。神的愛在我裡面,神的身分,好像我那身分,不是透過那些行為要改變環境,來讓我變得更屬靈。而是我的身分是神的兒子,我在兒子的身分裡面,我就被滿足了。

 

彰化主恩靈糧堂 劉翠芳姐妹

這三天的課程我領受到,就是神的話不是要囚禁我們的,神的話是讓我們能夠透過祂來被主更新,生命可以不一樣,活出更活潑的生命,而不是死氣沉沉的信仰。有時候我想說,上帝祂創造了比祂任何所造之物都還要親密的我們,其實很不容易,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特質,我們要發現自己的特質在哪裡。但是,常常不小心就被金錢、愛情、物欲、疾病,甚至是科技產品來綁架了,就在那邊糾結,不知道怎麼樣去解開這個鎖。那這三天課程裡面,我知道只有真正降服在主的面前,我們才能夠經歷那個真實,而真理才會給我們帶來自由。

彰化主恩靈糧堂 劉星宏牧師

過去我們都會認為說,我要得到自由是因為我的外在有改變,所以我就得自由,可是在課程當中,會讓我深深的發現說,我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做什麼,我只要專心地去領受,當我領受了神給我的那一個身分,神給我的那一個真理,真理是叫我能夠進入到兒子的身分當中,當我就是完全降服的時候,我就自由了,我不需要再靠外在的行為,靠一些的意志力,靠自己的努力,要去來改變我的生活,那我覺得這是讓我能夠得到非常大的收穫的一點。

 

(節錄自2021《不同凡想的自由》_彰化主恩靈糧堂)

 

844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信息摘要 | 自由特會:了解弦外之音

我們常常講一件事,卻包含兩種層面的意義。根據專家表示,人們溝通過程透過語言表達的只有5-7%,其他約92%都是藉由肢體、表情等非語言方式傳遞出去…

2,668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

文字 | 林晏如

「無論口裡說的是什麼,人們會聽到你心裡真正想傳遞的訊息。」Think Differently諮商輔導中心創辦人Bob Hamp(鮑伯‧漢普)牧師在2019自由特會第一場聚會,與大家分享了解「弦外之音」的重要性。我們常常講一件事,卻包含兩種層面的意義。根據專家表示,人們溝通過程透過語言表達的只有5-7%,其他約92%都是藉由肢體、表情等非語言方式傳遞出去。

 

溝通有兩種不同層次:
一、 表面上(資訊):字句、資訊本身,前面提到的5-7%指的是這個部分。
二、 私底下(關係):指的是姿態、眼神、音調和身體親近度,這也是溝通中很重要的部分。


所有溝通都有上述兩個層面,當兩層面一致時就是有效的溝通。Bob牧師認為,講話用字精確,能幫助我們成為一個好的溝通者和聆聽者,但只著重在5-7%的語言表達,會錯過92%關鍵的溝通媒介。在神眼中,我們表達的內容和說的方法一樣重要。

Bob牧師也提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不只有一種方式,你學習的動機會影響學習方式,進而影響學習內容,以至於決定了生命會散發出來的東西。因此,更新思想不只是把新內容放進大腦,耶穌說的是,改變舊有思維方式。耶穌從死裡復活是為了讓我們活出新造的人,而自由,就是成為神起初創造、救贖的你。

2,668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

書摘 | 《不同凡想的天國學校》第二章 學習如何學習

溝通不只是侷限在文字而已。不管你或是你所溝通的人是否察覺到,你訊息的兩個面向——你所說的內容與你說話的方式——都被傳遞出來,也都會被接收到。身為講員、教師以及有影響力的人,這是你潛在的超能力…

2,086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同時訴說兩件事情

來參加「不同凡想學習模式」工作坊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成為更好的溝通者,而我們的工作坊就是希望能幫助大家去思考新的溝通方式。

一旦我們花時間建立了關係之後,我就以這個念頭為開端:「在接下來的兩天中,我會持續同時訴說兩件事情。如果你只注意到我所訴說的內容,那你只會學到你來這裡想學的一半內容。」

「我們曉得事情的方式,遠比我們曉得的內容來得更重要。最強而有力的訊息,其實是那些看不見的訊息。你當然要留心傾聽我所說的內容,但你也得留意我說那些話的方式。兩者都很重要,而兩者都會花費我們的時間。」

我要參加的學員們明白,溝通不只是侷限在文字而已。不管你或是你所溝通的人是否察覺到,你訊息的兩個面向——你所說的內容與你說話的方式——都被傳遞出來,也都會被接收到。身為講員、教師以及有影響力的人,這是你潛在的超能力。

每個訊息都有被傳遞出來的方式,當訊息傳遞的方式與訊息相呼應時,這就是最有力的溝通。訊息傳遞的方式常常是我們最不會去注意到的,然而它卻是兩者中最有能力的。

當傳遞訊息的方式不適合訊息內容時,傳遞的方式就會反客為主,成為訊息的主體。因此,當文字內容與傳遞方式不一致時,傳遞的方式不但會扼殺了文字內容,也會傳遞出另一個訊息。婚姻治療師花很長的時間幫助客戶了解這個真相,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個範例,它刻畫出傳遞方式如何轉變成訊息的主體:

他坐在房間離她不遠的地方,但是他的心卻在別的地方。姑且不論他的心思是在他的工作或者是興趣上,雖然他在房間裡,但是心不在她身上,而她很清楚這一點。
她問他說:「親愛的,你對我有什麼看法?」
他沒有抬頭,他隱約察覺到她說了些什麼,但那些話卻沒有進到他思緒的雲霧中。

「什麼?」他咕噥了一下,還是心不在焉。

到目前為止,先生傳遞訊息的方式比訊息重要,因為他本身的溝通方式就是一個訊息。他傳遞出關於自己與太太之間連結的訊息,而這也是太太提問的原因。因著他的分心,這位先生沒有察覺到房間氣氛的轉變。太太感到恐懼,但是卻以憤怒的方式來呈現。

「我說,」她聲音有點冰冷地重述:「你對我有什麼看法?」

太太的方法,或者說是她溝通的方式現在也成為一個訊息了。她希望先生轉而注意她,她雖然沒有這麼說,但是她的方式卻增加了緊張感。

先生的方式(分心)雖然跟太太的方式(挫折的增加)一樣明顯,但是卻勝過太太的方式,因為它顯示了關係上的脫節。先生聽到了太太的訊息,但卻沒有聽見她傳遞的方式,也因此他只回應了太太的訊息,而非太太的恐懼。

「我愛你。」他漫不經心地咕噥,心裡知道這是個「標準答案」。


先生傳遞訊息的方式跟訊息本身並不相容。在關係脫節的情境中,用漫不經心的方式咕噥著「我愛你」並無法配合真實的情境。在那一瞬間,這樣的不一致把先生溝通的方式猛然丟到他愛人的面前,而傳遞訊息的方式就成為了訊息,接著就帶來衝突。
現在,你想像一下這個場景以不同的方式展開……

