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我的身心靈都過敏了,怎麼辦?

我常感覺快要窒息,被各種訊息和事件壓的喘不過氣來;不只喘不過氣,身心靈都開始有一些過敏的症狀,我甚至發現不只我的身體過敏,我的心與靈也過敏了好長一段時間……

82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文/Asia for JESUS主編 周曉薇

台灣的疫情從三級警戒疫情爆發到現在已經滿五個月了,不知道這段時間你覺得最累的部分是什麼?我覺得最累的就是每天都要消化比平常更大量的訊息,溝通的成本也因為見不到面而增加。於是我常感覺快要窒息,被各種訊息和事件壓的喘不過氣來;不只喘不過氣,身心靈都開始有一些過敏的症狀,我甚至發現不只我的身體過敏,我的心與靈也過敏了好長一段時間。

如果要避免身心靈的食物過敏,我要很注意我吃進去的東西,例如別人對我說的話。我需要常常回到神的真理裡,從祂的話語領受祂所說的我。上帝的話語不應該只是一個App,有需要的時候下載來使用,不需要的時候就移除;上帝的話語應該是一整套的IOS或者Android作業系統,我必須常常保持網路連線,讓系統可以不斷的更新,以杜絕惡意的病毒或者程式的攻擊。試想如果我把外界的聲音不做篩選、照單全收,我很有可能會無法消化甚至超過負荷而受傷,最後被世界扭曲,甚至生出受害者的心態,變成一個憤世嫉俗、對刺激反應過度甚至反應錯誤的孤兒。

如果要避免身心靈的環境過敏,我可能需要與帶著過敏原的環境保持一點距離,例如有些關係我要調整位置與優先順序。身邊的人都會改變、自己也會改變,變來變去眼花撩亂已經不知道該相信該依循的是什麼,如果我們可以先有一個核心的關係,讓這個關係穩固住我們的核心價值,那麼其他的一切就會進入正確的順序,而這個核心的關係就是我與神。我需要常常確定我不是在為別人、或者為自己活、更不是為著一個我自以為正確的標準而活,而是把神放在我關係網的核心,所想所做所感受的都試著從祂的眼光去篩選和接收。

如果要避免身心靈的藥物過敏,我必須先對自己的症狀有初步的識讀,也就是要先有病識感:發現並且承認自己有過敏的症狀。有病識感之後,才能找對醫生來諮詢,接著按照醫生開立的處方服藥,而不是悖逆的想當自己的醫生,期待自己治好自己的病。另一方面,也不要忽視過敏這種大部分時候不會致死的病,從小症狀就要開始特別留意,不要等到病入膏肓的時候才求救。其實有病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因為上帝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如果我的醫生是上帝的話,祂最懂當初設定我的原廠模式,可以在祂的手中被重新設定、修復、重置,不也是很穩當幸福的事情嗎。

也許在這個季節神也在提醒你要調整好自己的體質。我們不需要羨慕那些不會生病的人,因為你不知道還有沒有更強的、變種的病毒在未來等著。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做最好的準備:常常浸泡在祂的話語中、讓祂來更新我們的系統、讓祂來向你顯明祂的心意、讓祂成為你核心的核心,也許過敏的症狀就可以慢慢的緩解下來,最後得著完全的免疫與醫治。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40期P.1)

82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 | 黑暗 終究會過去

二月底從馬來西亞教課回來後,我就感冒了。出國、坐過飛機、又有感冒症狀,不禁擔心該不會「中了吧」,那段期間每天的心情都七上八下。也一整個禮拜把自己隔離在房間,也不跟老公接觸,深怕害他「染病」,在這過程中我經歷到恐懼帶來的幾個影響。

1,436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文 | Asia for JESUS總編輯 陳麗吉

疫情期間,大環境的氛圍是緊張的,人們急著想要知道未來到底會怎樣,而教會界最明顯的衝擊,就是有段時間不能實體聚會。身邊不少朋友不約而同地說:「不能出國,周末不能趴趴走,卻感覺更累了,怎麼會這樣。」我想是每天必須小心翼翼地生活和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力感,真的讓人很有壓力,雖然台灣相對於世界各國已經好很多了。

