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我的不可能人生》 第八章 盼望、第三十三章 愛

耶穌行神蹟不是為了要讓我們看見神可以做什麼。

1,23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作者:比爾‧ 強生Bill Johnson

耶穌行神蹟不是為了要讓我們看見神可以做什麼。

第八章 盼望
舊約中神能力和榮耀的奇妙彰顯已讓我們稍稍瞥見神所能行的神蹟。神以祂的話語創造世界,祂當然也為令人驚奇的神蹟設立了高標準。耶穌來是為了彰顯另一件我們所沒有期待的事情:祂要讓我們看見一個與神有正確關係的人可以成就什麼事。這個啟示的目的是為了要給我們盼望,過一個有目的的人生。但祂在世的年日也和大家一樣的平常,祂也是完全的人。天使來給祂加添力量的事實就證明這一點,因為神無須他人給祂加添力量。這是永世裡最大的奧祕之一。耶穌是完全的神和完全的人。但耶穌自己說祂是人子。祂在世的身份是人子。

這一點十分重要,我們一定要了解,因為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如果耶穌以神的身份行神蹟,醫治、趕鬼釋放、使食物倍增、使死人復活,我還是會覺得很稀奇、很令人欽佩。然而祂所做的事,我卻不能複製。我是個旁觀者( 因我不是神),如果這是我的屬天任務,我也會很高興。但當我知道祂是以一個順服神的人的身份來做這些事,那麼我就被要求要跟隨、效法祂,發掘我真正的使命!我可能永遠無法像祂一樣做那些事,但我也不能只是原地踏步,耶穌設立了我們可以遵循和效法的生命標準。

有兩件事情使祂的人性變得超自然的有效率:祂沒有犯罪,且祂完全生活在聖靈的能力之下。這兩個條件─我們在基督裡的公義和我們的生活充滿聖靈的能力─成為此生中每一個渴望接受耶穌的生命所給予之邀請的人的必定要素,包括男人、女人和小孩。「來跟從我」現在有了全新的意義。

現在我在基督裡站在天父面前,祂看我就如同看到祂的兒子耶穌。

耶穌經歷了一切的苦難,不是為了讓我們可以上教會。祂所做的一切是為我們贖罪。因為祂成就了這一切,所以祂可以興起一批新品種的世界改變者,他們可以維護耶穌所設立的愛、純潔和能力的標準。這個事實是耶穌最偉大的預言之一:「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參考約翰福音十四章12 節)。不僅是耶穌的生命,也是祂的應許,迫使我們遵循祂行神蹟的榜樣。

耶穌的寶血使我們有資格成為這個方程式的前半部。身為蒙赦免的兒子,我已被稱為義、被洗淨,得潔淨。這是一個比我過去罪惡的人生更大的事實。現在我在基督裡站在天父面前,祂看我就如同看到祂的兒子耶穌。所以剩下的只有一個條件:我願意生活在聖靈影響之下的程度有多少?

◆禱告
父神,今天我重新將自己奉獻給你。我要正確的將耶穌表現出來。我為你兒子的寶血感謝你,使我脫離罪,讓我有資格可以成就不可能的事。我渴慕看見真實的福音更多完全的在我裡面、也藉著我的生命活出來。我邀請聖靈更多、更多降臨在我身上,直到人們看見我的時候,他們所看見的是耶穌。求你讓這個夢想成真,使你得著榮耀!

◆宣告
我宣告我受造成為「更大作為」之世代中的一員。我擁抱神在我生命中的這個呼召,讓耶穌的名在全地上得著至高尊榮!

神所尋找的不是敬拜,而是敬拜者。

第三十三章 愛
上帝不是一個自我膨脹,需要得到他人肯定的那一位。祂不是試著要拉高自己在地球上的支持率,因此命令我們要告訴祂、祂有多好。神對自己的所是非常有安全感,祂不需要尋找敬拜,但祂要尋找敬拜者,兩者有所不同。

試想:神是愛。愛總是會選擇最好的。祂對我們最美好的心意就是要我們成為敬拜者,因為我們敬拜什麼,我們就成為那個樣式。神對我們最美好的心意就是讓我們成為像祂的樣式。這就是愛,真愛。

但你是聖潔的, 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或譯:居所)的。(詩篇22 篇:3)

真實的敬拜是一種轉化的經驗。在敬拜中,耶穌的跟隨者遇見榮耀的那一位,上帝自己。當然,我們獻上感謝和讚美是此種經驗的一部分,揭開序幕。敬拜不是暖身,不是遊戲正式開始前的練習。我們蒙召成為「神的祭司」,獻上感謝和讚美是這奇妙呼召的一部分。我們擁有以這些獻祭來事奉祂的殊榮。但神回應我們的獻祭。我們要記得,火──聖靈彰顯出耶穌的同在──總是在壇上燒盡燔祭。詩篇二十二篇3節說神以我們的讚美為居所。這幅圖畫越變越清晰:當我們服事主,我們就遇見祂。而與神相遇的惟一合理反應就是敬拜。

敬拜是一種轉化經驗的觀念也可以應用在膜拜假神上,無論是自我抬舉的形式或實際的膜拜偶像。詩篇一一五篇,詩人清楚說偶像有眼、卻不能看,所以敬拜它的人也是一樣,他們失去看見和分辨對錯的能力。他們變成和他們膜拜的對象一樣。

當我們遇見神榮耀的同在,我們就被改變,榮上加榮。

聖經說「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約翰一書三章2節)。這節經文所指向的是一個未來的事件,但原則仍舊一樣:看見祂,我們就改變。或許使徒保羅所說的就是這個。保羅說:「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哥林多後書三章18節)。注意保羅說我們看見神,就變成和祂一樣榮耀的形狀,榮上加榮。我們變成和我們所敬拜的一樣。這裡的重點是,這樣的榮耀對生命的改變更加深遠,甚於任何其他身為信徒的我們可以支取的一切。

基督徒最大的殊榮就是遇見主的面,這是終極的呼召。而那些看見祂的人,在神所容許的程度上,得著恩典,變得越來越像祂。

◆禱告
天父,感謝祢讓我有榮幸能愛祢,敬拜祢。感謝祢,耶穌使我得著這樣的尊榮。幫助我敬重祢,甚於信仰生活所有的忙碌和活動。我心渴望以我所有的所是來尊榮祢,更像祢榮耀的兒子耶穌基督。我祈求這些事情,願祢得著榮耀。

◆宣告
耶穌賜給我資格作為上帝的祭司。我被歡迎進入祂榮耀的同在,來服事祂,如同耶穌被歡迎進入祂的同在,因我在基督裡。我宣告神預定我要像耶穌,而此敬拜的特權是祂計畫的一部分。因此在我一生中,在我一切的所是和所做,神要在我生命中、也藉著我被尊崇。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4期P.61-63】

1,23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書摘|《盟福婚姻》第一章 婚姻反映出神的形象

神在他的裡面放下了一個對某件事情的渴望,或者是對某人的渴望;他需要一個同伴。

1,26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作者:羅伯特 及 黛比‧ 莫里斯 Robert & Debbie Morris 合著

