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天國動能》第二章: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9789868758919_L_天國動能文/雷汀市柏特利教會 艾瑞克‧萊特牧師/伯特利使徒性治理團隊資深領袖比爾‧強生
翻譯/林淑真

既是白白的賞賜,我們就無須感到抱歉。──猶大‧史密斯牧師(Pastor Judah Smith)

家族事業

我們所能了解的那件事可能就是帶出天國動能,影響未來世代的事。因此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來學習明白、並抓住我們的遺產。歷史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讓我們慶祝,更是要成為我們所站立的地基。讓我們這個世代的成就超越以往的世代!

這是個高舉個人主義價值體系的時代。個人主義心態會以各種超乎我們所能想像的方式,讓人拒絕他們已擁有的遺產。家庭和社區以外的個人主義可能具有分裂的性質,造成傷害。

以家族企業為例。父母終其一生所建造的事業,聲譽卓著,經營成功。隨著企業的擴展,公司必須僱用更多員工,其中一位新聘員工就是老闆的掌上明珠。老闆千金開始工作之後,有可能會覺得別人會認為她得到這份工作,完全是因為她是老闆女兒的緣故。面對這種時候,她的選擇很重要;她的反應就表現出她對自己真實身分的認同。

如果她受到他人壓力的影響,她就會開始想要「力求表現」,「證明」自己的能力足以勝任這份工作。我們先來看一下這種使她必須力求表現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她可能每天都要比別人更早來公司,更努力工作,工作時間更長,目的就是要證明自己工作很努力。如果她在工作上的表現很不錯,她會想辦法讓大家都知道。她這一切的行為都是為了向人證明她是個有能力的人。

假如說她不想努力表現,只想向大家證明她可以靠自己,無須靠父母,她可能會故意搬到另一個地方自行創業。等到有一天事業有成,企業愈做愈大,對社會經濟有所貢獻時,她等於就是向大家證明自己有能力。所以她不去利用父母已為她預備好的資產,她要完全靠自己,一切從頭開始。

今天我們所處的文化強迫我們要不斷創新,賣力工作,靠自己的優勢在社會上力爭上游。假如驅使我們自行創業,而不去重視我們遺產的動機,只是為了表現自己或證明自己的能力,那麼這種開始的動機是錯誤的。聰明人知道如何排除力求表現或想要證明自己的衝動,重拾前人的遺產,建造在前人的基礎上。

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賣力工作或自行創業都沒有問題。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我們做什麼,而在於我們為什麼要做。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決定是出於一種貧窮心態,以為我們必須要表現自己,或證明自己有影響力,但事實上我們只要靠著既有的傳承和資產,就已具有影響力。如果我們能正確使用既有的資產,我們所擁有的成就一定大過我們靠自己所能成就的事。

因此我們對貧窮心態必須有一定的了解。韋氏字典對「貧窮」的定義是:

1:a:金錢或物質擁有的程度比一般人或社會所能接受的程度低,b:宗教組織成員拋棄個人的財產;2:缺乏,不足;3:a:因營養不良而身體衰弱,b:貧脊(1)。

擁有貧窮心態的人永遠只注意到自己的缺乏。例如,驕傲是貧窮心態背後的動力。貧窮的心態製造出一個強力假象,凡事都要繞著我們轉。注意到自己生命缺乏的狀態會讓我們變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自認為是無能為力的受害者。活在這樣的謊言中,我們就會要求別人或上帝為我們的人生負責任,永遠學不會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

持有貧窮心態的人經常會講這樣的話:「這不是我的錯。」「別人為什麼不替我做?」這種心態會製造出一種思想氛圍,讓我們不願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負起完全的責任。如果我們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我們就不會知道要如何使用前人白白遺留給我們的產業。我們一定要對付我們生命中所有的貧窮心態,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再回到剛才所說的家族企業的例子。如果這位千金知道自己無須用努力表現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直接擁抱她的遺產,就會發生極大的突破。她會經歷到夢寐以求的一種力量,無須胼手胝足,白手起家,而能從一個穩固的基礎開始出發。