「親愛的,」她鼓起勇氣問說:「你對我有什麼看法?」

他放下了手機,轉向她並看著她。他的眼睛在她的雙眼中找尋她剩餘的問題。他聽見的她所說的話,但是他認為這個話語一定不只是因為心裡的好奇而已。  

「你對我有什麼看法?」他傾身靠近她,並且把手放在她的手臂上。他看見了恐懼,或者說至少是不安全感。「你是最珍貴的女人,我如何該成為那位回答問題的人呢?」

她因著他的話語興奮了起來,她的恐懼也開始退去,而她的笑容感覺鬆了一口氣。

「我覺得我很幸運。」他繼續說。「很幸運能找到你,當我邀你出去的時候,很幸運地你願意接受我的邀約。我很幸運每天都有機會可以發現你新的樣貌,也能看見我先前看過許多次的事物。我對你有什麼看法?我真是為你瘋狂!」

她靠著他的肩膀,貼近他。他的話語使她找回自我,感覺好像回到家一樣。

太太的問題,顯然超過眼睛可看見的範圍。在第二個例子中,先生意識到自己不只需要說話回應,但也需要用眼睛來傾聽。他傳遞訊息的方式配合著訊息內容,他的話語從他的魂傳到了太太的魂裡。不論他是否知道自己同時在訴說著兩件事情,但是他的方式與內容是完全一致的。

我記得有一次我聽過一個講員教導聖經裡的喜樂。他苦著一張臉,甚至是在幾乎要發脾氣邊緣講這篇道。在一個小時裡,他精準又有智慧地分享聖經中關於喜樂的內容。

我那一天有許多的得著,但是都跟喜樂無關,我在那天學到最深沉的內容是透過隱喻。我學到將你的思想與你的心分開的重要性(或者說是危險性)。我學到你可以在教導的時候,將聖經裡的思想與聖經作者的心分開。而我也學到,同時去注意說話的內容與說話方式的重要性。

隱性的溝通與顯性的溝通

我們總是在同一時間訴說兩件事的原因是,溝通永遠含括兩種訊息。每一次的訊息交換都包含一個顯性的訊息,也就是被傳遞出去的資訊,以及各種隱性的訊息,就是非語言的暗示。

非顯性訊息,像是視線接觸、語調、情境脈絡以及其他各種外在因素等,這些非顯性訊息一定都會伴隨著顯性訊息。這是另外一個描述訊息內容(顯性)與傳遞方式(隱性)的簡單方式。隱性訊息沒有分好壞,他們就是訊息而已。但是當隱性訊息跟顯性訊息一致的時候,健康及有效的溝通才能發生。

顯性溝通永遠跟傳遞資訊或資料有關,但是隱性的溝通則是跟關係有關。我們就是在隱性的這個層次中,傳達出我們的重視、輕蔑、仁慈或冷漠。就是在這個沒有說出口的層次中,我們透過溝通表達出他人對我們的意義,甚至顯示出這樣溝通的過程對我們的意義。

雖然有些人偏好隱性的溝通,但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接收到這個層次的溝通。當我們的方法與訊息內容一致時,訊息就會隨之更有能力。當我們的方法與訊息內容一致時,真理的大能就可以刺穿聽眾的心,並且轉化他們觀看與體驗他們所身處於這個世界的方式。我們在溝通上的一致使我們的訊息不那麼著重於文字,而是著重於能力,就是可以帶出深沉與持久性改變的大能。

 

(本文出自鮑伯․漢普 Bob Hamp  新書《不同凡想的天國學校》)

 

✽2019自由特會:10/16(三)-17(四)

✽報名及更多資訊:http://bit.ly/2lxwkPx

 

2,086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書摘|《不同凡想的自由式人生》 第一章 自由與綑綁

“再沒有比失去自由卻自以為有自由的人更會當奴隸的了”-歌德”我仍未尋獲我所一直在找尋的”-波諾 ,《U2》樂團主唱
是問題本身比較糟,還是解決辦法比較糟?

1,207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再沒有比失去自由卻自以為有自由的人更會當奴隸的了”-歌德
“我仍未尋獲我所一直在找尋的”-波諾 ,《U2》樂團主唱
是問題本身比較糟,還是解決辦法比較糟?

當我十六歲的時候,我接到一通電話,是我的阿姨打來要請我幫忙,原來她的車爆胎了,而那是個相當寒冷的冬天。我立刻開著我父母的車出門要去幫她,當下急待解決的問題是爆胎,而我是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人,於是我上路準備去解決這個簡單的問題。但當我打開她的後車廂之後,我發現了第二個問題:她車上沒有拆卸輪胎螺絲用的扳手。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我才十六歲,也或許正因如此,找不到扳手的這點對我來說並不構成大礙。我在我父母的福斯車上找到了一個堪用的扳手,就走回去幫我阿姨的雪佛蘭換輪胎了。

很快地我發現另一個一般人大概都會正視的問題:我手上的這個德規扳手(公制)跟我阿姨的美國車規格不符。同樣地,我當時不過是個十六歲的小夥子,便說:「這不成問題!」於是我立刻拿起手上的工具更用力地再試一次。當年輕力盛的我用盡吃奶的力氣一轉,眼睛都還來不及眨,那個螺帽就滑牙了。我把它們一個個都削成平滑突起物,現在無論什麼扳手都派不上用場,更別提我手上這把從一開始就尺寸不合的扳手了。

我錯誤百出的解決辦法使得我們的下場遠比一開始還要慘,事到如今,我們必須打電話請專業的師傅帶電動工具過來,還得把車給拖走。請注意,這個解決之道之所以失敗並不是因為不夠努力,也不是因為不夠堅持。絕非如此,這個方法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強行且持續地用了一個錯誤的工具。如果你很努力地嘗試解決,但問題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越變越糟,那你應該考慮看看是不是因為用了不合宜的工具。好消息是只要你用了正確的工具,那麼相同程度的努力將可以使情形立刻改善。

我在工作場合和諮商輔導時,都曾親眼看見這股力量之大,有許多心地善良也很勤奮的人卻老是卡在原地動彈不得,就好像他們越是努力想要解決自己的問題,情況反而變得越糟;更有甚者,當情形變得越糟,他們就花更大的力氣想要試著改變,最後我發現他們就是在一連串的失望和沮喪中繼續往下沈淪。事實上,我們錯誤的解決辦法往往會製造出另外一個更大的問題。而我們得從這團混亂當中找到一條出路,也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工具。當然在找出正確的工具之前務必得先正確地確定究竟問題出在哪。應該使用什麼大小的螺絲扳手來解決問題取決於車胎上的螺絲尺寸,同樣地,當問題呈現出久久無法前進的折磨之感時,我們就必須先檢視眼前的問題,以決定應該使用什麼工具,好能得到真實且持久的自由。

三種程度的綑綁
要從綑綁中掙脫出來並得到自由,那麼首要的關鍵就是要先了解綑綁的本質為何—究竟自己為什麼會被綑綁,以及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夠從這捆綁掙脫出來。若要簡單地描述,我會說我們總共必須一一克服三種綑綁,好得著真正的自由:
1. 被錯誤定義給綑綁
2. 被自己所綑綁
3. 被各樣的攔阻所綑綁

人們總是不斷用千百種不同的方式嘗試要解決問題,然而他們的解決辦法總是出於錯誤的推論,以至於最後總是越搞越糟。我們嘗試用水澆熄廚房因著油而引起的火災(對於起火真正原因的錯誤認知),就導致原本只在一處冒著煙的麻煩,現在變成有可能會把整間屋子都燒掉的大火。我們記不太清楚,究竟是「餓肚子治發燒、感冒了該吃飯」,還是剛好顛倒過來?