當我們剛結婚時,我(羅伯特)從來沒考慮過要改變我的社交活動行程來配合我的新婚妻子。我一直熱愛各項運動或戶外活動:舉凡滑雪、越野車、騎重機、打高爾夫球、打獵,只要你講得出來的,我都愛!我無法想像若是生活少了這些樂趣會變成什麼樣子。

然而,必須與這些外務來分食我時間的這點,很快地就成了我們婚姻中的一大問題。某個晚上雖然很晚了,但我們沒睡,而在「討論」一些事情,你知道的,就是「討論」嘛!通常可能會參雜點大吼、生動揮舞的手部動作,跟有些時候還會夾雜了點淚水,沒錯…就是在「討論」。總歸地來說,就是黛比她終於受不了我總是把自己對於這些娛樂活動的喜愛排在她前面,但我當時絲毫不覺得這樣做哪裡有錯了,我反倒認為她想要我放棄這些能夠帶給我樂趣的東西實在是太自私了。

當我們講到最激烈的點時,黛比眼中含著淚水看著我說:「有些時候,你陪我的時間實在是少得可憐,讓我不禁在想你到底還愛不愛我。」當時的我還年輕也不夠成熟,我不加思索地回答,但實在不是回答得很漂亮:「妳不知道我愛不愛妳?拜託妳也不看看妳手上的鑽戒有多大顆!」是,經過了這二十多年,我知道那句話實在是膚淺至極又遲鈍到了家。但當時我是真的相信,光憑買一顆夠貴的鑽戒給她就足以證明我對她的愛了。傷心至極的黛比看著我,把戒指從她手中拔下來放在床頭櫃上說:「你大可把它拿回去,只要你明天願意陪我一天。」

自從那天夜裡的談話之後,我們之間的關係進步了不少,現在黛比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當我壓力大的時候,她就會鼓勵我去打打高爾夫球;我們也會一起去打獵,今天的我們比當年說「我願意」的時候還要更彼此相愛。這對爭吵不休的夫妻究竟是怎麼從徹底的失敗中走進祝福的呢?神透過祂的真理完全地翻轉了我們夫妻倆的心,祂的靈使我們真正地成為一體,並祝福我們能有極為緊密的親密關係。神真的是位良善的神,而我們也發現了唯有神的方法和道路才是最完美的。

神在他的裡面放下了一個對某件事情的渴望,或者是對某人的渴望;他需要一個同伴。

幸福伊甸園
婚姻是否一直以來都跟我們今日在美國大多數家庭中所看到的一樣呢?如果我們分別在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家中裝設針孔攝影機,我們是否有可能光憑他們夫妻的相處之道就能判斷究竟哪對是基督徒夫婦,而哪一對不是呢?如果人類仍持續地在墮落當中,那麼我們是否還能夠合理地去期待一男一女的結合將不再帶給彼此頭痛跟心碎呢?

讓我們回頭看一下伊甸園吧,在那裡有史上第一對夫妻,而他們的婚姻也是頭一個完全按照神心意所活出的婚姻,這樣的婚姻看起來是怎麼樣呢?

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世記一章1節),在第六天祂創造了人,雖然那人很享受在未受咒詛之地的烏托邦裡生活,也跟神享有極為甜密的關係,但他內心卻仍舊不滿足。然而這個內心的不滿足並非源自於他的罪性,而是一個最真實的需求。神在他的裡面放下了一個對某件事情的渴望,或者是對某人的渴望;他需要一個同伴,就連看自己所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神也說:「那人獨居不好。」(創世記二章18節)。

其實那人也不是完全地孤單,他可是住在一個動物園裡呢!事實上,他作為治理這些受造物的頭一份工作就是為所有的動物命名,想必他心裡有在偷偷的期待可以藉由認識這些動物來找到一個合適自己的伴吧,但無奈當時全地並沒有另一個受造物是像他一樣。亞當,身為人類中的第一人,對於孤單有著他不同於我們的獨到見解。

他並不會看她能為他做什麼,而是單單視她為神所賜的禮物並全然接納她。

神以供應者之姿介入,以迎合亞當的渴望與需求,祂使亞當熟睡,取出了他的一根肋骨,並用那根肋骨造了一個女人,當亞當醒過來時,他不可思議地直盯著這個神手所造的精心傑作:

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他為女人,因為他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

創世記二章23節
你知道其實亞當大可以稱她為「女僕」、「煮飯婆」或「瑪莉」之類的,但他並沒有這麼做,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如此地單純,因此他並不會看她能為他做什麼,而是單單視她為神所賜的禮物並全然接納她。女人受造就是為了滿足他心裡面對於擁有一個伴侶的渴望,而她也確實辦到了。

男人與女人之間可謂沒有比此時要來得更純真的時候了,他們對彼此完全地赤露敞開、沒有絲毫地隱藏,沒有罪來玷污他們的意念,也沒有過去會纏累他們對彼此的期待,亞當和夏娃在這樣的基礎下開始了他們的美滿婚姻。

你可以想像這種完全沒有受到自私、野心或悖逆所折磨的關係嗎?亞當跟夏娃之間的關係肯定是在完全的和諧與平靜安穩中與日俱增。當不受罪性的影響時,他們總是會自然而然地先為對方著想,這是神原先設計婚姻時的心意,婚姻中夫妻理當要彼此服事及溫柔相待,婚姻也應該要帶給彼此喜樂和滿足。在神的完美創造中,男人與女人的結合應該是能讓他們在享受彼此完全的親密樂趣時,仍能透過把自己毫無保留地獻給對方來完成他們生命裡最終命定的安全之處。

自私、爭競和不成熟不僅對他們個人的生命造成了損失,這些不完整也使得完美婚姻不復存在。

失落的伊甸園
當亞當和夏娃違背了神原先的完美計畫,婚姻就也隨之分崩離析了。而當他們與神隔絕時,他們同時也彼此隔絕了;自私、爭競和不成熟不僅對他們個人的生命造成了損失,這些不完整也使得完美婚姻不復存在。就這樣幾千年過去了,我們竟把離婚當作是家中所有因著原罪而產生一切問題的解答,看來離開伊甸園之後我們果真是進步了不少啊。

但其實離婚也不是件什麼新鮮事,它跟罪出現的時間差不多一樣…只是它們同時出現也並非巧合。在耶穌的時代裡,這可是當時人們常常討論的熱門話題,法利賽人甚至想用這個話題來套耶穌的話好陷害祂,他們來問耶穌說:「人無論甚麼緣故都可以休妻嗎?」(馬太福音十九章3節)注意我特別用粗體字把「無論」標示出來,因為在希臘原文中並沒有「無論」這兩個字,所以原本的問題應該是這樣:「人為了任何一個緣故都可以休妻嗎?」(直譯自英文原文,重點以粗體字標註)法利賽人不僅對律法可說是暸若指掌,他們對律法的詮釋也相當清楚,他們了解在猶太文化中什麼情形之下是允許離婚的,因此他們希望耶穌會講出違反神律法的話。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4期P.58-60】

1,26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信息摘要|一箭中的-磨亮孩子的生命 提早改變戰局