當一個世代了解到自己所擁有的遺產時,他們就會起來接班,且在此過程中,會與傳承給他們的世代愈加緊密的互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過渡時期(Transition)。在過渡時期中,大好機會就在他們身旁,他們如何主導這個過渡的過程,就會讓人看出他們真實身分為何。倘若他們有著健康的自我認知,他們就會愈發興旺,擴張他們所繼承的產業;但若自我認同不健全,他們就會努力求表現,或降低自己的身分,以致毀滅了他們的遺產。有趣的是,多數時候這樣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反而會以為這是一種謙卑的表現。

我們一定要知道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遺產和我們的「所做」毫無相關,但和我們的「所是」息息相關。我們無須為我們能繼承遺產的事實來負責任。一旦我們不再想要去釐清我們可以繼承遺產的理由,而將注意力放在我們要如何運用遺產時,奇妙的事情就要發生。

我們無須為我們能繼承遺產的事實來負責任,但我們卻要為如何運用所繼承的遺產來負責任。猶大‧史密斯牧師說得好:「既是白白的賞賜,我們就無須感到抱歉。」(2)

上述那位千金所面對的壓力和我們每天所面對的很類似。倘若我們選擇用努力表現來證明自己,那麼神從起初創造人類的心意就會遭到嚴重破壞:我們的建造不只是在自己的努力上,也是在我們白白領受的賞賜上。

我要時時提醒自己是什麼原因造就了今天的我。它是我們全家人一直以來所倚靠的根基,為我們創造了無限的機會,時常令我們驚奇;但同時,它也叫我們感到謙卑。它的名字叫做「遺產」。在我父親家族這一邊,我的孩子是第七代的基督徒,在我母親這一邊,他們是第五代基督徒。

每當我看到擁有雄厚資產的家族所能發揮的功能時,總是令我稀奇。當人們繼承遺產時,就產生一種世代相傳的力量,通常是肉眼看不見的動力。在某個時間點上,當年輕的一代開始明白到自己所繼承的產業時,他們就開始投入年長一代所創建的事業。倘若他們能掌握正確的方向,就能擴增遺產所帶給他們的動能;倘若不能,最終就會失去原本他們應該擁有的一切。

我們與神的關係可分為好幾種不同的程度。聖經中常提到我們是神的「僕人」(參考羅馬書六章22節)。但在舊約中,摩西被稱為神的朋友(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三章11節)。這是我心中一直以來的渴望:我不想只做神的僕人,我也想做神的朋友。

僕人和朋友有很大的差別。僕人只注意到他們責任範圍內必須要做的事情,朋友卻會關心他們所被賦予的事物,以及他們要如何經營這些事物。大多數信徒似乎比較能接受自己是僕人的角色,雖然神容許他們做祂的朋友,但他們卻比較喜歡停留在僕人的角色上。聖經提到有一次神給以色列機會,讓他們可以在山上經歷神的榮耀,但他們卻選擇留在山下,指派摩西上山(參考出埃及記二十章18~20節)。這個例子正足以說明他們沒有好好把握他們的機會,與神建立真實的關係。

做僕人絕對沒有問題,聖經清楚教導我們做僕人和事奉的重要性。耶穌是最好的僕人榜樣。想要做個好朋友,你就要先學會做個好僕人。

人際關係可分為好多種:熟人、共同的朋友、親戚、密友等等。你和密友互動的情形一定不同於一般的朋友,因為你知道你和他們的關係非比尋常,你們彼此互相信賴,也彼此參與對方的生活。當基督徒明白自己是神的朋友,以及他因此所擁有的特權時,你就要小心了!美好的事情就要發生。

遺產的文化

為了讓遺產可以代代相傳,我們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創造一個歡喜接受遺產、並賦予遺產正當性的文化。遺產文化的主要核心就在於我們能夠讚賞他人的偉大、恩膏和得勝的能力。當我們個人和社群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培養這種能力時,我們就會經歷到前所未有,從天上湧流下來,更大的能力。