她雖然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是她所嘗試的每個方法都只豎起了一道無法穿越的高牆,把她和她想要到達的地方遠遠相隔兩地。
我記得我有次開車在一條四線道的高速公路上,在我前面的駕駛是位女士,她開在最右邊的慢車道上,而我的車正好就在她的車後。她決定要往內線切進去,於是她打了左轉燈,並慢慢減速。那接下來發生什麼事呢?所有在她車後方(也在我後面)的車,都為了要超她的車而開始往左線切,最後一輛接著一輛的車都開進了原本她想切進去的那一線道。因著這些車她無法切進那一線,她只好一直減速,但她的左轉燈還是持續地在閃,可是想必當她越開越慢時,就使得後面越來越多車都想繞過去超她車。她越努力,反而越被困在原地動彈不得。

她為了達成目的所做的每件事都反而把她推離得比目標更遠,她雖然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是她所嘗試的每個方法都只豎起了一道無法穿越的高牆,把她和她想要到達的地方遠遠相隔兩地。可是等等… 接下來還只會更糟!

你設身處地想想她會有多沮喪,因為當她好不容易開到左線才過沒多久,就又發現自己馬上就得要從前面的出口下高速公路,但因為她現在是靠內線道,她很有可能會因此而錯過交流道。就在經歷過剛剛那一切之後,現在她又必須開回最外面的那一線才能下交流道,因為錯估了情勢,她反倒讓自己下不了高速公路。

這個氣餒不已的駕駛一次就讓我們看見了剛所講到的三種綑綁,而若想要得著釋放,她必須先知道:
1.她到底要開在哪一條線道上,以及為什麼要開上那一道—好清楚知道自己當下所面臨的狀況。
2.她是怎麼讓自己無法前進的—要認清是哪條路讓自己「動彈不得」 。
3.應該如何走上自己想要走的那條路—以明白是什麼攔阻自己去到目的地,並且知道該如何克服。

她最大的問題在於她以為自己的目標是「要開到另外一條線」,她不曉得原來自己要下的交流道就在原本車道再開下去的不遠處,因著對於情勢的誤判,使得她把所有的力氣都花在這個錯誤的目標上。若是訂錯目標,會讓你把自己最精華的力氣都用在錯誤的方向上,不管回答得再怎麼好,如果打從一開始的問題就問錯了,那麼再好的答案都還是不會「正確」。人們必須先從錯誤的定義中得釋放,因為一旦我們以為那是自由,我們就會立刻不顧一切地飛奔過去。但只要你對自由有不正確的定義,那麼你追尋自由的本能就會事與願違地把你的目標推得離你越來越遠。

她的第二個問題是她成了自己前進的阻礙。她選用了一個錯誤的方式,希望藉此去到她的目的地,但是她的策略卻反而造出了一道無法突破的車牆。要是她能客觀地來觀看這個局勢—就是從她自己的車外來看—她大概很容易就可以看出這個窘境所為何來。從一開始的誤判再加上她受到限制的觀點,以至於她所想出的辦法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情形越來越糟。從她開始減速並打方向燈的那一刻起,她就成了自己的攔阻。

當我們越來越清楚定義為何,我們就必須試著不再為自己所困。當對於所處情勢有了正確認知,便會逐漸發現原來「做自己」在這個情形底下即為造成問題的原因之一。大多數的人因為對於自己的真實身份沒有確切的了解,而導致他們無法正確地定義究竟何為自由。若是缺少了這份對於自我身份的重要認知,那麼每當人嘗試想要得著自由,則反而會使你踏上一段沒有明確目的地的旅程。

這個例子中的駕駛所面臨的第三個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一些阻礙:一連串的車流擋住了她的路,使她無法切進內線道。即使她現在已經知道是自己製造出這股車潮,她仍是必須跨越這些阻礙才能夠去到她想去的地方,而且沒有人能保證這些車會自動讓開。

擁抱神在我生命中的這個呼召,讓耶穌的名在全地上得著至高尊榮!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5期P.38-40】

1,207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專題 | 上帝的天國劇本─啟動命定和轉化 從知道「我是誰」開始

要進入到真正的自由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到創造我們的設計者面前,問祂:「我是誰」?聽祂怎麼說關於你的身分,才能回復到原廠設定中。當我們更多聆聽正確的答案,並且宣告出來,一切就會越來越真實,並且會令人感到十分振奮…

1,141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你可曾經在心底有過這些疑惑:「我現在正走在對的道路上嗎?」、「我現在所做的是否符合神的心意?」、「神祢到底要我為祢做什麼?」

在Asia for JESUS天國文化裝備系列的「ID走入命定」中,一開始就提到一個概念,就是你必須先知道自己在哪裡,而這關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你是誰?
 

你知道自己是誰?正在哪裡嗎?

「我是誰」一直以來都是人類亟欲尋找的解答,人們會尋求身邊人的見解、會聽信陌生人的描述、甚至相信占卜或星座,只為多了解自己一點。然而關於我們身分的解答並沒有藏在這些地方。

對大部分的基督徒而言,或許很快的可以回答出「我是神的兒女」,然而讓我們問得更深入一點,我們是理智上知道我們是神的兒女,還是從心底知道呢?

