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超自然創意選修課{戲劇舞台}在舞台邊轉眼仰望耶穌的人

談到舞監,林岱蓉談到這個角色除了需要吃苦耐勞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彈性,「我們可能都會期待事情照著自己的規劃走,可是很多時候事情跟你想的會很不一樣。」

1,477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受訪者/林岱蓉

俗話說,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也許你不知道的是,在一場又一場精彩的聚會背後,其實也有一個「她」,在舞台的後方守護著一切。「她」,就是所有節目流程的協調者、與舞台活動的策劃者:舞監,林 岱蓉。她是前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戲劇團隊團長,也是Asia for JESUS團隊各個聚會背後最重要的舞監。

北爛也沒差 神的使用無差別
每年聖誕節晚會齣齣精采的戲劇故事,其實幾乎都是出自於林岱蓉的筆下。「很神奇的是,我寫東西常常很快。因為當神給我一個靈感,我就很容易發展成一個故事。」有一年,劇團用非常詼諧搞笑的方式,改編了彼得三次不認主的故事,連她自己都覺得真的非常「北爛」。但令劇團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仍然有很多的人都因此感動而決志。林岱蓉領悟到,不管我們的戲劇是以何種方式呈現,當神要挽回這些人的時候,祂仍然會透過我們的各式各樣的創意,對人們說話。

我們是一個團隊 舞監用彈性來領導
談到舞監,林岱蓉談到這個角色除了需要吃苦耐勞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彈性,「我們可能都會期待事情照著自己的規劃走,可是很多時候事情跟你想的會很不一樣。」

身為所有節目流程之間的協調者,舞監就得承擔眾團隊突如其來的變化,然後找到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法。「這個時候,表現出來的態度就很重要。」如果舞監這時候擺起臭臉,在同工們的面前開始講起別人的不是,那大家也會跟著進入到這個負面的氛圍當中。但如果舞監可以放下自己的不舒服,釋出正面積極的態度、發揮自己身為領袖的影響力,這個時候大家就會意識到「我們是一個團隊」,一起來解決面前的這個問題。

看重人勝過看重事 神看重的其實是心
走過這麼多年,林岱蓉認為自己最大的改變就是更加的看重「人」,勝過看重事情。「當你轉眼仰望耶穌的時候,看著他的眼睛,你就會知道耶穌其實並不太在意這個節目有多完美。」有時候,我們都會覺得某件事情一定要如何地去呈現,這樣才能以最好的方式獻給神,但神看重的其實是我們的心。當我們開始願意放下自己、來成全身邊的人,這才是最討神喜悅的。「簡單來說就是謙卑吧,練習把自己放得很小,所以舞監是一個很適合練習交託的職位。」林岱蓉笑著說。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5期P.21】

1,477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專題 | 迎向美滿家庭─第三部曲:持續調整篇(下)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碰到挫折和問題,怎麼站立得穩就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人生就好像坐公車,你不會想在公車煞車時就跌倒了……

775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家庭之外的八小時-學校教育篇
學校也可以很 天國文化
受訪者|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幼兒事工負責人 晏信中牧師、濯亞國際學院校長 李丕寧

家庭是孩子教養過程的基石,然而當孩子漸漸長大,學校則成為家庭教育之外,另一個八小時的教育重鎮。許多原本在家裡的「乖小孩」,去到學校之後,因著同儕關係,甚至是課本教材的影響,逐漸地與家庭教養的價值觀背道而馳,進而產生出許多「問題學生」。如果學校也跟家庭教養的「核心價值」是差不多的,那該多好?如果這個核心價值正好又是天國文化的基督信仰,那絕對會是令人憧憬,也是培育興盛下一代的重要「養分」。其實有許多基督徒正致力於從學校教育著手,希望依照聖經的真理來辦學,而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的幼兒、兒童事工,以及實驗性質的濯亞小學,正是這樣努力著用天國文化來辦學的教育單位。
 
引導孩子走進天國文化

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幼兒事工負責人 晏信中牧師
「King’s kids」─取這個名字的目的就是回到天國文化裡面,意思是孩子們是君尊的皇族,他們要擁抱並恢復這個尊貴的身分。我們會講述許多聖經故事,並且讓孩子實際扮演;我們也操練孩子們先知性舞蹈、敬拜、禱告醫治、發預言,當然我們還有許多跟聖經真理相關的手做藝術課程等等。每個禮拜的課程,我們都會透過社群媒體告知每位家長,跟他們傳遞教育理念並多方的溝通,讓家長與學校教育是互通有無的。「King’s kids」的目的,就是恢復孩子們各樣的感受,不只是知識層面,而是從靈魂體的層面都能認識神,進而能夠做超乎所求所想,而且是偉大的事情。
 
