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領袖身旁的領袖(專訪張康利、林惠雯、朱孟庭)

這次我們也訪問到在牧者身旁的領袖,來聊一聊他們踏入事奉的契機,以及和領袖同工中的苦與甘。

2,006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這次我們也訪問到在牧者身旁的領袖,來聊一聊他們踏入事奉的契機,以及和領袖同工中的苦與甘。

 

張康利牧師

高中到新店行道會,一路跟隨張光偉牧師並領受全職的呼召。歷史系畢業、當完兵後,進入教會上班,後被辭退,原因是尚未有合適的空間可使其發揮。至飲料店打工四個月,接續又在一個網路行銷公司就任,學到:老闆聘你進公司就是為了解決他的問題。在行銷公司離職後,被光偉牧師再次邀請回教會全職直到今天。

一開始在教會全職時很迷惘,因為我沒有在外面工作的經驗,就是什麼雜事都幹,包括接送小朋友啊,開車,到所有人都知道不要找我去開車(以免被我撞壞)。有了打工經驗以後,我花了蠻長的時間在思考:我到底要在教會做什麼?其實教會很多事情都不是本來就會的,有點像是無數的小創業,就是說今天有個事工需要,我們就來凝聚一個團隊一起來完成這個事情。

 

「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培養和牧者之間的默契。」

 

其實最大的前提是我跟他的關係,我們不是從當同事後才開始建立關係,從我學生時期光偉牧師就是我的牧者,我們有很多交手的機會。有些人可能覺得我們的組合很和諧,但一開始並不是,應該說我跟他在某些層面是相反的極端,個性差非常多。他處理、決定事情的速度很快,而我不是,早期我希望可以變成像他一樣,後來覺得那樣根本不可能,就算可以,也不見得好,應該是我要用我的特質、思考方式去補充他的不足。

以前我處理過非常多次他爆炸的情況(他以前個性比較火爆),其實也沒什好說嘴的,因為我的情緒本來就沒有太大的起伏。後來我基本上第一時間都會說:「很抱歉事情變成這樣,那你希望接下來怎麼做?」許多人會覺得我這樣很沒血沒淚,但他本來就是一個很會處理緊急狀況的人,我只是把他引導到那個方向去而已。幾次經驗之後,我也知道要更多提前詢問,了解他的期待在哪。有些人會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被罵、感覺受傷、害怕,也就不敢再做了,他後來也知道有些事情不要直接對同工生氣,就直接來找我。我覺得我的角色就是製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大家可以在當中盡情發揮。

關於怎麼培養溝通的默契?光偉哥既是牧者又是老闆,怎麼去區分和拿捏?其實一開始我很想要有一個直接可以切換模式的按鍵,但我後來發現在教會工作這兩個東西根本分不開,就算了,不分開其實也是一種狀態。經過衝突和摩擦,也大概知道我可以用什麼措辭來啟動我們之間的互動,我可以間接又主動的表達出當下的需要。例如我會說:「光偉哥我有事情要跟你討論,」他就知道這可能是一個跟工作或聚會相關的東西;如果我的發語詞是:「光偉哥我有一些事情想要跟你說,」他就知道現在是用牧者的角色跟我對話。某個程度上,我可以選擇我想要的那一個光偉哥和他互動。

 

 
其實我覺得我們蠻幸福的。

 

我不知道光偉哥是不是很早就有這個策略,但張茂松牧師很早就刻意把東西傳承,拋出來給下一代。他會說「神要我做春雨和秋雨,成為別人的養分,」也會說「我的年紀已到黃昏」什麼的。所以到光偉哥成為主任牧師後,很多東西其實都已經轉的很明確,我們也比較能夠掌握。

但還是有異中求平衡的例子,例如我們教會的敬拜團是年長者和年輕人一起配搭的,因此我們很多決策的方式和方向會和很多年輕一代的教會不一樣。當中可能年輕人舞台經驗不足而出包,長者覺得新歌難唱不願意唱,有失敗也有彼此拒絕,到最後整團走不下去。後來我們把團隊打散重整,重新建造氛圍和文化,創造一個讓他們可以看見各自優點的環境,強調彼此幫浦、互相交流的美好。其實光偉牧師幫我開了很多的頭,我只是接上去,努力地把他希望的東西做出來,學習和同工溝通、磨合,慢慢就能夠認同和尊重彼此。

 

林惠雯

青少年時期領受全職呼召,畢業後沒再想這事。直到24歲,因表哥血癌病危,開始認真思索人生意義。先進入生命培訓學院就讀,並在《夢想之家》擔任行政,後被廖文華牧師的分享深受感動,進入教會全職,服事年輕人。

 

一開始最不習慣的是休假日沒朋友,後來的操練是,牧師要你做的大小事不管你會不會都要會!因為他信任你可以做得好,當然你真的不會時可以跟他求救。雖然我從國中就認識文華哥,但是義工、同工和秘書根本是三件不同的事,關於默契的建立我會有兩個建議。要了解牧者的生活、如何看待事情。有時候我真的不知道,我就會私下問他怎麼看?為什麼?了解他的喜好、行為模式,包括吃東西的習慣等,之後他可能只要一個眼神你就知道了。

