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能讓你被看見,態度讓你被尊重。」態度是你做所有事情背後的動機跟動力,態度不是畢恭畢敬、卑恭屈膝,而是對自己的理解、對你自己做的事的理解以及對溝通對象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油然而生出的自信。
而我們相信,每一個神的兒女都有機會成為領袖,即使你覺得自己一點也不是。很幸運的,Gateway教會的牧養訓練老師、自由事工的鮑伯‧漢普牧師說:領袖之路有危險、有未知,但也有一些指標可循,如這期亞洲復興誌的封面設計我們要帶領你、也陪伴你一起走這條領袖之路,無論你現在的位置在哪裡。
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保持謙卑,但不自卑的態度,一起學習。現在就讓我們帶大家深入認識三位在華人基督教界具代表性、被上帝揀選的領袖,透過他們所經歷的人生經歷與領受,以及對大環境的觀察和不斷追求卓越的實踐,道出他們所理解的天國文化。願我們每一個神兒女,也都能尋獲神所賦予的使命,抓住並實踐上帝所應許的,活出屬天領袖的身份,影響這個世界(即使只是你身旁的家人或朋友)。
世界基督徒華人領袖的定位與使命:合一
我們都是耶穌的門徒,為什麼要如此分裂?
──董家驊牧師
董家驊牧師,1981年生,2021年上任世界華福中心CCCOWE總幹事(以下簡稱華福)。
學生時期的董家驊已參加了不少當年在台灣由不同宗派所舉辦的聚會,例如康希牧師主講的青年復興特會、唐崇榮牧師的佈道會講神學思維等,都從中得到許多幫助。另一方面,他觀察到台灣這些各自美好的事工和同工之間竟是水火不容的。二十歲時,他領受到自己要在上帝的國度中做一個「搭橋的人」,沒想到當他向長輩分享自己的呼召時,得到的回覆都是:「年輕人,你太天真了。」或是出於愛建議他:「要合一,就是要有實力。」
深信合一不只是手牽站在一起,也不是擱置爭議,然後一起辦活動而已,董家驊認為合一應該有更深更美的意義。於是不甘心的在大學畢業、當完兵後,選擇到第三波靈恩運動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教派的學校「冨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就讀。
過去有JOHN WINBER(溫約翰,葡萄園運動領袖)和PETER WAGNER(彼得·魏格納)在這裡齊聚一堂,董家驊就讀時的校長則是溫和的新加爾文主義者,他好奇究竟什麼樣的神學背景,什麼樣的教會背景的老師都有,怎麼有辦法在同一個神學院服事?難道當中沒有衝突、違和嗎?許多問號在好奇心驅動著董家驊更深入探究。
冨勒神學院碩士畢業後,又取得了實踐神學博士學位,當時的董家驊在思考應該要回到北美還是亞洲?第一是自己的母語是中文,美國的處境中在做教會合一的人也有許多了,不一定要我。母會石牌信友堂也盼望他學成後歸國服事,便帶著欣然和單純的心態回到台灣。同時也讓教會知道自己的負擔是合一,將會有跨教會、跨學校的交流在自己的身上。
合一沒那麼簡單,但在基督耶穌裡的合一早已是事實
多年下來,董家驊的體會是,合一從來就不是人為可以締造出來的。以弗所書也很清楚的講:「在基督耶穌裡的合一……」,不論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我們本來就是一了,我們都無法否認。
「所以我們應該要竭力活出這個真實的狀態,」他說,活出我們在基督耶穌裡真實的身分,這個身分包含我個人的身分,也包含我跟你之間的關係。
當看到聖經的真理,心態這樣轉換的時候,看到聖經裡面的真理的時候,合一的呼召就變得很輕省。也就是我們都沒有能力讓別人跟我合一,我也沒有能力促使兩人彼此合一,我們的責任只是活出上帝已經完成的事情,學習看清楚真實的情況,也求主幫助我們活出這個真實的情況。
台灣的現狀,是挑戰也是機會
其實每個議題都可以是難以跨越的,但比跨越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在信任跟友誼當中真實的對話,「太多時候當我們想要用檯面上方式來解決,公開的對話我覺得很重要,但可能不是第一步,而是先要建立私下的信任。」
2018年,同婚法案議題在台灣如火如荼地展開,不只是在社會與信徒間,在眾教會中也產生了不小的張力。石牌信友堂當時有位同工在電梯口前拉著董家驊牧師簽名聯署,表示:「牧師,這是符合真理的,簽了就是。」他拒絕了當下簽名,並答道:「我會拿回去認真讀,讀完後會決定要不要簽。」後來有段時間這位同工對董家驊有很深的誤解,認為牧師對於真理的立場是不堅定的。但董家驊卻認為,作為一個牧者在會友眼前簽名,跟作為一個公民簽名連署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因此沒有當下簽名。