從傳統中尋求創新 挖掘孩子的潛能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碰到挫折和問題,怎麼站立得穩就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人生就好像坐公車,你不會想在公車煞車時就跌倒了。所以我覺得健康的人生就是要站立得穩來面對問題,同時還有能力冷靜地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要培育健康的下一代,有三個原則:信仰結合教育、擁有不怕困難的特質,以及健康的身體。

  

濯亞國際學院校長 李丕寧
另外談到天國文化落實於學校這件事。其實伯特利教會的比爾牧師對濯亞有很大的影響,他幫助我們奠定了四個基石「勇於做夢、勇於冒險、勇於支取,以及勇於服事。」 神一定在最好的時候給你最好的事情,所以我們給孩子這樣的觀念,不需要因為一時的輸贏而難過,要問神怎麼看這件事情?而我們的教育方針也不再像是工廠,而是文化的形塑。我們不像傳統辦學,只能產一樣的產品(一樣的學生)。我們秉持的是一種研發的精神,看待每位孩子都是獨特都是不同的,我們依造上帝造他們的樣式,挖掘他們的潛能,然後形塑出上帝眼中所要形塑的他。

最後我想說的是,經過這麼多年來的教改,這三十年課本換了這麼多次,有些事情是我們該保留的。中華傳統文化留下來,課本課程留下來,聖經講的一些部分留下來。把好的精華留下來應用於現在,並且嘗試去創新。那個創新不光是科技的創新,而是爸媽的觀念要創新。濯亞要做的事絕對要追求卓越,但我們更希望每個孩子都要被看見、被啟發,如同古語所說:因材施教。老實說台灣目前的教育仍是沒有辦法做得完全,但我非常希望濯亞可以做得到,尤其是依循著天國文化的原則,成為一個標竿的學校,成為其他學校也可以依循的教育模式!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2期P.21-22)

775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專題|下一代領袖銜接計畫─結語

也許就如當年撒母耳看大衛是一個出乎意料的人選,當我們放眼現在10幾歲的青少年,有時候也難以想像他們如何能為神所使用。但在神眼中,無關乎年紀,每個人都能夠在這世界上作光與鹽。

904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這幾位處於「橋梁世代」的牧者分享中,可以看見他們幾乎都有一致的心志,就是要為下一代預備舞台。因著過去他們所領受到的信任及成全,他們也願意用同樣的心志看待現在的年輕人;因著他們從上一代手中所繼承的豐盛祝福,他們渴望將更豐盛的產業交在下一代手中。

不看年紀  而是看神放在人生命中的的寶藏

《15歲,改變世界的傳奇》的作者韓哲克(Zach Hunter),在12歲時發現世界上仍有許多兒童被當成奴隸販賣,因而在各大中小學校園發起「零錢,零捆鎖」的解救兒童奴隸募款運動,渴望解救兒童奴隸得到真正的自由。無獨有偶,來自加拿大的魁格‧柯柏格(Craig Kielburger),也是在12歲時,讀到一篇講述巴基斯坦男孩,從4歲起就被賣掉成為的童工,最後因為敢於爭取權益而喪命的故事,因而與志同道合的同伴們成立「解放兒童」(Freethe Children)組織,致力於改變童工的境遇。

也許就如當年撒母耳看大衛是一個出乎意料的人選,當我們放眼現在10幾歲的青少年,有時候也難以想像他們如何能為神所使用。但在神眼中,無關乎年紀,每個人都能夠在這世界上作光與鹽。我們的責任,就是餵養少年人使他們生命成熟,教導他們使他們有好的品格,裝備他們使他們能夠有影響力,並且幫助他們挖掘出神放在他們心中那份獨特的呼召,進而翻轉世界。