另外就是要為他禱告。相處一定有衝突,有時候也覺得很困難,但我覺得上帝提醒我我在這個位置上是有祂的心意,有些事情沒辦法跟其他同工說,我們能做的就是成為他的代禱者。

其實剛入職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準備要當秘書,我的呼召是年輕人啊!所以前兩、三年是我忍耐的撞牆期,我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好像在為別人而活。我不太會做公關,但我需要跟人連結;我是比較大喇喇的人,但我需要接待客人。文華哥剛成為主任牧師的時候,神告訴我要幫助他能跟一些人更多彼此認識,有好的連結。所以我開始思考很多瑣碎的事,我覺得神在小事上磨塑我很多。

 

「神太了解我了。」

 

回到神的面前是很重要的,神不會平白無故把你放在某個位置上,只是他沒先講為什麼。但如果祂一開始就告訴我:「你要做秘書!」我大概會回:「那我先撤囉!」

 

朱孟庭

大學開始在台北復興堂part time,一邊讀書一邊打工,負責一些行政庶務。大學畢業後,被柳子駿牧師延攬在教會全職行政,後改口希望她能擔任秘書一職。禱告確認後,對於一起建造上帝的教會有很大的熱情,被上帝呼召成為教會的幫助者。 

 

感到很痛苦的時候

剛轉成全職服事時,我常常一個人躲在廁所裡哭,很多事情在以前妳甘心樂意,變成工作時就成為責任和被要求,甚至指正。比如一開始我手上還有一些PT時期的工作,像是週報。以前我只要負責一小部分就好,入職後整份都是我承擔,打錯一個字我想說沒關係吧,沒有人會發現吧?子駿哥卻要我把全教會幾百份的都改正過來。還記得聚會的前一天晚上,我就在教會把正確的字印出、剪成一張張小小的紙片,再全部用膠水貼上。

在我的職業生涯裡曾有過十次的錯字,我就有十個晚上熬夜在教會裡一份份重貼。我發現其實很多東西都不是理所當然,是很多同工負上很多代價讓一個事工變得卓越。切換過來是有一點不適應,但每一次看見做出來的事情有屬天的影響力、影響到別人的生命時,又被激勵到能夠持續做下去。跟「工作」不一樣的是,你會開始在意人的需要和感受,像妳打錯一個人的名字,可能會使他覺得自己在教會中很不被尊重。

 

「培養與牧者互動的默契,讀懂牧者的語言。」

 

其中一種方式是看別人怎麼跟牧者互動,引以為鑑或者學習。我也有過幾次的經驗,做了或者回應他覺得不是恰當的事,從中學到一些慘痛的教訓,像是因為他很生氣就幾天都不想跟我講話。牧者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我覺得最大的挑戰就是你每天跟牧者相處在一起,你會看到最真實的他,脾氣、情緒都很直接,這個過程還會讓你想要持續跟隨神?繼續跟這個人一起建造教會?你需要花時間到上帝面前沉澱、確認,花很多力氣和這個人對話。不然很多人第一時間感受到的情緒就是難過、受傷,「我已經盡了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之類的心情。

印象很深是有一年到北京服事,那一天我是敬拜主領,那天已經連好幾場了,大家的心態就變得比較輕鬆,就是「喔我們又要再帶一場」這樣。可是在那一場敬拜結束後,子駿牧師就把所有人找進他的休息室,門關起來後,他就非常非常嚴厲的罵了我們一頓。

「你們剛剛帶的那個敬拜……」,我們就沒有人敢講話,他說:「我感覺到剛剛那場聚會中,絲毫沒有聖靈的同在!」他指著我說:「我感覺你剛剛預備的敬拜,都是屬魂的!你沒有把人帶到上帝的面前,你沒有為聖靈預備祂的同在!」他告訴我們,我們負了這麼大的代價,從台灣來到北京,特別是在中國,就算是小心翼翼也不一定可以聚集到這麼多人的地方,這些人那麼難得來到這場聚會,卻因為我們的輕忽,讓他們錯過了可能是他們這輩子唯一一次遇見神的機會!他在說的是:「你們知道這是一件多麼可惜的事嗎?」

那次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他在看一些事情的標準,是因為他很在意那件事會不會影響到人再也沒有辦法遇見神。他很在意我們到底有沒有用心,是用什麼態度在服事上帝?就算那件事我們已經做了一百次。當然有些時候他會說氣話,但你會知道那些東西你不能往心裡去,你要「把肉吃掉,把骨頭丟掉。」把有益於你的放在生命裡,在你心裡難過的時候,也要常常想起他為你負上的代價,那會讓你知道他是愛你的。

子駿哥是一個很幽默的人,頭腦轉動很快,與他共事需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心態也要健康。否則脆弱的心恐怕因為一個玩笑就碎滿地,或者無法與他互動。子駿哥是一個很常接收新知、很樂意接觸新東西,他會不時地說:「欸這是什麼新的app我們來試試看。」然後找我們幾個人全部下載試試看。過去我比較保守,到現在我們也養成了這個習慣和團隊的默契,主動去看、去嘗試,從他跟我們分享,到我們也跟他分享。

子駿哥是一個討厭無聊聚會的人。當大家在籌備聚會時,他看看流程就會說,「今天聚會流程怎麼這麼無聊啊?」我們就會馬上反應,可以做什麼東西在聚會中,讓這場聚會更有趣、更精彩、更讓人感覺興奮?