出處:賽斯‧ 達爾(Seth Dahl) 牧師信息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有一天我所牧養的這些在教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因為在一個非常健康、被成全、自由和超自然的環境中成長,長大後不需要sozo(內在醫治的服事),不需要被趕鬼釋放,不需要輔導諮商,因為他們從小就學會饒恕的大能。甚至他們都不用來讀超自然事奉學院,不用再去學怎麼發預言、為病人禱告、趕鬼、使死人復活、運行在聖靈各種恩賜當中…因為這些東西他們從小到大已經都一直在做了。」

賽斯‧達爾(Seth Dahl) 牧師,是Bethel Church兒童事工部的主要負責人。他從小生長在基督化的家庭,並且在幼稚園時期第一次遇見神(神透過異夢教導他如何繫鞋帶);然而他再次遇見神卻是在二十年後,因為這二十年中,他過著說謊、偷竊、吸菸、販毒(並吸毒)等等遠離神的生活。重生後的他深深覺得,如果二十年前,他就能與神有非常親密的關係,真正認識神的屬性,他不用繞了一大圈到二十多歲才真正經歷神。這也是為什麼他投身於兒童教育事工的原因,而他現在喜樂工作最大的目標,就是確保每一位孩子都能夠真正的遇見神,知道神真的愛他。

以愛完全律法 帶下因愛順服的新世代
0527兒童事工第一堂
律法不是懲罰,律法是一種規範與保護,因著愛,自然而然會讓律法成為一種律己的文化。賽斯牧師提到:「如果我們只教導規條、律法,其實我們是攔阻孩子們經歷耶穌復活的大能。」有很長一段時間,兒童事工最強調兩點:不要犯罪、盡量背誦聖經,但這並沒有帶出我們所期望的結果。羅馬書13:8-10如此說:「凡事都不可虧欠人,唯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愛就完全了律法。」賽斯牧師說:「如果我們教導孩子怎麼愛,他們自然就不會犯罪。」當耶穌被問到最大的誡命,祂的回答也是愛神與愛人,而這兩誡就包括了十誡一切的規範。

至於要如何愛神呢?約翰一書4:19提到:「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在我們要孩子愛神之前,更要讓他們知道神對他們無止盡的愛,否則連愛神本身都會成為律法。「神的愛給予人能力去回應祂的愛。」賽斯牧師也提醒與會弟兄姊妹,孩子們是根據觀察你我的生命來學習的,因此身為兒童事工的領袖,格外要記得:「如果你想要興起一個蒙愛的世代,你要先知道自己是蒙愛的。如果你忘記你是蒙愛的,你就沒有能力去愛神跟愛人。但我們不是因著順服或者好表現來賺取神的愛,而是在蒙愛當中順服神。」

兒童事工就是要將孩子帶進與神連結的關係中,讓他們清楚明白:神沒有對他們生氣,反而因為愛而不再紀念他們的過犯,好讓孩子坦然無懼地來到神面前,不願犯罪傷害神的心,即使犯罪了,第一個反應都是渴望來到神面前──這才是神渴望與我們建立的關係。

見證神的作為 要一代一代傳下去
0527兒童事工第二堂
詩篇78:4-8這段經文中提到,要將法度講給子孫聽,但「法度」在英文中意思是「如何做見證」。在第7節,Seth牧師解釋,神也在說,要叫後代不忘記神的作為,才能持續仰望神、遵守神的命令。換句話說,如果下一代不知道神美妙的作為,就沒有辦法仰望神,更沒有辦法遵行神的話語。這也就帶到經文後面所說,如果我們的孩子真知道神的作為,就不會成為頑耿悖逆之輩。

但讓下一代知道神的所為,並不只是單純講述一段歷史而已,在士師記第二章10、11節,提到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邪惡之事,因為他們不曉得過去神為他們所行的事;儘管在希伯來人歷史中,他們會向兒女講述過去所經歷的神蹟,然而對下一代來說,這份「知道」卻僅止停留在腦海中而已。在希伯來文中,真正的「知道」,是透過經歷來認識。

Seth牧師也提到,在馬可福音第8章中,門徒們忘了帶餅,耶穌囑咐他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這裡耶穌當然不是在指責門徒,事實上在這之前,門徒已經親眼見證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用七個餅餵飽四千人的神蹟,然而這見證卻沒有進到門徒心中,Seth牧師說,若是門徒能夠認出在他們心中曾經餵飽千人的見證,相信他們就不會為了只帶一個餅上船而擔憂。

見證幫助我們改變思考的方向,讓我們的心與神有一樣的邏輯。Seth牧師特別提醒,政治與宗教的靈會影響我們思考的模式;而相對就是天國的酵,每當神蹟發生,神就將天國的酵植入我們心中;當這酵發出來時,就會充滿我們全人全心。因此見證──聖經中指「法度」,不只是一份提供參閱的紀錄,而是要使我們的思考模式完全被改變。

為了生命美好 把話藏在心裡面
0527兒童事工第三堂
「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Seth牧師引用了詩篇119篇11節的經文開始了信息。很多兒童事工都很重視這段經文,所以不斷的鼓勵孩子們背誦經句。這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有些教會卻將這段經文理解成「我將你的話背誦在我腦海裡」。

Seth牧師有段時間在他所帶領的兒童事工中感到沮喪,因為一群比較年長的孩子無法專注,只顧著和朋友聊天。他就禱告求神讓這群孩子渴慕神的話語。有一天神就吩咐他讓孩子們拍影片。於是他找來他認為對兒童主日學最不感興趣的孩子,讓他擔任導演,把聖經故事編寫成劇本,拍成短片。奇妙的事情就發生了,隔了一個禮拜之後這個男孩抱著聖經衝進教會,興奮的要開始拍影片;在那之前從來不參予敬拜的他,竟然跑到台上帶著大家敬拜!

如果我們要訓練出不會犯罪的孩子,就要訓練孩子把神的話藏在心裡。所以我們也不再只是為了教導而讀經、準備教材,而是為了自己的生命。因為餵養我們生命的東西就會餵養我們的孩子,當我們領受了神要透過我們說的話之後,就可以釋放這個恩膏在孩子的身上,帶出活水的江河。

Bethel兒童事工的實際作法
在Bethel,每次兒童事工一開始,一定會有同工站在門口歡迎小朋友,我們會針對小朋友們個別的愛的語言,給予他們擁抱、稱讚、或者提醒他們待會會有冰淇淋、跟他們有精心時刻的聊天。當我們這麼作的時候,神就帶我們破除教會裡面政治的靈(一律的討好以獲得好感,繼續來教會)。我們現在這麼作只是想跟孩子有良好的溝通,讓他感受到我的愛,而當他們感受到我的愛的時候,他們就會願意聽我說話。

