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兩代同心建造─傳承的奧秘

p30

文-靈糧生命培訓學院院長 周巽正牧師

在生產線的文化中,講求紀律和規則,然而這只是一個起頭,如果要能夠做更大的事情,就需要轉換到研發部的文化中,信任對方、鼓勵對方發揮創意,即使在嘗試的過程中可能會跌倒失敗,內在的生命光景會顯明出來,然而神的話語能夠修剪生命,並且使生命更加成熟─這些正是耶穌當年所做的。
耶穌在地上三年半的服事當中,從呼召門徒那一刻開始,就開始了傳承;祂不只是做傳承的預備,更是在做傳承的工作。
耶穌傳承的方式,不只是讓門徒複製祂所做過的事情,而是渴望他們能做更大的事;我們對於傳承的定義,是否和耶穌所想的相同呢?

傳承的目的其實很簡單,耶穌在約翰福音十四章12節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耶穌不只是要門徒複製祂所做過的事,而是做更大的事。同樣的思維帶到教會中,在門徒訓練的關係中,我們該怎麼做、創造什麼樣的文化,以孕育塑造出能夠「做更大事」的下一代?

生產線與研發部 兩種不同氛圍的門訓文化

在談傳承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兩種截然不同的門訓文化:一是生產線模式的文化,另一則是研發部模式的文化。在生產線文化中,講求零失誤率,對犯錯難以容忍;在這樣的氛圍下,也不鼓勵個人有創意或是自己的想法。在生產線上的人們往往被要求照著一個模組作業;而管理生產線者則通常認為,假如不會我可以教你做,但別費心去想其他的方式。在這樣的文化中,完全的順服常被視為是最重要的品格。

研發部文化則與前者完全不同,新的科技研發,往往需要透過不斷的實驗,在過程中可能會經歷失敗;但在研發部文化的氛圍中,卻將失敗視之為重要的經驗。他們鼓勵將任何新的想法付諸嘗試,而在嘗試的過程中,就能進一步知道想法是否可行,再從研究中重新擬定新的方向;他們傾向從錯誤中尋找可行的方式與解答。

青年牧區其實走過很長一段的生產線文化。十多年前,當我剛從國外回到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開始操練講道服事時,我會觀察巽光牧師如何預備;巽光牧師喜歡準備講義讓弟兄姊妹填空,對他來說這是非常棒的方法,填空中的詞句都是他認為重要的;我一度也嘗試用同樣的方式,但是當我看講章時會覺得每句話都很重要,不曉得該如何挖填空格,後來碰到更大的問題是,每當我講完道,會有許多的填空沒有講到,因此常會有人來詢問空格要填什麼?後來我就不再讓弟兄姊妹填空,因為這個模式並不適合我。感謝神,在嘗試的過程中,慢慢的我們會發現到底什麼方法適合我們。

在生產線的思維下,會產出一模一樣的產品、帶出做相同事的人;複製既有的模式,對於剛開始要進入門徒訓練的關係中是很好的開頭,但如果要做更大的事,就必須開始切換到研發部的文化中,學習幫助弟兄姊妹不斷的去嘗試,找著神在他生命當中的呼召,在失敗挫敗當中繼續堅持跨越,使信心不斷的成長。

傳承的要素:多結果子與一顆受教的心

耶穌是怎麼帶門徒的呢?祂怎麼訓練及傳承,將門徒從原本的不開竅,塑造成一批翻天覆地、改變世界的人?

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現在你們因我講給你們的道,已經乾淨了。
約15:1-3
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
約15:8
在這段經文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觀念是「結果子」,我們結果子是為了榮耀神;當你還認為自己不夠、不足以為神所使用的時候,在聖經中卻說凡不結果子的會被剪去,凡不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為的是更乾淨,能結更多的果子,直到我們可以做比主更大的事。

門訓的過程,就從修理乾淨開始,但也可以說修理是結果子的賞賜。神會修理我們的生命與品格,當結果子多了,我們也許漸漸開始覺得,果子是屬於我們的成功、我們的努力,此時神又會開始修剪我們生命,好使我們能夠承載更多、結更多的果子,有一天我們能做更大的事。透過多結果子神樂意祝福我們的生命,但在過程當中,我們必須願意被神做生命的修整。

我們很容易誤以為修理帶有處罰的意味,然而耶穌說的是 :「現在你們因我講給你們的道,已經乾淨了。」生命被修剪的關鍵,其實是聆聽耶穌的話語,這也代表我們必須有一顆願意受教的心;一顆受教的心會結出更多果子,並且使果子長存。當神對我們的生命說話,或是透過聖靈、屬靈同伴、講道等各種方式說話,而我們也願意敞開心謙卑受教,那當下我們就「乾淨了」,慢慢的我們會發現,修理真的會成為生命的賞賜,並且是一個能夠開心擁抱的生命過程,並且更多結果子。

不是規定該怎麼做 而是差派出去

在路加福音第九章第1-6節中記載著,耶穌把門徒們找來,先給了他們能力與權柄,使他們能夠醫治疾病與制服一切的鬼,差遣他們走遍各鄉傳講福音、醫治病人,然後才進一步吩咐他們不要帶拐杖和口袋等細節。我們可以想像耶穌在這邊進行的是生產線上的教導,但也僅止於賦予門徒權柄能力,並吩咐他們不要帶東西而已。

第5節開始,耶穌告訴門徒:「凡不接待你們的,你們離開那城的時候,要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見證他們的不是。」耶穌直接賦予門徒審判的權柄,縱使這些門徒們生命還不是很成熟,但耶穌卻給予他們信任,把祂的名、能力、權柄都給了門徒,這就是耶穌傳承的方式。從這裡,耶穌開始了祂的研發部,祂沒有再特別吩咐們徒們「該怎麼做」,就差派他們出去了。

因此第6節我們可以看到,門徒走遍了各鄉,宣傳福音、到處治病,而且每個門徒為人服事禱告的方式皆不同,但重點是,當他們走到那地,奉主耶穌的名事情就發生了,手按病人,病就好了,傳福音給人,人就相信了。

門徒們所要學的功課,並沒有在被差派出去之後就結束,反之,在研發部的氛圍他們內心的光景逐漸顯露出來,而耶穌則持續修剪他們的生命。

三個問題之一:誰為大?

門徒中間起了議論,誰將為大。耶穌看出他們心中的議論,就領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自己旁邊,對他們說:凡為我名接待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你們中間最小的,他便為大。
路9:46-48
在跟隨耶穌之前,門徒們的自我形象是自卑的,也許他們根本沒有渴望過自己能成為偉大的人,但是當耶穌差派他們出去,隨著神蹟奇事一件件發生,他們的自我形象逐漸開始膨脹,於是耶穌開始修剪了他們;祂並沒有責備門徒渴望為大心,而是教導他們,真正的偉大不是站在台上、或在一個可以管轄眾人的位置,而是能作眾人的僕人。耶穌在受苦受難之前,更透過為門徒們洗腳,將祂的生命中的偉大彰顯出來。

三個問題之二:誰是自己人?