當你想放棄的時候……

大概是進入全職服事後第五年,我在牧養上有很大的瓶頸,我不是傳道人,也沒有讀神學院,以工作職份來看我是個祕書。但復興堂有一個很特別的文化是,我們幾乎所有的行政同工除了會行政也要會牧養;牧養部的同工也要會牧養也要會行政。在過程中我有好幾度覺得可能不適合在教會全職。

在那一個時期我所牧養的羊群經歷一個很大的風暴,一起離開了教會,我陷入很大的自我懷疑--我無法兼顧行政與牧養,代表我沒辦法勝任。我找了牧養上的區長討論,表達我的困難,但他覺得這只是一個過渡期,挫折很正常,他希望我不要放棄。我沒有找子駿哥聊想要離職的事,但可能他有感受到我的低潮吧,有一天他傳了一個訊息給我,說:「孟庭,我今天在禱告的時候,想為你禱告,上帝想要 講,妳是他的好牧人,妳會為祂忠心牧養祂的羊。」我當下很感動,但很快又覺得他只是在安慰我,他不知道我在牧養中很不容易。

但很奇妙,在那一年上帝透過很多先知和牧者來安慰我、幫助我、激勵我,在禱告中,上帝帶領我知道,就算「牧養」不是我的恩賜,也不能限制我。人有我們的極限,上帝是無限,所以我轉而在牧養上尋求突破,像是觀察其他的牧養同工怎麼做,怎麼樣讓羊群的生命可以健康。在調整的過程中得到很大的突破與改變,我學習到在自己好像不行的事情上,上帝有無限的遮蓋!

 


訪談筆記

Q如何看待「想要改變教會變得更好,所以我遵從我的心,講想講的話,不做盲目順服的人,有錯嗎?」

A張康利:面對不同想法的同工,跟我說他看見別的教會的優點很好,很想在教會推動,我會先思考,若他們提出的是我們需要的,我會去尋找現在的架構中有沒有可以更動的空間。很多人把自我意識抬得過於高大尚,就算是好東西,也不是就忽略架構,忘記了他仍然在一個群體中,要在智慧中行、在對的時機溝通,直接拔掉並不是一件明智的事,這整個屋子可能會倒。我也想教會變得更好,歡迎你來跟我說,因為我也有我的盲點,沒有刺激我可能也不知道這個東西可以做,但我有我的限度,我們去思考怎麼調整,而不是隨意撼動架構,尤其那個架構是經過時間累積和驗證的。

Q身為牧者跟同工/弟兄姊妹之間的橋樑,彼此想法衝突時怎麼處理?

A林惠雯:作為秘書跟主管不一樣,以前我當秘書凡事都說那是文華哥說的;當我成為主管,我就必須體恤底下的人如何想,也要去想文華哥為什麼這樣想。

2020年剛接主管職,一陣混亂,也是我跟文華哥衝突最密集的時候,我當時真的覺得無計可施了。有兩三個月的時間我反省自己的為什麼這麼生氣?因為壓力太大,以至於沒辦法有好的溝通,神教導我不管我是哪一個角色,我都要盡力的去追求和睦,怎麼追求?智慧啊~以前牧師提出個case,我覺得不行就會直接反駁,因為我是一個執行腦,學習不要先澆冷水,我說:「可不可以給我們時間讓我們去研究一下,我們什麼時候給你答案?」同工的回絕是因為不想做或覺得難度太高?但如果這是神要做的呢?我會先讓自己緩一緩,把提議代到神面前,接著跟底下的人開會,分工、分析、回報,告訴他不能做的原因是什麼,假使可以做,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Q平常即使是每週的休假日也會無法控制地回應牧者、會友的需要,要如何才能好好安息呢?

A朱孟庭:我會在工作比較不那麼繁忙的時間安排年假,大家都知道幾天我在休息,非緊急必要,就不太會來找我。

Q對想要全職的弟兄姊妹的建議與鼓勵。

A統整回答:

1.專心跟隨神。

要知道神依然掌權,祂仍允許不如你意的事情發生。教會也是一個職場,服事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挫折和自我懷疑,但專心跟隨神會讓你不是只靠自己的意志力和能力,也可以使你不被負面情緒影響。

2.要常常靠近需要。

不一定要有牧者的乎照,但一定要有建造教會的心志。就像耶穌總是靠近有需要的人。這會引導你持續回應呼召,你會感受到這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個能夠經歷生命改變的生活。

3.要花時間安息。

服事的忙碌節奏中一定會有自己的盲點,透過適當的安息、充電,能幫助你重陰聚焦在神的身上,在不同季節中轉換心境,並得著力量往前走。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42期P18-19)

2,006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專題|你我都要做一個選擇…(專訪夏昊霝牧師)

所以其實領導力是取決於認知「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一般來說一小時的通識課僅佔1個學分,這堂課卻被院方規劃成3學分,甚至院長、副院長都親臨現場聽課,可想而知,領導力對他們而言有多麼重要、需要……

57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什麼才是神要我們去遍滿地面、生養眾多的?——夏昊霝牧師

夏昊霝牧師,1974年生,富勒神學院神學與聖經研究碩士,2021年初接任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秘書長,同時擔任標竿教育基金會執行長、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創新拓展處處長、寧法神學院教務長、牧家關懷中心主任等職。