二月底從馬來西亞教課回來後,我就感冒了。出國、坐過飛機、又有感冒症狀,不禁擔心該不會「中了吧」,那段期間每天的心情都七上八下。也一整個禮拜把自己隔離在房間,也不跟老公接觸,深怕害他「染病」,在這過程中我經歷到恐懼帶來的幾個影響。

一、恐懼帶給人的影響就是會使你不斷去重播負面的劇情:你會想:「萬一是我,現在就要去隔離了!會不會肺部纖維化?曾經跟我接觸的人有誰?完了,他們都要被隔離十四天!以後我沒有臉見他們。」這些畫面佔據你整個腦海到一個地步,你會喪失對其他事情的興趣和思考力。二、恐懼也會讓你不斷要去證明壞事不會發生:當時每分每秒我唯一關心的事情就是,我有沒有網路上說的那些症狀。隔半天就檢查自己今天有好一點嗎?有比前一個小時好一點嗎?反覆不停的證明,幾乎消耗掉我全部的能量。三、恐懼更是會讓你帶著戒備的心情去面對往後的生活:因為我就發現自己即使在感冒痊癒後,只要有一天早上起來感覺喉嚨有點不對勁,整天心情就會很差,做事無法專注。而這種看待生活的眼光,會使你很難有冒險或夢想的勇氣。當時神對我以上許多的內心戲做了相當具有啟示性的開導,帶來的思考與改變也催生了「陪你一起對抗焦慮」這個系列節目。

在我個人之外,Asia for JESUS受到的影響就是開始狂拍節目,這對團隊來說是個很好的改變!一直以來我們都很關注年輕人,也關注如何製作好的數位內容,只是以前都是慢慢地、順順地做,直到這個疫情很用力的推了我們一把,特別是在YouTube的頻道上,之後你會看到更多各式各樣的新節目。而從觀眾回饋中我們也發現,原來我們的節目祝福到的廣度真的是很全世界阿。

有人半開玩笑地說「2020是中毒的一年,可以重灌嗎?」當然現實是沒辦法。但我很喜歡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在溫莎城堡就疫情錄製的演說:「雖然我們過去也曾面對挑戰,但這次不同。這次我們和全球各國共同努力,利用科學發展及追求治癒的本能,我們將會成功,成功將屬於我們每一個人。」2020是全地球人一起同時面對史無前例的病毒風暴,沒有任何前輩和歷史經驗能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在這一期的亞洲復興誌-明天過後,你會看到很多人是如何走過黑暗的。不知道你的目前的人生正碰到怎樣的關卡,願這期文章中的某些字句,能為你帶來些許盼望微光。事與願違時真的很磨人,但要記住,不論如何黑暗都會過去,因為我們的神終究掌權。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8期 P.1)

1,436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火力全開的人生 你有顧念好自己嗎?

如何有效運用我們手上的時間與金錢,這是坊間常見的講座和暢銷書的主打標題,但卻很少提到我們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忙碌旋轉的同時,我們犧牲的是什麼呢?捨棄的是什麼呢?疏於照料的又是什麼呢?

1,444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文 | Asia for JESUS主編 周曉薇

時間巨輪推進的不只是時代的進步,更催促著個人的多角化發展。商業模式與社會文化的變遷,你會發現身邊的人擁有各種角色:他可能是一個保險業務員,同時也經營著自己的YouTube音樂頻道;又或者妳是一個全職媽媽,但也發展了電商平台銷售妳的文創小物。說是全方位發展,同時也在有限的時間內求經驗與財富的累積。

然而,上帝是公平的,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只有一個身體,只有一個腦袋,當然,也只有一個靈魂。如何有效運用我們手上的時間與金錢,這是坊間常見的講座和暢銷書的主打標題,但卻很少提到我們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忙碌旋轉的同時,我們犧牲的是什麼呢?捨棄的是什麼呢?疏於照料的又是什麼呢?