許多基督徒一定有相同的困擾,那就是從小就在教會長大但還沒有經歷神的孩子,應該如何幫助他?Seth牧師特別強調,「我們會透過讓他們演戲、一些小獎品、日常生活的教具等等,將天國文化的真裡包含於其中,傳遞給孩子知道。」透過聖經故事角色扮演能夠讓他們去考察聖經、並且使用他們最愛的手機或平板電腦來拍攝,就是一種育教於樂的好方法。其次,透過獎賞(卡片或小糖果)也可讓他們知道他們的付 出都有當得的工價。當然我們也要清楚讓孩子知道,並不是作每件事情都應該要有獎品,有些是日常該遵守的規範;但有些時候你作不好我還是給你獎賞,那是為了讓你認識恩典是甚麼。獎賞的主要目的不是一種勞動與資本的交換,最重要的是要建立關係,當我們跟孩子有良好的關係時,他們自然不會為了贏得更大獎賞而委屈自己作出好行為,我們都希望透過獎賞而帶出的好行為,根本的原因是奠基於良好的關係。

Seth牧師也特別提到,耶穌時常用肉眼看得到的東西來教導看不到的東西。所以他們開始善用一些日常生活用來當成傳講天國文化的教具。例如捲筒式衛生紙,「我們會發給孩子一捲衛生紙,引導孩子將心裡所相信的謊言寫上去。那裡有一個實體馬桶,教師們便在馬桶上方的按鈕寫著「真理」(並且告訴他們真理是甚麼)。當孩子按下真理的按鈕,把衛生紙沖進馬桶,這樣的實境體驗幫助孩子學會把謊言衝進馬桶裡,叫謊言去他該去的地方,選擇用真理的眼光看事情。」另外像是手電筒,很多人想像神就像手電筒一樣,好像當我們做了甚麼好事,神的良善就會像光一樣打在人們身上;但當我們作了不好的事,神的良善就會像手電筒一樣關起來。他們認為神的良善可開可關,然而這不是真的。神的愛跟良善,其實像是太陽一樣,永遠閃耀著,有時我們作了不好的事,我們會像地球一樣轉向背對太陽的那一面,但其實神的愛如同陽光一直存在著並照耀著我們。

另外,Seth牧師也常透過戲劇與教具教導關於發預言、醫治禱告、趕鬼等課程,孩子們真的都學得很好;他們的思想單純、心靈純潔,所以禱告總是非常有力、預言非常準確,而且有許多病人因此得醫治。

孩子的七大需要
(1-4是基本需求 ,5-7不是最需要但會刺激前四項需求 )
Seth牧師闡釋孩子的七大需要,並且說明當這些需要完全被滿足時,孩子將健康成長,不會成癮。

1連結/關係(Connection)。「這與上癮行為(包括網路成癮)有關,」Seth牧師說,每個人都需要與人有關係、有連結,若感受不到,就會用別的來取代。上癮,就是人與物品的關係,變得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重要,包括電玩、酒精、毒品等。

2重要性(Significance)。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是生存的基本需求。如果覺得自己不重要,孩子就會透過其它不正確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重要性。有時Seth牧師會請孩子幫忙一起提東西,並向他道謝,讓孩子覺得自己對父親、對家庭是重要的。

3確定感(Certainty)。「每人都需要知道有個地方是確定的,是安全、穩定的。」Seth牧師表示,當孩子在外面玩耍或到學校學習,會碰到許多新的東西,許多的不確定,而我們要讓孩子們感受到家及教會都是使人有確定感的地方。

4變化性(Variety)。若每件事都一成不變,久了會感到無趣,所以要為孩子的生活注入些變化。Seth牧師提到「中年危機」現象在美國很普遍,好像「突然變了個人,去作些瘋狂的事」,那是因內心有變化性的需求。

5成長(Growth)。「我們需無時無刻追求成長。」例如同一份工作作了很長的時間,若可以有新的發展、學習新的技能,就可以滿足變化性的需求。

6貢獻(Contribution)。讓孩子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約6:15 幫助孩子看到自己有的,給予他舞台,讓他可以做。當他可以貢獻的時候,他的需要就會被滿足。

7給予愛(Love)。Seth牧師分享他與女兒曾透過金錢的給予,向無家可歸的人表達對他們的愛。「這也是人的需要,(要有能力可以給出去) 給予愛的能力。」

最後,Seth牧師以詩篇一二七篇4節作為結語。他說,父母就是勇士,孩子是箭袋中的箭。箭的特別之處,就好比現在的槍一樣,是可以超越自己所能達到的地方。若知道如何把箭射出,就可以在遠方早早把敵人攻下,不需近身肉博。若我們知道如何讓孩子出去,就可以改變戰爭的局勢。箭不該只是留在袋中,而是要遠遠的、精準的射出,因此,需要把箭削利、磨亮。「孩子像箭,我們必須磨塑孩子的生命,好讓我們把他們射出時,可以打在敵人身上,改變戰爭局勢。這七個需要是要磨塑孩子的生命,把他們磨利,使孩子健康成長。」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4期P.30-33】

1,382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牧者專訪|從實作演練 打造活潑兒童事工、建造美滿婚姻

在兩代連結、傳承中,家庭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單位;相信神的心意,也是要恢復婚姻及家庭,成為這世代的好榜樣。

2,679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p50在兩代連結、傳承中,家庭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單位;相信神的心意,也是要恢復婚姻及家庭,成為這世代的好榜樣。今年Asia for JESUS特地邀請美國加州伯特利教會(Bethel Church)兒童事工的負責人賽斯‧達爾(Seth Dahl),分享在天國文化基礎下,如何透過活潑的事工建造下一代;同時也邀請Gateway教會負責婚姻與家庭事工的Nancy Huston牧師及其團隊來台灣,帶來「美滿婚姻」課程。兩個團隊均帶來十分精闢的分享與實作,而透過專訪,讓我們一起更深入了解他們的核心價值!

賽斯‧達爾(Seth Dahl)
美國加州伯特利教會(Bethel Church)
兒童事工主責牧師
Q1:在兒童事工通常會遇到什麼困難,怎麼突破?

兒童事工總是充滿各式各樣的挑戰,小孩隨時可能衝出教室、不專心、四處搗亂、打架或是生病,各種突發狀況或是困難都有可能發生。

通常當講員在台上分享,我們會安排一些老師在周圍幫忙注意孩子們。比方說當小孩子一直講話,比起從台上直接制止他們,我會暗示老師們,請他們和這些吵鬧的孩子們談談。我會盡量避免直接從台上制止他;讓他在朋友面前被點名,這麼做反而會帶來羞恥感。

在處理過程中,我們會運用丹尼‧席克牧師《定意愛我們孩子》中的精神─這是伯特利教會很重要的文化。當孩子吵鬧時,他們處理的方式會像是:「嘿,老師正在講話,但你好像不是很專心,是不是不太想待在這裡呢?」如果孩子希望留下,他們就會進一步請孩子集中注意力,但有時孩子過沒多久又會開始吵鬧,這時候老師會再度上前,提醒孩子他剛才所許下的承諾。我們會讓孩子試著做決定;把選項給小孩,而非直接命令他們,這將會幫助他們學習思考和做決定;這些簡單的訓練,對孩子可能是一生的影響。

Q2:怎麼開發這些兒童事工的教材?