成爲團隊中最好的團員

「可以請你以『什麼是領袖?』為主題來演講嗎?」那一年,夏昊霝收到一封來自慈濟醫院的邀請。

從一開始的不可置信想推辭,到上帝的話語進入腦海中(腓立比書貳3-5),要如何和一群不同信仰、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對話,成了一道具有挑戰性又必須面對的難題。

夏昊霝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醞釀,他發現,在醫護系統裡面會成為領袖,無關於你的領導力,而是關於你的技術:舉例,若是你開了100次艱難的手術刀,全部成功,你就成為主任或是某科的權威。也就是說,在那個位置上的領袖不一定是有領導力的人,甚至可能是個被大家討厭的人,這有可能會祝福下面的團隊,也有可能會害慘人。

所以其實領導力是取決於認知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一般來說一小時的通識課僅佔1個學分,這堂課卻被院方規劃成3學分,甚至院長、副院長都親臨現場聽課,可想而知,領導力對他們而言有多麼重要、需要。

我們很常一不注意就用世界的方式來構築教會裡的領袖,例如要「順服權柄」,被解讀和誤用後「砍殺」了許多弟兄姊妹對基督的認識。聖經創世紀第一章28節的重點是,神按著祂的形象創造世界,又創造了人,賦予他們任務,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

這個任務其實本身就是一個領袖的任務,只是很不幸的人們後來犯了罪(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無論你是誰,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上帝一開始給的任務中發揮影響力,即便我們沒有辦法影響公司,至少可以影響家人,但我們常用自己的價值觀,自己認定的對錯去生養、遍滿、治理,發揮領袖的特質。「問題在於,我們是不是用神的形象在做這件事情? 」夏昊霝語重心長地說。

你可能從沒有想過背後的意義,卻以為是字面上的話語就是真理並奉為圭臬,甚至被這句話綁住自己的腳,什麼才是神要我們去遍滿地面、生養眾多的?神的心意裡,人要用什麼來治理這地?是我們以神的形象,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要怎麼讓每一個已經在他的生活週遭發揮不同型態、不同大小的影響力的人,是照著神的形象來發揮影響力?」這才是教會該談的。

所謂神的形象?罪讓我們虧缺了神的榮耀

以筆名「金庸」創作多部膾炙人口武俠小說的泰斗查良鏞,還在世時,便有許多人在撰寫讀後感想與書評,研究所謂的「金學」,金學也分流出多種不同派別,從不同的角度各自理解。你若問:要如何定義、誰說了算呢?這問題恐怕要問作者本人的。過去到現在,基督教史上也存在著各種派系與鬥爭,夏昊霝點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是以神的形象治理所帶出的狀態嗎?」

「我們都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三23)

虧缺的意思是缺少不是沒有,是本來應該是100%,現在只剩下80%,就算是99%也叫虧缺。虧缺這個字在聖經裡第一次出現,是在迦拿婚宴裡面發現缺少酒水的那個缺,所以虧缺不是沒有,而是不足,是我們生命裡面神的形象不足。

聖靈結九種果子,喜樂、仁愛、和平……舉例來說,你上週有跟家人吵架過嗎?你在吵架的過程裡你希不希望有完整的和平?我們都想要100%的和平,但實際上我們活出的都只有80%,甚至更少,我們就是會爆掉,為什麼會爆掉?你在爆掉之前有沒有嘗試節制?嘗試忍耐?嘗試讓自己喜樂?溫柔?我們在努力保留聖靈的工作,我們會努力是因為我們是按著神的形象所造,當我們爆掉就證明了一件事:我們生命有神的形象,但是虧缺了。可惜人們常常把自己想要的用聖經投射出來,以為如此就是身為領袖的榜樣。

家庭主婦有影響力,打掃阿姨有影響力。有些人在社會結構上看職位很低,人們可能看他是一個nobody,但事實上他卻是一個super somebody! 神給每個人的位置不一樣,負責的事情不同,不代表誰就比較高貴,也不代表在高位者就有絕對的權柄與權威,誰就永遠是對的,只是我們在各自的位置,需要彼此搭配與協調。

 

給兩種不同的領袖
1.你已站在領袖的位置,即使你還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
- 感謝神,上帝逼你去學習他的樣式,雖然你可能是如坐針氈,但只要你願意和全世界最偉大的領導力典範學習,這就是你的機會。這個典範是一個人帶領一群人,3年後,有12人背叛他,可是2000年後,全球有1/3的人認為他們正在 follow耶穌。

2.你看自己是團隊裡的一個nobody,默默地做。
- 沒有人是一無是處的,即使你不是做最終決策的人,發揮適當的影響力很重要。要能夠發揮影響力,其實不在於講的話有多麼正確,因為這個世界不只是被對錯支配,更重要的是在於你平常讓別人多信任你,這個關係取決於你平常有沒有活出神的形象。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42期P13-15)

57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前言、世界基督徒華人領袖的定位與使命(專訪董家驊牧師)

如果我們跟彼此的關係沒有彰顯出我們要講的信息,那我們就是言行不一的。教會要言行一致的把耶穌基督的福音宣講出去,合一是一個必然的見證,也是一個必要的見證。

2,891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能力能讓你被看見,態度讓你被尊重。」態度是你做所有事情背後的動機跟動力,態度不是畢恭畢敬、卑恭屈膝,而是對自己的理解、對你自己做的事的理解以及對溝通對象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油然而生出的自信。

