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夯話題|多元傳福音方式:宣教火力全開!

採訪撰稿/Asia for JESUS編輯部

從前面文章我們已經可以了解,宣教是每個人都可以,也必須做的事。依宣教的歷時可以分:福音隊、短宣、中宣、長宣。另外提到宣教方式就更多元了,舉凡可以與人接觸的日常的或者特殊的行動都可以,例如你是學生,你就可以開始在校園招聚各個班級的基督徒,開始一個禱告會或福音行動(ex.豐收一百新道德革命–我不作弊運動),將福音訊息融入其中傳遞給非基督徒們;如果你只是一個社區的居民,但你也可以邀集社區的基督徒,一起開些課程:騎單車、烹飪、舞蹈、讀書會等,這樣也可以接觸到社區的非基督徒,將福音傳給他們。所以接下來我們會介紹幾種基督徒常用的宣教方式:

1.帶職宣教

帶職宣教指的是運用專業技能,進入宣教禾場作教育,醫療,社區發展及扶貧的工作,是中宣及長宣經常使用的方式。帶職宣教士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工作,但他就是利用工作之餘來從事一些宣教的行動。

例如:神學院畢業後,一直對跨文化海外宣教有所負擔的翔鷹,受差派先至吉爾吉斯進行為期半年的短宣。她與醫療機構及學生工作團隊配搭,擔任英語及漢語老師,服事當地青少年。每天教完課後他就與學生聊天,建立關係並了解其家庭背景,有時也會受邀到學生家中吃飯,與家人認識。如此能更親近當地的風土民情。回國後,教會差派他加入國際主僕差會,好讓他可以在吉爾吉斯當地的宣教士團隊中受到關顧,成為夥伴關係,繼續透過漢語教學來接觸當地年輕人。

除了帶職宣教,還可以分雙職宣教,以及專職宣教。所謂雙職就是兼具傳道人以及公司職員兩種身分,而專職就是全時間的傳道人或牧師,在當地照顧並牧養帶職及雙職宣教士(當然還包括會友)。下列圖表有更詳細的區分:

各類帶職宣教士分類表    分類圖表出自神州華傳網站http://gointl.org/publication/magazine/article/837

特點

業餘式

獨行俠式

雙職式

自主式

社關式

掛名式

宣教呼召

宣教訓練

有/無

有/無

差會聯係

教會差派

專業裝備

每週專業工作時間

40小時

或以上

不定

40小時

或以上

自主

40小時

或以上

甚少

經濟來源

專業

專業

專業 /

後方信徒

專業 /

後方信徒

專業 /

後方信徒

後方信徒

學習當地語言

有/無

有/無

有/無

宣教事奉督導

有/無

持續性

2.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是宣教中最常使用的方式,也最容易深入民心,藉由跟民眾博感情、打成一片,進而建立緊密的關係。這種方式談論起福音時會比較容易,民眾的接受率也較高。例如社團法人台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的服務項目以家庭為主軸,深入社區,致力於兩性、婚姻、親子關係的成長教育,提供不同生命歷程所需要的服務。而其它單位,例如伊甸基金會、救世軍、世界展望會等,可能就會透過醫療、老人探訪、挖井、建教堂、教學等方式,作為接觸社區民眾的方式。當然,還有一些在地型的長期社區服務單位:

西門町夢想之家青年中心

「西門町夢想之家青年中心」由台北真道教會青年牧區區牧長廖文華牧師創辦。它位於台北市萬華區,旨在關懷青少年,以低廉的、甚至是完全免費的費用,幫助青少年於課業上及才藝發展上等成長,尤注重品格上的教育。其中一位成員做見證表示,以前放縱自己混幫派、吸毒,後來進入夢想之家,經過志工們不斷關心與探訪,終於讓他重回「天父的家中」。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到醫院探訪過往一起混幫派的朋友,被砍成重傷的朋友母親問他:「你怎麼沒帶我兒子去教會,也許他就不會變成這樣了…」這番話讓他好感恩自己「回家」了,目前在教會中也有穩定服事。

高雄河堤社區全方位服務-福氣教會

河堤社區是高雄市生活品質極高與生活機能最為健全的都會型社區,社區內不僅有多座主題性公園,也有觀景步道、自行車專用道、河堤三橋等硬體,以及文化館、合唱團、奏鳴曲刊物等軟體的推行。這個社區一直是其它社區居民嚮往的典範,不是它的硬體設施好,而是它擁有耶穌濃濃的喜樂與愛在其中。

福氣教會為社區內的教會,因此對象自然以社區內的居民為第一。教會對社區採取開放性的態度,嘗試以各種多元的管道接觸並領人來到上帝的面前。因此除了主日聚會、兒主、青崇外,他們還針對各年齡層居民提供各項服務。例如他們有「新上國小而同生命教育」、「流行樂團培訓」、「劇團培訓」、「長青學苑-書法班」、「手語班」、「合唱團」等課程。此外福氣教會也提供家庭諮詢、親職成長課程、夫妻成長營,並與河堤社區發展協會及里長辦公室等社區組織共同舉辦社區跳蚤市場、社區音樂會、節慶活動等。藉由多元又具創意的方式,他們接觸到許多的社區居民,也進而讓整個社區是充滿著濃厚的人文涵養與藝術氣息,更重要的是擁有耶穌的平安與喜樂。

3.急難救助

急難救助是基督徒能夠第一線接觸非信徒,在人的軟弱中帶下上帝的大能的時刻,而許多身強體壯又熱血的基督徒青年,也常常在見證生命脆弱時真實經歷耶穌的愛。

「所謂急難救助,就是當一個地方發生天然或人為災害,自己無力確保生命安全時,就需要政府與民間組織進入災區,做應變和復原的工作(政府防災四個階段是減災、整備、應變、復原)。政府是在十年前才開始對災害應變計劃有積極的進行,先去國外取經,然後在2003年訂定災害防制法,才衍生出這個計劃。」台大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孫志鴻教授教跟我們解釋道。教會算是民間組織,在災區多半負責復原的工作,尤其是心靈上的陪伴。藉由心靈的陪伴,進而將耶穌之名帶入那個社區中,然後便可以在當地建立教會,承接後續的牧養工作。例如台北靈糧堂在九二一地震時就建立了埔里(目前沒歸屬於靈糧堂)、南投、東勢、民間四間教會。紅十字會在四川汶川地震時,就募集到了十六億的捐款,然後很有系統的分配給各個需要的單位當作重建資金。另外例如基督教救助協會,也在八八水災的時候發動募捐、在災區成立指揮所,提供物資並且協助救災。

雖然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的災難發生,但是葉嶺楠牧師說:「我們不需害怕憂慮『災難常態化』的現象,神會給我們力量信心智慧。我們不要跟一般人一樣,去避開災難、逃避災難,反倒要積極過每一天,規劃有限的人生,更加尋求神更多禱告。」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15期P.30-33】

4,099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Comment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