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定意愛我們的孩子》第五章 保護與建立心連心的關係

前言

神造我們是自由的人,但我們曾失去這自由,而祂已付上最高昂的代價,使我們重獲自由。但我們受造還有更大的目的,那就是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有自由,自由的重要性在此。如果我們想要訓練孩子好好處理這份自由,視之為親子關係中的第一優先,就要盡全力幫助孩子相信這兩個信息是密不可分的:「我非常愛你」和「你打算做什麼?」我們若把選擇、問題和限制,與愛的信息連在一起,孩子就會學到那些都是學習管好他們自己所不可或缺的,並且我們非常看重和他們的關係。他們會學到好好管理他們的自由,就是在培養並保護和我們之間互重互愛的關係。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應該是,孩子看重和我們的關係,並作為面臨抉擇的考量。因為這也是神對他們的心意,神希望他們以保護與祂的關係,作為面臨抉擇的最高原則。

—————————————-
但我們受造還有更大的目的,那就是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有自由,自由的重要性在此。
—————————————-

9789868758902_L_定意愛我們的孩子

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加拉太書五章1, 13節) 自由的最大目的是為了愛!

我希望藉由這本書讓你看到自由的本質與重要性。如同第一章所說,神造我們是自由的人,但我們曾失去這自由,而祂已付上最高昂的代價,使我們重獲自由。但我們受造還有更大的目的,那就是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有自由,自由的重要性在此。自由的最大目的是為了愛,所以若拿自由去用在其他目的上,就好比把烤麵包機插在電壓不符合的插座上,這自由就被破壞了。除非我們運用自由去愛神且彼此相愛,否則不能行在自由中,更無法在我們周圍營造自由的環境。自由的核心在於自制力與責任心,每個人皆須克盡一己之責,保持自制,否則難以彼此相愛並培養健全的關係。

立維決定就讀公立高中的那個夏天,同時加入該校足球隊。九月賽事上場,我們前往觀賽,菜鳥隊的賽程排在週四晚上,校隊和二軍的賽程都排在週五晚上。進入球季後的第三個週末,他練完球回家,說:「教練要我們去看這個禮拜的校隊比賽,觀摩學長的球技,禮拜五晚上我能不能去看比賽?」

我看著雪莉,曉得她所擔心的和我一樣,我們都記得從前我們看足球賽時做了什麼事,那可是和比賽一點關係也沒有。所以,我對他說:「兒子,我很害怕,不過你可以去。」

「我可以去!太棒了!」他高興地跳起來。

那場球賽是在客場比賽,所以我得開車到鄰鎮去接他回家。一到我們約定的地點,見他已經站在那裡等了。我一邊等他放好背包又坐好,一邊暗自希望這不會是個漫長的夜晚,我不動聲色地聞了又聞,聞不出他有任何酒味,乾淨的。一路開回家,把車停好,出來,父子一起朝家門走去。未到家門前,他伸出手碰碰我的臂肘,說:「爸,謝謝你信任我。」

我說:「不客氣,兒子,謝謝你保護了我們。」

他說:「不客氣,爸。」

這年輕人知道他負有一半的責任,他要盡上他那一部份,他知道沒有別人可以替他做。他從小被訓練相信在「我們」的關係中,除了他沒有人可以承擔他那一半的責任。現在我們已從他身上看到成果。

如果我們想要訓練孩子好好處理這份自由,視之為親子關係中的第一優先,就要盡全力幫助孩子相信這兩個信息是密不可分的:「我非常愛你」和「你打算做什麼?」我們若把選擇、問題和限制,與愛的信息連在一起,孩子就會學到那些都是學習管好他們自己所不可或缺的,並且我們非常看重和他們的關係。他們會學到好好管理他們的自由,就是在培養並保護和我們之間互重互愛的關係。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應該是,孩子看重和我們的關係,並作為面臨抉擇的考量。因為這也是神對他們的心意,神希望他們以保護與祂的關係,作為面臨抉擇的最高原則。

前面提過,我們可以讓孩子從小就練習作選擇,不妨以我們家的某次場景為例,我們子女幼小時,雪莉創立了聖誕節家庭影片的傳統,她讓孩子對著鏡頭說:「嗨,把拔,我們愛你!聖誕快樂!」有一年她拍攝這部傳統影片時,兩歲的泰勒和四歲的立維講著講著竟吵起來,泰勒正好拿著一盒電玩,他作勢向哥哥砸過去的時候,雪莉問他:「泰勒,可以用玩具丟人,還是不可以?」