每次談到生命中的優先順序,許多基督徒都會有標準式的答案:神,或者神的事(事工或服事),這幾年比較多聽到的答案是「家庭」或者「夫妻關係」,但鮮少聽到「自己」。好像講到自己就代表「自私」或者「個人主義」,但其實聖經中的大誡命之一就提到要「愛人如己」(可十二31)。當然,寫在愛人如己之前的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可十二30)。我們是否往往太過宗教化或屬靈化的過度貶低與壓縮我們自己的需要,只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甚至過度偉大到犧牲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或者內心的需要呢?而這是愛我們的神樂意見到的嗎?如果失去了健康的自己,我們該如何帶著能力與喜樂來生活、服事、與人相處、活出見證呢?

只要我們每個時刻保守己心尊主為大,確保坐在生命寶座上的是神而不是自己、我們其實不需要擔心善待自己代表自私或者個人主義。你有多久沒有安靜的看完一本想看的書、有多久沒有自己逛街買一件喜歡的衣服或配件、有多久沒有享受無人打擾的午後;你上次拒絕從人來的需要與期待是什麼時候?你是不是總是買單每個來到你面前的請求?打開你的行事曆是不是充滿了各種待辦事項,但其中沒有一個項目是「休息」或者「我自己」?

現在,邀請你在接下來的這個禮拜,或者至少這個月內,勇敢的在行事曆中留給自己一個完整的時間,好好休息、大口呼吸、把腦袋與心都放空、歸零、沉澱,跟速度和各種角色暫別,回到你與你的神所在的地方。也期待這一期的「天國養生學」,幫助你與自己重新相遇並且緊緊擁抱,充電重整再出發。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7期 P.1)

1,444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用真實、信任、付出 讓家變偉大

在這三種家中都有不同的角色要切換,我會去想,跟不同角色所相對應的人真正需要的是甚麼,當然也需要因當下的狀況適時調整。另外,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我們都要學習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夠不帶著勉強、真正有能力地去滿足這些需求。

1,03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文 | Asia for JESUS總編輯  陳麗吉

在教會這個「家」-我的角色之一是學生輔導,這幾年花時間和學生在一起,我觀察到年輕人很想要看見「真實」;要讓學生喜歡教會,我認為關鍵是讓他們感覺到在教會中和他們互動的人,會願意把自己的生命──包含軟弱的那一面──展開在他們面前。

而在陪伴學生的過程中,我很看重他們在小組中能不能找到一起分享生活的朋友?當扣除掉信仰層面,他們還享受彼此在一起的時間嗎?我們可以規定這些學生要成為彼此的屬靈同伴,但如果他們的關係只建立在靈修、禱告上,卻沒有任何生活上的交集,當有一天信仰陷入低潮的時候,這份關係也就很難持續。

在工作上,我的角色是帶領者,Asia for JESUS是我實現呼召和命定的地方,也許工作中我不常使用「家」這個詞,但對我而言其實每位同工都很重要,就像是戰友一樣;我會希望看見同工因著對團隊異象的認同,在這裡發揮他的專業、恩賜和能力,同時他們內心也感覺到滿足與快樂。

有段時間我曾經覺得很挫折,因為感覺到自己能力有限,身為領袖我們有時候會期待自己能夠面面俱到,同工才不會誤解或受傷,但只要是人就不可能百分之百周全,因為我們都是用自己的認知在詮釋和感受這個世界。

後來神幫助我看見,我也應該要試著相信同工們是夠成熟的,相信即使彼此立場不同、原生家庭背景不同、甚至有時候是因為我的決策讓同工感覺不太舒服,但是最後我們都還是可以互相尊重、彼此相愛。當我這樣想之後,我發現自己裡面就有很大的安全感。

