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給我一個家Gimme Shelter 關於自由

文|趙治德
這是一則真實故事,描述懷孕的青少女艾波,從小就被年輕的父親放棄,因母親沈溺毒品,社工只好帶她去安置在寄養家庭,歷經好幾個家庭,因被繼父性侵,又再次逃出尋找親生母親投靠,卻又被親生母親利用來作為賺錢工具,直到找上親生父親,本以為終能有個短暫依靠,沒想到生父已有新的家庭。生父的妻子仍無法接納她,年紀輕輕的艾波,歷經人生百態,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絕,被虐待利用,正在流落街頭人生遭逢孤苦絕境之時,遇到了真誠關心她的神父,帶她到專門安置懷孕少女的庇護所。
「人需要吃飯才不會死,所以只要有飯吃一切就解決了」。真希望問題就停在這裡,只可惜即便身為一個不貪婪的人類,我們所要的肯定是更多的。基本上人類學家們(或是某個任何種類的專家),都會同意人類之所以與其他動物不同,是因為人類對於歸屬感、權力、自由、樂趣、意義等事物的尋求大大完勝其他的物種。事實上,人類今天會把我們的社會與環境搞到如此之混亂,或說是如此的美好,都是因為我們的不滿足。
我們就是不滿足於只是生存,我們的靈魂天生渴望更深的滿足。
我從小就不是一個很衝的人,我不敢翹課,買東西不敢殺價,別人犯錯的時候我不敢講,被欺負的時候也傾向於不去發聲,說不定我反而會去安撫別人,並策略性的道歉(就是為了得到一個平靜,不是我的錯卻認錯)。我很會忍耐,租來的房子有缺點,我可以忍耐一年才去跟房東提出。我舉出這些例子的目的,是想表達,我真的不是一個掌控的人,我其實真的完全無法理解掌控他人的那種感覺,甚至我可能還需要去學習一下,偶爾還是要勇敢一點大聲去表達,為自己發聲。然而世界上總是有人,喜歡為達到目的,而選擇不尊重他人的做法,隱瞞、欺騙、威脅利誘、或是用情緒去控制別人做自己要他們做的事情,甚至告訴他們這是為他們好。
在劇中就看到艾波的母親用苦肉計,利用艾波心中的愛以及柔軟的態度,逼迫她回去跟自己住(好利用她領救濟金買毒),這是真正的愛嗎?明顯不是。愛並不是身形在一起,心卻遠離;真正的愛我們都看過,是即使身形不在一起,心卻緊緊的維繫;是即使對方不出一句話,就已經願意為對方付出;是在有需要的時候,即使朋友真的不願意幫忙,也不會怪罪於他。
長期利用情緒或小技巧掌控他人、左右他人決定的人,通常不希望所掌控的人被提醒自身的自由性,會轉而透過言語提醒他們若離開自己,會遭受的恐懼和失去;然而凡事都有反向,若問題是出在你本身的意志不堅強,傾向於被掌控的個性(像是以前的我,俗稱奴性),別人就更容易以不費吹灰之力,得到掌控你意志的許多機會。
存放愛的地方是家,所以家裡有愛,而愛趕走懼怕,使自由與安全感被恢復。在有安全感的自由之地,人們展現真實的自己,而在得以自由展現自己的真實之地,傷口可以露出,而不如想像中疼痛。原先對生命的認知與經歷,雖永遠也不會消失,卻能以新的經歷去覆蓋。也許吧!有時我們忘了如何快樂,也有時我們能忘了曾經的悲傷。電影中的真實人物,少女庇護所的負責人凱西(kathy difiore)所給予的,正是一個不帶掌控的使人自由之愛,而當真實的愛的盡頭通往自由,那份自由卻把我們帶回愛 的源頭,這種引導的力量,是掌控絲毫不可比擬的。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3期P.62-63】

1,940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流行| 接管愛情 安娜‧ 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

62文|趙治德

至少在我愛你之外,再給一個理由。在這繞口的翻譯片名之下,還好有綺拉奈特莉與裘德洛這兩個名字,讓它不致於淹沒在暮光之城最後一集的吸血浪漫愛情之中,恰巧這部片,也是探討愛情,而請容許我必須要勇敢且大聲的說,這部片所探討的愛比暮光之城___多了。(還是退怯了……)

《贖罪》英國導演喬懷特,以劇場手法改編俄國文豪的代表作, 描述1874年,美麗的安娜‧卡列尼娜與政府高官卡列寧育有一子,卻被英俊的騎兵軍官所吸引,兩人隨即展開一段不倫熱戀,也讓他們自己與身邊的人,陷入無盡的深淵。

「沒用的。」我聽到從天上傳來這個聲音,我們老是想用同樣方法面對我們想突破的事情,然後還期待不同的結果,若我們能事先知道結局會是悲劇,我們會否改變選擇,或者我們仍會給予慾望力量,使自己沈淪?當你忍不住的時候,你也可以用這句話提醒自己,提醒自己這樣下去,是「沒用的。」

片中有句台詞讓我笑出聲來,「愛情市場裡的八卦消息問我就對了」,我覺得愛情當然不是市場,對我而言它是一生一次的事,儘管社會告訴我們這不可能,但我是這麼活過來的,總之在下乎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並且至少是孤單的來到三十歲,即使也很想跟大家說,不會孤單喔,一個人也有小確幸之類的X話,但事實是多少次走出電影院,見著情侶並肩,對我而言,冬天確實有著另一種溫度,當我還不懂得朋友的重要時,那是零度,現在朋友越來越多,至少也上升到個位數了。