而我們相信,每一個神的兒女都有機會成為領袖,即使你覺得自己一點也不是。很幸運的,Gateway教會的牧養訓練老師、自由事工的鮑伯‧漢普牧師說:領袖之路有危險、有未知,但也有一些指標可循,如這期亞洲復興誌的封面設計我們要帶領你、也陪伴你一起走這條領袖之路,無論你現在的位置在哪裡。

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保持謙卑,但不自卑的態度,一起學習。現在就讓我們帶大家深入認識三位在華人基督教界具代表性、被上帝揀選的領袖,透過他們所經歷的人生經歷與領受,以及對大環境的觀察和不斷追求卓越的實踐,道出他們所理解的天國文化。願我們每一個神兒女,也都能尋獲神所賦予的使命,抓住並實踐上帝所應許的,活出屬天領袖的身份,影響這個世界(即使只是你身旁的家人或朋友)。

 


 

世界基督徒華人領袖的定位與使命:合一

我們都是耶穌的門徒,為什麼要如此分裂?

──董家驊牧師

董家驊牧師,1981年生,2021年上任世界華福中心CCCOWE總幹事(以下簡稱華福)。

學生時期的董家驊已參加了不少當年在台灣由不同宗派所舉辦的聚會,例如康希牧師主講的青年復興特會、唐崇榮牧師的佈道會講神學思維等,都從中得到許多幫助。另一方面,他觀察到台灣這些各自美好的事工和同工之間竟是水火不容的。二十歲時,他領受到自己要在上帝的國度中做一個「搭橋的人」,沒想到當他向長輩分享自己的呼召時,得到的回覆都是:「年輕人,你太天真了。」或是出於愛建議他:「要合一,就是要有實力。」

深信合一不只是手牽站在一起,也不是擱置爭議,然後一起辦活動而已,董家驊認為合一應該有更深更美的意義。於是不甘心的在大學畢業、當完兵後,選擇到第三波靈恩運動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教派的學校「冨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就讀。

上圖:冨勒神學院。位於美國加州帕薩迪納的一座福音派神學院,也是當代最大的跨宗派神學院。

過去有JOHN WINBER(溫約翰,葡萄園運動領袖)和PETER WAGNER(彼得·魏格納)在這裡齊聚一堂,董家驊就讀時的校長則是溫和的新加爾文主義者,他好奇究竟什麼樣的神學背景,什麼樣的教會背景的老師都有,怎麼有辦法在同一個神學院服事?難道當中沒有衝突、違和嗎?許多問號在好奇心驅動著董家驊更深入探究。

冨勒神學院碩士畢業後,又取得了實踐神學博士學位,當時的董家驊在思考應該要回到北美還是亞洲?第一是自己的母語是中文,美國的處境中在做教會合一的人也有許多了,不一定要我。母會石牌信友堂也盼望他學成後歸國服事,便帶著欣然和單純的心態回到台灣。同時也讓教會知道自己的負擔是合一,將會有跨教會、跨學校的交流在自己的身上。

合一沒那麼簡單,但在基督耶穌裡的合一早已是事實

多年下來,董家驊的體會是,合一從來就不是人為可以締造出來的。以弗所書也很清楚的講:「在基督耶穌裡的合一……」,不論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我們本來就是一了,我們都無法否認。

「所以我們應該要竭力活出這個真實的狀態,」他說,活出我們在基督耶穌裡真實的身分,這個身分包含我個人的身分,也包含我跟你之間的關係。

當看到聖經的真理,心態這樣轉換的時候,看到聖經裡面的真理的時候,合一的呼召就變得很輕省。也就是我們都沒有能力讓別人跟我合一,我也沒有能力促使兩人彼此合一,我們的責任只是活出上帝已經完成的事情,學習看清楚真實的情況,也求主幫助我們活出這個真實的情況。

台灣的現狀,是挑戰也是機會

其實每個議題都可以是難以跨越的,但比跨越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在信任跟友誼當中真實的對話,「太多時候當我們想要用檯面上方式來解決,公開的對話我覺得很重要,但可能不是第一步,而是先要建立私下的信任。」

2018年,同婚法案議題在台灣如火如荼地展開,不只是在社會與信徒間,在眾教會中也產生了不小的張力。石牌信友堂當時有位同工在電梯口前拉著董家驊牧師簽名聯署,表示:「牧師,這是符合真理的,簽了就是。」他拒絕了當下簽名,並答道:「我會拿回去認真讀,讀完後會決定要不要簽。」後來有段時間這位同工對董家驊有很深的誤解,認為牧師對於真理的立場是不堅定的。但董家驊卻認為,作為一個牧者在會友眼前簽名,跟作為一個公民簽名連署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因此沒有當下簽名。

後來那位同工與董家驊在彼此互信的前題下對話,有深入的對話,談到上帝創造婚姻的心意,不是我們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改變的,但是這是不是要透過法律、推動政策去捍衛,這是有空間討論的?「我們要問的是,我們到底要捍衛的是什麼?我們要推動法律的目的是要什麼?真正的信仰有辦法用法律規範嗎?如果信仰沒辦法用法律來規範,怎麼做才是更好的方式?」

