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生活

品味生活 | 藝術的多元宇宙

撰稿|何恕瑜 原文出處|AWA x Zoe Arts 

張志龍老師身兼企業家、國際人文探索家、作家、藝術史研究學家等多重身分。內心深處渴望嘗試了解人與土地的關係,2011年便從深耕多年的產業鏈跨界,與友人發起「擁抱絲路」活動,以150天完成1萬公里超級馬拉松絲路長征,記錄在《擁抱絲路》這本書中。後來繼續過著白天在企業打火,晚上思考下一步可以為社會貢獻什麼的日子,2016出版《繁星巨浪》講述從巴洛克到畢卡索等大藝術家的作品和故事,2018年成立「敦南藝術講堂」致力教育人們有關「美的事務」,持續透過公益講座、教育推廣與規劃古老城市的走訪團,提升台灣的藝術美學素養。

以下摘錄自張志龍老師於今年受邀AWAx Zoe Arts舉辦的《藝術的多元宇宙》講座。

//

想想過去半個世紀有什麼事物影響我們的社會?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日本的兩顆原子彈,美國九一一,台灣九二一,日本三一一,疫情,烏克蘭……。那如果包含文學在內的藝術或運動有對社會造成什麼影響呢?你可能會先想到普普藝術(POP ART)或巴斯奇亞(Basquiat)的塗鴉藝術,從普普藝術到塗鴉藝術的到來,象徵世界藝術在商業市場上有了改變,七0、八0年代後,藝廊取代了博物館成為了藝術的時尚中心。

"藝術的價值首先在於「創造」,而不是「形式」"

畢卡索(Picasso)曾經說:「新創出來的東西一定不美。」美是一種約定俗成,每個人的成長經驗、生活方式會漸漸習慣某一種型態的美。所以從一個藝術新創出來到我們能夠接受,其實需要花一段時間。有意義的新創之後追隨者也越來越多,慢慢形成價值與畫派,也就變得越來越美。新創的工作是非常孤獨的,藝術家是如此,相信各位在工作、事業上也是。

二十世紀之後,世界可能真的不缺個人主義,甚至還有一點氾濫,就是有時候走進藝術館或藝廊,會覺得作品在對著你我嘶吼:「看我!」吸引我們的目光,但卻不一定擁有真正的關懷,或者跟我們產生對話。

"藝術應該要有更高的訴求,展現穿越時空的影響力。"

有人認為抽象藝術的誕生,代表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盼望的破滅。但其實康丁斯基(俄語: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和蒙德里安(荷蘭語:Piet Cornelies Mondrian)都是有信仰的人,他們認為在人心崩潰時必須要設法鼓勵,使人從物質與信仰的幻滅中走出來。

《構成第八號》1923,康丁斯基

看這樣的抽象畫時,要想像在看Netflix的影集《后翼棄兵》進行西洋棋(國際象棋)的對陣,而不是一個固定的公式。他的畫表達了從失序到穩定,從混亂到和諧。如果要談完全部,篇幅可能不夠寫,但是康丁斯基畫抽象畫的目的,是要讓人看見生命的脈動和法則。「點表示生命;線是點的延續;尖銳的角代表激進、奮發、快速的情感;直角表現冷靜、抑制;鈍角是溫和、敦厚。」康丁斯基在《點線面》一書上這樣說。

"藝術是民族文化與社會的精華,走在社會的前端;藝術是心靈的震動,
是精神的力量,是內心的,影響力跨越時代,超過千百年。"

梵谷(Vincent Van Gogh)年輕時的志願是當服務大眾的牧師,可惜屢次考不過,只能以實習牧師的身分在比利時的礦區一所小教會服事。他看到台下會眾長年背負煤礦而駝背、手指關節終年的勞動腫脹變形、身上的衣服滿是煤灰、低到不能再低的微薄工資讓他們無法飽餐。梵谷為他們流下眼淚,生出憐憫,於是把教堂改成收容所,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更把所有財產都捐出,自己卻衣衫不屢。半年後總會便把梵谷從教會拔除,因為他們受不了特立獨行的牧師。

傷心的梵谷把他對教會的失望與憂鬱的心情轉向繪畫,畫礦工,畫女工,畫農夫。梵谷有一個在藝廊工作的弟弟西奧(Theo),兄弟倆從前的夢想是建立一個藝術村,現在他成為了梵谷的贊助者,梵谷選擇到南法普羅旺斯的阿爾創作,也終於邀請到他欣賞的畫家高更(法語:Gauguin)和他一起。

 

《星空》1889,梵谷
《自畫像》1889,梵谷

很多人說梵谷畫彎曲的線條是因為他的精神有點失常或是想像力過於豐富,但其實高更到阿爾半年便決意要離開,與梵谷發生衝突(很有可能在那時高更割下梵谷的左耳),梵谷的病情就已經嚴重到無法工作,住進精神病院。「從意志到行動,還有一段路要走。」梵谷在信中說,他想要振作、想要奮起,於是開始畫院區周圍──聖雷米的風景。

與摯友的通信中,梵谷透露自己想用橄欖樹為象徵表達困惑與不安的心情。《山前的橄欖樹》在他筆下不只是自然景觀,也有像火山爆發的岩漿,以及像聖靈下降的雲朵。梵谷完全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世界最有名的畫家之一,稱自己為第他又寫信給弟弟請他寄一些米勒的版畫來參考、臨摹。梵谷始終認為自己跟農夫、礦工相處最自在,照理說對他們應該很有概念,但他不想只是外型上的熟悉,還想要描繪出精神,所以向前輩大師習畫。