不過還是很冷。

相較於我這樣子,戲中安娜則在冷冽的冬天愛到熱情如火,享受著自由裡毫無界線的歡愉和背叛,然後沒多久,片長130分鐘都還未一半,歡愉轉成了痛苦、自憐、扭曲與精神上的斷垣殘壁,預告片的最後說You can’t askwhy about love,講到這,請容許我用一則簡短的故事形容當我們視於界線的存在:有一天,你看到一面牆,然後你知道會非常非常痛,但你仍然執意往前衝,於是你撞了下去,而那並不如你想的那麼爽,接著,你送醫急救,並且沒有人願意幫你付醫藥費。

如果你想要享受打拳擊的樂趣,教練會說:「來~我們先把護具穿好~」這叫做預防,這叫做管理,你所不曉得的是,每天早上起床,你的頭腦會自發啟動管理機制,為了不遲到,為了完成目標、為了活的開心,我們每個人都在管理自己,管理時間與慾望,管理行程好讓自己到達,每天早上起床,我們應該這麼做,我們應該問自己「今天我要來管理我所擁有的什麼?」

當愛情被我們掌管的時候,我們不再是愛情的奴隸,而是戀人,所有大於二的數字,留給偶像劇去演,雖然聽起來很硬,但我們若不認同愛情是一個需要自我管理的事情,那麼在愛情的拳擊場上,熱血沸騰之外的,將不外乎兩敗俱傷,你若執迷不悔,我會告訴你,「沒用的。」

某天當你說我愛你,對方會回問你why,在此建議,至少在我愛你之外,多給一個理由。

你願意證明嗎?證明愛情不是一種情緒?這個問號,我要為所有真心去愛的人,用力的打下去。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17期P.62-63】

1,788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流行 | 「我」是什麼?能吃嗎?狼的孩子雨和雪 如果真正的我不會被喜歡

032

文|趙治德

本動畫電影描述由狼人,與人類所生下的孩子雨和雪成長的故事,導演細田守,配樂高木正勝(配樂已買,感人)。母親「花」在學校邂逅男子「彼」,彼事後坦白自己是一名狼人,花毫不猶豫的接納了這個身份。姊姊「雪」和弟弟「雨」相繼出生後,「彼」死於意外,要如何在失去另一半,又毫無經濟來源下,扶養帶大幼小狼人,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便成為花的重要使命。電影看到中後,我意外於它所要表達的主題,是如此成熟,對於為何原作選擇狼與人也能理解,其實這樣的組合是再恰當不過的。這是個關於選擇、忍耐、和自己的故事。

你我生命源頭來自上帝,不知怎麼會有這樣不成文的規定,小學生總會寫到這樣一篇作文:我的志願。然後一定會有科學家或太空人,像我以前就很想開戰鬥機;記得之前林來瘋時期,幾乎緊跟每場球賽,不知不覺,曾幾何時蒙上灰塵的籃球就這麼再次充飽了氣,卻還沒打個半次氣又洩了下去。是什麼在影響你?不管那個東西是好是壞,但那不見得是你。你也許曾是個花花公子,但那不見得是你;你或許曾經迷上音樂,但後來你真正愛上的是從商;你也許曾經憂鬱,但上帝造你是要喜樂度日;你也許以為自己應該天天忙碌,什麼案子都接、什麼工作都做,最後你發現你愛上你的老婆,你真正不能失去的,是陪伴孩子成長時光。

以上是關於較外顯的部分,而更深刻的生命選項,是我們的性格,我們所要的,所選擇的,關乎我們內心更深層的一面。

「出生」的本身便是一個謎吧,我們是被創造物,當我們買新的電腦或電器時,製造商都會在盒內附上精緻的說明書,詳載使用方法等等,通常還會有保固,附上全省維修處,但我們出生的時候……

啊就什麼都沒有。

沒有個性的介紹,像是:本人類將來適合從事的職業,適合選擇理科,陰天時易憂鬱,聽到舞曲時會興奮,參與禱告聚會時容易睡著,看到女生會色色的,但碰到不公平的事情則會挺身站出,成年後宜參考東洋時尚風格打扮,髮型建議等,就連購買投資基金時都會有人提醒「資金投資有賺有賠詳情請洽公開說明書」這樣,偏偏人的可塑性又很強,人很容易被影響,如果今天讀本文章的妳/你年紀

還小,再過幾年你會發現,人生需要做的選擇,有很多,很多。

上小學的第一天,媽媽告誡緊張生氣時會忍不住變狼的姊姊「雪」,只要默念「禮物三個,繭三個」幾遍,就可以忍住不變狼身。女孩們興奮的分享著自己的寶盒,裏面裝滿了項鍊玩偶等小物,雪所拿出的蜥蜴、昆蟲、骨頭卻嚇跑了大家;當那天雪被逼到牆角,一不小心伸出狼爪,生命中某個當下,我們終於無法忍受,我們也像雪一樣的,在心中,說出了那一句話:

「我不要別人用那樣的眼光看我。」

弟弟「雨」在看到三隻小豬的故事後哭了,「媽媽,為什麼狼總是被討厭的?」雨開始不愛上課,常常變成狼跑到山裡去找老師(另一隻狼);是人,或狼呢?最後姐弟倆將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這個選擇也將決定他們的一生。