合一是一種理解,不再表面的抨擊

這件事在神學院中也興起很多討論,當時是有牧者直接帶頭衝進立法院抗議的,也有牧者不認同這個做法而抨擊對方。某天董家驊受邀到一場閉門會議,當中有4、5個策略、立場不同的牧者,一起聚集在神學生面前進行一場大約三小時左右的對談。「我們在當中聆聽彼此,我也解釋了是什麼影響了我的神學思維,我是怎麼想的,同時也聽到那位帶頭衝進立法院的牧者,他為什麼是這樣做。我在聆聽的過程中,有更多的理解,覺得如果是我曾經歷了他所經歷的事情,可能也會做出類似的選擇。」董家驊說。

是我們的背景、所受的訓練,所走過的旅程,讓我們做出跟別人不一樣的選擇。但透過對話,發現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並不知道的,他背後的生命故事,那是一種理解。

今天華人教會要見證合一很關鍵的一步,是我們有沒有更多這樣安全的空間,特別是領袖需要以身作則,建立信任。因為合一不該只是找跟自己一樣立場的人合一,而是雖然立場不同,但我們都愛耶穌,都是被祂的重價買贖回來,所以面對困難,我們願意在友誼、信任和上帝的福音中對話,學習彼此理解,這就是機會。

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

合一和宣教是密不可分的,合一運動也是從宣教開始。當我們都在宣教工場,發現原來我們都是同一個使命,我們就更願意去放下彼此的成見跟堅持。「從神學的角度更是如此,我們所要傳的福音是什麼?我們所要宣的教是什麼?是上帝把使人與祂和好與彼此和好的職分託付給我們。」董家驊強調,如果我們跟彼此的關係沒有彰顯出我們要講的信息,那我們就是言行不一的。教會要言行一致的把耶穌基督的福音宣講出去,合一是一個必然的見證,也是一個必要的見證。

上、下圖:podcast節目《使命門徒》錄音現場;中圖:華福大會活動現場

華福運動的早期領袖在四十多年前就認為,合一不能只在嘴巴上說,所以每五年都會舉辦一次華福大會,透過實體的聚集和連結表達我們在基督裡的合一。然而隨著時間的過去,第一代的領袖彼此間是認識友好的,但到了第二代領袖,漸漸陌生,就好像家族中兄弟姐妹之間非常親,但到了第三第四代,可能走在路上都未必彼此認識。華福運動走過了46年的歲月,如今各地來參加的弟兄姊妹即使是來自同一個地區,卻未必都彼此認識。「為了讓這個連結更有意義,2021年1月世界華福中心便開始了《使命門徒》的podcast,」每個禮拜他們訪問一個全球的基督徒領袖的聲音,讓大家不只之到他所做的,更是有溫度的認識他的過程和想法。甚至不用等到五年後,世界華福中心不時都會接到有人聯繫,表明聽完某一集節目之後很有興趣想要參與在某個事工中,詢問管道和機會。

除了《使命門徒》節目,華福也推動了「職場使命門徒」事工。董家驊認為,要實現普世宣教,以宣教和牧師的身分入境比專業人士的身分還要困難許多。

每一個職場的人都有機會接觸到在本地來自不同地方來的人,也都有機會會被外派或是出差,去接觸到其他地方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如果每一個在職場的基督徒都明白自己有宣教的呼召,那搭配著傳統的宣教士跟傳統的植堂方式,就不是兩者要選哪一個路逕的問題,而是彼此搭配、兼容並蓄地進行更有果效。」每個信徒就是帶著使命的門徒,彼此間有不同的背景和專業訓練,不應該是彼此拉扯,而應當彼此搭配。

 

 

註:新加爾文主義,又譯新喀爾文主義,持墮落前預定論,上帝的美好創造被墮落打斷了,十字架「救贖的恩典」是創造的恢復;認為上帝的權柄在每一個領域掌權,生活的各方面都可以被一種獨特的基督教世界觀來塑造;拒絕二元論,凡事並非是對比或對立。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42期P9-12)

2,891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編輯室 | 天國領袖的必要條件

你懷疑自己是不是領袖嗎?或者覺得自己真的很有領袖特質嗎?其實作為一個領袖的重點不在於你夠不夠資格,關鍵的問題是「你要往哪裡去?」,「你所相信的是什麼?」

648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圖、文|Asia for JESUS主編 周曉薇

每次當我們舉辦特會或者活動,只要置入「領袖」兩個字,例如「天國文化領袖高峰會」、「青年領袖論壇」、「領袖工作坊」,首先我們的客服電話與信箱就會先充滿了各種詢問:「如果我不是小組長也可以報名嗎?」、「領袖指的是核心同工以上嗎?」、「我是帶職服事的事工負責人也有報名資格嗎?」…。到底我們是如何解讀「領袖」這兩個字的呢?

