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專題|台灣不缺一個PhD 台灣缺一個好牧師

16楊寧亞,生長於台中埔里,父親是當地信義會幹事。1970年代是基督教學生運動的興盛時期,校園團契、學園傳道會的大專福音工作蓬勃發展,身為大學生的楊寧亞猶記,因過去信義會不同於當時較復興的團契,而曾被學長告誡不要進入信義會真理堂,直到他看見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的著作-團契生活『教會團契是神給我們的禮物,不是東挑西選。』他才恍然大悟,並回到教會裡拓展學生工作。

邀請輔導一同禱告 展現尊榮文化

「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拉基書4:6。深信禱告能改變一切的楊寧亞牧師娓娓道出在禁食禱告還不盛行,「尊榮文化」不被推崇的時代,神早已教導他先為輔導禁食禱告,再邀請他的輔導-傅立德一齊同心為團契禱告,他不只看見團契逐漸壯大,更看見一位父親願意謙卑放下身段與後輩學習禱告。「後來我們的關係不只是輔導和學生的關係,更成為弟兄、父子的關係,甚至後來有國際講員看見我們的互動,都說從沒看過一個外國同工和在地同工這麼相愛。」

馬丁路德、倪柝聲在青年事工上對楊寧亞的極大影響

他也指出,將年輕人視為極寶貴的屬靈產業是深受十六世紀馬丁路德的改革運動和中國基督教領袖倪柝聲的影響。馬丁路德能於二、三十年間在歐洲建立強大的福音教會,其中一個要因就是紮實的年輕人工作。他撰寫的《路德大、小問答》,成為最好的門徒訓練教材,讓全歐洲的父母在家就能教導孩子聖經真理。而倪柝聲在拓展青年事工上也不遺餘力,在他的書信中也透露盼望能興起更多青年人繼續見證神的工作。

成功三要素:異象、目標、策略

楊寧亞不諱言做任何事(包括事工)的成功包括三項重要的因素:異象(motivation)、目標(goal)、策略(strategy)。「你心中的熱情是否來自於上帝的呼召,非常重要!」學生時代的楊寧亞長時間在青年事工中耕耘,婚後更與楊師母在學生工作中擺上自己,「我們求神在信義會興起七十位工人(或三十五對夫婦),最後一個都沒有少!」不只如此,在八零年代許多菁英出國之際,更呼召年輕人,委身在台灣長期建造教會。

耶穌是我們的道路、真理、生命,而復興(revival)就是回到生命裡(耶穌)的意思。在楊寧亞將門徒訓練視為基本功:天天讀經、時時禱告、處處分享,紮實的教導年輕人如何應用聖經在婚姻、職場上。另一方面,學生宿舍也是真理堂拓展青年事工的重點,藉由混合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學生,日常作息對非基督徒成為一種見證,而輔導與學生之間生命與生命的連結也會更深刻。最後,是兩代合一的關係,藉由關心兩代的需求,彼此代禱不只使兩方距離更貼近,也讓長者願意成全年輕人,而年輕人也願意尊榮長者。

「我們深受世界的影響,因為教會本身沒有自己的文化!」楊寧亞一語道出現代教會的危機。他鼓勵大家將天國文化轉化為個人的生活習慣,從一人影響家庭,再從家庭影響到學校甚至社會,真實地藉由生活影響身旁的青年人!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21期P.16】

2,290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Comment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