回到自己家中,我的角色既是妻子、也是女兒、媳婦,說實話,我的形象和工作時相差很多,或許是專注力都用在工作上了,回到家裡,反而在一些生活瑣事上會選擇「放空」。比如說,作為女兒,關於「吃甚麼」這件事,經常是母親準備,我負責享受就好;作為妻子,我會選擇給予先生所需要的仰慕與尊重,甚至有時候刻意「沒有意見」或是「有意見」;作為媳婦,我會和公婆聊天,或是在他們有需要時,展現一下自己所長之處,像是幫忙訂機票、飯店等。

在這三種家中都有不同的角色要切換,我會去想,跟不同角色所相對應的人真正需要的是甚麼,當然也需要因當下的狀況適時調整。另外,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我們都要學習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夠不帶著勉強、真正有能力地去滿足這些需求。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6期 P.1)

1,03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 | 轉化是帶來直覺上的改變

很多時候人們在面對事情的反應、判斷、情緒,都是很直覺的;這些直覺的背後,可能來自原生家庭、成長過程經歷一些事件後所累積的信念。

1,875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Asia for JESUS總編輯 | 陳麗吉

很多時候人們在面對事情的反應、判斷、情緒,都是很直覺的;這些直覺的背後,可能來自原生家庭、成長過程經歷一些事件後所累積的信念。

我有一些朋友至今對婚姻仍相當抗拒,可能緣於他們過去從父母親身上看見的婚姻樣貌、或是社會氛圍的影響、離婚率上升等…讓他們往往在談婚姻話題時,會很自然脫口而出:「為什麼要結婚?反正離婚率很高。」

確實從現實面來看,沒結婚也沒什麼不好,但如果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能夠把對婚姻的盟約、盼望,把所深信的真理價值觀,透過我們的生命真實活出來,或許有一天,當身邊人們在談到婚姻時,我們會聽見他們直覺說出充滿盼望的話。

我很喜歡比爾‧強生(Bill Johnson)牧師分享「光」和「酵」的比喻,可能我們會覺得「光」的影響力比較大,但其實「酵」的影響更是潛移默化、不會輕易消失,試想麵團一旦發酵,它的型態就改變了。我相信基督徒要帶來的影響力應該是酵,信仰不能只留在口號、教條上,而是必須成為我們生命的直覺,而當這個酵被埋入社會然後發起來,改變才是很真實的。

「青少年」和「姐妹」這兩個族群,一直是我自己很有負擔的族群。青少年的可塑性很高,許多重大決定還沒做,而人生面對重大事件的直覺反應,其實都是從小時候累積成的,所以希望在他們還年輕時,將喜樂、盼望的關鍵帶給他們。姐妹族群則是我真的發現「有快樂的女人,就有快樂的地球」,不管家庭組成為何,女性往往扮演關鍵的角色,如果能在年輕時將信仰帶給女性,未來對婚姻、家庭所能夠帶來的影響,相信是很大的。

除了工作本身就能服事到這兩個族群,常常我會跟自己說:「做你能做的」。有時候當我們想發揮影響力,都會把事情複雜化,久而久之會因為難以達成而放棄。

近期我開始嘗試,如果禱告中神給我一個名字,我就去約、或打電話給對方,通常都會剛好服事到有需要的人。另外就是我開始用社交軟體app讓大家問問題,或許是因為少了面對面的包袱,很多年輕人反而願意將真正的煩惱問出口,從感情、身體界線、交友…包羅萬象,好像終於有一個管道 可以直接回答到真正希望幫助青少年面對的問題。

相信每個基督徒都有「轉化」的熱情,要真正帶來影響力,不妨就從你今天能做的事情開始。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5期 P.1)

1,875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 | 優勢識別的大發現 走入屬於你的命定

2017年初,我收到了某個非營利組織的邀請,希望我能到偏鄉小學教孩子們攝影,而且地點是在我現在居住的大台北地區,我一口就答應了。因為這是我夢寐以求一直想做的事情,甚至稱之為夢想,或者人生使命都不為過。