如果真正的你不會被喜歡,你會改變多少比例的自己,去迎合人,為了使自己能有朋友?其實你已經改變了自己吧我是這麼想的,而關於你是誰,不管那能不能吃,或有多少價值,那還是你 。

最後花兩手一鬆,給了孩子自由。

那時她回雨的話:「就算大家都討厭狼,媽媽還是會站在狼這一邊喔」還在耳邊迴響,朋友,上帝帶領你,為要使你自由。

圖片來源:google Media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20期P62】

2,848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流行|快樂基督徒的秘訣 蒙福來自於心態轉變

no37

圖文|璽恩

在有一次去花蓮的火車上,不知為何的突然大哭,坐在我旁邊的光哥(周巽光牧師)都嚇到了,因為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我看著窗邊突然有個很深的感觸,就是我從國中時一直在教會裡面服事,週末如果同學要出遊,我永遠都跟不到,我的生活除了讀書之外就只有教會生活了!
我當下大哭是因為自憐,覺得自己好可憐,出國都是因為服事,出門一定都會夾帶一個「要服事」的原因,於是開始覺得我的世界好小,是不是一輩子都要這樣下去?然後又嫁了一個結婚當天按牧的牧師,更覺得悲從中來。這大概是五六年前發生的事,我心想是不是接下來幾年都要過這樣生活?不,從那天起,我便開始換個心態。
事實上,上帝從來沒有要求我服事,換句話說,我就算沒有在服事,上帝還是愛我,祂也沒有缺少我一個人敬拜他。不過當我是出於自願及甘心樂意時,我想我們雙方都會更開心。我開始在每一次旅程時數算祂的恩典,讓所有的事情都是發自內心的喜樂,如果我不想做就暫時不要做,但這個「不想做」不是因為情緒使然,而是真正知道自己當下想要做什麼,而且心裡帶著平安。
如果不是因為上帝,我想我也不會去到這麼多國家歌唱、冒險、服事,除了學習到「順服」之外,另一個學習到的是「給予」,神給我們恩賜,接著我們把它使用出來,於是我了解,給予不是只是給予金錢,更包括我們的恩賜才幹。感謝神在我還小的時候就使用我(雖然小時候常常有時候覺得是被勉強的),但是神都悅納我們所做的一切。
現在我遇到很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或者是覺得很難的事情時,即使內心會很抵抗,但我也學會給聖靈空間來對我說話。因為憑自己的血氣作判斷和堅持是很不明智的做法;相反地,順服往往會帶來勇氣,我寧願做會幫助我決定的事,這會讓我力上加力。
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我正坐在加州Dunsmuir的河邊,剛剛我看到一個約6歲的小朋友要穿越河流,因為哥哥姊姊都已經自行過到對岸了,於是他就很著急也想穿越,爸爸就問:「你需要幫忙嗎?」小朋友說:「要!」,於是爸爸就抓住小朋友的手腕牽他過去,一步步度過了湍急的河流。
當下我也突然明白,天父就是這樣抓緊我們的手腕,水越急,爸爸就抓越緊。(爸爸不可能在最湍急的時候放開手說,這是你的試煉吧!?完全不可能!) 當下再一次感受到天父的愛,那份安全感,我們還有什麼好擔憂的呢?感謝神在我還年輕時就能夠經歷到這個蒙福的人生,是因為我還有機會學習順服,富足卻不奢侈,也能操練奉獻及給予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我還有可以選擇及做決定的能力,我可以在五年前那次崩塊大哭後就開始自怨自哀的人生,過著老公是牧師的被動人生,但我也可以做個決定擁有個喜樂歌唱世界旅行的人生。
現在我又遇到一個學習的功課了!就是我從小常常陪我爸去釣魚(跟弟弟自己玩自己的,媽媽照顧我們),沒想到現在光光牧師也開始迷戀釣魚,我目前的記錄是陪他在小船上釣8個小時,我在旁邊拿手機上網,但他在這裡每天釣,我一直盯著3C產品也不是辦法,於是我也開始學釣魚了,在旁邊當怨婦還不如學個新技術吧!換個心態,你說,是不是快樂一點呢?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 19期P.64】