約翰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我們 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與我們一同跟從你。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
路9:49
另外一層的問題是,門徒們開始區分誰是自己人;耶穌「修剪」了約翰的想法,並放下一個更重要的觀念:合一。同樣的情形也可能發生在教會中,然而神的國度比我們想像中大更多,神也在教導我們不要區分彼此。

三個問題之三:真實的生命光景浮現

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便打發使者在他前頭走。他們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個村莊,要為他預備。那裡的人不接待他,因他面向耶路撒冷去。他的門徒雅各、約翰看見了,就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像以利亞所做的嗎?耶穌轉身責備兩個門徒,說:你們的心如何,你們並不知道。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說著就往別的村莊去了。
路9:51-56
當撒瑪利亞村莊不接待耶穌時,門徒的反應及回答,相信令我們都感到些許不可思議,然而這正是在研發部文化中可能發生的事情,人們生命中的光景會顯露出來,然而耶穌沒有因此收回賦予他們的權柄能力,而是持續修剪他們的生命。

在生產線上,我們往往被要求要有「該有的樣子」,而不敢嶄露內心負面的一面,然而在研發部的文化中,人們卻會受到鼓勵開始勇於表達想法──即使不見得都是正確的,神就修剪我們的生命。生命的修剪絕對是需要經歷的,但為了修剪而修剪,而是使我們能更多結果子。

聖經新約中,研發部文化的代表人物非巴拿巴莫屬,沒有他,也許就沒有使徒保羅;而縱使是軟弱失敗的馬可,巴拿巴也因為看見他裡面的呼召,而願意再次給他機會。

巴拿巴的研發部傳承典範

另外一個傳承的典範,是在新約裡的巴拿巴、保羅與馬可。當保羅重生得救後,沒有人敢接待他,巴拿巴卻把他帶到其他的使徒們當中,甚至後來當使徒們請保羅回去時,巴拿巴也沒有忘卻保羅,並帶他到安提阿一起服事,我們也可以說,沒有巴拿巴就不會有保羅。

後來在使徒行傳中,保羅與巴拿巴他們第二次宣教旅行時遇到很大的衝突,起因是馬可;馬可曾經在一次宣教旅行的的途中臨陣脫逃,保羅因此不願帶他同行,然而巴拿巴看見神放在馬可裡面的呼召,願意給他一個機會,最後為了挽回馬可,巴拿巴甚至願意犧牲與保羅之間的關係,於是保羅和西拉、巴拿巴帶著馬可,從此分兩條路行。

在後來的篇章中,雖然巴拿巴的名字不見蹤影,但是他的影響力卻延續至今─現在我們仍能夠讀到由馬可所寫的馬可福音。巴拿巴是一個活在研發部文化裡面的人,他沒有因為馬可的失敗就否決他,而是看見他裡面的那份呼召與恩賜,走進他的生命中陪伴他成長,如同當年他看見神放在保羅裡面的呼召而去找他回來一樣。

生產線的文化追求要帶領出最多的人,但研發部文化卻看重幫助人開啟夢想、遇見命定並且做大夢,傳承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難、那麼遙遠。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7期P.30-33】

2,408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信息|天國文化的門徒訓練

p26

文-Asia for JESUS 副執行長暨媒體藝術總監  晏信中牧師

成為門徒是需要付上代價的,他們不只是享受在信息的激勵、享受在教會的關懷中,而是願意將耶穌的心放在自己的想法之前,一次次降服於神。
在天國文化中,標準從來沒有改變過,十字架的信息也永遠不會被取代,卻讓我們多了學習在愛中講出標準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耶穌在祂服事的三年半過程中,帶著十二個門徒同行,然而即使讀完了四福音書,我們恐怕還是很難理解,耶穌在經過了一整夜的禱告後,怎麼還是選擇了這十二位既不開竅又缺乏信心的人當門徒?但是事實上,最終也是這十二個人,徹底地翻轉了整個羅馬帝國;到今天,你甚至可以說他們翻轉了全世界!而在耶穌復活後,要回到天父那裡之際,祂吩咐這十二位門徒們一段話,後來我們將之稱為「大使命」。

門徒就是願意付上代價來學習耶穌樣式的人。他們不只是來領受耶穌的好處,也要學習耶穌願意把自己給出去的精神。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太28:19~20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使萬民做耶穌的門徒。但是我們需要先要確認的:我們是門徒嗎?

信徒、門徒大不同 差別在是否願意付上代價
而在耶穌的時代,所有跟隨祂的人,就能夠被稱為門徒嗎?NO,如同那五千個聽耶穌講道的人,他們親眼看見耶穌所帶出的神蹟奇事,但充其量他們只能被稱為信徒而已。

信徒是沒有付上代價的,他們可能是來看熱鬧,或者只是單純覺得耶穌的教導很棒,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付上代價;就好像今天教會裡面,許多人只想要享受信息的激勵、享受來自於人的關愛及幫助,但卻從不願意為耶穌付上任何代價。

而另一群真正要去餵飽那五千人,真正願意接受信心挑戰、及真正要去辛苦善後的是誰?就是被稱為門徒的那一些人,他們是在實戰當中學習出來的。

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8:29)

門徒就是願意付上代價來學習耶穌樣式的人。他們不只是來領受耶穌的好處,也要學習耶穌願意把自己給出去的精神,讓耶穌成為他們生命中的標準。在做任何的事情前,他們都要想耶穌會怎麼做?W.W.J.D.(What Would Jesus Do)?

通常在受洗時,牧師一定會問:「你是否願意接受耶穌基督成為你個人的救主及生命的主?」成為我們個人的救主,意味著使我們白白地得生命,然而成為我們生命的主,卻代表著願意以祂的標準來活,這當中包含了整個生命的主權。因此耶穌才會說:「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7)。

背起十字架,指得是當我們所想的和主所想的不一樣時,我們仍決定放下自己的想法。但有時候我們卻會發現,為什麼我們不再是這個世上的光及鹽了?因為當我們漸漸變得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非關心神所愛及所要的,自然就會回到這個世界的標準。

捨棄掌控 天國文化是在愛中講求標準

特別當我們在傳講天國文化的時候, 很多人以為這個文化會使我們開始失去標準。比方說有一年青年牧區的聖誕節戲劇, 講到青少年因婚前性行為而懷孕,而在劇中一直強調為父的愛能包容他們所犯的錯,並強調生命的可貴,以至於有些人開始質疑,是否牧區也降低標準,認為婚前性行為也沒關係了?

有一些人會錯誤的解讀說,反正天國文化講的就是心與心的相連, 所以人人都來做好人就好; 既然父神是永遠良善的,祂會包容這一切的。若這也是你的想法,那麼也許你對天國文化仍是一知半解,因為教會永遠都不能、也不會喪失耶穌的標準,不然舊約也沒有存在的必要。

神沒有拿走聖經中的舊約,就是要提醒我們,一切的罪最終都是要付上代價。即使在新約中,耶穌的死已經為你我付上了代價,但是我們仍要問自己,我有住在耶穌的裡面嗎?單是受洗並不代表我們一直住在耶穌裡面,而是悔改使我們繼續住在耶穌裡面。

當我們強調標準的同時,我們也要查驗背後的動機是否出於愛;我們是在愛中說出標準,而不是用標準來掌控人。

標準從來沒有改變過。所以天國文化到底教導了我們什麼呢?就是當我們強調標準的同時,我們也要查驗背後的動機是否出於愛;我們是在愛中說出標準,而不是用標準來掌控人。十字架的信息永遠不會、也不能被取代,因為降服於神正是天國文化的根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效法耶穌,背起自己的十字架,這就是基督徒成為門徒的關鍵了。

保羅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意思就是你們要跟隨我,如同我跟隨耶穌一樣;又或者是你們要做我的門徒,如同我做耶穌的門徒一樣」。保羅說出這麼直接又有魄力的話,難道他已經跟耶穌一樣了嗎?已經是完全人了嗎?答案仍是:「No」,這句話並不表示他已經有足夠的力量來效法基督;保羅和你我一樣有自己的軟弱,而他也非常清楚這點,所以他說:「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羅7:18、19)

因此,保羅說:「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7:24)保羅所講的話讓我們了解到,他並不是完全的;然而從聖經裡所有關於保羅的記載,以及他所寫的書信中,我們仍可以清楚看出他是真正背起十字架、學習耶穌樣式、願意不斷破碎自己的真門徒,他的生命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跟從的!