899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

文/Asia for JESUS主編 徐振傑

2017年初,我收到了某個非營利組織的邀請,希望我能到偏鄉小學教孩子們攝影,而且地點是在我現在居住的大台北地區,我一口就答應了。因為這是我夢寐以求一直想做的事情,甚至稱之為夢想,或者人生使命都不為過。

時間拉回到2015年,當時我已經在教會組織工作八年,對於手邊的工作已經非常地熟稔,但是心裡面卻有一些的不滿足,好像有個聲音總是輕輕對我說:「再多做些什麼吧?如果能第一線去接觸想要影響的人,那就太好了!」一直以來我最喜歡的事情非攝影莫屬,然而拍出的照片,或者錄下的影像,通常是放在社群媒體上「間接的」去影響人們,至於到底怎麼前進到第一線,我始終摸不著頭緒。

如同Gateway教會Lifeflow & Leadership事工負責人Allan Kelsey牧師所說的:「你無法從這裡去到那裡,除非你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於是那年年底,Asia for JESUS剛好舉辦了ID研習會,Allan牧師透過蓋洛普的優勢評估,並輔以聖經的真理,研擬出了一套「認識自己的天賦、為自己找到異象與使命」的課程。當時我做完測驗之後,簡直就像發現了自己身體裡面的小宇宙般驚喜(我的排名前五的優勢分別是-學習、戰略、理念、關聯、交往)。它讓我清楚明白,為什麼每當我接觸到新事物會有極力想學習把它弄懂的熱忱;或者當我有一段時間沒有吸收到新的知識,或者生活沒什麼變化時,會覺得失落與沮喪。我不那麼喜歡交朋友,但我重視人與人之間和睦的關係,完全命中!理念牽涉到的是「癡迷於各種奇思異想,能從看似毫無關聯的事物當中找到關聯之處。」這令我再認同不過。當這些蘊藏在我身體裡面的特質一一被喚醒時,我突然明白自己現在身在何處,擁有什麼優勢,該往哪裡去。於是我最後寫下的使命宣言正是-「我活著是為發表、探索、教育,提供自由,帶出影響力,給原住民(or 偏鄉、弱勢)的孩子。」

Allan牧師曾經在課堂上有個比喻:我們的大腦有一個守門員,一開始他忠心耿耿的看守著,但不久後,越來越多的訊息蜂擁而入,大部分卻都是來自大眾媒體的垃圾訊息,日積月累之下他便學會了一件事情-絕大多數的訊息都是無用的,他因此而變得懶惰、失去了對日常訊息的控管能力。甚至更可怕的是,某些重要訊息、包括神對我們說的話,可能也就這樣和垃圾訊息一同被刪除了。

〈ID走入命定〉的課程好像一個大鐘,敲醒了我們被淹沒的天賦與特質,也重新抓住上帝原本要給我們的資訊(異象、使命),它讓我們知道自己真的是獨一無二,而且是有能力去得著這個應許,並帶出神榮耀的光輝!期待每個人也可以從優勢識別中發現驚人的天賦秘密,因為這世上正有一件獨一無二的任務等著你去完成!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0期P.1】

899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 | 事實背後的謊言

許多事件的發生是極為真實的,但是Steve Backlund牧師則告訴我們,人們很多時候會把生命的問題怪罪仇敵,但其實真正的生命問題是出在信念系統,「因為我們相信了魔鬼的謊言。」

1,37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Asia for JESUS媒體主任 | 徐振傑

2001年9月11日,當時我正在服役。我還記得當時我正從嘉義火車站前走路要去搭客運回台北。客運站的電視上當時正播放著「飛機衝撞世貿大樓」的「電影」,我當時真的以為是「電影」,心想這特效也太逼真了。後來才發現這「911事件」是真實的,而當時所帶給全世界的影響,包括恐懼、悲傷、死亡、肅殺之氣等,也都是真實的。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了「311大地震」,引發了大海嘯。當時我的女兒剛出生六個月;然而在這個地震當中,卻有一萬五千多人因此喪生。面對剛迎接新生命的喜悅的我,同時也遇見了人生的無常。當時事件帶給日本的傷痛、對政治、環保等議題的衝擊是真實的,我內心的忐忑,以及對於「神為什麼允許讓這件事情發生」的疑惑也是真實的。