2,878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流行|後事自己來 多桑的待辦事項 人生的寶藏

no36

文|趙治德

以上,是我落落長的臨終筆記。擅自冒充我亂講話的二女兒,剛才告訴我,我已經死了。她問我現在在哪裡。這件事嘛……
我不告訴你
不知道為何對於最近某位會飛的英雄電影感到異常失望,想把這樣失望的心情傳達到大家心中(?),此時外面漸漸滴落的夏日雨,把DVD再放進PS3裡播放,結尾的這一段還是讓我崩潰,這就是近年日本流行的終活日記,女兒代替父親念出的真實紀錄。身為父親最擔心的小女兒,也是位30歲的導演,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了父親無法理解的舉動,不只遲遲未婚,還整天拿著攝影機猛拍,當父親好不容易從化學產品業務的工作退休,打算好好來享受人生的最後時光,卻發現自己罹患了末期肝癌,也成了導演紀錄起父親最後時光的契機。
一般人只意識到日本人個性上的壓抑,卻沒意識到其實日本人骨子底情感豐沛,然而因拘謹的文化使然,才必須動用到更多的壓抑,這也是我自己的個性。因為敏感的心,對大小事易有感觸,時常活在一種貌似抑鬱的氛圍,感覺一多,卻不想被發現,就必須把它抑制心裡,生活起來,做事顯得很有一種鋪陳感。怎麼說呢?就是每件事,都不只它表面的樣子,並且會期待別人有注意到我們內裡真正的用意。例如簡短的一封私信「最近好嗎?」其實是壓抑了兩個月後的深度關懷;什麼都不承認,直到最後一刻才說;或是拿出我最近在《小說的五十堂課》一書中讀到,說是英語世界真正第一個現代小說家亨利•詹姆斯所發明的創作技巧:用訊息的礦砂填滿每一道裂縫。」
好吧,似乎解釋得太深奧!
整部紀錄片看下來,就是某種樂觀的極簡精神,導演平直的旁白,多桑(日語的父親)面對被宣告只剩半年可活,毫無避諱,甚至自己去探勘告別式的場地。片中談到夫妻甚至因吵架而分居,看到一半,我還以為多桑與妻子並不相愛,直到該來的終究還是到來的時刻,多桑病危住進醫院,他所寫下的最後幾件待辦事項:跟孫女告別、給母親打電話(正式告別)、和朋友聊天、繼承給兒子,透露出了他所認知的人生寶藏,到底是什麼。
美式英雄片,精緻的劇情,為了讓我們瞭解角色背後多麼深刻動人的背景故事,億元打造的場景,卻也只能讓我坐在戲院裡無動於衷的發呆;而這部真實的日本紀錄片中,多桑只需要在病床上對著太太,終於地,人生第一次的說出那三個字,就讓我掉下真正的眼淚,也許我真不該看動作片卻期待有紀錄片的感人,但你我看電影不就為了能從故事獲得啟發嗎?當人生緩緩向前,儘管時間很靜,並不代表終點不來,情感累積在心底的人們,總也需要幫彼此填滿空缺,這是一種日本的態度,一種消極的熱情,多桑接受女兒的建議受洗成為天主教徒,最後的日子他雖完全不期待康復,但認真預備接受自己人生的終結,完成自己的每個願望,認清自己所在乎的,就是身旁的家人,真實去面對每個問題,自己決定後事如何辦,決心不給兒女負擔,死後一年,這部片子轟動日本,成為日本影史賣座紀錄片。
全片聽不到一句導演對父親的感念(因旁白皆以父親口吻),但從每個當下的拍攝,到有始有終的完成了近九十分鐘的影片,其實啊電影本身就是來自小女兒的訊息,從第一天拍攝、鋪陳到電影上映,要填滿這最後一道思念的裂縫。
她一定也很想爸爸。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 19期P.62】

3,085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電影|扮演壞蛋的可敬之處 一種角色,幾場戲 Respectable

Wreck-It-Ralph-Vanellope-Von-Schweetz-and-Wreck-It-Ralph文/趙治德

忘了是在哪篇文章看到,似乎是某電影網站,寫到現在電影裡的英雄人物都極難當,既要有悲慘過去,還要有不為人知苦衷,內心要藏著夠黑暗到擺脫不掉的弱點,還必須做出最正確的決定,所愛的人一定得被綁架,然後最後:就是還得被最壞壞到你無法分辨是個壞蛋還是個藝術家的人纏上。

也就是這些職業級的壞蛋們,甚至有著比主角更悲慘的過去,要不雙親早逝,就是被家人虐待,然後他們的頭腦都很好,好到他們可以完全說服自己與一整批壞蛋,統治世界勢在必行(所以現在電影壞蛋們還必須是非常成功的領袖),這些壞領袖們的心必須被不饒恕完全捆綁,完全浸泡在最錯誤的思想中,然後在被英雄打敗前都絕不能想通,或是突然謙卑下來,他們是標準的壞蛋,職業的驕傲者,邪惡思想的代表,並且把犯罪執行到有如藝術一般的複雜與完美。

壞蛋必須復仇,復仇需要理由,他們標準的沒有愛,因此他們沒表情,而當他們痛苦的時候,他們笑,笑代表變態;我曾上過幾堂戲劇課,有節課是要揣摩用邪惡心態,去唱一首兒歌(嗯,是如此),當同學們一同思考最邪惡的表情是甚麼時,答案揭曉,我們都認同是"邪笑"。

若說神是以祂的形象造人,那我們本該人性本善,我認為在這現實世界,世界雖然現實,同時亦挺虛擬,虛擬不只在網路上,也在我們自己裡,換句話說當我們想當壞人,我們需要用到一個技巧,叫做扮演。沒錯,跟演電影一樣。

我們論及的範圍遠至新聞裡才能見到的罪犯,近至身邊會口出惡言,總對事物持反對意見,總憤憤不平的友人,是的,他們看似極為不滿,對甚麼都不信任,他們說自己沒有,但很明顯的心中懷有不饒恕。那些所謂反派,他們並不是在做他們真心想做的事,他們只是在扮演他們以為自己所是的角色,電影裡的壞蛋看起來再怎麼高尚,高高在上,或是邪惡,邪邪在上(對不起想不到別的詞兒…),猶如黑暗騎士裡的小丑,空降危機裡的哈維爾巴登,哈利坡特裡的佛地魔,其實都是小孩,永遠長不大的那種。