門徒訓練──鍛鍊生命態度及身量

我們往往以為,門徒訓練就是有問題的時候來問解答,難過的時候來找安慰,這些都只是門訓的一部份,而且還是偏於輔導及教導的部份。門徒訓練最重要的精髓,是學習生命的態度及身量!比方說,我在周牧師身上學習到偉大的心胸及合一,在巽光牧師身上學習更高的眼界,不一樣的看見,使我的生命更加成熟,學習調整生命的韻律,使我不像以前一樣常常會失腳或burn out;而在腓力牧師身上,我則學習對神的謙卑所帶出的信心及勇敢,這些都讓我佩服不已。

因著他們願意破碎自己效法耶穌,所以他們都特別彰顯出耶穌的其中幾個重要的樣式,好讓我們可以學習。之所以強調是「幾個重要的樣式」,是因為他們都還不是完全的耶穌樣式,就如同保羅一樣,他也還不是耶穌完全的樣式,只是因著他們努力學習,以至於他們已經擁有一部份成熟如同耶穌的樣式,而這些人就是我們當效法的對象。因此他們都有資格對我們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

而領受兒子的靈則使我們願意謙卑學習,看見神擺在我們前面的榜樣,我們就快跑跟隨;神絕對不會只擺一個人在我們的前面,祂會擺下在我們生命不同階段中能夠幫助我們成長突破的人!

向可見的榜樣學習

祂要你看見祂把一切豐富的資產放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甚至是不同教會的當中!

每一個要成為門訓者的人,都必須先要成為門徒。曾經有人挑戰地問說:「那麼周神助牧師是誰遮蓋的?他是誰的門徒?」我相信對方若曾經認真聽周牧師講道,他就會知道,在周牧師生命的不同階段中,都有清楚效法的對象及遮蓋他的人;即使到今天,你仍會聽到周牧師說,他怎麼樣在慕約翰牧師身上學習到祭壇、怎麼在戴冕恩牧師身上學到合一。在周神助牧師身上的這兩大標誌,其實都是他學習成為學生,最重要的證據。

成為門徒是一輩子的事。你可能會懷疑:「既然人都不完全,那為什麼要跟他們學?直接跟耶穌學就好。」這個論點聽起來很屬靈、也沒什麼不對,然而神的心意卻是要傳承。

這代要對那代頌讚你的作為,也要傳揚你的大能。
詩145:4
耶穌是可以直接向我們顯現的,但是大部份的時間祂要我們學習謙卑、學習合一。祂要你看見祂把一切豐富的資產放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甚至是不同教會的當中!

這些人實際活在我們面前,看得到、也觸摸得到的,不需要我們憑空想像,而且他們也曾與面臨過相同的環境及挑戰,並且選擇活出耶穌的樣式,因此當我們向他們學習,我們的生命就擁有了這份經驗值,可以活出這樣的成熟度。

所以我們絕對是要跟隨耶穌的,而神還是會擺下比我們成熟的基督徒榜樣,好使我們可以效法他們;這就是門徒訓練,這就是一代一代的傳承。

天國文化當中的尊榮,就是要我們認出人裡面從神而來的寶藏,因此我們自然而然會流露出「看別人比自己強」的生命。也唯有這樣的生命,才能真實的帶出影響力,使我們周圍的人更加願意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使這在地如在天的天國文化,能自由的被釋放在全地上。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7期P.26-29】

2,268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信息|成為使徒性的教會

p22

文-約書亞樂團團長 周巽光牧師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主禱文正是一個使徒性的禱告,讓這地、這個城市、這個國家像天堂一樣!使徒不只是建造教會的人,使徒更是轉化文化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使徒性的教會能夠轉化城市和國家!
不久前我們談到神的國與聖靈之間的關係,因為我們渴望轉化不只是一個口號,更是我們可以倚靠聖靈去成就的事。例如過去一季,當我在教導整個牧區有關聖靈的事時,我自己對聖靈也越來越敏銳和敞開,常常覺得自己就像聖靈偵測器。每一次講道,聖靈都啟示先知性的話語,使得聚會能夠有突破的關鍵,而我就是憑信心做聖靈要我做的,現場的屬靈氣氛也因而改變。
我們在哪個地方或領域中順服聖靈的帶領,那裡就會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的降臨。
事實上,我們願意讓聖靈在我們當中作主的程度有多少,耶穌才能在我們當中有多少的主權。因為神的國(Kingdom)講到的兩個重點就是:1.這個國度的君王耶穌,以及2.耶穌的統管和權柄。我們需要了解神的國和聖靈之間的關係:耶穌基督掌權的領域(神的國)就是在神的靈彰顯祂主權同在的領域中。這是為什麼聖經說:主的靈在哪裡,哪裡就有自由!那麼聖靈在哪裡彰顯祂主權的同在呢?當我們在哪個地方或領域中順服聖靈的帶領,那裡就會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的降臨。

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在聖靈裡的公義、和平和喜樂!
羅14:17(英文翻譯)
所以神的國是在聖靈裡,聖靈與在神國度中的生活是分不開的!這也是為什麼除非我們認識聖靈、被聖靈充滿、學習怎樣與聖靈同行和同工,並且操練被聖靈引導的生活,不然我們無法看見神的國透過我們大有能力的彰顯在地上。所以當我們講到新國度生活的時候,我們講到的不但是屬神國度子民的價值觀,也是講到在聖靈裡生活的方式。

所以,當講到神國度的生活時,我們必須瞭解使徒性教會和神國度之間的關係。因為一個使徒性教會,正是一群以國度生活為導向的基督徒所組成的。所以當教會不斷的在講使徒性教會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瞭解那所代表的是什麼,並且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要的關係。

1.使徒性教會的啟示。約5章中的畢士大池所預表的是教會時期,五個廊子代表的是五重職分。當五重職分興起,並且匯成一池時,他們就與天堂連成一線,而天使就被差遣下來幫助我們。人來了就被天堂觸摸而得到醫治,而神蹟奇事是在這裡發生的!

畢士大池所預表的教會時期。你需要醫治、輔導、被餵養、要得救、要遇見神,你需要來到教會!整個中心的觀念:到底我們要怎樣把人帶進教會?但接下來我們要從教會時期進入到使徒時期。因為神不再只是對教會有興趣,神對轉化國家和社會更有興趣!

離教會越遠,神蹟奇事就越大、越有能力!以西結的河流預表了人們不再只是來到教會,而是人們要成為教會!

神卻說:我們要從畢士大池進到以西結的河流:使徒性的教會!(結47章)。這告訴我們雖然門是關著的(不是完全的復興),但教會四面的圍牆內仍舊有極其榮耀的事在發生,因為水是從聖殿中流出來的。而以西結拿著準繩往東走了一千肘,水到腳踝。再往前走了一千肘,水到膝蓋。再往前走了一千肘,水到腰間。再往前走了一千肘,水就漫過全身。這比喻告訴我們:離教會越遠,神蹟奇事就越大、越有能力!以西結的河流預表了人們不再只是來到教會,而是人們要成為教會!所以每個週末,就會變成聖靈大能的裝備中心:

不再是你需要得救,你要來到教會;而是你需要得救,教會來了!你需要醫治、趕鬼,沒關係,因為神的國在我裡面!神的國(會透過我)臨到你,因為祂在我身邊!整個觀念要改變:不再是怎樣把神帶進來,而是把人差派出去!

2.使徒性教會的主角。 (耶穌)就對他們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禱告)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路10:2)你知道你就是耶穌禱告的答案嗎?神已經預備你來成為耶穌禱告的答案!你知道「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已經不正確了嗎? 若還是這樣,代表我們並不相信神會垂聽禱告!因為我相信當耶穌這樣禱告時,莊稼就變成了工人!

我相信在一個使徒性教會中,五重職分不是重點,重點是在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我相信在一個使徒性教會中,五重職分不是重點,重點是在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但7:27說到,國度、權柄、和天下諸國的大權、必賜給至高者的聖徒.他的國是永遠的、一切掌權的都必事奉他、順從他。這裡並沒有說是給使徒或先知,而是賜給聖徒!聖徒才是真正上場的球員,五重職分不過是教練團、隊醫和裝備管理人員。這是為什麼聖經說: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因為使徒和先知是聖徒運動的根基,整個目的是要成全聖徒,因為正是聖徒要承接神的國、帶出神的國在地上!所有的權柄都在聖徒身上!