在教學中運用道具是我最喜歡的方式。道具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並且幫助他們更快理解信息的內容。而這其實很簡單,比方拿一個半滿的水瓶,你就能教導孩子:「我們的生命像這個水瓶,需要被神的愛充滿。但水瓶只有半滿怎麼辦?你需要回到愛的源頭,就是神。因為神渴望用愛充滿你。」

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受到視覺接收的影響很重,遠勝話語的影響力。所以在分享信息時,配合道具將會大大加深孩子的記憶。因此我會預備一些很生活化的道具,然後聚集老師們,隨機挑選一個出來──也許是一顆葡萄──然後給每位老師兩分鐘,請他用我挑的道具講一小段信息。

Q3:用小獎賞促使小朋友聽指令,會不會變成需要越來越大的獎賞?

獎賞不見得都是不好、或總是帶來負面的結果。但我相信「關係」與「連結」是最重要的。當你和孩子之間建立起關係,在孩子不守秩序時,除了用獎勵,你更可以進一步和孩子表達你感覺到不被尊重、被忽略,並且問問孩子是否真的不在乎?這麼做,你和孩子的心會更靠近,而非只是用獎勵要求孩子聽話。

當然還是可以有小獎勵,有時候那真的很有幫助,但原則是:「我給你小禮物當作獎勵,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我看重與你的關係。」當我面對製造麻煩的孩子,在試著糾正他們之前,我會把重點擺在和他們建立關係。

Q4:在資訊流通爆炸的社會,我們該怎麼培養孩子相關的資訊素養?

10年前我們根本沒有智慧型手機,我們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世代,而教會必須正視這股潮流。

但是千萬不要因為科技產品的影響力,就試著把它從教會中隔離。但我們需要以身作則,孩子們透過眼睛學習,他們總是有樣學樣,所以身為父親、兒童事工的負責人,我不會在用餐時、或是陪伴孩子時卻一直滑手機,除非是要替孩子們拍照或錄影;甚至在家我也很少收發電子郵件或使用社群app。透過行為,我向孩子展現出我的重視和專注,而不只是說說而已。當我們在孩子面前可以正確、健康的使用科技產品,我們就是最好的榜樣。

南西‧休士頓(Nancy Huston)
美國德州Gateway教會
婚姻與家庭事工主責牧師
Q1:在婚姻中,最重要的核心信念是什麼?

健康的關係其關鍵來自「健康的我」,兩個健康的「我」一起創造出更好的「我們」。所以重點是我們自己必須決定:「永遠不會停止自我成長、不原地踏步,並且持續努力成為最好的配偶。」如果雙方都願意抱持同樣的心態,將共同能打造更美的關係。

當你不再成長、甚至認為對方就是必須接受現在的你,這對你的配偶來說其實不太公平,因為婚姻的樣貌不會永遠一樣,需要兩個人都朝「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目標邁進。

Q2:如果夫妻雙方的共同點很少,就像教材中提到

「疏離的婚姻」,該怎麼創造和諧的婚姻?每對夫妻都可能經歷過:關係一開始時他們深受對方吸引,但隨著時間過去,當初吸引彼此的點開始漸漸褪色。因此我們必須練習,將關係的焦點從深受吸引轉為忠誠的愛,並且努力培養能讓彼此更貼近的共通點。

兩人也許可以一起嘗試10件有趣的活動,直到找到彼此都很樂在其中的事情,活動不需要很大或很特別,也許是一起丟飛盤、喝茶、逛美術館、去海邊或是一起運動,重點是培養共同的興趣,讓雙方都能夠享受在其中。和諧的婚姻,需要兩方都願意從自己的小空間跨出一小步,並且開始思考:「我們怎麼找到平衡點?」

Q3:我知道問題在哪裡、也知道我該做什麼,但卻心有餘而力不足,該怎麼辦?

鐵則是,婚姻中另一伴就是你優先順序的第一位──當然神已經在你和你的伴侶生命中居首位。所以你不能將全部的精力用在工作或是其他人身上,並且在你的內心,必須持續保有渴望與另一伴更靠近,這需要兩人共同努力的。

你的焦點也會決定婚姻的方向,如果焦點是「我們怎麼成為越來越好的一對?」那麼婚姻關係將不斷成長;反之如果你所想的是:「噢,我們遇到問題了,這很糟,這行不通的。」那就有可能會走向愈來越負面的光景。

所以我們需要聚焦於一起創造美好、正向的關係,並且確立優先順序與目標,婚姻將會朝美好的方向成長。

Q4:可否請您舉例一天24小時的時間,您怎麼運用和先生互動?比方說怎麼把愛的舉動融入在生活中?

我和丈夫Ron平時都在上班,但我們會在一天中傳訊息給對方,像是「等不及晚上可以碰面了。」或是「你何時到家呢?我準備離開辦公室了,這樣才能和你同時到家。」而平時我們會一起去健身房、一起準備晚餐,或是坐在沙發上收看喜歡的節目。這些行動都是為了確保在能力我們的範圍內,盡可能與對方有段精心時刻。

而我們也有一些簡單的行動,比方說60秒的擁抱,這會讓我們之間充滿平靜與安穩;同時一天中會說上許多次「我愛你」,這都是為了顯明婚姻關係對我們來說超級重要。這些舉動其實不難,反而是很好玩的,因為我們知道如果一起努力,婚姻將會是很棒的!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4期P.50-52】

2,679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特會回顧|28人經歷十字架醫治神蹟

p34「如果我一生只能講一篇道的話,題目就會是十字架!」今年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的復活節青崇,以醫治佈道會取代往常的戲劇演出,主講信息的晏信中牧師,分享的信息很簡單,就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付上的代價,讓我們可以得醫治、平安和救恩。

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釘十字架的羞辱和身體上的痛苦,耶穌極大又極深的愛,讓祂願意承受40次帶有倒鉤翻起筋肉的鞭打、15公分長的釘子穿透手腕與腳底、堅硬的荊棘刺進祂的頭骨、承受肩膀因重力而脫臼,並且流血力盡氣絕而亡。但是耶穌做了,因著無罪的祂為我們死,換來每個相信祂的人,都得以進入神國度,得著永生和盼望。

透過信中牧師的分享,再一次釋放神醫治的大能在會場。信息當中,不時會穿插各種疾病名稱,是由禱告團隊所領受的知識性言語,當場邀請符合症狀的人站起來,並由禱告同工和身旁的人為他們禱告,許多的神蹟奇事陸續發生,讓在場的會眾頻頻呼喊、讚嘆神奇妙的作為。

經歷創造性的醫治神蹟

例如去年在金門因著一場嚴重車禍的李妮,全身多處骨折,頭蓋骨至今尚未裝好、左腳未痊癒、骨隨也在發炎,來到醫治佈道會前,她只能倚靠助行器走路。這次在聚會中,經由同工們的禱告,創造性的神蹟當場發生。以前李妮需要有人在後面攙扶,不然就會向後倒,但是當晚,她可以只憑單手牽著母親,就繞行講台行走自如。