答案恐怕要從你、我,重生得救的那一刻,開始尋找起。
 

第1幕:找回你的身分


周巽光牧師在天國文化裝備系列的《不同凡想的自由》課程中曾提及,改變有五種層次,從最外層到最內層依序是:環境、行為、能力、信念、身分。

「身分」,是最核心的層面,外圍的四個層面,其實都是從這裡延伸出來;這也代表如果我們生命要經歷終極的改變,最終都要回到「身分」上。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哥林多後書五:17)


決志重生的時候我們常常聽到:「耶穌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句話一點也不陌生的話,但,你會怎麼解讀呢?當保羅在羅馬書六:23節這樣說:「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裏,乃是永生。」我們常常以為,這邊所說的罪是關於行為、關於我們犯罪得罪了神,而耶穌的死,洗淨了我們所做的一切壞事,所以從此我們就可以做得更好、做對的事。然而真正的罪,並不展現在我們的行為表現上,而是在身分中;耶穌從來就不是為我們那些不好的行為而死,祂是為我們的身分而死,釋放我們獲得重生。從決志相信耶穌那一刻起,我們是從靈魂的最深處得著拯救,成為了神的兒女。
 

蒙恩的罪人 v.s. 新造的人

當保羅說,在基督裡我們是新造的人,這是說從最核心的身分上,我們不再是過去的人,不再是有罪的了。可是我們很容易會想要透過好的表現,包括讀經、熱愛服事、不再做壞事、不再說謊、友愛肢體…努力活出符合神兒女應該有的樣子;我們仍會想從外在環境、行為的改變,來證明我們已經改變了,證明我們已經是「新造的人」。

然而事實是,我們無法透過努力成為神兒女的樣子,無法透過努力定義出「我是誰」。如果我們仍認為自己是罪人,我們就仍活在罪的大傘底下,除非我們真正知道自已已經擁有一個新的身分,有基督在我們裡面活著,新的信念才會產生在我們裡面,進而帶出新的能力去改變我們周圍的環境;唯有從核心開始轉變,外在的環境與行為的層次才會一起改變。

打從重生起我們每個人就都新造的人了,但直到當我們內心可以對準這個真理,這個真理將會帶出一股動能,使一切轉動起來,你會真正回到神創造我們的設定上。
 

誰最害怕你找回身分?魔鬼
最有效的惡毒辦法:影響你錯看自己

所有人都知道找回身分的重要性,包括魔鬼,牠知道一旦我們真正知道自己是誰,就會完全脫離牠的挾制,所以牠總是會千方百計的阻止你。但說真的,牠的伎倆其實「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藉由似是而非的詭辯欺騙人們,讓我們開始帶上錯誤的鏡片看待發生在周遭的事情,進而錯看我們的真實身分。仇敵擅長利用發生在我們生命中的事件,扭曲我們對神的看法,進而使我們看不清自己是誰,使我們以為自己的解讀方式是對的,甚至以為「神造我就應該經歷這些事情」、或認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Bob Hamp牧師曾經分享過一個見證,收錄在《不同凡想的自由式人生》中:

16年前,Bob牧師輔導了一個充滿憤怒、舉止打扮都十分中性的姊妹,她在毒癮、酒癮、爆食和各種問題中掙扎,經過一次次諮商輔導,Bob牧師幫助她透過饒恕處理怒氣、以及她生命中的癮和綑綁…直到有天在輔導時,神突然給Bob牧師一個意念,還來不及細想他就脫口而書:「妳知道神創造妳是個女人嗎?」所有之前幫助這位姐妹處理的憤怒在那個時刻完全被挑起來,從小看見家中的女人都被虐待,她被爸爸和哥哥性侵,媽媽知道卻一句話都不敢說。所以這個姊妹當場才會如此憤怒。Bob牧師當天不知道怎麼了,竟然繼續說:「我知道妳告訴過我之前發生了什麼,但我卻清楚知道神創造妳是個女人!」

就在那一刻,這個姊妹終於找到語言來描述在她裡面、跟著她35年的信念,她吼著說:「女人很軟弱,女人都是受害者,我絕對不做女人。」這正是她戴著一輩子的鏡片,使她拒絕擁抱和接受她真實的自己。接下來的每一個禮拜,牧師慢慢幫助她從不同的角度,去認出她生命中的謊言。牧師告訴她:「妳認識那些很有能力的女人,她們一點都不軟弱。妳之所以會受傷,不是因為妳是女人,而是妳生命中男人,是他們的問題。」一步一步的幫助她拆毀這些謊言,把她帶進神真理的光中。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八:32)

《不同凡想的自由式人生CH4》

 

開始問神:我是誰?

要進入到真正的自由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到創造我們的設計者面前,問祂:「我是誰」?聽祂怎麼說關於你的身分,才能回復到原廠設定中。

當我們更多聆聽正確的答案,並且宣告出來,一切就會越來越真實,並且會令人感到十分振奮。Asia for JESUS舉辦過許多特會,許多牧者會不約而同地提到:從神眼光認識自己。我們時常看見當人們領悟到他們的身分屬於神,並且開口宣告出神是怎麼看待他們的、那些有關他們身分的形容,一種難以形容的光彩會綻放在他們的臉上;更棒的是,他們身上那股雀躍的情緒往往可以感染周圍的人,人們會拍手、歡呼,不僅歡慶這個人宣告出他屬神的身分,也是一同慶賀神的創造是何等奇妙、美好。

你需要回到神的面前,聽祂怎麼說關於「你是誰」。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3期P.10-12)

 

1,141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專題 | 迎向美滿家庭─第二部曲:準備上陣篇(下)

比爾.強生(Bill Johnson)牧師:「我給孩子機會,讓孩子認出上帝在某人身上做的工作,這能訓練他們看到人生命的寶藏,然後尊榮他人的品格、恩賜才幹,孩子會認出這些人的優點。」

1,121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聽聽他們怎麼說

父母的原生家庭考驗新家庭的文化

張家綺師母:我和丈夫的原生家庭真的很不同,各自父母的教育背景和個性也不一樣。在我家,父母不太會打罵,都會很和平的處理,碰到問題也會含蓄的表達,不會直接點出來;我先生信中的原生家庭文化比較自律和嚴格,很要求表達能力和禮貌。所以談到教養,一方面考驗夫妻的溝通,一方面也考驗我們選擇用哪種方式帶孩子。
 

高麗婷:我的原生家庭在生活層面比較有規律,加上大學時期上了兒童心理學,所以也認為可以塑造出聰明、成就好又乖巧的孩子。我希望孩子有規矩,作息規律之外,也能有健康的飲食。但是我發現這樣的文化並不是我努力就能成功,因為除了孩子的天性,還需和另一半溝通。所以當初我的想像,在我們家還沒辦法套用,因此現在還在塑造、幫助他們的過程。
 

以上帝的眼光看孩子的夢想
連加恩、高麗婷 夫婦

連加恩:我七歲的老么最近在睡覺的時候告訴我,他想要當在電視裡的足球明星羅納度。傳統父母聽到這段話應該會很擔心,因為足球明星很難當,念書還是最重要的,說不定打球到最後會吃不飽等等,我們腦子裡面很快就會用這傳統的思維,對待孩子的分享。

聽了許多天國文化的信息後,我覺得孩子現在的渴望,是上帝給的某型態夢想,有可能這個夢想,和未來上帝要他做的事情有連貫,只是可能不是他剛好看到的在電視中踢足球,他可能已經看到一絲絲自己未來,只是用他在電視上踢足球來描述而已。
 

用天國文化教出自由、有創意的孩子

高麗婷:我希望塑造有創意的孩子,希望他們活出自由的生命。前陣子還跟先生討論「資優班」的議題,「資優班」對大人來說很重要,但是對孩子來講可能就不是很快樂,這個框架,讓孩子可能沒辦法嘗試自己想做的事。例如,在台灣大家都覺得運動不好,但這是我們孩子最喜歡,而且最拿手的。他們從小就嘗試各類運動,做為父母,我們認為這不但是釋放壓力的管道,也能交朋友、鍛鍊體力,讓他們學習團隊合作。孩子不是只想當射手,因為射進球門不一定才是最厲害的,在團隊中,就算是在旁邊防守也很厲害。可是過去的教養裡,我們總覺得就是要當得分的那位,才能贏得大家的關注。可是我們想塑造的文化是,讓孩子嘗試自己喜愛的事物,讓他們有創意而且能盡力做到!
 