有人說KOL是領袖,因為他們發表的意見獨到,並且帶動了風向與潮流;有人說擁有話語權的人是領袖,因為他們敢說敢講勇於號召;有人說吸引人們眼球耳朵的人是領袖,因為他們很有舞台魅力, 而這就是領袖所需要的;也有人敢於與眾不同的人是領袖,因為他們天生獨特。

而我卻要說,你我都是領袖。甚至不在乎你是不是基督徒、有沒有帶小組、有沒有人跟隨你、有沒有聰穎過人或者氣度非凡,對創造我們的上帝來說,祂看上的從來都不是這些,例如牧羊的大衛、逼迫基督徒的掃羅、各種膽怯害怕的彼得、充滿懷疑不信的多馬…甚至是打破香膏塗抹在耶穌腳上的那個女人。

之所以成為領袖的核心要素就是你的「信念」,你是否擁有一份堅持與篤信,即使面對挑戰和困難,你仍然捍衛著並且以生活和生命體現著這個信念呢?特別在這個資訊爆炸、速度飛快的時代,你是輕易的被改變被帶動,還是持守著堅忍著並且奮力的活出你所相信的。通常我們認為的領袖可能是「殺出重圍」、「登高一呼」的行動與意見領袖,但是在現今的社會脈象中,我們也需要更多「堅持原則」、「聞風不動」的領袖,這類領袖可能不是擁有廣大聲量的,也不是特別有領袖魅力與風範的,他們也許不擅於在舞台上表達,也不習慣成為視線的焦點,但是他們所堅持的信念肯定是他們生命的焦點,而這份專注的熱情將會影響他們所在之地的人事物,進而成為運動、成為革新、帶來轉化。

你懷疑自己是不是領袖嗎?或者覺得自己真的很有領袖特質嗎?其實作為一個領袖的重點不在於你夠不夠資格,關鍵的問題是「你要往哪裡去?」,「你所相信的是什麼?」,領袖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或者理論,一切都是從管理、領導好你自己的內心和生活開始。來,告訴自己:我當然可以是一個領袖。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42期P.2)

648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領袖觀點 | 領袖—看不見的更關鍵

擁有領袖的位份,意味著神要你做的是不尋常的事工,所以不能用維持現狀或是別人用過的老方法。況且如果要做的只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每個人都知道怎麼做,那麼就不需要領袖的存在了。

947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文 | 孔毅(iRAM之父、手機中文化之父、跨領域CEO導師、暢銷書作家)

時下流行的一些新興名詞像是「內捲」、「躺平」,大家應該不陌生吧!

針對這些名詞背後所指涉的現象,外界大多把矛頭指向員工和年輕人,殊不知,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出在:領袖沒有盡到責任。意思就是說,身為帶頭的領袖,並沒有把員工內心的激情激發出來。

如何成為一名好的領袖?

我對一個領袖的定義是:「一個可以影響別人去完成一件不尋常事工(即願景∕異象)的人。」而達到此一領導境界的關鍵在於,他們更懂得用「看不見」的方法做事。

領袖不同於一般人,他們常常用內心的「Why」來指引做事原則。而且那個「Why」會不斷問說:「我活在世界上的目的是什麼?」使其內心處在神聖不滿足的狀態。

這個狀態激發了創造的渴望,促使領袖勇於打破現狀、挑戰固有思維及傳統;也因為懂得傾聽內心聲音,使其不致落入慣性思維,並且會不斷尋求突破。

領袖要找來一起同工的人,當然是發自內心認同他的人(此即為看不見的方法)。或許被找的人自己並不清楚內心異象,但因為同樣處在神聖不滿足的狀態,所以一聽到領袖口中的異象,馬上就會深表認同。

先用看不見的方法「Why」找到對的人,接下來再去做「How」的事,也就是按才授職和分工授權,因此做出來的結果「What」,必定超乎所思所想。

 

***************

 

先來分享一個例子。

有位年輕牧者找我做一對一諮詢,垂頭喪氣的模樣宛如一隻戰敗的獅子,因為幾個月前,有六位跟他一起服事很久的同工相繼離開,而且是不歡而散。釐清原因之後發現,他是看哪個事工最迫切就優先找人,而且多以屬靈條件為評估,以為越屬靈就會越順服,沒想到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意料。

「我已經很清楚把目標告訴他們,但每個人做的結果都跟我講的有距離,一發現這樣的落差,我就馬上提出質疑並且糾正,起初他們還會接受我的意見,但過不久,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導致彼此間的衝突越來越大,最後一個一個離開,」年輕牧者語帶無奈。

我提醒他,「同工應該順服的對象是神,若是要大家一味地順服你,最終只會形成內捲的組織。身為領袖,真正要做的是按才授職和分工授權。」所謂的按才授職,意思就是說,六個同工加上身為領袖的牧者,總共七人,依據神所給的恩賜和個性,大家各自為內心共同看不見的異象努力,也為自己訂立相應看得見的目標。

若是領袖把自身角度設定的目標,強加在六位同工身上,等同抹煞了他們各自的積極性和獨特性,同工們也會工作得很辛苦,這就是權威式領導;感召式領導是用看不見的願景和異象把大家連在一起,但又藉著按才受職,把人放在對的位置上,讓大家在認同你的異象同時,又可以發揮各自專長。

譬如說擅長與人互動的同工,就適合安排他做牧養事工。擅長行政庶務的同工,就可以安排他負責事務型的工作。有的喜歡做向外拓展,也有更適合做向內運營。而且因為已經認同異象,在朝向各自目標努力的過程中,如果同工做錯一些事情,領袖還是要放手,秉持著分工授權的精神,不要一看到錯誤就急著糾正。