當天經歷到創造性奇蹟的,還有來自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的楊士弘,19年來他深受扁平足困擾,長時間走路會無預警的疼痛,當禱告醫治同工為他禱告時,右足弓當場從扁平的樣貌漸漸長出弧度來,信中牧師挑戰他嘗試奔跑,右腳完全不會疼痛了。會場分別還有三位姊妹,各自經歷到長短腳、長短手在禱告中逐漸長齊的神蹟,紛紛向神獻上無比的感謝。

耶穌從死裡復活 帶下復活大能

當講到耶穌的釘痕雙手時,信中牧師宣告手部有疾病者,在今天要得著恢復。在場的魏姓姊妹,因為打籃球手腕受傷,長達10多年時間,只要轉動手腕都會發出「喀啦、喀啦」的聲音,當她聽見牧師的分享與宣告時,並未特別為自己禱告,而是繼續服事其他有需要的人,但她的手腕竟在不知不覺中就得著醫治了。來自青年牧區的周天觀,也經歷到相同的奇蹟恢復,大約3、4年前他因為打球摔倒左手手腕骨折,造成之後每當轉動手腕時總會卡卡的,也會發出聲音,在同工為他禱告後,他感到一陣熱、麻感,手腕已經可以順暢轉動。

吳惟哲則因為從樓梯上跌下、摔傷左腳腳踝,卻沒有處理好而生成骨刺,不僅無法大幅度左右彎曲腳踝,甚至跪著就會痛,醫生則宣告這個問題無法根治。禱告時他覺得左腳踝暖暖的,信中牧師當場邀請他與自己一同跪在十字架前,他興奮的表示腳踝完全沒有疼痛感覺,立刻將榮耀大大歸給神!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使徒行傳14:6

信中牧師提到耶穌雖然受難,但是三天後祂從死裡復活,帶下復活的大能,因此在這場佈道會中所有的醫治、奇蹟,都是因為復活大能而帶出的結果。而他自己的生命,也正是在許多年前因神的救贖被挽回,因此他邀請還未接受耶穌的新朋友,若是願意,可以走到十字架前,一起在禱告中邀請耶穌進到生命中,得著真實、完全的平安和盼望。

不受時空限制的醫治大能

根據統計,當晚有27人得著醫治,信中牧師說,神不斷感動他,要醫治心臟有疾病的人,但是在現場這27位弟兄姊妹當中,卻沒有任何關於心臟的見證,他心中覺得疑惑,沒想到當晚就接獲來信,發現是一位在線上收看轉播的高中生,在信中牧師宣告神要醫治有關心臟的疾病時,憑著信心宣告,原本因著二尖瓣膜脫垂、只要跑步太快,心臟就會痛、呼吸困難,當下完全不痛了!他在家中來回奔跑好幾次,所有過去的症狀都沒有發生。

神的醫治大能,不受時空距離的限制,有位高中生雖然國二就信主至今,卻因著與父母親信仰不同,無法到現場參加青崇聚會,從去年八月起,他開始定期收看線上轉播,而醫治佈道會,也成為神回應他渴慕的心、降下醫治神蹟的難忘時刻。

另外,在醫治佈道會現場,更有同工在服事中得醫治,帶著口罩前來服事招待的廖亦東說,本來他重感冒,喉嚨痛、流鼻水、咳嗽、頭暈等症狀樣樣都來,結果服事中,有個醫治同工主動前來為他禱告,當下沒有特別感覺,等到忙一個段落後,他突然發現自己神清氣爽,所有的感冒症狀都消失無蹤,興奮地傳講見證、把榮耀歸給神。

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

彼得前書 2:24

如同這次醫治佈道會的主題經文所言,復活節,是一個結束到開始的日子,耶穌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用祂的生命結束我們在罪裡面的綑綁,撕開了人與神中間的布幔,耶穌的重生是一個神與人重新立的約,讓我們可以再次與神面對面。

生命中,也會有很多事情想要重新開始,而神透過復活節告訴我們,耶穌復活的大能帶來的是生命與盼望,失望的人、走不下去的人可以不用坐在黑暗當中,因為神的光要來重新點燃希望。青年牧區區牧莉芳姊鼓勵大家,無論我們現在在生命的高山抑或低谷,復活節,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重新去思想神的愛,用祂的眼光去看我們的人生,在基督裡我們都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一切都變成新的了!復活節快樂!

復活節醫治佈道會進行前的一個禮拜六,同為青年牧區幼兒事工負責人的晏信中牧師也去到兒童主日中,請這群孩子為他禱告。因為孩子的禱告充滿真誠,且大有功效。當然這一個禱告的動作,也象徵著上下兩代關係的連結與傳承,信中牧師希望讓孩子從小就看見父母輩在作的事,希望得到孩子的支持,更重要是讓他們看見神蹟奇事是如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藉著禱告而擴展開來。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4期P.34-36】

2,46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特會報導|2015超自然敬拜學院-多元敬拜與生命培訓 經歷與神冒險的夢想旅程

p56_1你知道在最初,成立「超自然敬拜學院」的想法,並不是由牧者而生的嗎?Asia for JESUS副執行長暨媒體藝術總監晏信中牧師提到,其實學院一開始的產生,單純只是因為約書亞的幾個團員,他們想要為台灣的教會、敬拜團做一些事情,於是「敬拜學院」的想法油然而生,而透過神的帶領,以及牧者們的支持,正式成立「超自然敬拜學院」。

經過三年,從最初的音樂及舞蹈課程,在今年新增了「先知性藝術課程」,並特邀Bethel Church先知性藝術團隊負責人泰瑞莎‧戴蒙(Theresa Dedmon)牧師來到學院分享。從事牧養事工超過25年的泰瑞莎牧師,她成全人們去追尋夢想,並教導神超自然創意的大能,如何被釋放到教會生活的每個領域中。期待學院多元化的內容,能讓更多對於敬拜有興趣、有負擔的弟兄姊妹來參與,透過不同型式的敬拜,讓神的愛與國度,真實入侵全地!

應用所學培養默契 藉由藝術課程與神冒險

學院除了著重生命課程,以及各項分科課程外,也非常重視團練時間,盼望能夠讓每一位學生,在樂團中互相合作。在敬拜團中,或許曾經出現像是不知道如何跟樂手溝通、也不知道如何應用自己所學到的技巧,在團練課程裡,將會指導樂手,學習互相了解彼此的狀況,並理解主領要給樂手的指令。而樂手們更要去學習聆聽彼此的聲音,才能了解如何互相配搭。同時,團練課程也是一個實際的操練,讓學生可以在分科課程中所學習到的,在團練中實際運用出來。

今年學院新增的「先知性藝術課程」,將藉由各樣媒材,和不同的主題,帶領學員經歷與神冒險的夢想旅程。晏信中牧師提到,課程中會有四個步驟,引導學員透過不同藝術創意的表達及呈現,觸摸並祝福自己所屬的教會、城市、國家甚至任何領域。信中牧師說:「課程的第一部分,我們將先藉由藝術來認識自己,並知道神是如何對我們說話。」再來則是透過藝術認識周遭的人,第三部份則是以超自然的藝術,直接對人發預言。最後,最後是藉著先知性的藝術,為全地帶來祝福。