向來十分關注教育的生命培訓學院院長周巽正牧師,不只是在學院中與老師們一起幫助基督徒經歷生命的翻轉,同時他也深知,孩子生命的成熟度,應該從更小就開始培養,因此與幾位同樣渴望翻轉教育的基督徒教育家,聯手成立了「濯亞國際學院」,期待以愛陪伴孩子成長,更進一步幫助孩子們除了學習知識以外,能夠在天國文化的氛圍中培養出好品格,認識自己是神的兒女,並能成為下一個世代的領袖。

呼召青年覺醒起來服事下一代

下一代領袖興起,也是Asia for JESUS團隊所渴望看見的畫面,尤其每一年暑假,團隊更投入大量資源在青年事工中,舉辦如專門提供國高中生參與的才藝品格營、以及喚醒學生內心對神熱情的青年覺醒特會等,目的是不僅是收割靈魂,也期望在當中能夠裝備年輕人,使他們親自遇見神,並且回應放在他們心中各樣的感動。

Asia for JESUS執行總監陳麗吉特別分享到,過去舉辦好幾屆的青年覺醒特會,已經很久沒有特別呼召願意投身於青年事工、並全職服事的基督徒;今年的青年覺醒特會,將以「CALLING」為主題,期望鼓勵年輕人勇敢地走入命定,無論是全職服事、或在職場,都能起身回應這個世界的需要。這次也將開設兩種不同主題性質的「AWAKENING TALK」,共邀請六位不同領域的職場菁英、以及四位在不同地域宣教的宣教士,分享他們是如何回應神的呼召,從原本所處的舒適圈跨出,與神一起築夢。特會中,更將再次呼召一批願意投身青年事工、以及改變國家、世界的人,使復興可以一代延續一代,一代比一代更加火熱、興旺。

【本文出自 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9期P.21】

904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專題|祕訣9 揹起自己的十字架

p12_9這十架就是神的智慧:功克己身、向著自己死、謙卑自己、全心為了他人、服事眾人— 以上全都是表達智慧的方式。儘管智慧為人生中某些疑難雜症提供了答案,但唯有確實 揹起自己的十架—也就是真實地跟隨基督,智慧才可能在他的心中長成。

智慧具有帶來轉化的特質,唯有智慧才能夠使我們的心得滿足,同時也滿足理智上的需要。一個暫時解套的方法,通常無法解決已經面對了許久的難題;但智慧所提供的答案,果效卻能夠永恆持久。當所有的基督徒都蒙召要行在智慧中,活出榜樣讓世人看見如何在生命中掌權,並傳講能夠解決問題的信息時,要先知道智慧有一個深層的根基,這個根基系統就是十字架:哥林多前書1:20-31。

人們往往不會主動尋找從十架而來的智慧,但這智慧卻是他們一直尋尋覓覓渴望得著的。人們總以為自己需要的是可以滿足理智的答案,但事實上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全人恢復至神所賦予的次序裡。一旦智慧從十架這個根基系統生長出來時,我們就無法單靠人類的理解來取得這份智慧。神經常使我們處於一個自己完全無法應付的環境中,為要幫助我們不再試著去用自己的理智,試著找出一個乍看不算太壞,但只要把眼光放遠,就發現其實是糟透了的解決辦法。每當我們感到自己無法再繼續承受下去時,就會自動打開聆聽的耳,並與神國的解答連結。

神總是使用破碎的,且願意謙卑自己的人。這些人大多是貧窮、傷心、被擄、被囚、欠債、需要公義、且悲哀的人們( 以賽亞61:1-3),他們經歷到極大的損失且內心相當沈重。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重建城市的關鍵在於:經歷破碎的人。而破碎的人能夠將城修復得最好,因為他們總是對自身所經歷到的恢復感激不已。

耶穌身上的恩膏帶有大能,醫治了生命經歷破碎之人,而那些人也回過頭來醫好了破碎不堪的城市。如今,這份恩膏和任務也照樣臨到我們,因為神愛世人和每個城市,故此祂渴望他們都能藉著耶穌所行的救贖大工,在這地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本篇整理自《顛覆世界的力量》第十三章

實例九

有「現代宣教之父」稱號的威廉克理 (William Carey),原來是一位修補皮鞋匠,生活貧苦,但他對聖工的事奉從不餒志,雖然在教會熱心教主日學,又在學校教地理課程,但他決志要到國外宣教。

