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會第三天下午,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周巽正以及蕭雅文師母,以「無助且無望的父母」為題,分享到近三年在養兒育女的旅程中,神如何引導他們擺脫華人傳統「聽話」的框架,與孩子有心與心的連結。
有鑒於第二天下午的問答時間,許多會眾透過提問,展現對「他人不可控」的焦慮、不安,他們提醒大家,需要換個眼光,不然「這些工具最終只是讓我們掌控,換一個方式,要他們聽話。」
論「乖」,幾乎是華人文化中最核心的教養價值,「說一做一、功課好好寫、吃飯好好吃,好像就是理想的養兒育女模式。」周巽正說自己雖從小就留學國外,但骨子裏還是很傳統的父親,期待孩子聽話。常常當孩子不聽話,他會感受到「驚嚇」、「生氣」等情緒。
有一次,小兒子不聽話,讓全家多花時間等他,周巽正跟他說,對家中的要求需要「立即順從」,要求他覆誦英文”immidiately obedience”,但是小兒子遲遲不說,讓父親氣到要爆炸。晚上十一點多,父母在僵局中,持續溝通下,才知道,小兒子的不說,是因為怕「哥哥會笑他的口音」,令他們非常訝異,好像當時心中對孩子「這麼簡單一件事,叫你做都做不到」的不滿,頓時煙消雲散。
「當晚,爸爸的同理心大炸裂,帶著他一路從傾聽理解,到禱告饒恕哥哥、挪除謊言,」走過完整的流程,最後父子擁抱和解。「一結束,他就自己說了immidiately obedience。」蕭雅文從中學到,每一次當有衝突,父母需要回到「我不知道孩子的想法,所以需要他告訴我」的思考,不要覺得「我很了解你、知道你需要什麼」。
近三年,還有一個很大的教養挑戰,來自他們其中一位孩子「拒學」。「我們可能從小覺得很認識孩子,但他們的內心所發生的,你不一定明白。」有時候,關係在沒有察覺中改變了,在孩子不只是拒絕上學、也拒絕出門的過程中,她的感受是,「他所有的一切,你真的幫不上忙,只能陪他,在旁邊,若憑著自以為說出一些話,可能只是把他更推向死亡。」
這件事,對於父母都是震撼教育,不管是求助專業、找適合的學習環境,各種資源都竭力尋求。
蕭雅文形容,幾乎每天都有新的炸彈、無法預期的對話。當孩子在痛苦中,甚至覺得活著沒有意義,禱告自然也不是他想要的。「我需要不斷鼓勵他跟我說,發生了什麼事,我需要讓他知道,他是安全的,可以繼續跟媽媽說。」蕭雅文邀請孩子若說不出口,就在筆記本畫圖做記號,又或者帶孩子一起進入衣櫃,關燈後試圖鼓勵他多說一點心情。
個性冷靜的蕭雅文,面對孩子戲劇化、負面情緒高漲的表現,會招架不住。「上帝對我說,這個人在你跟他之間開了高速公路,直接通到他心裡,那是你平常找不到的門,要想想怎麼樣找到對的角度,在他生命留下屬天的記號。」
蕭雅文說,神帶領她好像重新懷孕一次,重新清出很多的位置,讓這個孩子可以再被生出來一次,「我更細膩地去認識他、與他連結」,不斷告訴他媽媽在這裡,即便是為他做一杯蜂蜜檸檬汁也可以。
當孩子有激烈的負面情緒,其實是在你跟他之間開了條高速公路,直接通往他心裡。—蕭雅文
至於周巽正,則形容自己是錯愕了三年,「孩子所有負面的言語、不想活等等,我是招架不住的,沒有預備好、無法承受。」當他用盡全力,想找一個方法,在禱告中,曾有一次極大的失落,來自於孩子已經拒學一年多,當時台中有個可能的學習場域,等到學校的拒絕信當下,他非常生氣,一時間天旋地轉,忘了自己正在上黃國倫牧師分享的「以福音為本」課程。
「神說,你為什麼要這麼生氣?因為你覺得這個學校會拯救你的孩子和這個家,不是嗎?」周巽正發現,他總是想要找方法改變人,但是神說的卻是,只有福音能拯救人。而第一個需要被拯救的,其實是他自己。「從那一天後,我比較能跟孩子有心與心的對話。」
走過這一段不容易的旅程,蕭雅文分享了當時的日記,有許多生命的啟發,重新檢視生命中重要的價值。例如「如果沒有你,我不可能那麼懂得陪伴,不可能懂得珍惜眼淚;也不可能知道,不管外在真實如何,唯一重要的事當事人主觀的世界。」
兩人最後鼓勵在場所有的父母,讓神打開心中的眼睛,再一次把所愛的兒女,交還給神。「教導我們怎麼先做你的兒女,在做父母的當中,更深學習做兒女,一同經歷天父的愛在我們家中。」
很多時候我們在找答案、方法,想要改變人,那一天神打醒我,唯一能拯救的是福音,而第一個需要被拯救的人是我。—周巽正
撰稿 | 若函
完整信息請至Asia TV
310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Commen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