技巧與生命的塑造 真實認識的敬拜與神的愛

桃園梅岡靈糧堂的彭及相,聊起這段學習過程,他笑著說:「這些課程和學習,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更新及挑戰。」在學院生活中,他曾經很懷疑神是否真實的與他同在,因為他花了好大的力氣、又付上代價來學習,但在工作、感情及家庭中,卻一再發生重重阻力,讓及相覺得,連簡單地開口讚美神,都是一件困難的事。一直到他第一次帶領敬拜,因著重感冒而很難發出聲音時,他卻發現:「其實敬拜讚美並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一個特權,而在逆境時,我們依然要敬拜讚美祂!」專程從馬來西亞HIS Church來唸敬拜學院的陳廣萍,第一次知道「超自然敬拜學院」,是在某次敬拜團的聚集。「當時我存著滿滿的懷疑,因為我就在聖經學院上班呀,常常聽到從世界各地的講師來教課,我覺得其實都差不多。」而這些懷疑,讓廣萍認為不需要再加入學院。但因著神的帶領和應許,她報了名並順利錄取。廣萍感性的說:「神透過生命課程不斷更新我的生命,而牧師的教導,讓我真實的認識到神無條件的愛,更學習到什麼是愛人和被愛。」廣萍更表示,透過同學間的互動,她開始學習敞開自己,也在分科及團練課程中,瞭解了實際練習的重要,打破她身為音樂學院學生的許多框架。

「『敬拜』,就是建立跟神真實的親密關係。」從小就在教會長大的內湖行道會郭慕恩分享,因為喜愛音樂,所以在教會裡自然而然的進入敬拜團服事。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慕恩坦言,她感覺在敬拜時,好像就只是在彈奏樂器,心裡面就越來越不踏實。而當她進入學院後,她才明白,什麼是真實的敬拜生命,也學習到,服事其實是與一個人的生命緊緊相連;同時也讓慕恩更明白,在敬拜團裡不只是關乎技巧與音樂,更是關乎生命與生命的敞開與連結。「我更希望能藉由敬拜,能夠去服事人的心!」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4期P.56-57】

2,08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重返榮耀世代 From Glory To Glory

p11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在一場演講上提到:「我之前來到台灣,在一個餐桌上,有一批年紀很大的企業家,頭髮都很白了,每個人都大談創新,怎麼創新?邊上有個人跟我講,臺灣有希望,我想這麼大年紀的人還在創新。後來我說臺灣沒希望了。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我們問題就大了,他們不相信年輕人比他們更會創新,其實他們應該是盡全力去努力幫助年輕人去創新, 建個平台扶持他們創新、幫助他們創新。所以我們認為比年輕人更聰明,那災難就出現了。」

他在演講最後作了一些結論:「事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的孩子永遠超越我,我的父親超越了我爺爺,我超越了我父親,我也堅信我的孩子會超越我。假如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沒有信心,我不知道我們對未來還會有信心嗎?…..我看到的80後、90後,他們為全人類承擔責任,為這代人爭光,不是為某一個群體。給他們一些信任、給他們一些支持。魯迅說『關心我們自己的孩子,就是關心我們的未來』。我們的盛宴才會起來,否則今後都是悲劇。」

聖經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大衛王與希西家王,同樣是對神敬虔,同樣是傑出的王,但是在面對下一代的態度上卻是截然不同。

神說:大衛忠心的服事了他的世代就睡了,但他在人生中所做一件最有影響力的事就是預備所羅門(下一代),並且為他預備建殿的材料。

希西家卻不是如此。他曾經因著驕傲把國中所有的一切都給巴比倫的使者看(其實大衛也做過類似的事,就是他數點以色列的軍隊),但是當以賽亞跟 希西家王說他的後代將被擄走,並在巴比倫王宮作太監時,在以賽亞書39章第8節處,希西家卻對以賽亞說:「你所說耶和華的話不錯!」因為他心裡想:「在我有生之日,必有平安和穩固。」希西家王當時想到的只是自己能平安穩固就好,他沒有考慮到下一代即將受到的苦難(他的兒子瑪拿西成了歷史中最邪惡的一個王)為此作預防或重新回轉向神,以至於他的後代真的都活在苦難之中。

面對我們的下一代,你是如何傾想?你一定想過要成全他們、要投資,要更榮上加榮、力上加力,但是你作得正確嗎?或者應該怎麼作?這一期亞洲復興誌,我們從牧養、營特會、敬拜、佈道會等四個面向,採訪了許多牧者,希望帶領大家重新回顧歷史進程,並且藉由這些寶貴經驗,再次重返榮耀的世代。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4期P.11】

1,94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特會報導-2015青年覺醒特會|國家進步的動力 來自下一世代

p542015青年覺醒特會報導
文/林仕崡
十幾、二十年後,台灣的未來及影響力,正是掌握在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世代!

靈糧全球使徒網絡周神助牧師曾說過:「年輕人的可塑性高,能夠接受許多好的裝備,執行力和行動力都強,他們帶出的影響力也相對的大!」中華民國夢想之家青年發展協會理事長廖文華牧師,以引擎來比喻年輕人:「年輕人充滿熱情與衝勁,就像是『國家進步』這台車的引擎!」當我們深知這世代的影響力,更是期待能夠培訓他們,在這看似黑暗的國家中,帶著盼望和能力,創造出不一樣的氛圍!

輔導關懷助人技巧 成為傳福音助力

今年的特會,首度邀請到外交部「睦誼外交獎章」最年輕得主─連加恩醫師,於特會中擔任講員。因著工作關係,連加恩長時間居住在南非,而在異鄉的這幾年,他始終心繫台灣的復興,因此在去年他回到台灣開始舉辦培訓會,希望藉由培訓會教導傳福音的策略,來激勵年輕人能在2015年更積極的將福音傳出去。而他更特別為了此次特會再度回台,期盼能更多點燃年輕世代對傳福音的熱情!

特會中規劃精采多元的Workshop課程,在「愛情方程式」中,邀請靈糧生命培訓學院院長周巽正牧師及蕭雅文師母分享,如何輔導青少年的兩性關係及帶給他們正確的愛情觀,並幫助大家對愛情有一個健康的認識與期待。另外,「超自然敬拜讚美」則由約書亞樂團敬拜主領璽恩、曹之懿及趙治德來教導,如何藉由敬拜讚美與神同心同行,並帶出在地如在天的敬拜,釋放神對全地的心意。而「輔導助人技巧」裡,將由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董佳音牧師來幫助大家,如何成為一個傾聽者及輔導者,幫助自己與身邊的人能夠從情感情緒與思想的關卡中破繭而出。