一七九三年,他終於來到印度,然而過程中不僅經歷了身無分文、自己蓋房居住、與差會產生意見分歧和被斷絕人力經濟來源,最後還遭逢妻子罹患精神病、兒子生病死去及英國政府和東印度公司的驅逐壓力。然而在這極度的困苦中,他仍是將見到的異象—翻譯印度文、孟加拉文聖經、將福音傳到印度各地。此外他還建立宣教中心、差會、醫院,並廢除殺嬰獻祭,將耶穌的真理無遠弗屆地傳開來。克里在印度逝世。在他的墓碑上,寫著:「貧窮,可憐,無助的小蟲,我落在主慈愛的臂抱中。」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6期P.21】

3,576 total views, 5 views today

專題|一起完成人生的大小功課 黃國倫 X 許力今

文│陳珮瑜
「心與心的連結」是婚姻中首重的目標,更是牽手一生的關鍵,但夫妻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因瑣事消磨、失去連結卻不自覺,直到關係常出現偌大的漏洞,反而耗費更大心力修補;在所有的關係中,原則其實也都相同,當連結建立後,該如何保護它,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台灣愛無限協會理事長黃國倫,與妻子許力今結婚二十多年,兩人育有四個兒子。本身從婚姻家庭諮商領域出來的黃國倫,婚姻之路上與妻子有許多學習體會,他笑稱:「我和師母什麼都經歷過。」夫妻兩人常於媒體分享關於婚姻、親子的觀念與經驗。
首部曲:連結
愛情無法起死回生?
許多夫妻結婚多年後,常覺得已找不回當初的熱情,許力今認為,婚姻生活與談戀愛本就會有差異,戀愛時雙方見面都是最精心的時刻;但婚後不可避免兩人共同面對許多生活小事,心態上自然就會不同。「女生期待婚後有王子的呵護,可以開始享受公主的生活;但男生卻是期待婚後妻子成為大事小事一把罩的賢內助,一起為家庭努力打拼。因著兩人對彼此期待的落差很大,就容易出現不滿及憤怒的情緒」許力今提到熱情轉淡的原因,還包括兩人對婚姻期待的落差。
黃國倫認為,人們習慣把期待放在心底沒有說出口,當期望與現實產生矛盾,人們就會開始想要改變另一方,衝突就隨之而來;衝突所造成的傷害,如果沒有好好的處理,累積的結果就是愛情逐漸凋零。
「很多人會說愛情死了就不會再回來,這不是事實。」要讓情感活過來,必須先解決原本積存的傷害。黃國倫觀察,大部分人面對衝突都會選擇「擺著」,以為時間過去就會好轉,「但是問題還在那裡。」他指出,處理衝突就需要了解原因,彼此也需要道歉、饒恕。
許多夫妻來找黃國倫和許力今婚姻諮商時,常常已經近乎形同陌路,正是因為將問題積在心中沒有解決。因此「不要含怒到日落」是許力今的不變原則;當兩人之間已經「怪怪的」,卻因為忙碌等各種理由沒有處理,即使還是天天同進同出,心與心的連結會越來越薄弱,「因為中間有隔閡,使我們喪失了親密感。」
「把事情談開來,當中還有學問。」黃國倫認為,解決問題固然重要,但若是一方還沒準備好,另一方卻急著談,反而會形成壓力,產生新的衝突,因此也需要適時給對方空間。「可能只是睡個覺,好多了就可以談了。」許力今也建議,不要在氣頭上、或最疲累時解決問題;同時需要多認識彼此面對衝突的習性,互相以對方的立場想想。
建立連結需要「花時間」
除了處理衝突,連結更需要不斷維護才能穩固。「建立連結很簡單,就是花大量時間在一起。」黃國倫牧師舉交往為例,從陌生到熟悉,透過刻意花時間相處,使心互相連結,建立真正的關係;同樣的原則也能套用在家庭及任何關係中。