天國文化 讓我們把「關係」放第一
晏信中、張家綺 夫婦

張家綺師母:過去教養孩子給了我們很大的考驗。認識天國文化的時候,神開始提醒我們,把關係放第一,並放下兩家的原生家庭文化。我們真的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所以會不停地調整工作時間。在陪伴裡也會有跟他們聊天的時間,聊學校的事、聊未來的夢想。有時討論太激烈讓別人誤以為「為什麼允許孩子頂嘴?」我覺得這就是在關係中建立信任感的過程,我希望不管孩子們以後去哪裡,他們總會想到這個家是一個安全的環境,他們什麼都能跟我們分享,可以互相辯證對錯,也都知道我們永遠都在這裡。
 

晏信中牧師:喜歡陪伴孩子,很享受在接送他們上下學的「旅程」裡。在車上我們會聊聖經、討論很多關於神學的問題,討論很多關於末世所面對的東西。我總是跟他們說要改變世界這件事情,我常會說這世界不是神起初所創造的樣子,我會解釋邏輯性的東西給他們聽。我會期待他們在這世上不同流合汙,我也期待他們能改變世界。但孩子為什麼願意聽你的?是因為自己身體力行,並且陪著他們一起做。關係與信任感建立了,孩子就願意照著天國文化的模式走。
 

父母是榜樣 別做雙面人

來自伯特利教會的比爾.強生(Bill Johnson)牧師在一次訪談中分享如何培養孩子品格和聖經原則時,第一句就說到「孩子需要榜樣!」他建議父母從「愛神是什麼樣子」的思考著手。父母不能在教會是一種人,在家卻是另一種,如果在教會很火熱,在家卻是冷淡退後,孩子會自動選擇層次比較低的行為作為榜樣。

在台灣馬偕兒童醫院擔任主治醫師的黃瑽寧,曾著作《身教》一書,他非常感謝父親所傳承的寶貴禮物。「爸爸再忙,仍堅持每天回家吃晚餐,就是他對我的身教。」黃瑽寧的父親黃富源,也一位兒科醫師,即使忙碌仍堅持每天回家吃晚餐,這樣的行為也帶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除此以外,黃瑽寧的父親也經常透過箴言謹惕自己,堅守符合聖經價值的原則。在黃瑽寧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就曾看見父親拒收紅包的堅持。他的父親就曾說:「我們用上帝的角度看事情,用心對待病人和家屬,他們都看得到你的付出,就算他們看不到,上帝也會保守我們,不讓我們受到虧損。」這樣的價值觀深刻影響黃瑽寧,他從父親身上看到的是,按照符合聖經原則行事,是可以榮耀神的。
 

訓練孩子找出他人生命的寶藏
比爾.強生(Bill Johnson)牧師

比爾‧強生牧師:我兩個兒子的感情非常好,彼此會互相支持,而不會互相比較,大兒子Eric常會跑來跟我說:「爸!你一定要看看弟弟做了什麼,他真的很棒!」我和妻子對於他們關係這麼好也很驚訝,就問他說:「Eric你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嗎?」起初大兒子有些愣住,我看著他說:「那是基督在你們裡面,那就是聖靈的果子,祂在你的生命中工作。你這樣尊榮弟弟是件很棒的事!」

我給孩子機會,讓孩子認出上帝在某人身上做的工作,這能訓練他們看到人生命的寶藏,然後尊榮他人的品格、恩賜才幹,孩子會認出這些人的優點。在我家裡時常出現小組聚集的機會,從5歲小孩到80歲,大約有20個人在這個小組中。我會指著某個人,並問大家:「你們覺得神在這個人的身上做什麼事呢?」那個時候我的兒子Eric大約8歲,當我指向團體裡的其中一人Daniel說:「你們覺得神要跟他說什麼?」Eric是第一個願意發言的,他不會因為有大人在場而害羞,他開始說明Daniel這個名字讓他想到聖經上的但以理(但以理的翻譯即是Daniel),接著就開始為他發預言。我們在日常就會歡慶他人的生命寶藏,如果我時常這麼做,而且給孩子機會這麼做,這就是生活了,因為我們就是這樣在生活。

你希望孩子怎麼解讀你在日常生活的言行?當然,父母不是完美的,孩子一定也有不願意像父母的地方,但是你是否希望孩子像你一樣慷慨?善良?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像你一樣看重自己,也看重他人?父母的角色是極大的責任,也是至高的榮幸,這代表神如此信任父母,將孩子交給父母管理。父母被賦予一個重要的任務,像勇士一樣磨箭,而且為了神的國讓他們影響這世代!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2期P.15-18)

1,121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書摘|《奔向真自由》第二章 三大警告標誌

使徒保羅告誡我們不要無知於仇敵的伎倆。如同在第一章所看到的,我們有可能給魔鬼「留地步」,當我們從事某些事情的時候,等於賦予魔鬼合法的理由來要求一塊地盤。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十章4節進一步形容這塊地盤並稱之為「堅固的營壘」。

787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作者: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

不可⋯⋯給魔鬼留地步。

以弗所書四章26~27節


以前大家常說我是個體弱多病的小孩,只要你說得出來的症狀,我都有過——咳嗽、感冒、耳痛、頭痛、流鼻水、流眼水、喉嚨痛、胃痛。

我也很容易發生意外。三歲的我想成為電視裡面看到的納斯卡(NASCAR)賽車手,可是因為還不會開車,所以跳上了三輪車,使出吃奶的力氣拼命蹬。前幾個轉角順利過關,但馬上跌個狗吃屎,兩顆門牙撞破下嘴唇,還需要手術兩次才能修復損傷。那次意外之後,下嘴唇變得比其他小孩還大,真是痛恨自己變成那樣。參加學校樂隊的時候,老師說,「同學,你那雙大嘴唇用來吹長號會很棒喔。」下嘴唇的疤痕組織,直到現在都還感覺得到 。