感覺的問題而已。

他們必須很努力的抓住過往某幾次事件在他們心中所造成的恨意,然後努力的使自己看起來更強大,壞人都需要一種權勢,或外在力量的包裝,然後藉由果決、果斷,來表示自己的正當性,而且他們都很需要觀眾(實在覺得壞人本身就必須是一齣戲),很無法忍受被忽視的感覺,突然想起復仇者聯盟裡反派雷神的兄弟洛基大喊:「夠了!汝等愚蠢被造物,臣服於我吧!我是神!朕不該被你們如此…然後浩克大力摔他說:「好弱的神。」

最近剛看了"全面攻佔:倒數救援",有一幕相當帥氣,主角在白宮的主控室裡對北韓的反派頭子說:「你這種傢伙我最了解,你們只是喜歡觀眾(然後切斷網路),show結束了,現在你沒有任何觀眾。」

在這篇文章,我想表達,壞蛋都在演戲,演戲很辛苦,觀眾還不見得買單,你若放下壓力,放下一身戲服,做回自己,人生會仿佛大夢初醒,你不需要從湯姆瑞斗變成佛地魔,你也許始終傷痕累累,但你可以當逐漸戰勝自己弱點的黑暗騎士,當花心也專情的痞子鋼鐵人,當偶爾有些易怒,但最終拯救國家的浩克,或是與小女孩一同冒險,其實也想被朋友接受的破壞王,他們都是主角,他們也都很真實。

也許吧,其實壞人最終也都想證明自己,可以當個好人。

敬,壞蛋們。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18期P.62-63】

4,262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電影|真實的勇氣 True Grit

T文/趙治德

一路上都是挫折,沒有人支持你,還能一直堅持下去。貴為一個小女孩,我們都能擔任這樣的角色。

開始長大的我,開始看很多悶片,所謂悶片,就是不娛樂的,在不娛樂的好片裡,一種需要觀影人本身素養夠才會覺得好看;另一種則不用,伊森柯恩與喬柯恩這對兄弟檔導演就是屬於擁有後者才能的導演。2008年看完《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我興奮的了解這是一種很好的敘事型態,坦白說,一方面覺得沒什麼了不起,一方面又開始對這種風格的電影非常渴慕。寫歌生活如我輩的形式,我在他們的電影裡找到了出路,來聊聊我的觀察。

《真實的勇氣》一反好萊塢式的硬塞爆炸峰迴路轉音效狂飆,每隔幾分鐘就死幾個人,男女主角必備的情愛戲碼方式,轉而投向一般正常講故事的手法,人物角色雖不跳卻能好好著墨,故事劇情不史詩不浩大卻把小梗小情小義說得既有韻味且感人,緩緩道來,卻拒絕累贅的多餘肥肉劇情影格,仍然有足夠留白的空間,例如小女生跟販售馬匹的商人講價的一大段,有點長,但有趣,凸顯女孩的勇氣,警官公雞先生一大段在法庭裡與律師的對質,很長,但不知為何,還是覺得有趣;沉穩的把一個好的故事,讓它一件事一件事的緩緩接連發生,每件事都有意義,皆能感受,常常看一些電影,畫面非常用力,車禍啊或者主角表情超誇張,但毫無感染力,然而這部電影所表達出來的,則是比畫面還多,總結一下,也就是沒有任何台詞提到,但我完全能體會如此這般真實的勇氣。

真實的勇氣改編自查爾斯波蒂斯同名小說,重拍1969由約翰韋恩主演的經典電影《大地驚雷》,美國上映第三週重登票房冠軍,是柯恩兄弟最好的票房紀錄,描述14歲的女生為了尋找可惡的殺父仇人湯姆錢尼,隻身來到史密斯堡,一個人掙錢,雇用人(美國聯邦警官酒鬼公雞考柏恩與德州騎警勒博夫),一路上三人微妙的衝突,最後也有意想不到的發展。

剛開始還很害怕看完電影會覺得沒有真實也沒勇氣,然而小小女主角的個性令人感動之處,在於這一路上,沒有人是一開始就幫助他的,我見識到勇氣的好用之處,讓人不會被許多暫時的困難打倒,這個女孩子沒有錢沒有身手物資人力,剩下的也就是她的全部了,她勇於談判,說話直接嗆人,但她還是說服了身邊的夥伴繼續向前,靠自己解決每一個問題,妥協他必須妥協的,不妥協他絕對不妥協的,讓這部電影變成了美國西部版的不可能的任務(當然在性質上是差別很大的)。

09f022fe71e22ade38e7051cf6f6c47a

目標與此刻的你之間,擁有一段美好的距離,在距離當中,需要靠你去填充起來,舉例,一個住在高雄的底笛,想去美國迪士尼樂園玩,這當中的距離是:打工一段時間,機票與機票錢,父母的陪伴或允許,安排行程,預備行李,走路,搭機。例如,大概在爸媽生氣,說書都沒讀好出什麼國的這一關,底笛就氣餒,生氣,放棄了,或者在錢還沒存好之前,發現了想買的東西,或者發現自己根本不敢去做這個夢想…..,在你跟你的夢想之間,距離物是什麼 ,家人的誤解,朋友的嘲笑,自身的軟弱,太大的挑戰,困難的學習課程,還是缺少支持你的人?也許可以去看看這個片子,你會看清生活中真正在阻擋你的東西,其實比想像的更少,甚至是沒有,全都是因為你太軟弱了而已。