有了孩子後,黃國倫和許力今在忙碌行程中,更必須找到屬於他們的方式陪伴孩子。兩人會把孩子帶在身邊一起服事,當孩子長大了,更鼓勵他們一起加入在團隊中。「我們讓孩子參與其中,一起完成許多事情。」當孩子一邊參與,一邊就能了解父母忙碌的原因。
二部曲:溝通
健康的溝通= 沒有恐懼!
在關係中,溝通更是重要學問;藉由溝通,人與人交換彼此內心真實的感受。當人心中沒有顧忌、感覺到安全時,很容易說出心底話。「健康的溝通,關鍵是不帶有恐懼,能真實說出心中的想法。」黃國倫認為,尤其在一方敞開心表達時,千萬不能給予負面回應,對方很容易覺得「算了」,再也不願敞開心分享。
家中四個兒子,許力今認為花時間陪伴,是製造溝通機會最好的方式。男生不像女生習慣分享心事,有時候刻意要孩子們講,孩子們也不一定願意;往往是在相處過程中,就自然分享出來。
過程中她也學習重要功課:勒住舌頭。「身為父母,尤其是媽媽,難免就想管教孩子。」其中一個兒子最近想染特殊顏色的髮色,第一時間許力今很想告訴孩子「不要吧。」但她將決定權留給孩子,並優先肯定孩子願與父母討論的舉動。
健康的溝通= 放心說真話
人與人難免意見不同,但很重要的態度是,讓對方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你還沒講完我就介入,開始表達意見;結果我還沒講完,你也急著表達想法。」很多時候在往來介入下,一開始的話題根本沒有討論清楚,原本想表達的人也會覺得受傷,溝通就變得無效,甚至產生更多誤會。黃國倫牧師建議,先聽完對方要講的,然後再回應其實都來的及。
「師母很聰明,常常我講第一個字,她就知道我要講什麼了。」即使已經知道對方想表達的內容,甚至知道自己的意見對對方很重要,還是需要讓對方「講完」,因為溝通不一定是解決事情,有時候只是為表達想法,讓彼此了解。
三部曲:界線
「再親的人都會有界限。」
健康的關係同時包含「界線」。受西方教育薰陶的黃國倫,在關係中立下的界線分明,但他也注意到,華人世界中確實較不重視界線,「需要先有這份認知:『再親的人都會有界線。』」如果沒有先建立起正確認知,界線則形同不存在。
但每個人對界線的定義也不盡相同,「界線其實是客製化的。」從小在西方國家長大的黃國倫,早已習慣界線分明,但無形中他也會把自己的界限加諸在他人身上,並期待另一方也有同樣的標準。
「我的界線是A,就以為對方的界線也是A。」黃國倫認為,不僅要認清自己的界線,也要認清他人的界線,千萬不要以為大家都和自己一樣,和不同的人就需要不同的相處之道。
孩子越線的第一時間就介入
「基本上我們不讓孩子挑戰極限。」黃國倫認為,許多父母常被孩子的言行態度挑戰到極限,往往是因為孩子越線的第一時間,父母沒有立刻介入。
「孩子小的時候,我常會容忍他們。結果一整天下來狀況百出,到了晚上我就會爆炸。」許力今也曾被孩子挑戰到極限,而後夫妻兩人開始花時間教導孩子界線及越界的後果;但即使執行處罰後,夫妻兩人仍不忘記與孩子恢復關係。
「在孩子做錯的第一時間介入;在還沒有累積怒氣先處理。」真理與恩典同時存在,因此愛與管教也應當並行;若是以為愛就要無條件忍耐,不僅是錯誤的觀念,也常是愛被耗盡的原因,因為一旦忍到極限,爆發的結果往往就是傷害。
把家庭照顧好以榮耀神
身為牧者,在忙碌的服事中更需要清楚的界線。「我的看法是家庭第一。」黃國倫相信聖經說:「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上帝的教會呢?(提摩太前書3:5)」因此夫妻兩人將家庭擺在優先;但事奉與家庭不能用二分法區分,黃國倫深信,建立家庭的最終目的,更是為了榮耀神。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3期P.21-23】