長大是長大了,可是情況沒有太大變化。這些年來,斷過十六個不同位置的骨頭,意外次數多到數不清——包括離奇意外。自行車意外,摩托車意外,騎馬意外,騎牛意外,甚至發生過一次飛盤高爾夫意外。手臂掛著吊帶講道的次數不止一次。結婚之後,立刻肺塌陷須要做緊急手術。甚至也被車撞過。這麼多年來,我相信人生有這麼多意外、生這麼多病都是正常的。

然後,前一陣子我開始思考,「或許老是這樣受傷是不正常的——對我來說不正常,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正常。或許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某些靈界的事情。


我開始研讀聖經,並且特別留意撒但如何攻擊我們,然後霍然得知撒但企圖傷害我們的方法之一,就是偷竊我們的健康。

我的意思絕對不是每個症狀、疾病、意外都是靈界壓制的結果,然而肯定的是,聖經指出我們的「某些」軟弱是這些原因造成的。撒但一直在尋找我們生命中敞開的機會之門,牠不求擁有我們,但企圖控制、影響我們——並且用任何牠能夠的方式來傷害我們。

使徒保羅告誡我們不要無知於仇敵的伎倆。如同在第一章所看到的,我們有可能給魔鬼「留地步」(以弗所書四章27節),或者如新國際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的翻譯,給魔鬼「立足點」(譯者註:經文直譯)。當我們從事某些事情的時候,等於賦予魔鬼合法的理由來要求一塊地盤。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十章4節進一步形容這塊地盤並稱之為「堅固的營壘」。

好消息是,如果生命中某個問題的根源和靈界有關,那麼耶穌可以易如反掌地拯救我們並挖出那屬靈的根。耶穌在我們生命中工作,讓真正的自由成為可能。
 

我們的責任

我們的責任是辨識魔鬼可能已經在生命的哪些領域建立立足點與堅固營壘,已經在哪些領域獲得佔據地盤的合法理由。辨識,是邁向自由的第一步。接下來才是認罪,釋放禱告,持續的讓聖靈充滿,而後面的章節會更深入探討這幾個方面。
那麼,讓我們先從辨識開始,檢視自己的生命並看看是否出現三大警告標誌,顯示生命的門已向惡者敞開。如果生命中出現下面任何一個狀況,就表示可能受到靈界的轄制。
 

1. 持續的罪孽

罪孽的意思是罪,而持續的罪孽意味著蓄意、慣性的罪,這是一個我們可能允許某些靈界毒蛇溜進屋子的標誌。

聖經說,人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三章23節),有些罪容易纏累著我們(希伯來書十二章1節),也有些罪純粹是由一般的肉體本性所引起(加拉太書五章17節),因此,並非每次犯罪都是魔鬼的影響,也不是每次犯了罪就會被魔鬼控制或擺佈。

然而,如果不斷犯罪,尤其是在相同領域一次又一次地犯罪,或者輕蔑神並蓄意犯罪,這便是一大危險徵兆,顯示出生命中發生一些更深層的事情,受到了惡者的影響。

持續不斷的罪,既是因也是果。習慣性的罪會對邪惡勢力打開大門;而出現習慣性的罪,也是邪惡已經進駐生命的證據。
 

2. 持續的疾病

我們需要小心的第二大警告標誌是持續的疾病,也就是這一章一開頭略為談到的。如果常常生病或經常受傷,或許是某扇門已經對靈界活動敞開的徵兆。仇敵已經進入我們的家並帶來體弱多病。

請留意,疾病和受傷不一定是魔鬼影響的結果。我們所在的世界有它的自然法則。這個世界存在病菌,如果吸進或吃到某些不好的細菌會因此生病。有時候就是會發生意外,爬山的時候,因為踩到一塊鬆動的石頭而受傷;騎腳踏車的時候,車子撞到了你。人會生老病死,好人壞人都會得癌症。

然而,聖經清楚表示撒但想要傷害我們,而有時候會透過疾病與受傷來傷害我們。如果長期地或反覆地生病或發生很多意外,或許你的生命中有某扇門是向惡者敞開的。
 

3. 持續的影響

我所指的「持續的影響」是偶像崇拜或異教儀式。如果你自己、父母親或祖父母曾經參與任何拜偶像、神祕學或異教的儀式,即是對邪惡勢力敞開一扇門,而且現在可能仍會感受到那股勢力所帶來的影響。

「異教」是一個用來形容任何與「另類靈性」相關的活動或製品的廣義詞,這裡所指的包括占星術、星座運勢、塔羅牌、靈應盤、法術、巫術、手相、妖術、降神會、算命、茶葉占卜、水晶球占卜、與死者對話、指導靈、超感知、通靈、氣場、出神、黑魔法、騷靈、心靈學等等。即使有些人覺得好玩、無傷大雅,但千萬不要和任何這類人事物扯上邊,那些都是真實的,會讓你與邪惡的超自然領域連結。如果有哪扇門會向仇敵敞開,那就是參與這類的活動了。
 

今天,你會怎麼做?

你一直在蓄意、習慣性的罪中嗎?曾經討厭自己的身體而對惡者開啟一扇門嗎?曾經淺嚐神秘學、異教儀式、拜偶像或是有奉行危險靈修習俗的家族背景嗎?

生命中的門或許已經開啟。 靈界毒蛇或許已經入侵你家。 惡者權勢或許正在影響或轄制你。
但是,不要害怕。請記得聖經裡的應許:「在你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約翰一書四章4節),以及「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約翰福音八章36節)。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1期P.46-P.48】

 

787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姐妹專欄|單身?結婚?我選擇擁抱盼望 – 曹之懿、Norie

之懿(以下簡稱I)與Norie(以下簡稱N),兩人一起在約書亞樂團服事多年,一個在感情路上經歷波折、一度對結婚失去盼望,但現在不僅已嫁做人妻,還擁有一個可愛女兒;一個則是曾經質疑神是否「忘了她」,現在正自在自信地享受單身生活。

1,24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之懿(以下簡稱I)與Norie(以下簡稱N),兩人一起在約書亞樂團服事多年,一個在感情路上經歷波折、一度對結婚失去盼望,但現在不僅已嫁做人妻,還擁有一個可愛女兒;一個則是曾經質疑神是否「忘了她」,現在正自在自信地享受單身生活。兩個人在感情與婚姻的路上,各自走過什麼樣的歷程?神又怎麼帶領她們一一突破心中關卡,一邊成長、一邊享受在目前的生活中?
 

當感情還沒有開花結果,怎麼調適自己的心情並懷抱盼望?曾經有過壓力嗎?