請留意泰勒心底的需求──我是對的,長大後他可能是那種會糾正你:「不是1963年的小熊隊,是64年!」的人。小小年紀的他就已深信要做就要做得正確。可是許多父母會把這種行為解釋成不尊重,其實小孩子只是想作自己罷了。當我們以尊重的態度與人互動,讓對方作選擇、分享控制權,就是讓他作自己。而那部家庭影片便捕捉了泰勒糾正雪莉的一幕,雪莉問他:「可以用玩具打人,還是不可以用玩具打人?」他卻說:「不對,不對,你應該說:可以用電動打人,還是不可以用電動打人?」到今天我們每次看到這裡還是會捧腹大笑,同時一再被提醒,小小孩兒也懂這個選擇、自由與權力的文化。他們很快就學會,然後去做。

拍攝這段家庭影片過後六或八個月,我們全家去Mervyn’s百貨購物,那時我仍是社工師,每天上班都要打領帶,所以每逢家人生日或節日,全家去購物的時候,我總會添購一件襯衫和一條領帶。那天,泰勒發現了一條上面有兔巴哥圖案的領帶,他拿了兩條走到我面前,說:「把拔,你想要哪一條,這條還是那條?」我說:「呃‥‥。」他說:「你決定還是我決定。」我說:「那條好了。」他把另一條放回去,為了嘉許兩歲兒子,也肯定此教養原則已深入人心,那天我買了一條兔巴哥圖案的領帶回家。

有天我送蘭妮上學,那時我開的是公司配給的車,由於通常是我獨自開車,所以前方的乘客座成了我的專用置物椅。蘭妮打開前座的門,一看便說:「爸,你要我坐在你的東西上,還是你要把東西挪走?」

「我把東西挪走。」

營造尊榮文化,靠的就是留給人選擇的空間。在你子女心底也有這個人性的需求,一旦你滿足這個需求,讓孩子也能控制一些事物,那麼你便是在向孩子傳遞了他們的需求很重要,他們這個人也是寶貴的訊息。當孩子接收到他們是寶貴的訊息,就會培養出健康的自我概念。反之,當你和孩子互動中,從來不給他們選擇,他們就會學到只有你的需求才是重要的。長此以往,他們要麼反擊以滿足自己的需求,要麼相信他們的需求一點都不重要。當他們終於領悟如何培養健康的自我概念,便不得不全盤否定過去你所教導的,重新學習父母的需求雖重要,他們的需求一樣很重要。尊重個人主張表達空間

我們已經看到孩子帶著健康的自我概念走入社會,懂得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的道理。我們也看到他們無論是面對同儕或長輩的不尊重,都懂得定界限。有時他們得面對在上有權柄者的輕蔑無禮,畢竟上一代多半認為小孩子有耳無嘴,若小孩子在大人面前主張自己的看法,就會被視為不敬。假如你從小是在這樣的背景長大,而現在你要更改教養態度,讓孩子作選擇,那麼你就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孩子的反應很可能會被你視為對父母無禮。好比我的孩子要我在兩條同樣有兔巴哥圖案的領帶作選擇,或者要我選擇把東西挪開。他們會主張自己的看法,因為他們本即具有個人意志。作父母的責任就是騰出發揮個人意志的空間,好讓他們感受一下何謂受到尊重,並且人人都當受尊重。讓孩子在受尊重的氛圍下作選擇固然重要,但是,首先你必須讓他們有表達個人主張的空間。

三思椅

尊榮文化需要在健康的環境中孕育,而健康環境的一大重點是,懂得堅持個人主張與無禮不敬,二者有所區別。在你與子女的互動中,騰出空間來讓他們表達自己的主張,就是栽種尊重,而你也必收取尊重。不過,毫無疑問地,你會碰到孩子對你無禮的時候,那時你就需要引導他或她收拾殘局。

前面所舉的一些例子有的牽涉到對父母無禮,有些則不。蘭妮忘記帶午餐盒,並不涉及對父母無禮。那封電子郵件談到小女孩故意哭鬧,想賴掉她該做的家事,這就涉及不尊重了。不過,她的母親看出她的用意是藉著不尊重,轉移母親注意力,讓母親忘記要她整理房間的選擇。從這些實例可以看到,你必須說話算話、說到做到,切莫把孩子的問題當作你的問題。

身為父母有著許多角色,扮演國稅局角色時,你要實際讓孩子看到、嚐到他們所作選擇的後果,有時雖牽涉到與人的關係,但為了貫徹國稅局角色,你得暫不追究。不過,假如孩子對人不尊重,那麼你就要及早讓孩子體會關係的後果。無論是牽涉事物、或牽涉到人,處理時的首要之務就是,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問題並承擔起來。

一個很好的做法就是在家裡設一把「三思椅」,別忘了,要讓另一個人三思的良方之一就是,提問題,不要替他下結論。所以當你叫孩子坐在「三思椅」上的時候,你的任務就是避免像查理‧布朗的老師那樣長篇大論地說教:「哇啦-哇啦-哇啦-哇啦」,但要創造機會讓孩子藉著你的多重選擇問題,好好地想一想。