311事件發生後的那晚,我正好聽到一首歌,歌名叫做〈The Truth is Like a Lie〉,它的歌詞這麼寫著「Every time the telephone rings / I think it’s you and suddenly my heart starts to sing / But your sweet voice is only a memory / Fragments of a fading melody…. How can I believe this really is goodbye / How, when the truth is like a lie」這首歌對應到那些人為的、大自然等所帶來的傷害與反撲,的確再貼切不過。很多美好的回憶就這麼斷了、逝去了,我們恨不得這些過分真實的事實,就像是個謊言一樣從來沒發生過,或是有天謊言被拆穿,雙子星大樓、日本仙台地區都恢復像以前美好,逝去的人們依然健在。

但事實是,這一切真的是事實,它真的發生了,發生的事件本身不是謊言。但是事件背後卻真的存在許多謊言。包括「恐怖組織將贏得世界」、「日本將一蹶不振」、「全球將再次經歷經濟大蕭條」,以及「神允許事件發生是為了教訓悖逆的人們」等等。如今,秉持著神的良善、信心與盼望的人們(縱使許多人不是基督徒)終究是戰勝了這些謊言。全世界的人道救援第一時間進駐、美國與日本恢復昔日光景、ISIS走向了滅亡,而我也認知到世上的災難、疾病、內在誓言、財務的衰敗等都是來自於魔鬼撒旦的作為;上帝的確有時候會允許災難發生,但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與上帝的心磨合,讓我們學會用上帝的法則去應對這些苦難,讓我們更懂得如何依靠神去拆穿一切的謊言。

許多事件的發生是極為真實的,但是Steve Backlund牧師則告訴我們,人們很多時候會把生命的問題怪罪仇敵,但其實真正的生命問題是出在信念系統,「因為我們相信了魔鬼的謊言。」然而當我們真的清楚了解自己的身分,以及對準的信念是甚麼,那麼面對謊言我們便能清楚分辨;面對挫敗也能立刻站起!所以讓我們一起嘲笑事實背後的謊言,也在這一期亞洲復興誌裡好好認識自己的身分、有正確的信念的建立吧!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4期P1】

1,37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在成長與突破中 你「可以勇敢」

過去一年其實非常感恩,我們團隊開始了新的姐妹事工,也在敬拜音樂與特會影音的數位串流、有聲書等都有新的開展。

849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Asia for JESUS總編輯 | 陳麗吉

2018年有哪些嘗試與突破?

過去一年其實非常感恩,我們團隊開始了新的姐妹事工,也在敬拜音樂與特會影音的數位串流、有聲書等都有新的開展。

我自己是在「ID走入命定」課程中領受服事姐妹的異象,開始陸續和璽恩、雅文、以及幾位姐妹牧者領袖一起分享。我們很希望如果有專屬姐妹的聚集,可以更多著重在「賦予力量」上,讓來參加的姐妹們除了聚在一起、被理解,更能進一步獲得勇敢往前的力量。

碰巧當時我們在翻譯克里斯‧韋羅頓(Kris Vallotton)牧師的新書《天生美力的妳》,我就一直希望可以邀請他來分享;其實認真想想這還滿微妙的:姐妹聚會邀請男性講員來分享?但我們希望的是請牧師以父親的形象,對姐妹說出父神怎麼看待祂創造的每位女性。這對我來說是很別具意義的事。

有趣的是,克里斯牧師寫書時,通常都是先有想寫的內容才會開始動筆,但是當他在寫《天生美力的妳》時,卻是神將祂的心意親自告訴他、感動他寫,然後才寫出這本內容與字數都超乎預期的著作。

另外在YouTube上,我和璽恩、莉芳姐嘗試開始了一個新節目「可以勇敢」。不同於以往的是,通常以前都是牧者先有一些想法,我們團隊才開始執行,但這次卻是我自己先提出「想做節目」這個很具挑戰的想法,然後一開始也不確定可以怎麼做,最後反而像是團隊推著我把這一切催生出來,這過程也更有「大家在一起」的感覺。
 

明年期望自己與團隊在哪方面有所成長?