《山前的橄欖樹》1889,梵谷

 

一個人不能從生命中得到他早知道沒辦法得到的東西。」梵谷看清現在是他生命中播種的季節,收穫是未來的事。縱使精神上有很多痛苦,但他仍然有盼望。也因此他畫了各式各樣的播種者,太陽很像農夫頭上的聖光,梵谷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工作是低下的。而地上佈滿著藍寶石般的稻穗,像是永續的生命,為這個世界帶來希望。

人生不管是蓄勢待發,或是載浮載沉,都需要反覆耕種。沒有走到最後,都是在播種,總有很多的事情、關係、責任、工作需要去做,"你所受到的嘲諷、鼓勵、攻擊或是安慰,都可以視為翻土。只要我們保持一個純粹的心,付出行動,收穫的季節總有一天會到來。"

時光往回走,我們來看1606年出生的林布蘭(荷蘭語:Rembrandt),他不只是單純的畫家而已。在他還很年輕時就因著《夜巡》這幅畫為人所知,後來因為娶了身為貴族的女友,收活富裕而揮霍,人們砰擊他是靠妻族,年輕氣盛的林布蘭便畫了《妓院浪子》來反擊。

《浪子回頭》1668,林布蘭

三、四十歲的林布蘭,除了個性上的問題,身體也逐漸走下坡,他需要精神性的力量和啟示來作畫,而不想一直畫肖像畫或是大家喜歡的巴洛克畫。於是他畫了一系列歷史畫,像是《耶穌復活》、《浪子回頭》。林布蘭在畫人的心,甚至後者就是在畫他自己。

當時人們大多不識字,林布蘭不想讓人把畫當作純粹的家庭重逢劇。仔細看會先看到浪子右邊的大哥,他見穿著破爛的弟弟回來,內心很翻騰,但他不知道如何面對。他的手在搓揉,他在想,當下好像不該出手指責,但又吞不下這一口氣。後面隱約有位母親,是聖經上沒有提到的,不肖的孩子回家總是好的,但她不想貿然去擁抱,因為那會使大兒子更不是滋味,但父親毫無保留的原諒,他知道小兒子的年少輕狂,誰又沒有荒唐的過往呢?半閉半張的眼神中傳遞了思念。林布蘭用一種非常接近粗糙樸實的筆觸去描繪,因為他不想畫得太順、太美、太瀟灑,他覺得熟能生巧反而會失去力量跟精神。透過相機可能不一定有相同的感動,是混合好幾層的思緒、歲月的刻痕、情感的深度、世間的磨難、還有毫無保留的愛。

《三棵樹》1643,林布蘭

父子有一個對比,都是穿紅色衣袍,父親是毛茸茸,大兒子是華麗、絲帛的,可能也代表了情感的深度。林布蘭這幅畫帶給人一個非常大的靈魂的安慰,他自己的人生曾糟到必須把太太的墓從比較好的墳墓裡挖到比較差的墓才能過下去,但他還可以持續藉由藝術創作試著帶出生命的深度,到後來的版畫《三棵樹》,則是在告訴我們「凡禱告必定成就」,其實上帝可能已經有了最好的安排,只是當下我們並不明白。如果我們相信,也堅持禱告,最終會獲得美好的禮物。

"藝術具有跨越時空的影響力,
        是心靈的震動,精神的力量。"

佛羅倫斯洗禮堂是11世紀興建,12世紀完成,是典型的羅馬式八角建築,在6到12世紀期間,本來信耶穌的人不多,但突然被定為國教,教堂是不夠的,所以大教堂會配備洗禮堂。這座洗禮堂就有但丁、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梅蒂奇家族的歷帶子孫、波堤切力都在這裡受洗。

佛羅倫斯聖約翰洗禮堂「天堂之門」

洗禮堂有三面銅門,1401-1450陸續完成三面銅門,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傑作之一。雕刻家吉貝爾蒂在上面雕刻出五六個主題,像是上帝創造亞當、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約瑟從奴隸變宰相…..等。十個格子用深淺不一的浮雕帶出景深,米開朗基羅稱之為天堂之門。那時候雕刻還沒有成為獨立的作品,達文西也還沒出生,但吉貝爾蒂已經把雕像變的非常立體,像是一個個人物從牆上竄出來,栩栩如生,也已經發展出了線性透視法。

但丁在1265年出生,也在那裡受洗,但丁寫了《神曲》,分為地獄、煉獄、天堂,除了開頭第一章,其他都是33章。神奇的數字是因為他很重視三喜歡三,因為三位一體的概念。神曲其中一段講到「人沒有辦法單獨存活,所以人生旅途需要別人協助」,書中的特洛伊人跟著人生導師走,導師說「我要帶你走地獄和煉獄」這句話來自於但丁的老師維吉爾曾告訴他:

「這趟旅程不是你個人的人生探險,是因為神允許,派我來陪你走這一段,你需要人的幫助。」在人生的危機的時刻,要邁出一步前,我們都需要尋求協助。其實進地獄之門前人都可以選擇,那是因為拒絕相信、希望、愛,才進入地獄,而不是因為刻意要做不好的事情。但丁神曲也是人在中途,尋找他的路在哪裡,不管是驕傲、情慾、背叛裡,我們可以從從別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的故事。

透過張志龍老師的分享,驗證了有意義的藝術具有穿越時空的影響力,而我們在未來,除了表面的欣賞,去了解藝術背後的故事,相信妳也可以看見神透過藝術要對你說的話。

欲聽完整講座:請點此

372 total views, 4 views today

Comment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