對我們而言,稱讚那些靠著自身努力而結出成功果實的人似乎比較容易,也比較正常。如果農夫到田裡撒種、澆灌,每天照顧田地,最後這些種子必要發芽結實。沒有人會認為農夫的豐收不是理所當然,大家都會對他說:「你做得真好,一切都是你的功勞,你撒種,你澆灌,因此你有權利得到豐收的果實。」一個人若努力工作,大家當然會給他這樣的評價,他們認為他享受他所努力的成果是理所當然。箴言明確教導我們不可懶惰,要殷勤工作,享受作工的果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聖經和生命原則:

我經過懶惰人的田地、無知人的葡萄園,荊棘長滿了地皮,刺草遮蓋了田面,石牆也坍塌了。我看見就留心思想;我看著就領了訓誨。再睡片時,打盹片時,抱著手躺臥片時,你的貧窮就必如強盜速來,你的缺乏彷彿拿兵器的人來到。(箴言二十四章30~34節)

一個真實的遺產文化,其特質就在於在那樣的環境中,忌妒並不存在。每次到一個地方,我只要和裡面的人互動一下,馬上就可以看出那個地方的氛圍為何:讚賞或忌妒。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很難看到一種文化或環境會去讚賞和鼓勵一個人沒有勞力而獲得成果──也就是遺產。換言之,他們所得到的不是他們努力的成果,而是他人努力的結果。面對這種情況,一般人正常的反應是:「他們有什麼資格得到那麼多?」或「我這麼努力,什麼都沒有,他們一點都不努力,卻什麼都有。」倘若我們希望建立一種鼓勵遺產和天國動能的文化,我們就不能再一直問為什麼,而是要開始經營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切。

倘若我們的行為是被表現導向所驅策,可能就無法為他人所得到的遺產高興。我們所創造的生活方式是以表現的好壞來決定一個人的成就,因此在看到別人不勞而獲時,就違反了我們以表現導向為核心的價值觀。有些人可能會因此而想要追求更多的表現,有些人卻也可能因為這樣而使他們的屬靈成長停滯。

在拿撒勒拒絕耶穌的那個靈,也是使我們無法讚賞他人的靈(參考馬太福音十三章53~58節)。拿撒勒地方的人都認識耶穌。熟悉感會促使我們無法去讚賞我們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優點。熟悉感通常容易孕育出懷疑和忌妒。在那樣的情況下,耶穌無法行太多的神蹟。這件事真叫人稀奇,這個城市因為不讚賞耶穌,在不知不覺中也限制了他們經歷超自然的程度。

當我們能擁抱機會,讚賞他人的遺產或能力時,奇妙的事情就要發生。我們的心要被形塑,反映出神自己的心腸。擁抱此種心腸的文化將要帶進動能,創造出一種個人、關係和理念都能蓬勃發展的氛圍。

教會必須是一個大家知道它能治理和讚賞生命的地方,可惜我們還未到達那樣的境界。凡有死亡的地方,教會就能帶來生命:失能的婚姻得到恢復,成為健康的婚姻;遭受疾病摧殘的身體得到完全的醫治;和平代替爭執;喜樂代替憤怒。這就是治理和讚賞生命的意義。末世離我們愈來愈近,我們必須成為一個可以讚賞生命,並將生命帶給世界的地方。我的夢想是,有一天在世界各地,我們要更多聽見人們完全活出生命的潛能,在所做的一切事上經歷神的榮美。

我們承認他人的偉大、恩膏和得勝時,我們的心態也會被顯露出來。這事何其美好!此時我腦海中不禁想起「求你為我造一顆清潔的心」這句經文,也想到當我們用這句經文禱告時,我們將會得到的機會。我們通常以為我們期待有一顆清潔的心,神就會自動把我們的心變為清潔。在我的經驗中,這是一個不斷經歷機會的過程。在這些機會中,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態度,衡量自己的內心,成為清潔,並保持那樣的清潔。

有一件事很重要,我們必須努力創造一個遺產的觀念具有正當性、且健康的文化和環境,不僅在理論上,更要在實際上行出來。其關鍵就在於我們要了解我們每一個人都繼承了一份遺產,我們對自己的身分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們所應關心的是上帝的想法和看法,而不是他人的想法和看法。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14期P.57-59】

2,569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Bookmar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