I:當我回過頭看這段路程,有一個很大的功課,就是很後悔交太多男朋友。有些人會說趁年輕「要多交往」,但我覺得認識多一點不同類型的男生沒有問題,但是認識不代表交往;交往過太多男朋友,會覺得男生怎麼這麼不可靠、不成熟,甚至對於要走上婚姻這條路很失望。

中間我也曾失望過,覺得我有自己就夠了;而且當自己已經有房、有車、也有事業,如果要找對象,是不是也得要找一個差不多水平的人才行?但當有這樣的想法出現時,看婚姻的眼光其實已經失焦了,即便下一個對象出現,也許在物質層面有符合條件,但卻不見得是真正適合你的人。

調適的方法,我覺得是要多放眼那些擁有健康婚姻的人。有些人喜歡與跟自己有差不多境遇的人在一起,一起哀嘆感情不順、或是一起抱怨,但我反而覺得這時候要多看那些擁有健康婚姻的人。我來自破碎不健康的家庭,但是感謝主,身邊有很多擁有健康婚姻的朋友,雖然他們也會吵架,但絕不會輕易把離婚、放棄的話掛在嘴邊,所以很低落的時候,我反而會去找這些夫妻朋友吃飯,調整我的心態或眼光。

N:在家裡,父母親其實給我很大的空間,雖然他們會唸說女生應該要找一個對象,但他們也覺得,如果沒有好的對象,也不要勉強自己隨便找個人嫁。我自己其實並沒有完全放棄、篤定這輩子就不結婚,但也會覺得等待合適的人比較重要。雖然媽媽曾經開玩笑地說,她覺得我是自私的,到這個年紀還不願意為別人作一些犧牲,但我換個角度想,可能是因為也還沒遇到會讓我願意為對方犧牲的人啊。

我之前確實也會有內心苦毒的時候,特別是在快過了適婚年齡時,會覺得說「神,怎麼好像我想要的,祢都沒有給我啊?」「神是不是忘了幫我安排一位合適的人?」但一過了那個時間點我反而豁然開朗,因為就是過了啊!現在回過頭看,其實平常我所有的體力、精力都用在白天工作中,晚上九點、十點就想睡覺了,如果還要處理家務、照顧先生小孩,可能根本應付不來。所以當過了這段跟神摔角時間後,才覺得神對每個人的安排其實是最合適的。
 

怎麼經營自己的生活、如何找到夢想與定位?

I:不管怎麼樣,都要把自己的內、外在打理好。有時候可能會因為沒有對象、工作忙碌,漸漸疏於打理自己,但這時反而更要整理好自己,也要運動、維持自己在一個好的狀態。

另外除了把該做的事情做到好,也要持續學習新的事物。在還沒有結婚時,我一直覺得要把自己會的東西發揮到淋漓盡致,而且有想做的事情就趕快做,因為也許哪天我真的就結婚了啊!所以我寫了書,在敬拜團只要有機會巡迴服事就一定去,然後念了生培、也去了Bethel和Gateway。但是在努力這些目標的同時,心裡還是相信某一天一定會結婚。

內在的部分,我覺得不能因為現在沒有對象就擺爛不禱告,自己在心中還是要持續為婚姻禱告,然後把自己整理好。

N:我的工作是老師,下班後的時間很彈性,比較年輕時很怕孤單寂寞,常常會想把每天的空檔都排滿,和朋友吃飯、看電影或是去上課學新東西。隨著年紀漸長,開始比較了解怎麼跟自己相處,我發現自己需要安靜和獨處的時間變多了。其實當人內心被填滿時,比較不需要一直要抓外在的事物來填補內心寂寞,所以年輕時和現在的我,在想法上有滿大的差異。
 

喜歡和孩子們相處


當老師已經20幾年,以前會想說我這輩子應該就是這樣定下來,要放下這份工作再去找新的夢想好像也不太可能。但是在神裡面,我們可以擁有不只一個夢想,做這份工作的好處就是我有很多時間可以發展其他的興趣,比方說音樂、畫畫、烹飪等,我覺得不管到幾歲都不可以放棄做夢,因為只要在神,凡事都可以。

我曾經看一篇文章,談到尋找生命定位有兩個方向:一是才能、另外是興趣。雖然教書一開始對我而言並不是一種興趣,但卻是做起來很輕鬆的一件事。我可以很輕易地把這份工作做好,但是我越來越能體會,並享受在學生給我的回饋與他們成長的樂趣中,我也因此發現自己已經找到了生命中的定位。
 

現在回頭看所走過的路程,覺得學到最寶貴的功課是什麼?

I:我曾經認為找對象要找和自己水平相當的,但這樣的價值觀並沒有讓感情成功開花結果,所以一開始認識我先生時,即使他的經濟狀況並不好,但從談吐之間我發現他很真誠、心地很善良,我就決定放下手上的「Check List」,先認識看看再說;當我把這些條件放掉後,才有機會從這個人的本質去認識他。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你也敢賭。其實這不是敢不敢賭的問題,而是我看見他願意負責任的特質,也看見他很努力,而且結婚後他也真的成為更加有責任感的人。

在自己的夢想方面,也是因為前期有努力打拼,所以當結婚、生小孩後,我比較不用擔心自己的夢想怎麼辦?我現在還是在我的夢想中,而且有一個終極目標在明年7月即將實現,就是我們約書亞樂團的全創作專輯!
 

哪些信息、或是經文、或是誰的分享,特別幫助你看待自己合乎中道?

N:很常有人引用聖經說「那人獨居不好」,我就會懷疑是否自己正走在不被神祝福的道路上?加上教會牧師分享也常說:「神看重的是我們的品格,不是我們的舒適。」以前聽到這些我會有種被定罪的感覺,是不是我太注重自己的舒適了? 

有一次我聽黃國倫牧師分享,「那人獨居不好」其實指的是亞當、是指弟兄,我就還滿釋懷的,一方面是知道我的獨身並不是那麼不合神心意的事;另一方面也知道說,神看重我們的品格,但除了婚姻以外,在工作中、在和朋友、和自己的父母相處中,都還是有機會被磨塑品格,所以我就從這些被定罪的感覺中得到很大的釋放。
 

在這幾年間,覺得自己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I:以前的世界裡面只有自己,我不用顧慮太多,只要把自己照顧好就好。結婚後,一開始還有點不習慣,總覺得家裡怎麼多了一個人?回家一開門看到先生還會嚇一跳!所以為什麼要放婚紗照?就是要提醒自己「我已經結婚了!」
 

從適應兩人世界,繼續擴張迎接一家三口的新組合


隨著小孩出生,那又是另外一個等級,因為好像永遠有一個人黏著你、需要你,而你一年365天都沒有下班的時候。就連前陣子我跟著約書亞樂團有一個寫歌退修會,人都到沖繩了,只要時間一到,我彷彿還是可以聽見孩子的聲音。
曾經我是個很自我的人,從一個人到生命中多一個和你肩併肩的人,再進一步是有個小生命黏著你,過程中我真的就學習放下、學習為所愛的人犧牲。但也是因為單身的時候把握機會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所以即使現在必須有所犧牲,也沒有什麼遺憾。題外話,在ID課程之後,我發現自己很希望能幫助已婚的婦女找到自己的方向,不會因為照顧家庭而失去夢想。

N:以前的我,只要一有事情就會到處打電話找人說,其實當下我也不是真的想要尋求幫助,就只是想要發洩而已,所以之前我很常打給之前的小組長;你可以開玩笑說是回報率很高,但換個角度來看,其實就是自己沒有辦法處理情緒和面對當下的狀況。

所以有一次小組長就跟我說,當你心中有一些疑惑時,應該要先聽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以及聆聽神的聲音;當你一直在其他人身上找解答、想要填滿裡面的空虛時,心裡反而永遠不會滿足。從那時候我就開始學習,有問題時先安靜下來想想看,我做對的、做錯的、可以改進的地方有哪些,然後求聖靈光照我。

 

對於尚未踏入婚姻的姊妹,有什麼鼓勵呢?