12,196 total views, 5 views today

特會 | Gateway自由事工研習會Bob Hamp, Allen Smith和Beth Helton牧師訪問特輯 自由,讓真正掌管世界的權柄回到人類手中

17-3

 

 

 

17-2

 

 

 

 

文│黃詩絜 照片提供│Asi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

「我們要接管這個世界!」問起創辦自由事工的動機,他的回答竟像是復仇者聯盟或是某個英雄電影的台詞,然而這卻是來自Gateway教會的三位講員BobHamp, Allen Smith和Beth Helton牧師口中堅定地答覆。創世紀第一章26節: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遞上所爬的一切昆蟲。自由事工強調幫助人恢復神最初所造的形象,Allen牧師更引用哈巴谷書2:14說到:「這個事工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使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

了解真實的自由定義能使你邁向真自由

三位講員不諱言,邁向自由的旅程中,最大的障礙或許就是自己。當我們嘗試以自己的力量改變,嘗試管理自身的行為,變得更自律或努力等,往往會受困於比過去更不自由的景況,而這主要的導因,是我們對自由有錯誤的定義。「因為錯誤的自由僅能管理人的行為而非轉化人的心。」Bob牧師說。他更舉例指出,在教會中,若是門徒訓練是以行為改變為導向時,就如同使用網路過濾器禁止人們觀看不好的網站,而不是使人的心真正拒絕觀看。

你心中的神,會決定自己所聽見的聲音

大多時候人總認為自己聽不見神的聲音,更有些人認為聽到魔鬼的聲音比聽到神的聲音簡單許多。Bob牧師特別指出,這個原因可以回溯每個人是如何看待神。他解釋,若我們認為的神是「控制人」的神,就會不斷地帶著被控制的懼怕聽見一些聲音。因此,當神想與人述說祂的性情和我們的身分時,人就會不斷認為神的意思是:「不要做這個,要做那個!」然而事實上,神不會以這類方式與每個人說話。

「其實,我們問問題的方式都錯了!」Beth牧師緊接著說到。每個人總是急著問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該嫁娶的人選、該落腳的地方等,然而神卻不斷告訴人,有關我們身分的話語。

進入自由的關鍵:擁抱福音的大能

到底要如何使「自由」進入每個教會中呢?「自由事工只是一個名稱,其實它所指的就是我們所稱的福音。」Bob牧師解釋。他更說明,在自由事工中,並不是藉由一群專家或諮商師嘗試解決人的軟弱,因為使人真正得自由的最大功臣乃是福音本身。牧師鼓勵所有教會更清楚人本主義和福音的分別,因為只有當教會明白福音本身就是使人得自由的利器時,便是邁向自由的旅程就在不遠的盡頭了!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20期P21】

 

3,95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回顧|家庭親子特會+親密關係特會專訪—寇紹恩牧師夫婦

TMP4婚姻,是人生極重要的課題,然而學校沒教,社會更是充滿許多似是而非的論調。你懂什麼是婚姻嗎?寇紹恩牧師坦承他也是當了丈夫、爸爸後才慢慢的學習、成長。以下是他的經驗談:

1.我們常常遇到一個問題-如何知道對方就是適合的另一半?可否跟我們分享你們是如何確定對方是適合的另一半?又如何確定要步入婚姻?

我和琪玫師母其實是相親,我們通信然後禱告。後來神都有給我們兩個很清楚的話,而且是同一段經文,因此我們很清楚。

而怎樣可以清楚呢?第一種關係是兩人的關係,其中又要看主觀應證和客觀應證。主觀應證就是異象,異象帶出方向,兩人知不知道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計劃是什麼?兩人是不是同一個picture?客觀應證就是關係,其實很多時候交往一段時候就會知道彼此合不合適了,只是接不接受這事實。第二種關係是兩個家的關係,永遠不要相信婚姻只是兩個人的事。第三個部分就是兩個人跟神的關係,夫妻的關係就好像一個三角形,兩人各在一邊,而上帝在上面那第三個角,當那兩個角都離上帝更近時,夫妻的關係也就更近。另一個客觀應證就是角色,聖經裡面有非常多和丈夫和妻子的角色,回到聖經的原則,很多婚姻就會開始改變。

2.真正有了孩子並且教養他們,跟你們原本的想像有沒有落差?教養孩子難嗎?

孩子是神賜予的屬靈產業,是一個恩典。怎樣做一個合適的爸爸呢?我覺得還是要願意承擔責任,然後學習什麼是愛,哥林多前書裡有一句話說:「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這句話的另一個翻譯就是「愛是站在對方的立場為他想。」我當爸爸後的成長就是開始會為孩子想,沒結婚前我蔥爆牛肉只吃牛肉,當爸爸後我開始連蔥一起吃,甚至現在,我變成只吃蔥了!不是因為我喜歡吃蔥,是因為我覺得要留給孩子。而教養孩子的難不只是怎麼教他們,而是我覺得自己都很像小孩子;我是有了孩子後才慢慢發現,他們在長大,我也在長大。

3.孩子幾歲開始可以開始教他做家事?