隨走隨傳、說、天國近了。醫治病人、叫死人復活、叫長大痳瘋的潔淨、把鬼趕出去.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
太10:7
當一個聖徒行在神蹟奇事時(英譯Signs and Wonders)那就代表著一個指標、記號:神的國近了、它已經臨到。當聖靈透過我們使一個人得醫治或把鬼從他身上趕出去,就是代表天國從幔子後面伸出手來觸摸那個人的生命,使他經歷到從另一個世界而來的能力,而這個人就能夠做一個決定,進到幔內,也就是神的國度!身為一個基督徒,我相信我們可以做的比任何的公益團体還要更多!因為我相信人們不只是需要幫助而已,他們需要經歷一股超自然的力量把他們拉進入神的國! 而聖徒正是被差派進到這個世界來釋放這個更高、更榮耀的屬天領域,來衝擊著我們屬地的環境!

3.使徒性教會的功能。這些跟隨耶穌的門徒,當他們從學習者要成為領袖時,耶穌便稱他們為「使徒」。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使徒」是他們敵人的名字!

當時羅馬帝國不斷的征服許多土地和國家,他們征服了一個城市之後,又繼續去征服下一個城市。但是他們發現隔了一段時間,當他們又回到那個城市時,它又變回了原先的樣子! 他們就想說:如果是這樣,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征服這些城市?我們應該要轉化他們的文化成為我們的文化,讓他們照著我們羅馬人方式去做才對!

所以後來當羅馬帝國征服一個城市之後,他們就從國中派一些使者和代表來轉化那個城市的文化成為羅馬的文化,並且指派一個將軍來帶領這些使者、當然也包含了駐地的軍隊。 這些使者中有教師、哲學家等等各種不同專業的人,他們教導和統治當地的百姓如何按照羅馬人的方式生活,而所指派的那個將軍的頭銜就是「使徒」。

所以耶穌對門徒說:「你們知道那些你們最討厭的使徒,老是要改變我們猶太人的文化,要我們猶太人按照羅馬人的方式做事和生活…讓我告訴你,同樣的,你們也是我的使徒!」接著耶穌教導他們如何做使徒性的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主禱文正是一個使徒性的禱告,讓這地、這個城市、這個國家像天堂一樣!使徒不只是建造教會的人,使徒更是轉化文化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使徒性的教會能夠轉化城市和國家!例如,當尼布甲尼沙王攻破耶路撒冷、毀壞聖殿時,他擄走了四個男孩,把他們的父母都殺死,把他們帶到了巴比倫。很有意思的是他以為是他擄掠了這四個男孩,但事實上是他被這四個男孩所擄掠。因為當他的國遇到在這四個男孩裡面,那一個更高、更強的的國度時,神的能力就一點一滴地透過他們所說的話、所活出的生命、所行的神蹟奇事,將巴比倫帝國漸漸的轉化而消失!這就是擄錯人的下場!你以為你只是一個老師、業務或企畫,其實你是一個特務,被差遣到一個領域中來除滅魔鬼的工作!

4.使徒性教會的生活方式。腓3:20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腓立比是一個隸屬羅馬帝國、卻位在馬其頓的城市。腓立比人享受著羅馬帝國的文化、統治和保護,但是卻住在馬其頓。所以他們完全可以瞭解保羅所描述成為另一個世界的國民。保羅所說的,不是有一天會上天堂,而是現在在地上就能活出天國國民的生活。這代表我們擁有極大的特權在這世上代表天國,並且有責任將天堂顯明在這地上。

我們的身分如同天國的大使,身為大使,我們雖然活在一個世界中,但是卻代表著另一個世界。

我們的身分如同天國的大使,身為大使,我們雖然活在一個世界中,但是卻代表著另一個世界。大使館是一個國家在另一個國家所設立的總部,而大使和他的工作人員在此工作。當你走進大使館的大門,這裡正代表著大使館隸屬國家的領土。而這就和每一個信徒一樣,聖經應許:書1:3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

就像美國的大使一樣,他們的收入是按照他們本國的生活水平,不管他們被差派到什麼國家都獲得一樣收入。同樣的,天國的大使雖然活在這個世界,卻也是按照天國的經濟水平來生活,所有王的資源都在我們手中來執行祂的旨意。這是為什麼耶穌說:太6:25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喫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除非我們有大使的認知,不然我們不會明白耶穌所說的沒有憂慮的生活!

身為大使,我所代表國家的所有軍隊都由我來調度,為要幫助我執行王的命令。若是我在代表我國家的時候,我們生命受到威脅,我政府所有的軍力會進一切需要的力量來保護我、拯救我。讓我告訴你,天國的大軍也是一樣。來1:14天使豈不都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麼。整個屬天的軍隊都要為我們效力!

當我們的心態改變、擁有這種大使的認知,我們去到任何地方,我們都會提醒自己:雖然別人可能代表微軟、鴻海、台塑、宏碁…我卻是代表著另一個世界。當我們這樣操練的認知和原則時,會幫助我們有非常清楚的觀點和眼光,會從永恆的意義來看每一件所發生的事!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7期P.22-25】

1,702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見證|把天國文化搬回家之五

一間教會、或者一群基督徒開始能夠領受並活出天國文化,關鍵在於領袖,因為文化的轉變往往是由上往下。而經過10年,天國文化早已不再是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獨有的經驗,而是許多教會一起正在經歷的改變。

儘管在轉型過渡期所面臨的瓶頸不盡相同,然而多數牧者、領袖都在其中經歷神美好的心意,也在突破後更加渴望活出神國的文化。

p19a宜蘭基督長老教會/許弘恩牧師

改變從自己開始 讓關係更靠近

宜蘭基督長老教會許弘恩牧師,因著天國文化的教導,經歷了和父親之間關係的恢復,他說自己開始學習尊榮神量給父親生命的那一份,進而看見父親生命中許多美好的一面。而這個從心出發的尊榮,也進而影響了教會的青少年,開始學習敞開自己內心的軟弱,不只和輔導之間的關係大躍進,甚至在青少年族群彼此之間,也因著互相尊榮,關係更加坦承及真實。其中有一位學生,在聽完牧者的教導之後,開始主動在飯後幫忙洗碗─過去他在家中從來不洗碗的─而母親從旁觀察了一個月之後,肯定了他的改變而送他一支智慧型手機。「在牧區裡面這種因為尊榮父母,而得到智慧型手機的事情就不斷擴散開來,現在已經有6、7支了。」弘恩牧師所強調的,並非是因為尊榮而獲得嘉獎,而是因為願意從自己開始改變起,周遭的人往往能夠感受到這份不一樣。

p19b

台中忠孝路長老教會/王信德、張絢絢牧師夫婦

看重家庭與關係 服事更蒙福

與丈夫王信德牧師一起教會中事奉的張絢絢師母,分享到在天國文化中,最大的收穫是學習尊榮;從傳統的批判、檢測對方的文化中跳脫出來,她開始能欣賞與先生之間的差異。

過去夫妻兩人不懂得經營親子或夫妻之間的時間,也逐漸明白健康的家庭是一切根基,而願意花心思經營家庭,「雖然會花些時間,但是服事上並沒有虧損,反而是更加喜樂。」

在服事方面,信德牧師則提到,過去在「績效式」的想法中,總認為一段時間小組就應該要有增長,「要從1個、2個,成長到3個、5個。」但是天國文化卻帶來截然不同的思維,他開始用心關懷所牧養的族群。「他們真正的需要,而不是要成就我的『小組要成長、要擴張』的想法。」信德牧師開始將關係擺在最前面,透過深刻的談心,陪伴羊群面對生命中的軟弱,並一一為他們祝福。

p19c武昌教會/鄭博仁牧師

帶入愛的文化 關係更美好

鄭博仁牧師也分享到,當牧師和自己的孩子同時兼具家人與同工的關係,難免因為事工緣故,有時彼此關係有些緊張。但是當他看見周牧師與他的孩子(巽光牧師、巽正牧師),父子之間因著天國文化而更懂得天父的愛,並且彼此尊榮、彼此成全。當他試著將這股愛的文化帶入自己與孩子、同工的互動中,關係就不一樣了。同工們在小組、在牧養團契中,與弟兄姊妹的關係更加美好,甚至弟兄姊妹也更能發揮在屬靈裡面神所給的禮物。

p19e

FIGHT. K教會/張蒙恩牧師

先求神的國和義 讓神在其中動工

「天國文化是很重要的,因為耶穌來就是在傳講天國,也是實際活出了天國。」這個概念深植在張蒙恩牧師心中,也落實在他所牧養的教會中,他認為教會只要走在天國文化中,天父自然就在其中動工,牧者甚至不需要一個一個去「盯」會友。