請不要生氣,生氣對身體不好,我也是在對我自己說,畢竟找理由沒什麼幫助,若是能想像自己是不被限制的人,想像自己甩掉一切負面的批評,像個美式橄欖足球員一樣往前衝,撞倒所有障礙,然而,就算遇到任何阻礙,都不允許自己放棄,我想,最剛強的人不是從來不哭的人,而是承認自己的缺點,卻仍然逆流而上的傢伙。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10期P.62-63】

3,637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電影|不要去改變你的家人 天倫之樂

Everybodys-Fine-Movie

文/治德

你知道什麼是家人嗎?好恐怖的問題,我猜大部分的人乾脆不去想這個問題,在我們的內心極為容易有這種彷彿被控告的聲音,說我們不好,不夠照顧家人,不夠愛他們,而這樣的聲音卻讓我們更不敢去彌補這些距離。既然說是「距離」,其實都是可以拉近的,「幸福很近,只要往前走就到了」這是我以前發明的一句話。

另一個問題是我們會想改變我們的家人,部分的我們的內心的渴求裡總是想改變人事物。

人們會改變,但不會是因為你。

我們可以自願做點什麼,幫助別人改變,但我寧可視改變為上帝的做工與此人自身的努力,不然,若看不到他改變,我心力會交瘁,我會怪他沒有努力,我會覺得自己不被愛,卻又覺得自己不懂去接納別人,覺得自己不懂愛別人,因為我們把不該擔的責任,親手揪到自己的背上。於是,上帝只有叫我們做 「愛的真諦」特別是第一項:忍耐,但我們卻想做「上帝」,搞得彎腰駝背,重的要死。

累的要死。

不過,會累,是因為還愛,於是累了心。前陣子看了這部片子,比較喜歡它的英文片名《Everybody’s Fine》

《Everybody’s Fine》翻拍自1990年義大利同名電影,導演:Kirk Jones 與Massimo De Rita一同編劇,勞勃狄尼洛、茱兒芭莉摩、凱特貝金賽等主演。劇情描述對子女要求完美的老父親法蘭克,在妻子過世後,獨自過著孤獨的日子,這天理當是四個孩子回家一同過節的時刻,法蘭克也買了食材烤爐預備,但孩子們紛紛來電表示不克前來。往事一一在腦中浮現,黃昏的夕陽在窗外催促,是寂寞,也是愛,是彌補與不甘遺憾,終於他不顧醫師的反對,決定自行搭車探望孩子們。

Everybodys Fine 2故事這般以公路電影的方式進行下去,在一一拜訪的過程中,也一一戳破了孩子們生活中的美麗謊言,不是邪惡的,只因父親從小給予的壓力太大,變得父子父女之間的鴻溝大到困難靠近。一個兒子是藝術家,他卻不曾給予支持;另一個兒子是音樂家,但似乎有什麼隱瞞著;一個女兒則確實是高階主管,但當父親拜訪結束離去時,就像他問每一個孩子的最後一句話:「你快樂嗎?真的快樂嗎?」女兒的眼神裡卻又彷彿暗藏悲傷的心事……

我自己是一個大孩子,男人未滿的狀態,我沒當過爸,但嫌過爸爸不懂,嫌過爸爸不行,換句話說,我不孝過!人似乎易被問題吸引,這是正面的,因為表示問題不多,於是問題自然就被凸顯,於是我們不看我們所擁有的,而選擇去看我們所沒有的,這樣的錯誤態度遮住了我的眼睛,使我忽略,至少自己還有個爸,至少我的爸爸不抽煙不喝酒,甚至其實他是個極為負責任的父親 ,甚至其實他的本名就叫做「齊實」(….),當然沒有外遇(….),並且極為照顧全家,但我仍然可以忽略這一切,去在乎他是如何在教我弟開車時用錯了方法,去在乎一些小事,而錯失了許多可以美好的時光。今天就是美好的時光,今天就跟家人說我愛你,因為你不知道明天,他們會不會離你遠去,會不會發生意外,會不會有任何事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以致於你無法再次和家人一起吃一頓晚餐。

把每一天都當做最後一天來活。

許多父母像法蘭克一樣給了過高的要求,致使孩子們必須開始說謊,你也可以怪孩子們怎麼可以不誠實,怎麼可以不努力。我小時候最怕聽到的一句鼓勵的話,就是: 「你明明就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只要你願意努力你一定可以考得很好…」這句話屬實,但不適用於每一個科目,至少我知道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們,至少…,至少有半數對音樂是不行的,有的則是對寫文章不行,有的是對數學過敏,有的則是畫畫白痴,像我就是。

everybodys_fine_poster31我覺得 Everybody’s Fine的意思並不是說沒有問題,而是說有問題是OK的。如果你的孩子有幾科功課不好那是正常的,就如同也許你的音樂或跳舞或運動方面不強是一樣正常的,別讓只是幾個分數沒有達到你的期望,而卻毀了愛,與其他關於關係的所有。

法蘭克孤單地帶著相機拖著行囊,帶著一張相片與一瓶藥,一站一站來到每個子女的住處想給他們一個驚喜,他發現這一生努力的最後卻是換來孩子們的懼怕。還好,有上帝一切都來得及,孩子們仍然感念父親的付出,父親的愛仍然是那麼美好,是啊,到最後剩下來的,不都是愛嗎?若還來得及,哪怕在人生的最後一天,或是人生最後一天的好久好久以前的今天,就做一些改變吧,溝通、擁抱、把話講開、打一通電話與家人和好,面子很貴嗎?面子能換回生命嗎?在我們都還活著的時候,當你把所有遺憾解決,活著就會是那麼平靜,好像是天空,好像是隨風飄逸的樹一樣。