我比較覺得是帶他一起做家事,我到現在50幾歲,兒子都念大學了,我還是都跟他們一起洗碗,這就是榜樣。我不是只發號司令,而是讓他知道我跟他一起,這是比較重要的。

4.孩子出生後,母親是否一定要全職照顧對孩子才是最好的?

我的體悟有三個部分,第一是給他時間,第二是給他榜樣,然後才是給他教導的真理。可是很多父母是反過來的,給很多教導,但卻沒有先給時間。你給孩子多少時間,你對他就有多少影響力。然後給他榜樣,因為現在資訊太豐富了,孩子不需要從老師或父母知道什麼是對錯,但是很需要知道這些道理是真的可以活出來的。最後你再說一些道理、一些真理,對孩子才有用。

另外我認為關鍵不是全職,而是你花了多少心在孩子身上,就算有些媽媽不能把工作辭掉,但是你花多少心在孩子身上,孩子是知道的。

5.「夫妻關係」是「親子關係」的基礎,而「父母成長」必須雙方一起努力的,請問您是否有與另一半一同參加過甚麼教會課程,一同成長、努力?

我們上過蠻多課程,像是真理堂牧師開的課程,我們教會也請過馮志梅老師,不只我們上,我們的同工也會一起上,每一個課程都有不同的幫助,存謙卑的心就會有新的學習。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10期P.21】

7,381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夯話題|Cover Story Open 教養與自由的天堂模式

01丹尼‧席克牧師,在《定意愛我們的孩子》這本書中提到,我們作父母的養育兒女的目標,多半在教他們順從。打從兒女呱呱墜地,我們就一直朝雕塑兒女的意志和嚮往的方向努力。我們給孩子看什麼是「好的」、什麼「不好」,然後教他們選擇「好的」。我們盡全力確保他們往「好的」方向發展,而要達到此目的最明顯的手段,就是教他們照我們所說的做。

教兒女順從其實是次等的目標,而且可能會扼殺你的子女發展個人責任感,也可能扭曲他們對父神的觀念。當然親子關係中,順從也是很重要的一部份,卻不是最重要的質素。當年法利賽人問耶穌最大的誡命是什麼,耶穌的回答大出他們意料之外。他們想要套祂的話,但耶穌不但不中圈套,還給他們一個啟示,簡言之,祂的回答就是:「要愛你的神,愛你的鄰舍,愛自己」。最大的誡命就是愛。法利賽人希望耶穌回答要遵守某條誡命,因為他們從小到大都活在以順從「規定」至上的文化裡。但耶穌卻一舉將關係的重要性提升到規定之上。神國度最重要的事,就是愛與關係,我們在家中建立天國文化,也要以此為最重要的事。

順從至上的文化和關係至上的文化,兩者有天壤之別,尤其可從當人未能符合規定時,看出二者的差別。請想像這一幕:就讀六年級的孩子拿一張難看的成績單來給你簽名,你會作何反應(或者你曾經如何反應)?絕大多數的父母第一個看到的是,這孩子不符合學校或父母的期望。他們會傳達心中的失望(常常是帶著怒氣),指示孩子怎麼做才會更好,他們會努力拉孩子回到正軌,要他作個「好學生」。

一般而言,如此處理問題並無大錯,但若父母以此來達成次等的目標,反而會加重問題,因它一直未真正解決導致犯錯的問題癥結,又未能幫助父母覺察內心真正的動機。除非子女學會處理內心的狀況,否則就沒法學習駕馭自由。

因此丹尼牧師提醒大家,在天堂自由是第一優先,因為有自由才有真正的關係。在天堂文化下的關係與地上所見一切大不相同,因為父神在乎愛甚於順從,所以祂一直預備我們,能在無限選擇的環境中活出絕對自由的生命,而非一直在努力預防我們犯罪。註1

因此本期在探討「教養與自由」的議題的同時,除了探討教養太過會變成掌控、自由太過會變成放縱之餘,若能將整個思考焦點放在更高層的天堂自由模式,做父母的或許就不會覺得教養孩子很困難,而是願意讓孩子從失敗中學習,並擁有選擇權;孩子也會願意站在「保護父母」的心態,做出超乎你意外的選擇!這就是心與心能互相連結,彼此在互相尊榮下扮演好神所要我們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的角色!

註1—節錄自丹尼‧席克《定意愛我們的孩子》一書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11期P.21】

2,216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