「愛」也是蒙恩牧師在牧養教會時十分看重的,他相信當人們願意去愛時,各樣的果效自然就會出來,不僅限於傳福音、領人信主,年輕人也願意看重神所在乎的事情,包含在課業、或事業上的卓越。「上帝讓他們事半功倍,因為先求祂的國與祂的義。」

一位弟兄曾經為了拚事業,選擇和女友一起離開教會,而當事業、感情都面臨崩毀之際,他回過頭來向蒙恩牧師道歉並尋求協助,蒙恩牧師鼓勵他學習天國的法則,並且加入在小組探訪的行列中。

從那之後,這位弟兄的事業得到很大祝福,開的店獲得許多美食節目的採訪,最後也與女友成家、生子,他們的小組也持續增長,每次出遊甚至都需要租遊覽車。類似的見證層出不窮,只因為他們願意學習、跟隨聖經中神國度的法則。蒙恩牧師分享道:「天國文化,讓我們活出一個人該有的樣式。饒恕、誠信、分享、服務,這才是人跟人之間健康的互動方式。當我們跟隨上帝,上帝就會繼續做祂的事。」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7期P.19-21】

2,26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把天國文化搬回家之四│健康蒙福人生,不只落實,更要裝備

p17

兩股水流匯集 帶來健康教會的完整藍圖

「天國文化」也是重視內在健康的文化。巽光牧師曾分享道:「當我接觸到Bethel和Gateway教會,我看到天國文化如何滲透到一個教會每個會友的生活和生命中,從接觸他們的信息,到與他們同工的互動,都讓我看到在天國文化裡,他們的生命非常的健康、喜樂,」他相信,當會友能夠在對的文化中成長,神的教會自然就會剛強和榮上加榮,因為屬靈生命的體質健康,就是教會成長和蒙福的關鍵。

除了來自伯特利教會的系列教導,近幾年來,來自美國德州達拉斯Gateway教會的系列信息,也開始深深影響台灣眾教會Gateway教會在短短15年就增長到3萬多人規模,其主任牧師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 在被問到增長的秘訣時,據說只回答道:「沒什麼秘訣,應該是健康吧!」而神的家之所以興盛,也確實來自於健康的生命根基。

無論是《蒙福人生》、《盟福婚姻》甚至《蒙福教會》系列的書籍與相關教導,在在都是為了幫助弟兄姊妹,從聖經真理中領受由內而外的健康興盛。《蒙福人生》一書深刻剖析、講述有關什一及奉獻的信息,更祝福許多教會在財務上經歷自由與興盛。負責宜蘭芥菜種靈糧堂的張孟訓與吳鳳雪傳道夫婦,過去考慮到教會中許多弟兄姊妹都有負債等財物上的缺乏,以致較少在講台上鼓勵人人都要守什一,然而當他們接觸了蒙福人生的系列教導後,決心要帶領弟兄姊妹在財務上也謹守神國度的法則,而許多人在開始守什一後,不僅教會開始經歷財務上的興盛,這些弟兄姐妹也未曾面臨缺乏,甚至連負債的狀況都奇蹟般的改善。

「天國文化」與「蒙福」系列,這兩個分別來自伯特利教會與Gateway 教會的概念,先後大大祝福了許多教會,也讓走在天國文化中的青年牧區,更明白跟隨神的法則。巽光牧師形容:「這幾年影響我們最多的就是Bethel和Gateway,一個是神的殿,一個天的門…這兩股水流超級不同,八竿子不會打在一起,但卻因著神定意透過我們,也透過台灣和華人的教會來服事列國,神讓兩個不同的恩膏可以在我們中間匯成一股非常大的力量。」

10年經驗 彙整出合適東方文化的天國文化系統

從接觸天國文化到開始落實,至今已走過將近10個年頭。親身走過這一遭,巽光牧師等牧者越發確信這是正確的路,他們不但親身走過充滿未知的轉型過渡期,亦把這些從西方教會引入的嶄新思維,在以聖經真理為基礎的前提下不斷調整、融合,成為屬於華人東方文化所能夠接受的觀念。

這段期間,透過一場場特會,不斷、反覆的加深傳遞天國文化、尊榮、超自然、一路愛到底,甚至蒙福人生等觀念給眾教會與弟兄姐妹。但像這類短期、密集式的特會其果效仍有限,若要能夠改變教會的文化氛圍,仍必須從上開始做起。

巽光牧師號召了包含信中牧師、董佳音牧師在內等青年牧區的牧者,開始將這10年來充滿碰撞與探索的轉型經驗彙整起來,編寫成如「啟動天國人生」、「君尊的敬拜」、「蒙福人生」等裝備課程,之後更預備推出天國元素Elements」、「自由人生」等系列。這些裝備課程沒有特別的順序,而是從任何一個系列均可以入門,巽光牧師強調,因為「神的國是寬廣的」,這些課程就好比是一扇扇的門,無論你一開始是從哪一扇門走進去,將能夠更多認識神的心意。

而課程最終極的目標,也正是期望能夠幫助所有渴望走入天國文化的教會,從上到下開始經歷文化的轉變。當牧者與領袖能夠先明白自己在神心中的身分,並且與神連結,就能明白神對教會的心意,並且知道要將教會帶往何處,一起經歷轉型成為健康的教會。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7期P.17-18】

1,58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把天國文化搬回家之三│青年牧區落實天國文化的重要面向

p14

01 面質

釋放領袖回歸家庭 重新調整體質

為了能夠整體性的翻轉文化,首先必須從架構上做出改變。「天國文化」強調健康的家庭,而在青年牧區的社青區中,許多跟著牧區打仗很久、牧養小組多年的領袖,都已經陸續結婚生子,信中牧師深信對這些領袖而言,該是將重心放在家庭中的時候了,因此在第一年的整合期,他開始個別與這些領袖約談,「這不是一個懲罰,過去都認為『下來』是一個懲罰,但是現在告訴他們這叫做成全,目的是成全他現在生命中的需要,以及他家庭的需要。」因此一些已有家庭的資深小組長從原有的服事崗位上被釋放,年輕一代的領袖也開始陸續被成全、承接起責任。

架構改變了,體質的調整也同樣重要。在尊榮文化的教導之下,許多小組開始學習健康的「面質」技巧,強調以愛為出發點,誠實說出自己的感受,並且讓對方能夠了解自己,最後找到共識繼續往前走。

「當我們把這個文化教下去,開始產生了一個很大很大的效應,就是小組開始會吵架。」許多小組員開始會表達不同的意見,並且開始問小組長「為什麼?」巽光牧師就曾分享過:「當你走天國文化時,要付上的代價更大,以前你只要命令和要求就好,但是那真的不是神國度的方式。」

面對面接受挑戰 挑戰牧者領袖的生命

牧區剛開始教導關於「面質」的概念時,信中牧師坦言,自己也很常收到小組員、或是他所牧養的領袖群的挑戰,而他必須做出選擇─是要允許被冒犯的感覺存在、還是與這些所牧養的弟兄姐妹有健康、面對面的談話?「我不知道當我面對這麼大的面質跟冒犯,我可不可以心平氣和地表達清楚我的立場是什麼、我所相信的是什麼,而你可以不一定要聽我的。但如果你能夠懂我的心,我希望你能夠真實聽懂我內心所想表達的東西。」