今年我們嘗試了更多數位化經營,主要是希望可以接觸更多年輕族群、也增加便利性,所以才開始有聲書與Asia TV的事工,明年更預計加入電子書的上架。

特別是我們曾聽過很多人分享,他們因為離鄉背井、或是工作、家庭的因素不能穩定聚會,卻能夠從這些數位內容中獲得幫助。最近一次聽到的見證,是在前陣子去高雄服事時,有一位姐妹分享說,她自己剛信主時,因為家人的緣故無法去教會,那時是我們在信上的信息影音堅固了她的信仰,後來終於可以委身在地方教會後,也是在我們的裝備課被挑望,現在更加入了教會的事奉團隊。

我期待團隊每個人在數位化的過程中,能更多瞭解如何將訊息以數位化的方式傳遞到弟兄姐妹手中。牧者將所領受的分享成了信息,我們的責任就是將這些內容再製作成符合不同平台的呈現方式,加上行銷,有智慧地把內容送到有需要的人面前。這些都需要每個人一起學習、增加更多數位經營與宣傳的專業技能。

我特別想鼓勵具有資訊、行銷或是編輯專業背景的基督徒,也許將來神也會呼召你進到全職事奉的行列──我指的是牧養職之外的層面──因為相信接下來神會呼召更多專業編輯技能的人,把牧者們所領受的信息,編輯成適合不同管平台的內容,再二次傳播出去。你,就是數位時代的「傳道者」。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3期P.1】

849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家庭關係凌駕一切之上

從交往到進入婚姻,我們和另一半要磨合彼此的個性與生活習慣、學習如何溝通、學習財務規劃、摸熟對方愛的語言、對未來的異象與夢想做統整與規劃。當我們還在煩腦這些時,一個彷彿從火星來的超頻物種-孩子,突然降臨在我們家中……

86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文 | Asia for JESUS主編 徐振傑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時間教育兒子,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做人。」而我始終有一個信念,並且常常跟朋友分享-如果你能處理好家庭關係,那就能處理天底下的任何一件事情。

想想看,從交往到進入婚姻,我們和另一半要磨合彼此的個性與生活習慣、學習如何溝通、學習財務規劃、摸熟對方愛的語言、對未來的異象與夢想做統整與規劃。當我們還在煩腦這些時,一個彷彿從火星來的超頻物種-孩子,突然降臨在我們家中。所以除了兩人小組的配搭,我們現在還要接納並「教養」另一個新成員,好讓家庭這艘太空船,可以安穩的航向浩瀚光明的宇宙!

但事情哪有這麼簡單?孩子的來臨又是另一個信仰與老我的考驗,「我好想揍死他」、「我想暫時躲起來」、「他可以不要再哭了嗎?我快精神耗弱了」等等念頭,都挑戰夫妻彼此,以及與上帝的關係。但是這些挑戰,何嘗不是我們在職場,在社會會面臨到的問題。如果與自己最親密的人的關係可以處理好,還有甚麼優先順序在他們之後的人事物會處理不好?