回憶是改變不了的,你人生的喜樂,值得你做出一點調整,現在,就接納吧!對你最重要的人採取這樣的態度,你也會得到一樣的回報。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11期P.62-63】

4,175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人物|頑童馴服記-靠上帝「做自己」的趙正平 

專訪/何宗慈 文/何宗慈 

從銀幕走出,進入人生的另外一個階段,學生生活是趙正平難得可以把人生腳步放慢的時刻,而另外一個改變他的原因「信仰」,就像他的生活一樣,沒有太多包裝,沒有辦法矯情的形容什麼,但他就是改變了。趙正平,在他身上,我們讀到了一種信仰新解,就是「從自己做起」。

IMG_4294

剪掉佛珠丟掉佛排 上帝最大

人生在任何階段都可能遇到關卡,把你關在一個低茫的思緒裡,或原地繞圈的想法裡,然後越想、越繞,卻也越無法抽身。或許很難把這樣的描述和螢幕上的趙正平聯想在一起,不管是在MV中穿白衣白褲熱舞的老男孩,或是在節目上不時的哼一聲然後讓全場笑到不能自己的大叔,他總是帶給人歡笑。但說起自己的人生,他卻下了這麼一段註解:「要是沒有基督教這個機會,我現在可能不是憂鬱症,就是發生什麼很可怕的事情。」

出生在佛、道教家庭,又身在拜拜風氣很盛的演藝圈,談起那時的信仰,趙正平說:「就覺得有拜有保佑!」所以趙正平常到廟裡求神問卜,「但是這樣的狀況持續久了,好像覺得永遠問不到最正確的問題,就是今天問完問題,得到解答,但是明天回去又會遇到更多新的問題,精神上永遠得不到你要的答案。」

一次,趙正平因為不滿在戲劇裡被安排了不喜歡的角色,找了三立電視台的總監陳一駿理論,沒想到這次工作的不順,卻也意外使他接觸到了基督教信仰。那次的見面,陳一駿只是簡短的分享了自己的見證,原本篤信密宗的他,是如何被神改變。然後陳一駿看著趙正平手上的佛珠和一堆的佛卡,他就對趙正平說:「你要不要試著把這些剪掉,離開這些邪靈,或許會對你心情上好一些。」趙正平說他當下被嚇了一大跳,「開玩笑,這些都是求真神來的耶!萬一我出去車禍還是手斷、腳斷發生什麼事情,你要負責嗎?」陳一駿就回答他說:「在剪之前,你奉主耶穌的名,如果有任何問題呢,你叫這些邪靈去找上帝,上帝會幫你!你不知道嗎?上帝是最大的!」結束了這場對話,因為趕著錄影趙正平就先離開了。沒想到,趕在錄影前趙正平就和化妝師借了剪刀,把所有的佛珠剪了。講起那時的過程,趙正平說他要剪之前還躲了起來,講了這句話:「如果你們真的是有什麼神力還是法力,那你們去找上帝好了,是祂教我剪的,不要找我!」然後趙正平一刀就剪了下去,當下他只感覺異常的輕鬆,尤其是肩膀,感覺突然鬆了一下。

工作結束後,趙正平回家就把家裡所有的佛卡、佛牌找了出來,總共有二、三十個,「我想說是不是這些東西繞在我身上,所以讓我心情一直很不舒服,所以我就把這些東西全部收一收拿去丟掉了。」而當天晚上,從來沒看過Good TV的趙正平打開電視竟然就轉到了Good TV,他自己也覺得很巧,在節目快結束的時候,他更沒想到自己竟然也跟著孫叔叔的帶領,跪在床上試著禱告,接著,他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平安與安穩的睡眠。接下來的禮拜天,趙正平就到了教會,那次寇紹恩牧師在信息中分享到工作,就正好回應了趙正平的困難與問題。

滿嘴髒話剩8% 想法改變就帶來轉化

而當我們問到趙正平期待演藝圈能如何展開轉化時,他覺得透過自己做轉化是最實在的!「我覺得每個基督徒如果能做好自己,能讓旁邊的人看到你因為成為基督徒有所改變、有所不一樣,那身旁的人也會很容易地加入教會!」

IMG_4345

就像受洗後的趙正平,滿嘴的髒話只剩下8%,他的改變讓身旁許多人都非常訝異!但他覺得自己改變最多的,還是自己的「想法」!「說實在的,你如果叫我講我有多改變,那是騙人的啦!但我知道我的一些想法是被改變的,不是以自我為出發點,動不動就覺得別人對不起我,會去想人家會這樣對我,是不是我自己給別人的感受怎麼了。所以已經沒有以前的暴戾之氣,而且我也比較會讓了,知道這是上帝給我的功課吧!」

採訪後記

想到趙正平,你腦海裡會有什麼畫面?「說起話很黑道,雙手交叉胸前,然後三不五時可能飆個髒話。」我本來也是這麼想的,但是採訪這天,趙哥談起生命的轉變似乎變了個人似,有點正經、有點說教,但被他罵得也是蠻心甘情願的。直率到底卻又能讓你被罵得很爽,這也或許是他為何能那麼受年輕人歡迎的原因之一吧!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12期P.62-63】