在信中牧師直接牧養的小組中,曾經因為組員之間彼此不了解而產生小圈圈,他就帶著這30 人一起進行面質。「一開始我說,如果我出於愛的話,我會怎樣問問題,我讓對方了解我的心,了解為什麼對方會講出這樣的話,我也了解他的心。」當恐懼被挪去,在愛的氛圍中,每個小組員都輪流說出心中真正的感受或疑問,最後彼此擁抱、在哭泣中和好。小組沒有因為小圈圈而分裂,而是在健康的面質中,成為真正的一家人。而這樣的氛圍也逐漸在牧區中擴大,許多人生命被攪動,但是關係卻越見真實。

熬過了頭幾年的摸索與嘗試期,栽種許久的天國文化種子開始逐漸萌芽,青年牧區的逐漸有所改變,以往上對下的隔閡被打破,變成在尊榮中互相坦承、理解、敬重;即使人數增長仍然持續停滯,但巽光牧師等牧者們,依然繼續堅持著將「天國文化」落實在牧區中,等待甫發的新芽漸漸的成長穩固。

02 聖靈超自然運行而進入突破

讓聖靈走在前面 不怕打亂聚會流程

要進入到「天國文化」的氛圍,從講究制度的氛圍跳脫,並跟隨聖靈帶領是十分重要的─或者說,必須學習開始將主權歸還給神,並且順服於聖靈的引導。

場景同樣拉回2010年小巨蛋的天國文化特會中,比爾‧強生牧師在講台上分享信息時,中間有過數次的停頓─不是忘詞或是短暫的語氣轉換,而是真真實實的暫停下來。信中牧師說,當回到後台以後,他們就曾問過比爾牧師為什麼會在講到中途停下來,「他( 比爾牧師) 說,我不是忘記我要講什麼,而是我在觀察聖靈現在在這些人身上做些什麼。」

比爾牧師直接示範了何謂「讓聖靈走在前面」,這番話也確實顛覆過去大家對於聚會進行方式的認知。「過去我們總覺得,我們的崇拜就是以講道者為準…」以往青年牧區對於崇拜時間的安排,為配合信息主講者,都有一定的節奏,所有的環節盡量都在控制之內,然而在這場特會之後,牧者們開始操練在講台上聆聽聖靈的聲音,並且順從祂的帶領。信中牧師形容:「…學習不在一個框框裡面服事神,而是選擇讓神走在前面,然後我們跟上。」

領受兒子的心 服事更自由

從人的框架中跨出來,青年牧區開始更深走入天國文化,並且更多經歷聖靈,不僅重新認識「天父」的形象、領受兒子的心,甚至開始多方操練先知性服事、為疾病禱告得醫治,「我們領受爸爸是完全良善的,就已經不是我們的恩膏能夠做什麼,而是當我們體會爸爸的心…」信中牧師形容,弟兄姊妹從過去對於各種服事「照辦」的心態,變成因為體貼父神的心而願意去做。

從架構上的建造、改變,到更多運行在超自然中,整個牧區開始經歷極大的突破,許多人開始願意冒險、以及勇敢的突破。「過去在制式的裡面,我們覺得上面的人做什麼,我們只能做到他所做的那樣,那個叫做模範、規定。但是現在我們既然可以按照我們每個人不一樣的模式…」這並不是說從此沒有規範,而是因為當人們找到神創造他的心意後,裡面就湧出極大的自由,能夠按照各樣的恩賜才幹去接觸、服事人,並且勇敢的與神築夢。

「例如會寫的人,他在他臉書上寫出來的東西,那就是福音啊!」這樣的轉變,也讓小組開始也打破過往習慣上的要求,比方說傳福音不再限定於既定的模式,而是讓每個人發揮自己的恩賜,重點不在於形式,而是真正的「活出」福音。

03 一路愛到底 使每個人內心都剛強

「人」畢竟還是最重要的因素,剛強的內在生命,能夠強化外在的影響力。在「Loving on Purpose( 一路愛到底,丹尼‧席克牧師著有同名著作)」系列主題的教導下,將幫助牧者們更加明白,幫助每位弟兄姊妹成為「powerful people(有能力的人)」,將是能夠持續走在「天國文化」的關鍵之一。

「我們最大的職責是管好自己,而不是管別人…我們是領袖,就是帶領對方去到神要他去的地方,而不是挾制他去到我們想要他去的地方。」信中牧師特別指出「Loving on Purpose」所帶來的翻轉,對於青年牧區的領袖、小組長在牧養有很大的影響,「這是一個很妙的過程,在這過程好像是神在煉淨我們。」

每一個決心要走入「天國文化」的人,勢必都會經過極深地煉淨,特別是在領袖的身上,「因為文化是從上到下的。」信中牧師強調,文化層面的改變必須從領袖開始,先願意放下自己以為所擁有的權柄,進入到神的國度成為僕人,就好像耶穌願意彎下腰為門徒洗腳。

「我們看見一個完整的圖畫,就是天國文化其實是在超自然跟神的話語上紮根,但是最後學習成為僕人的服事。」這裡所說成為僕人,並非因著自卑降低自己的身分,而是懷著謙卑但心中充滿能力─認識自己在神眼中的位份,是神的兒女,也是君尊的皇族─因此他們知道何時該帶領,也能敏銳於何時該成全、服事他人。

「Loving on Purpose」的概念,同時也祝福了許多在青年牧區、甚至是眾教會的父母親,他們開始明白,管教兒女不是用掌控的方式,而是幫助兒女能夠認識自己的身分,學習管理他們的內心,並且成為有能力負責任的人。

04 走入使徒性教會的文化中

當「天國文化」落實到地方教會,最終極就是成為使徒性教會。在羅馬帝國的歷史中,「使徒」代表受差的,意指被差派去某個地方帶來轉化,「一艘船裡面有教育的、醫學的、有各樣背景的…這些人去到一個殖民地,開始蓋羅馬的建築,開始用羅馬的醫學方式來醫治,用羅馬的教育方式去改變很多地方…」信中牧師形容。

從上段歷史看使徒性的定義,恰巧也能夠用來比喻教會的影響力,「教會是被差的,而差到這個土地是要帶來轉化的。」信中牧師說。過去青年牧區也曾一度以為,只要把人「帶進」教會中,規定會友好好的靈修、禱告、讀經,就能夠帶來生命改變,然而進入到使徒性文化中,而且如果想要改變社會,就必須走出教會,帶著恩賜才幹,以影響力轉化世界。

而當「轉化」變成每個人的重要責任,進一步就是渴望看見弟兄姊妹的靈修生活變成自發性的,而非因為被領袖要求而做,信中牧師說:「你知道說原來這個東西跟我的職場有深深的連結,因為我所讀的東西,就是神所說的在地如在天要發生的東西。」實際踏入禾場,聖經中所教導的一切就變得鮮活起來。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7期P.14-16】

1,88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名人專訪|持續相信藝術的價值─舞台劇導演謝淑靖

p44 (1)

她是經驗豐富的舞台劇導演,也是妻子、母親;她曾嚮往在異鄉找到一條嶄新的出路,最後卻回到台灣,並擁抱故鄉情懷的溫暖。當謝淑靖導演在漂泊中竭力尋找生命自我時,神走進她的生命中,帶她找到永恆的基石;知名的《上海‧ 台北─雙城戀曲》就是在這樣背景下誕生。

從國中美術班畢業後考上北一女,接著進到北藝大,並成為舞台劇導演,看似平步青雲,但如今回頭望去,謝淑靖感嘆的說:「這一路上實在是充滿了意外。」國中時由於畫技還不夠精巧、沒有考到特別優秀的美術班,謝淑靖於是選擇升學的道路,考取進入北一女。但在畢業前夕思考自己的未來時,他發現自己若選擇任何一條路,即代表要放棄其他所有的選項,這時他心中對藝術的熱情突然醒了過來:「我發現我還沒放棄藝術這件事情,當時我只是先把它擱著,先證明自己可以念書。到頭來,藝術的包羅萬象還是比較吸引我。」而在各項藝術中,謝淑靖又覺得戲劇所包含的領域特別廣泛,古今中外的各種主題似乎都可以有所涉獵,於是便朝著戲劇這條道路邁開了步伐。