後來那位同工與董家驊在彼此互信的前題下對話,有深入的對話,談到上帝創造婚姻的心意,不是我們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改變的,但是這是不是要透過法律、推動政策去捍衛,這是有空間討論的?「我們要問的是,我們到底要捍衛的是什麼?我們要推動法律的目的是要什麼?真正的信仰有辦法用法律規範嗎?如果信仰沒辦法用法律來規範,怎麼做才是更好的方式?」
合一是一種理解,不再表面的抨擊
這件事在神學院中也興起很多討論,當時是有牧者直接帶頭衝進立法院抗議的,也有牧者不認同這個做法而抨擊對方。某天董家驊受邀到一場閉門會議,當中有4、5個策略、立場不同的牧者,一起聚集在神學生面前進行一場大約三小時左右的對談。「我們在當中聆聽彼此,我也解釋了是什麼影響了我的神學思維,我是怎麼想的,同時也聽到那位帶頭衝進立法院的牧者,他為什麼是這樣做。我在聆聽的過程中,有更多的理解,覺得如果是我曾經歷了他所經歷的事情,可能也會做出類似的選擇。」董家驊說。
是我們的背景、所受的訓練,所走過的旅程,讓我們做出跟別人不一樣的選擇。但透過對話,發現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並不知道的,他背後的生命故事,那是一種理解。
今天華人教會要見證合一很關鍵的一步,是我們有沒有更多這樣安全的空間,特別是領袖需要以身作則,建立信任。因為合一不該只是找跟自己一樣立場的人合一,而是雖然立場不同,但我們都愛耶穌,都是被祂的重價買贖回來,所以面對困難,我們願意在友誼、信任和上帝的福音中對話,學習彼此理解,這就是機會。
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
合一和宣教是密不可分的,合一運動也是從宣教開始。當我們都在宣教工場,發現原來我們都是同一個使命,我們就更願意去放下彼此的成見跟堅持。「從神學的角度更是如此,我們所要傳的福音是什麼?我們所要宣的教是什麼?是上帝把使人與祂和好與彼此和好的職分託付給我們。」董家驊強調,如果我們跟彼此的關係沒有彰顯出我們要講的信息,那我們就是言行不一的。教會要言行一致的把耶穌基督的福音宣講出去,合一是一個必然的見證,也是一個必要的見證。
華福運動的早期領袖在四十多年前就認為,合一不能只在嘴巴上說,所以每五年都會舉辦一次華福大會,透過實體的聚集和連結表達我們在基督裡的合一。然而隨著時間的過去,第一代的領袖彼此間是認識友好的,但到了第二代領袖,漸漸陌生,就好像家族中兄弟姐妹之間非常親,但到了第三第四代,可能走在路上都未必彼此認識。華福運動走過了46年的歲月,如今各地來參加的弟兄姊妹即使是來自同一個地區,卻未必都彼此認識。「為了讓這個連結更有意義,2021年1月世界華福中心便開始了《使命門徒》的podcast,」每個禮拜他們訪問一個全球的基督徒領袖的聲音,讓大家不只之到他所做的,更是有溫度的認識他的過程和想法。甚至不用等到五年後,世界華福中心不時都會接到有人聯繫,表明聽完某一集節目之後很有興趣想要參與在某個事工中,詢問管道和機會。
除了《使命門徒》節目,華福也推動了「職場使命門徒」事工。董家驊認為,要實現普世宣教,以宣教和牧師的身分入境比專業人士的身分還要困難許多。
每一個職場的人都有機會接觸到在本地來自不同地方來的人,也都有機會會被外派或是出差,去接觸到其他地方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如果每一個在職場的基督徒都明白自己有宣教的呼召,那搭配著傳統的宣教士跟傳統的植堂方式,就不是兩者要選哪一個路逕的問題,而是彼此搭配、兼容並蓄地進行更有果效。」每個信徒就是帶著使命的門徒,彼此間有不同的背景和專業訓練,不應該是彼此拉扯,而應當彼此搭配。
註:新加爾文主義,又譯新喀爾文主義,持墮落前預定論,上帝的美好創造被墮落打斷了,十字架「救贖的恩典」是創造的恢復;認為上帝的權柄在每一個領域掌權,生活的各方面都可以被一種獨特的基督教世界觀來塑造;拒絕二元論,凡事並非是對比或對立。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42期P9-12)
3,309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Commen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