讓我們舉一個孩子對別人不尊重的例子,假設阿哲是你的兒子,剛才打了鄰居家的男孩子。現在他坐在你面前的「三思椅」上。你丟給他的第一個問題是:「阿哲,問題出在哪裡?」

他說:「呃‥‥我不知道。他碰我,他打我。」換言之,阿哲想表示問題清清楚楚擺在眼前,會搞成這樣,他也沒辦法,他是受害者,無能為力,是別人拖他下水的。

「喔,這樣啊。因為他說了那句話,你就跟他吐舌頭,又用木條打他?」

「嗯。」

「真倒楣啊你,你說問題出在哪裡──是他說了什麼話,還是你做了什麼事?」

「都有。」

「嗯,他對你說那樣的話,你可以怎樣做?」

「我可以打他。」

「好,你就打他,可是結果咧?對你有什麼好?」

「我不知道。」

「打人是尊重,還是不尊重?」

「不尊重。可是他先不尊重我的!」

「不能因為他不尊重人,你就不尊重人吧?是他使你不尊重人,還是你選擇不尊重人?」

「呃,我想,大概是我選擇的吧。」

「這樣對嗎?問題就出在這裡,是不是?」

別忘了,整個問答過程目的並不在找出雙方罪責,而在幫助你的兒子學習一件事:除了他自己以外,沒有人可以控制他。你是在幫他發現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但是除非他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否則終究他得把這份能力拱手讓人。你所設計的問題都是為了讓他領悟這點,並面對這個抉擇:「你要讓別人或環境或你無法控制的外力,來控制你,還是你要自己來控制自己?」

但願他好好想一想以後,搞清楚誰說了什麼、誰又做了什麼,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問題出在這裡,是我,是我選擇用那根木條打人,問題出在我打了人,我不尊重人。」當他開始承擔問題,你就可以問:「那麼你要怎麼做?」

有個母親終於領悟到她們母女關係不佳,問題不在女兒而是在她,她來信說到:

我聽你的授課CD裡說到,有位醫生發現問題出在他自己,我們也有一位已成年且仍住在家中的女兒,她有吸毒的問題達九年,但至今已十九個月不沾毒了。問題出在她與我們同住,還帶著她的兩個孩子,到了週末第三個孩子也來跟她過。家裡有三個小孩對我並不是問題,而是女兒跟我實在是完全相反的兩個人,所以很難處得來。因為女兒吸毒這麼多年,我累積了許多的憤怒,也常常以怒氣回應她。聽了你的課程之後,我才明白是我讓死亡的陰霾籠罩我們的母女關係,但那絕不是我想要的,因這層領悟我流淚痛哭。接下來的幾個禮拜很有趣,每當我想要生氣時,就會在心裡對自己說:「問題出在你身上!」我想我得用膠帶把嘴封住才行。同時主漸漸使我明白,我一直以憤怒來回應女兒,真正的問題是憤怒,而不是我想要設的界限。當我一點一點開始控制自己之後,便能夠在平靜的狀態下設界限。這時,一件有趣的事發生了:女兒竟開始想討我歡心(我差點沒昏倒),家裡氣氛轉為融洽。我的丈夫出差一個禮拜,我和女兒完全沒有鬥嘴,甚至和樂融融。星期二發生了一件非常美好的事,那天我送她去上班,途中看到她前男友的卡車,我說:「妳還會心跳加速嗎?」她說:「再也不會了,已經都過去了。」她嘆了口氣,我說:「我想,妳幫不了妳所愛的人。」她說:「媽,那是我這一生最大的錯誤,還有那之後一大堆差勁的選擇。」我聽了開始掉淚,她握住我的手,說:「妳還好嗎?」我說:「嗯,我只是希望妳過得好,不要像以前那樣。」她說:「我知道,都是我作了差勁的選擇。」到了目的地,我說:「不管發生什麼事,我真的很愛妳。」她說:「我也愛妳,媽。」自從憤怒被除去後,我們母女關係就開始轉變了。

你的教導中提到,人總是找各種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我就是這樣。我真的要好好把「是我的問題!」銘記在心。今天早上開車上班途中,我又拿出另一片CD來聽,總共聽14遍了‥‥我相信自己會越做越好。

謝謝你把這些工具整理出來,對我們這些想要改變親子關係的父母真的大有幫助,至少幫助我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現狀,發現問題也許出在自己身上。當神開始改變我,我們身邊的情況也開始改變,成為當初我所期望的那樣。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12期P.50-53】

3,227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Bookmar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