拆掉內心舊帳篷 從神找到永恆的磐石

在謝淑靖所編導的舞台劇、戲劇或者紀錄片當中,多半是以懷舊、人與人之間細膩的情感作為主軸。謝淑靖說:「我所希望的是,能藉此在兩代之間成為溝通的橋樑。」比如前陣子的民歌音樂劇《微風往事》,總共有超過20首校園民歌貫穿在故事當中,包含著無數台灣人的集體記憶,產生了滿滿的共鳴。

在畢業後,謝淑靖做了多年的導演助理,後來開始寫連續劇劇本,卻發現自己實在無法習慣電視圈的環境,同時心中也懷抱著自己的創作能夠讓更多人看到的夢想,謝淑靖選擇轉往中國大陸發展。但到了對岸後他才發現一個事實:如果你連原來的地方都站不穩,去別的地方會更不穩。同時,從中國大陸去到台灣、和自己相當親近的叔公,也在異鄉過世,謝淑靖甚至沒有機會見到他的最後一面,更在他的心中蒙上一層遺憾。「那一段時光是很渾沌的,是一個尋找自我的時間。」

回到台灣後不久,有一位朋友也正從上海回來,謝淑靖心想對方一定也和自己一樣受到了不小的衝擊。沒想到這位朋友最大的改變,竟然是他信主了。內心充滿了驚訝與好奇,謝淑靖便隨著朋友去到教會一探究竟。在經歷了工作上多年來的不穩定、甚至還有情感的來來去去之後,謝淑靖在教會中感覺到了一種他從來沒體驗過的安慰:「我覺得神利用過去一切的經歷讓我明白:人的終點就是神的起點。為了這件事情,所有先前的奔波和自我的尋找都可以放棄,因為這個才是我所需要的:祂拆掉了我內心的舊帳篷,給了我永恆的磐石,成為了我永恆的家鄉。」

在顛沛流離後苦盡甘來,讓謝淑靖心中湧現了對鄉土的感念,影響了他在舞台劇生涯中的戲劇路線,產生廣大迴響的《上海‧台北─雙城戀曲》,也就是在這段心路歷程之後孕育而生的。

預備好自己 神會帶我們走進下一階段

結婚之後,謝淑靖就一直很想趕快有小孩,禱告了兩年後卻都沒有動靜。左思右想之下,他想到了孩子將會從自己而出,身為種子的根基、理應先把自己調整好,於是報名了生命培訓學院。剛開學不久,謝淑靖便發現一件事實:他的心中有一股恐懼,害怕在變成一位母親之後,需要放棄自己的人生。輔導老師了解他的狀況後,便說:「你仍然可以作一位有自己風格的媽媽啊!你不一定要為了別人而放棄自己的想法。」現在回想起來,謝淑靖認為這件事情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當他想開之後,事情就順利的展開了。

在畢業前沒多久,謝淑靖去到內地短宣,遇到了一群小孩子,笑嘻嘻的祝福他說:「老師,祝福你生一個胖胖、大大的孩子!」這個畫面不斷在他的腦海中盤旋。沒想到,回到台灣的當天晚上,他就發現自己懷孕了!謝淑靖感慨的說:「我覺得神常常在某些特定的時刻,都會一直問我說,你預備好了嗎?」有時候神並不是不願意給予,而是我們尚未準備妥當。

神也將最適合他的丈夫擺在他的身邊,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之一。「我們後來都說是神在幫我們作媒。神都知道我們互相缺乏什麼,所以我們在一起生活都很合拍。如果讓我自己挑,我絕對挑不到這樣完美的丈夫。」除了會在他排戲時幫忙帶小孩,謝淑靖的丈夫也樂於成為他的參謀,給予他所料想不到的巧妙想法。

逆流而上,需要強大的決心

前一陣子,謝淑靖有感而發的寫了一篇文章:《獻給劇場者的家人們》,描述劇場工作者在幕後各種不為人知的勞苦,以及抒發自己對舞台劇產業狀態的想法,竟意外的被大量轉貼分享。

「常有人會跟我說,你的才能如果拿去用在別的產業,應該會更好吧!你們作劇場的,產業不健全,既沒有勞健保、工時又不穩定。」謝淑靖感嘆的說,其實有時候家長們並不是反對子女從事藝術相關的行業,而是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過著這樣辛苦的生活。也因此,許多才子所面臨的壓力並不是自己有無足夠的才華,而是和其他的未來出路相比之下,需要花費更多的風險和心力。在努力很大,失落卻更大的情況下,珍貴的年輕生命就這樣不斷的被消耗著。「這是一件需要不斷逆流而上的事情,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決心,你很難抵擋這股逆流。」

不過,謝淑靖除了在近期積極發展產業的跨界結合、開拓劇場的影響力和能見度之外,也依然鼓勵想從事劇場表演的年輕人們,要對自己有信心,並且持續相信藝術的價值。「不要覺得父母親都不支持,他們不是看不起你,他們只是擔心你。當你想要放棄的時候,你可以抬頭看看一些遠方的前輩,你會發現,你的夢想並非不可能,這件事情是辦得到的。」

採訪後記

採訪當天,淑靖導演帶著他約莫二、三歲的兒子前來,也許是環境的陌生,或者是睡覺時間到了,所以有些哭鬧。原本想說這次採訪也許要泡湯了,但說也奇怪,當淑靖導演將她的孩子抱進懷裡,並用背巾遮蔽他的頭之後,不到幾分鐘孩子便睡著了。我當時心想,「好厲害喔!」如前文所言她真是一位「有風格的媽媽」,她真的可以一邊搞定她的孩子,然後一邊做她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後來她也提到,當她導「夢舞街」的時候,也都是帶著孩子一起去TBC(The Best Crew)工作,孩子不僅適應良好,這齣台灣首部街舞與劇場跨界合作的舞台劇,也一樣的成功賣座。

我想神真的很恩待淑靖導演,透過她的恩賜與才幹,在劇場界影響並轉化著台灣的許多藝術人才。如今她合作的對象有許許多多的基督徒參與在其中,相信萬事互相效力,未來會有更多不同的跨界且具轉化力的作品產生!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7期P.44-46】

25,11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把天國文化搬回家之二│轉型面臨人數衝擊 堅持不走回頭路

p12

綁手綁腳的改變初期

在無論東西方的歷史上,很難找到有哪一場變革是容易的、或是沒有碰到任何反彈聲浪的。

「天國文化」的概念開始在青年牧區傳遞了,無論是在崇拜講堂上、或在小組教材中,相關的教材與影音陸續被引入,弟兄姊妹的反應似乎也普遍接受,然而挑戰則在真正要落實時才開始。「對於權柄或領袖來講,霎那間喪失了所有的意味的權柄。突然間好像要開始成全、看見我們所帶領的人的重要,而不是告訴他們、千篇一律地教導他們都要像我們。」

過去青年牧區在門訓制度之下,領袖的生命、言行也許就是小組員最直接的榜樣,而從弟兄姊妹的身上,往往也能看見牧養他們的領袖的影子。但在「天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幫助每個人認識自己身為神兒女的身分,「其實就是把學生從表現主義帶出來,開始認識我們的身分,是君尊皇族、是神的兒女,然後我們是從我們的身分認知而去服事,而不是因為我們想做甚麼來證明我們自己、來贏得天父的愛。」巽光牧師認為在天國文化中,每個人都應活出神創造他們的心意。

「每一個人都有屬於他的特質,而不能用一個方式、一個模式來訓練他們。」信中牧師也分享。然而,這樣的轉變對青年牧區的領袖群而言,門徒訓練突然間變得很難,他們首重的任務,不再是要求或訓練組員達到某個標準,而是要幫助每個小組員,都能在神裡面找到原創版本的他們自己;他們過去的責任是「帶人」,但是突然間,變成其實要捲起袖子服事這些小組員。信中牧師不諱言指出,在初期他們碰到很大的困難,「我們突然間不知道要用怎樣的標準來帶領。」