I:不要失去盼望,不要把自己看小了,然後要不斷讓自己更進步,千萬不要因為過去失敗的經歷,就對這個社會、或是對任何人存有苦毒;要不斷相信、心中還是要有盼望。

N:一般人想到單身會遇到最大的問題也許是「孤單」,剛好最近我在翻譯凱什‧盧納(Cash Luna)牧師的書,裡面講到當一個人說「我很孤單」,這是會讓神很傷心的一句話,因為神已經應許差派聖靈保惠師、也應許會與我們同在,可是你依然覺得自己是孤獨的,這不是很衝突嗎?

也是在翻譯的過程中,我才明白為什麼現在我可以享受長時間的獨處,即便是晚上在家休息、看電視、或是讀經禱告敬拜,都會覺得心裡很被滿足,不需要刻意安排滿滿的活動,其實就是我的心已經被填滿了。

另外無論單身與否,我覺得都要很誠實的面對自己,因為我們都想要呈現自己好的一面,但是卻未必是真實的光景;另一種則是追求別人的夢想,想要擁有令人羨慕的生活方式,卻忽略了自己裡面真正需要要的,即便達到目標,空虛感也未必能被滿足。所以擁抱真實的自己很重要,就算過程很痛,但唯有赤裸誠實地面對現階段的光景,才有辦法成長;而當我們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也對神有信心,知道一切都在神的手中時。我們比較不會被外界的壓力影響動搖。

我也曾經營造出自己過得很好的假象,但在一次的崇拜中神就提醒我:我只有打開一個房間讓祂進去看,但是其他很不堪的房間我是關起來的。神很溫柔的問我:妳願意讓我進去陪妳打掃每一個房間嗎?當下我就大哭,因為我其實知道這一點,只是不想面對而已。但是我相信當妳願意打開那些很不願意面對的房間,讓神清理的時候,妳的生命會不再一樣。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1期P.28-P.31】
 

1,24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流行|用畫畫來「說話」 自由繪畫的療癒

68文|FIFI 圖|FIFI在畫畫之於我,是表達出內心感受的重要管道,就像是鄧不利多用魔法棒抽出腦中一絲一絲的思緒一般,畫畫也幫助我把許多難以言說的狀態「話」出。我相信自由繪畫所帶來的療癒,以及在畫中與內心相遇的悸動;雖然我沒有學過畫畫,但我喜歡也嘗試用畫來說話。關於先知性繪畫,對我而言帶出的是極深的療癒,能夠享受在天父親密的愛中與祂同工,成為祂愛的信差,讓每個祂所創造並深愛的兒女感受到父親深刻的愛與顧念。

「回家了」

這是我第一幅創作,也是關於我成為基督徒後,最真實的感受。這個家就是天父的擁抱,透過耶穌,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帶著我回到天父的懷抱裡。這裡有完全的瞭解、接納、與愛;這也是我一直在尋找及渴望的『完全』。一直以來,我總有個渴望,會有一個人完全了解我、將焦點完全放在我身上,當我心情不好或是卡住時,他會默默發現,然後走過來我身邊,在我身旁坐下,我們肩並著肩,不需要多餘的言語,但是我知道自己被愛、被在乎。當然,我一直失望。直到成為基督徒後的某一天,我再度想起這個內心深層的畫面,這不就是耶穌嗎?我在等待與渴望的完美關係,就是耶穌,唯有祂可以完全的滿足我。也許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份真實的空缺,或者說是饑餓與不滿足,像黑洞一般。我很真實的在天父的懷抱中,感受到祂的愛不斷不斷地充滿這黑洞。不是透過表現或成功來賺取這份愛;單單就因為我是我,祂就以無條件的愛來愛我;因為回家,領受了這份完全的愛,幫助我更勇敢地找回並活出真正的自己,也有個極深的後盾來面對真實卻不完美的世界。這幅畫即是來自天父極深愛的保證,祂要作我們永遠的靠山。每次當我們願意轉向及尋求祂,即可感受到專屬於自己的這份永恆,在祂羽翼裡安息、在浩瀚無邊中得到保護。
「因為,上帝所賜給我們的靈不使我們膽怯;相反地,祂的靈會使我們充滿力量、愛心,和心靈健全。」提摩太後書1:7
創作後我腦出浮出這段文字:”The closer to Me you grow, the more fully you become your true self – the one I designed you to be.”; “Enjoy the adventure of finding yourself through losing yourself in Me.”我想這是段蛻變之旅,相當不容易,卻也格外珍貴,並且充滿祂的應許。我相信,關於個人內在的每個特質,最早時都是正向的;大多在長大中被擠壓而有些歪斜,但它們仍值得被尊敬。值得被慢慢看見、找到,並和它和解;也允許過程中那些衝突與掙扎的存在。或許在這蛻變的旅程中,會有一段時間像是待在蛹裡,猶如蜷伏冬眠一般,亦有渴望掙脫而帶出的掙扎。從種子生長也可以明白,在長大茁壯之前,種子需先埋於土裡,在過程中脫去舊皮而長出新芽;在沉寂裡,ㄧ層層脫去老我,渴望更屬神的生命在我裡面長成。真的需要緊繫盼望,看著種子包所結出的果實及樹木,而不是種子及醜醜髒髒又不可愛的老皮。
「蛻變」
關於蝴蝶破繭的掙扎,雖然漫長又痛苦,但也唯有如此,才能將自己的體液ㄧ點一點擠到翅膀,完成羽化。一把剪刀幫忙把蛹剪開,蝴蝶的雙翅反而無法展翅,只能無力爬行。很多時候會好想跳過黑暗與撞牆期,直接穿越困頓、夢想成真;但你願意相信嗎?這掙扎的漫長歷程,是鍛鍊我們得以承擔夢想的重量、承受飛翔的考驗。無論現在你正處於哪個階段,皆是深具意義且重要的歷程,都請不要放棄或自貶;即便是展翅的蝴蝶,也請不要擔憂如此時日的長短,因為此刻即是珍貴的永恆,傳承是極美麗的延續,而你也正在這之中。祂真的都看顧、陪伴與理解著我們,在這旅途中。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3期P.68-69】

3,205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