跨出信心的腳步 離開舒適圈

苗栗頭份家庭教會的黃蕙涵傳道分享,在去年特會結束後,學生對耶穌更火熱而且委身,對傳福音也更有負擔,甚至還有幾位國中生開始建立每週一次的禱告祭壇,為學校守望禱告。蕙涵傳道興奮的說:「學生也越來越常有見證,經常跟我們分享他們怎麼為同學做醫病禱告、發福音雜誌給同學。」她提到,參加特會後,他們在學生事工上,給他們更多機會參與服事,培養並訓練國、高中核心同工,來關懷幫助其他青少年,或是讓他們操練來帶領其他青少年分享、禱告。「我們甚至進到學校舉辦聖誕佈道會!」蕙涵傳道開心的說,佈道會大約有300多人參加,許多人都被神觸摸,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信心的大躍進!淡水商工的楊捷伃熱情的提到,在特會中神喚醒她對校園以及靈魂更深的渴望:「神提醒我,不該再平凡的生活了,該是時候要踏出安逸舒適的環境!」來自政治大學的林同學分享,他曾經很在乎別人的看法,但因著參與了特會,他心中的火再次被點燃,「十歲的我曾經跪在會堂跟神說,我想服事祂;現在我二十歲了,我再次跪在地上,跟神說我要更多服事祂,要為主奔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服事祂!」元培科技大學的蔡岱芳,在參與特會前,其實已經有段時間沒有回到教會。「我在無意間被報名了特會,從我受洗以來沒有想過要對神飢渴,但我卻在特會中明白,神要我回到祂身邊。」岱芳感動的說,神透過這次機會,大大的翻轉了她的思想和內心,也翻轉了對神有更不一樣的認識。

當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時候,盼望藉由特會所帶來的信息,能讓青年人更多敏銳神的心意,在靈裡可以更多的被喚醒,在傳福音、輔導關懷等等方面有所行動,並帶來周遭環境的改變!另一方面,也期待能夠裝備台灣的年輕人,從現在就開始操練傳福音的佈道行動,期待透過不同世代的齊心努力,贏得台灣的靈魂與未來!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4期P.54-55】

2,02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名人專訪|植栽設計沃土 讓世界更美好─鄭司維專訪

鄭司維說,自己絕非天生擁有十分的自信,但感謝上帝,使他在設計領域能夠被世人看見。

3,24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曾經以一張手繪的葉脈作為專輯封面,入圍2009年第25屆葛萊美獎的《最佳唱片包裝設計獎》,2013年為屏東一群基督徒,且愛唱歌的孩子設計的專輯,獲得金曲獎《最佳唱片設計包裝獎》,2014年將環境保護概念融入於另一張專輯的封面設計而驚豔四方,同年更參與得到極高評價的金曲獎頒獎典禮的設計團隊中。鄭司維說,自己絕非天生擁有十分的自信,但感謝上帝,使他在設計領域能夠被世人看見。

曾獲多項設計獎、擁有自己的設計工作室、在大學及業界任教,更入圍葛萊美獎,設計能力備受注目…儘管擁有許多光環,但鄭司維卻形容自己不是非常有信心的人,十分需要被肯定、也需要被愛。在不認識神之前,成就感是來自於人的肯定,安全感則是來自周遭人的愛;但因著神,他找到永恆不變的滿足。

被愛、被肯定、找到自信 有神全部都滿足

從小不乏父母關愛,鄭司維的內心卻始終渴望被愛,當他開始跟著太太去教會,發現那是一個有愛的地方──雖然剛接觸到熱心的會友,他總認為不太真實,疑惑在熱情背後是否帶有目的;後來他漸漸明白,原來他們能夠愛,是因為先擁有神那份捨己、無私的愛。鄭司維的心在神愛中得到滿足,更因此開始學習去愛客戶、家人和所做的事。「當愛出來時,就會有很多和解。」曾經他與妻子的婚姻,因著公事私事的摩擦而產生極大緊張,但因著神,他們經歷溝通、和好,到現在享受著神賜下的美好婚姻關係。

生命的另一個轉捩點,則是因為「戒菸」。菸齡20多年的鄭司維,有天突然懷疑自己得了癌症──他發現口腔內側表皮變得十分粗糙──整整一星期都困在生不如死的情緒中,已信主的妻子說:「求主給你勇氣去面對,並親自經歷神。」結果診斷出來不是癌症後,鄭司維的第一句話就是:「感謝主!」為了不讓自己再陷入類似恐懼,也體認到人的有限,他當下就決定戒菸,而當20幾年的菸癮戒除後,他內心突然湧出莫大信心,相信凡事都有可能。

不只需要自信、被愛,鄭司維也不斷尋求被肯定。踏入了設計這一行,他的使命就是透過設計為客戶解決問題;每當成果反映在銷售上,也等於是肯定他的能力,當然相對地壓力也很重。隨著更多認識神,讓鄭司維開始敞開心學習交託,以往壓力累積到頂端時,他會選擇悶頭解決;但現在即使在趕提案,他甚至會向太太提議出門散心,跳脫一下再努力。「現在會覺得成事在神,我努力了,但把結果交給神。」不管成果是否受人肯定,他相信神永遠悅納他們的擺上。

神是最偉大的設計師

2009年雖因一張佛教專輯設計入圍葛萊美獎,但鄭司維卻希望能參與更多福音專輯的設計。他曾不惜代價接下一張福音專輯,以耶穌釘痕的手為設計主軸,更親自手繪封面。他盼望透過能打動人心的設計成為好見證,讓人看見「基督徒在做事情,也是很厲害、專業的。」然而鄭司維也說,設計師很容易因追求創新而陷入自我的僵局中,要知道神才是最偉大的設計師,再怎麼從大自然中尋找靈感,其實都是在模仿神的創造。「Paul Rand曾說過:『Don’t Try To Be Original, Try To Be Good.』」因此他給自己的目標,是不刻意追求徹底的原創,但堅持把設計做對做好。

「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鄭司維笑稱這話雖聽起來冠冕堂皇,但的確是他始終堅持的目標。受到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的影響,鄭司維相信「當環境(人的素質)土壤肥沃了,好設計才得以健康生長。」更相信要持續努力的「灌溉」教育環境,最終將能改變整個世代的審美觀念和生活態度。鄭司維笑說:「持續的灌溉、改變,基督徒不也是這樣嗎?」一切努力,雖然不一定立即收割,但只要把種子撒下,相信將來一定長出新芽。

採訪後記

目前的鄭司維老師, 一邊念博士班, 一邊也準備在新學期要帶班、參展。盼望他所追求的目標、和其堅持的理念,也能夠像撒種一般,撒入下一代學生的心中,一起「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發出加倍的光芒。盼望接下來,也能更多聽見她用音樂創作說故事。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4期P.64-65】

3,24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國際|菲律賓拳王夢中聽到神聲音 此生為主所用

p6_2菲律賓拳王曼尼.帕奎奧(Manny Pacquiao)現時在世界拳壇上排名第三。他的名字近日再次引起注目,5月2日他將迎戰當今世上未嘗敗果的拳擊手Floyd Mayweather。

生長在天主教家庭的帕奎奧,在拳擊事業上漸得名譽後遠離了信仰。一天晚上,帕奎奧在夢中遇見了神。他說,「當我聽到神聲音的時候,那是我生命的轉折點。」透過神話語的大能、聖靈的工作和那個夢,帕奎奧把自己的生命獻上。對帕奎奧最重要的東西是他在主裡面的信仰。他說:「我的一切所有都是主給我的祝福…我相信神有祂的目的。那是超乎我的期望和想像的。我認為現在是宣告祂的名的時候,而不是我的名。」【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4期P.6】

1,97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