沒有標準 就沒有增長? 一片慘綠的聚會人數

無論教會原有的環境、文化是什麼,文化層面的轉型期,勢必都會面臨一定程度的衝擊,幾乎可視為正常、並且可預期的情況─只有程度大小的區分─因此必須盡早為迎接衝擊而做準備。

「那時候我們有講,說你們(青年牧區小組長群)會是我們天國文化的白老鼠。」對於巽光牧師等人而言,由於沒有前人經驗作為參考,轉型的過程只能一步步摸索。而也因為整體的牧養方式、以及核心目標大轉彎,原本已經適應既有文化的領袖群不見得能夠立即適應,而這份無所適從也很直接的反應在聚會人數上。從2009年之後,距離青年牧區真正接觸「天國文化」的概念不過才1、2年的時間,崇拜與小組人數就從1,400人陸續減少到了960人左右,之後便進入長達兩年以上的停滯期,人數幾乎就停留在原地,不再有顯著的增長。

「在失去的過程裡面,我們人的內心是很惶恐的。」信中牧師說。當人數下滑後又停滯不前,確實讓習慣以人數增長為導向的牧區牧者們十分擔憂。然而此時,巽光牧師卻表示:「不能再穿回舊的鎧甲」,他認為不應再回到過去以人數為導向的路,而是必須以文化為導向,這一堅持,也給了所有青年牧區的牧者們信心,繼續堅持在改變的路上。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7期P.12-13】

1,29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把天國文化搬回家之一│文化改革的契機

p10_800500

(左)周巽光牧師(中)周巽正牧師(右)晏信中牧師

我們不是天國文化的專家,而是天國文化的受惠者。——————–周神助牧師

革命是瞬間的,而改革則需要時間,若要說到文化層面的轉化,相信必定屬於後者──外在制度可以即刻做出修改,但內在精神與觀念的變革卻是漸進式,需要持續不斷推動,才可能看見改變慢慢產生;就像一鍋功夫好湯,必須慢火燉熬,投注時間與精力顧著爐火,才能漸漸聞到香味、看見成果。

「天國文化」就像是鍋好湯,一開始拿到食譜時,沒有人知道這複雜的食材該怎麼堆疊出好料理,但唯有按照步驟的進行,才能看見這個文化在我們的環境中逐漸發酵,並從人們生命真實的轉變中,看見這個文化的推動結出果子。

一本不可能被翻閱的書 帶來天國文化的開始

對於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而言,一切的起源,都來自於一本擺放於周神助牧師桌上的著作:《行在神蹟中(The Supernatural Power of a Transformed Mind)》。這本由比爾‧強生(Bill Johnson) 牧師所著、於2007 年在台灣出版的書,意外地在周巽光牧師生日當天引起他的注意力,據身旁的朋友形容,巽光牧師極少會從父親那邊拿任何書籍,而當他無意間拿起這本書,這個舉動卻帶領他開始與美國加州雷汀市伯特利教會(Bethel Church, Redding, CA)接軌,並且將「天國文化」的概念種植在他的心中。

巽光牧師不僅深入研讀比爾牧師的著作,更數度飛往美國參加伯特利教會的特會,只為更進一步了解「天國文化」在當地教會及社區、城市所產生的各種效應。同時間,他也邀請與他共同牧養青年牧區的周巽正牧師和晏信中牧師─三人在青年崇拜中負責大部分的信息,並有著戰友般的革命情感─與他一起研讀比爾牧師的相關著作,最後他們一致同意,「天國文化」是牧區接下來轉型必須前往的方向。

「開始讀的時候,我們也在分享信息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在更新我們裡面的心。我們三個人都有一致的想法,就是:這就是我們一直在找尋的東西。」信中牧師形容當時該本書當時對他們三人產生很深的影響。但無論是對當時的青年牧區、更遑論是眾教會,「天國文化」仍是相當嶄新的觀念,連引進此概念的巽光牧師,對於這個文化層面的轉變一旦推動下去了,將會產生什麼效應、或者過程中需要付上什麼代價,都沒有十足的把握。

改變 真的是現階段所需要的嗎?

「當時候其實在走進這個文化的時候,對我們來講是很大的挑戰,原因是我們有比較強勢的門徒訓練的背景。」信中牧師說。當時的青年牧區有著深厚的門訓基礎,在「師徒制」的概念下,整個牧區彷彿一支軍隊,有著堅強的動員力,也因此得以完成許多大型特會及活動。

但是仗打久了,再強壯的人也會疲憊,加上若是以恐懼與壓制為根基,要求弟兄姐妹必須忠心擺上、活出有紀律的生命,為了達成領袖、小組長所要求的標準,往往有些人可能在外面是一個樣子,進到教會卻又是另外一種樣子,而這是牧者們所不樂見的。

改變,勢在必行。「天國文化則是讓我們看見,神國度是有一位父親,我們是在一個家庭中。所以我們還是可以征戰,但我們仍知道彼此之間的關係,我們不是用表現賺取神的愛、證明自己的存在,而是從我們的身分認知當中去做這一切。」巽光牧師分享到。

2010年,比爾牧師首度來到台灣,在特會中與眾教會的弟兄姐妹分享「更新你的思想」信息,信中牧師仍記得,該篇信息為他們帶來力道十足的衝擊:「他講到悔改,跟我們平常想的悔改不太一樣。」比爾牧師當時向會眾解釋,悔改的英文「repent」,「re」是再一次,而「pent」則有閣樓的意思,通常位在房屋最高處,因此就是「再一次回到高處」,「所以回到至高點,就是回到天父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那個更新的思想就叫做悔改。」信中牧師說。

「重新從天父的眼光來看事情,不是為了我們的罪的悔改,而是為了我們沒有從神的眼光來看事情的悔改。」從這聚會以後,巽光牧師等牧者,不旦開始學習從神國的角度來看事情,並且立定心志,要帶著整個牧區一起走進這樣的文化中。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7期P.10-11】

1,83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把天國文化搬回家,讓教會更蒙福!

p8

關於天國文化的起源,可以回溯到2005年,腓力.曼都法(Philip Mantofa)來到台灣傳講「超自然信息」,舉辦「神大能佈道會」開始,而他當時的多篇信息,也震撼並挑戰著台灣許多教會的舊有「天國觀」。爾後周巽光牧師陸續引進Bethel 、Gateway教會的書籍、信息,並邀請比爾‧強生(Bill Johnson)牧師、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牧師來台講道,諸如「尊榮文化」、「天父的愛」、「自由式人生」、「蒙福婚姻」、「蒙福教會」、「使徒性教會」等觀念,也都陸續成為天國文化的重要基石。

這幾年來,許多教會逐漸將天國文化的一些重要元素納入教會的整體運作裡, 例如在牧養體系裡、宣教工作中、佈道會信息,或者是婚姻親子的議題等等,但是因為這些觀念很新,除了衝撞既有的教會價值文化外, 聽到的與行出來的或有落差,也因為這些觀念並不是一個規則(或律法)-它不是關乎對與錯,而是願不願意,是不是跟神有親密的關係,可以聆聽祂的話語,並且有彈性地做出調整-所以一開始執行起來並不容易。

因此,這一期的亞洲復興誌,特別以台北靈糧堂社青區與青年牧區為例子,整理了這幾年來,他們在執行天國文化時所遇到的困難與問題,他們是如何的經歷過程?如何地解決問題?如何地解讀並做出調整?以至於可以在信心與盼望裡,邁向一個健康教會的藍圖。

除此之外,要落實天國文化除了參與特會、閱讀相關文章外,更重要的是教會裡面,也可以開始有天國文化相關的教導。所以今年,Asia for JESUS在台灣各地,甚至是海外,都開始了一系列天國文化的相關裝備課程,目的就是為了裝備教會的牧者領袖,讓他們回到自己教會後可以成為導師來教導弟兄姊妹,並且真實的建造健康又具轉化力的教會。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7期P.9】

1,54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