8,572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電影|顛覆瘋雲:不同的人,相處在一起

2文/趙治德

走在熱愛電影的我所熱愛的地方:租片店裡尋找適合寫這次主題的片子,每拿起一部,內心就籌措著不同的標題標語,揣測可以寫怎樣的重點,卻意外停在它前面,「好!就這部吧!」帶著忐忑不安的內心還另外多租一部「對換冤家」以備不時之需。直到把它看完準備寫稿的當下才放下心,知道自己沒有挑錯,以顛覆瘋雲的故事做文章內容,我這就把視角拉到,在人與人之間,關於”退讓”的這一條防線,主角是怎麼做的。

先來看電影簡介與大綱。

勞勃狄尼洛在本片飾演背負好萊塢王牌製片家的盛名,演藝事業江河日下的他決定賭下一切,找來名導拍攝一部大卡司新片,想參加坎城影展以求翻身,但籌拍新片時各方人馬狀況百出,眼看龜毛名導不願在血腥的電影結局劇情改變上讓步,他卻得四處找資金;一邊又得搞定狂耍大牌的A咖巨星布魯斯威利、與做事毫無效率的經紀人跟班,以及出錢就以為是老大、不斷干涉影片的投資者,再加上自己仍深愛卻逐漸疏離的第二任老婆,眼看坎城影展開幕在即,電影卻沒完成,勞勃是否能順利完成這部鉅作,找回王牌製片的榮耀呢?(參考自電影公司DVD背面介紹)

本片改編《鬥陣俱樂部》知名製片艾爾特里森執筆的銷暢書『What Just Happened: Bitter Hollywood Tales from the Front Line』(暫譯:好萊塢內幕最前線),由曾以《雨人》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巴瑞李文森執導,以真人真事紀念一位偉大好萊塢製片家,因他在惡劣的好萊塢環境中仍保持難能可貴的人性,本片獲選2008坎城影展閉幕片。

片中大製片勞勃狄尼洛必須面對他的前妻,並保持與女兒的友好關係,他開車載女兒上學,關心女兒,向她表達愛,但在最後當他發現女兒已經與某藝人經紀發生性關係時,他緊張在乎,但並未生氣(他總是如此);當他自身忙碌萬分,仍打電話給第二任妻子,渴望去溝通,去挽回,而當他發現她已經與其他男子(勞勃的編劇朋友)約會,甚至躺在曾經屬於他倆的床上時,在內心幾乎想掐下他脖子的當下,他忍住,他退一步,他盡可能的釋懷,甚至仍然願意幫他新的劇本製片;當電影試片會結束,觀眾惡評如潮,他把車子停在公路旁,耐心的看完所有評語,裡面不乏許多髒話批評,惡意重傷,不管是F開頭的還是僅僅畫了一個中指,隔天面對藝術家性格的名導,他卻仍用最安慰婉轉,甚至是鼓勵的口吻來溝通,試圖讓導演接受改變 。

當勞勃陪導演會面金主時,金主說換結局,不要讓狗死掉,因為她認為觀眾只買單溫暖的結局,導演則認為,片名既然本身就叫做「凶殘」,那麼血腥的結局絕對是重要的,那是一種直覺,狗被槍殺的畫面,必須保留。看來雙方都對,但看事情的角度有很多很多,主角以一個中間人的角色,周旋在各公司各種利益關係,周旋在導演、明星、金主中,像是一個謙卑的Sky Walker,放下身段的飄移在每個問題中間,尋找皆大歡喜的方法,尋找不傷和氣,可以讓事情持續下去的每種可能;但藝術家導演則不然,到了極限,他就毫不遮掩的暴怒、搥桌、撞牆、大哭,如同小孩子一樣使性的賣弄,而金主一副面不改色,呈現不配合就拉倒的氣勢。

如果說風所追逐的是自由,那麼人所追逐的是成功嗎?還是受人尊敬?是利益嗎?或是在萬事中卻能同時顧到彼此?什麼是那一條防線呢?一條能夠防止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的事情的線,說起來還真玄,再白話一點好了,不然你以為我在寫後現代的詩。

生命時時都可能失控,但全世界每天都在發生這件重複的故事,我把它稱作:「不同的人,相處在一起。」這樣的戲碼,是地球上的人類分秒都在發生最基本的劇情,常常你會在網上留言,說「現在這什麼情況,是在演哪齣?」我只能告訴你,就是這一齣,你問我「這哪招?」我告訴你,就這一招了:「不同的人,相處在一起。」

DTY

當人們相處時想法不同,誰都希望自己是對的,但你會發現那些忍人喜歡的人生命中,常出現以下特質:有自信、忍耐、懂得尊重別人的界線、以及「適時的退讓」,也該到了老話重提的時候了寶貝。

退一步,真是海闊天空。

導演最後差一點就海闊天空了,他幾乎把結局給改了(可惜是靠著吃鎮靜藥,藝術人的悲哀…)始終不願刮鬍子的布魯斯,最後終極一刮,驚喜了全場 ,大製片主角無論做什麼,發生什麼悲劇,雖仍有自己的情緒,但他總是退一步,所以就連跟下屬爭執時,最後發現是自己記錯了,卻因為提早退了一步,就沒有搞到失去面子。

我知道我看這部電影的角度跟一般人不同,一般人看到的是好萊塢背地裡的八卦祕辛,我看到的是總願意退一步,而生命隱約散發出耀人光芒的這一位製片。

退讓。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13期P.62-63】

3,161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