我非常慶幸自己的家庭,是奠基在基督真理,以及天國文化的方針下運行的。因為雖然家庭成員都不完全,都有一些罪性會彼此互相傷害,但是因著聖經的「絕對標準」,讓我們有很好的方針可以依循,而且這個方針是在大原則不變的情況下,允許每一成員,能夠依順著潛能自由發展,成為神獨特的器皿被神使用。

回過頭來談教養那位新成員-孩子,其實我著實羨慕那些從小就認識上帝的孩子。雖然有許多例子好像說著,因為太過保護與認知不完全,以至於那些孩子到青春期時都離開了教會。但有更多好消息是,許多孩子後來也都回到教會,並且成為宣教士或牧師,那是因為父母親從孩子小時候就為他們撒下耶穌文化的種子使然。我非常認同連加恩醫師的幾個教養原則:1.與孩子建立情感連結、2.讓孩子能夠自己聽見神、3.讓他們有自己遇見神的經歷。這可以幫助孩子在青春期,甚至是將來出社會後,能保守他們的心,並與父母保持密切關係。而這些的確是其他坊間教養書籍不會教導的法則,也是上帝給每一位做父母的,最美好的智慧。

家庭以及教養問題,是一輩子學習不完,就如同我們花一輩子也無法全然的認識上帝一樣。然而家庭重要性凌駕於一切之上,它值得我們畢生學習,值得我們用如死堅強的愛來捍衛!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2期P.1)

86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編輯室報告|那些不是理所當然發生的事情

最近我們正好在籌備「可以勇敢」系列的棉麻布包與黃銅手環,就是以這三句話的英文版作為主題。我必須說,這段籌備的經驗,與過往我們辦許多場特會真的很不一樣。 

84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文/陳麗吉 Asia for JESUS主編

雜誌發刊前夕剛好碰到感恩節,當我回顧過去這幾個月,發現神帶我走過一趟很特別的旅程。

在兩年前的《亞洲復興誌》我曾經分享過這三句話:「勇敢地去愛,像從來沒有受過傷一樣;勇敢地去盼望,像從來沒有失望過一樣;勇敢地去相信,像從來沒有被欺騙過一樣。」當時我收到一位很特別讀者的回饋,說這幾句話成為他一份很特別的生日禮物;但其實在寫下這幾句話的當下,我並沒有想到原來這些分享,真的可以成為其他人生命中的祝福。
 
最近我們正好在籌備「可以勇敢」系列的棉麻布包與黃銅手環,就是以這三句話的英文版作為主題。我必須說,這段籌備的經驗,與過往我們辦許多場特會真的很不一樣。
 
「可以勇敢」系列一開始只是我一個小小的構想,但到了真正開始籌備時,卻有許多辦公室同工動員起來參與在其中,包括攝影師與行銷部,他們討論了很多拍攝商品的主題與方式、到處蒐羅拍攝道具,甚至在拍攝當天真的是豁出去在拍攝,也有媒體部同工提供了文案與現場布置的許多靈感,就連業務部門也東奔西跑張羅許多商品包裝的素材。
 
當看著這個系列慢慢成形,我在過程中常會感覺到「很幸福」,真的沒有想過可以有這群夥伴一起,從無到有一點一滴地完成。如果今天是我一個人要完成這系列的商品,老實說不一定可以有這些豐富的想法;沒有他們的投入,今天這個系列就不會像是現在這樣。
 
因此在感恩節前夕,神讓我看見了他們的付出,並且學習感恩,因為真的不是每個人都理所當然要做這些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會期望人生一定要有某個樣子,像這一期我們講到「蒙福的天國經濟學」,每個人會對於「蒙福」有一種想像,或許你的期待是能夠過著被羨慕的生活,但是如果要等到達成心目中理想的樣子,我們才能夠感恩,我們心中永遠不會有滿足的一刻。
 
現在棉麻布包與黃銅手環只是在籌備尾聲,在初期我會很在意銷售量,希望這個系列能被大家喜歡、認可,我才能滿足,但是經過這整個過程,我卻看到了自己已經很富有,也許這系列不見得會是很熱門的產品,但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卻是在過程中有這一群夥伴一起投入。
 
人生的豐盛與富足,重點不在於我們有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樣子、或是賺多少錢,而是在過程中我們是否看見,那些不是理所當然發生的事情,卻有人願意與你一起努力;當我們試著把眼光和心的焦點放在這些人或事上時,也許我們就會看見真正的豐盛,內心會有真正的滿足。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1期P.1】

84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