一位稱職的領袖,不能只向團隊成員指出看得見的目標(What),更要告訴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的(Why)。因此我鼓勵那位年輕牧者不要氣餒,只要用看不見的方法找到一群認同他願景的同工,還是可以打造出一番新氣象。

還有就是,「未來面試新同工,要問他比較喜歡做什麼,藉此把他看不見的部分找出來。也不要一直講目標是什麼(What),而是要強調我們這組織為什麼存在(Why),引領每個人找到自身定位和目標,讓他感覺不是為你工作,而是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當各人都達成目標,這個異象也就跟著收成了。」

經過五十分鐘的談話,那位年輕牧者表示理解了,爾後依據我的建議去執行,也確實得到良好的果效。

大概四、五個月後,我收到來信:「孔老師真的很謝謝您,我用您的方法找到了六位同工,現在他們都找到各自的定位和目標,因為我把他們內心的熱情激發出來,同時也放對了位置,所以他們都非常努力。當他們各自做成目標,整個事工也就成就了,過程中我只需要用看不見的方法,也就是不斷強調願景的重要性,並為他們之間做一個協調。」

 

***************

 

分析上述案例可發現,年輕牧者以前採取的是看得見的方法(管控為主的傳統管理模式);經過一對一諮詢,他改用看不見的方法(why)-以內心的願景∕異象以招聚同工,再以看得見的(how)-按才授職和分工授權,最後(what)-終於做成了事工。

擁有領袖的位份,意味著神要你做的是不尋常的事工,所以不能用維持現狀或是別人用過的老方法。況且如果要做的只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每個人都知道怎麼做,那麼就不需要領袖的存在了。

若讀者朋友想了解更多如何用異象來感召人心,我在《看不見的更關鍵:如何打通工作與生命的任督二脈》書中,一共談到30個關於工作扭轉的案例,以及將近20個講生命更新的案例。本書也是自我學習、自我操練的工具書,希望讀者藉著我在案例中設計的「情境體驗題」看到自己、藉著「觀念更新題」超越自己、藉著「反思學習題」找回自己。

古代人習武,若武功要達到極致,就必須打通任督二脈;當代人若想活出美滿的生活及豐盛的靈命,就要懂得藉操練以打通「工作」與「生命」的任督二脈。因此在書中最後兩章,提供了兩套操練工具:「獨立思考—終身學習的法寶」和「靜的力量—聽懂內心的聲音」,幫助大家透過 刻意練習, 逐步穿越表象的限制、進入內心,領受個人專屬的美好異象。

經過這樣的修練和晉升,說不定你會發現,原先的工作或生命瓶頸,因為改採看不見的方法之後,反而得到前所未有的突破!

 

點我前往《看不見得更關鍵》書籍資訊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42期P4-5)

947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創辦人的話 | 天國領袖的養成

所謂天國的領袖,是像耶穌一樣,知道自己位居高位的時候,卻願意跪下來為門徒洗腳……

597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口述:Asi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副執行長 晏信中牧師

整理:Asia for JESUS編輯部

 

過去近兩年,除了Asia for JESUS因為疫情而開始在媒體上轉型,特會與課程發展了線上版本,歷經實驗,再升級;我所服事的教會也進入了一個新的季節,原本的部門重新改組之外,也興起了一些新團隊,我所參與的「創意藝術媒體處」與其中的「雲端教會」就是全新的項目。

我們的異象和核心價值都一樣,但人沒有同步更新,就會很難走下去,我就在當中歷經了失望、破碎、再重新對齊。

全職服事的這二十年,我發現無論是世界還是教會的領袖養成的第一步,是要先知道自己是誰;第二步是藉由環境來印證;第三步會是不要害怕去冒險;而第四步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也就是天國的角度來看全盤。如同大衛能夠站出來擊敗歌利亞,是因為過去他曾擊敗過獅子和熊。

在談如何領導之前,看的不是怎麼帶人,而是怎麼帶領自己,要能夠攻克己心;當我們朝著標竿走,神也會調動萬有來訓練、裝備我們,使我們成長,勝過環境。而在領導別人之前,要先能讓自己也甘心樂意,自己要先買單,才能去說服別人。

當你在組織裡「有一定高度」的時候,面對他人的請益,要知道「我們無法為任何人的生命負完全的責任」,但我們要勇敢,當我們講到作為遮蓋,不是給一個絕對的答案,因為我們不是耶穌,而是幫助人在面對挑戰的時候,能夠越來越像耶穌。

無論你是誰,你都是領袖,因為人的受造奇妙可畏,並且有治理這地的權柄。所謂天國的領袖,是像耶穌一樣,知道自己位居高位的時候,卻願意跪下來為門徒洗腳。

天國領袖的領導力,不是威權式的呼喊,而是單單向著標竿直跑,用生命作見證,是當我們往前走時,就激發了別人,別人看見我們生命裡面有活水、有生命,進而引導出人們自發性的跟隨。我看見一個必定發生的事,就是只要有一人突破,就一定會有另一(群)人跟著突破。

教會也要走回神的心意,一間健康的教會是神說了算,是成全人走進他生命的命定,賦予他擅長和合適的位置。當大家都被激發想要越來越像耶穌的時候,群體效應產生了,就是甘心樂意的補足了別人,一起見證榮耀的發生。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 第42期P2)

597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