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會報導 | 復興的秘訣!你是否已出現屬靈的胰島素抗阻?

「天國文化就是持續復興的文化。」周神助牧師在2022天國文化特會首場現身,周神助牧師帶領我們從個人、團體、教會三個方面探討讓復興持續的秘訣。周巽光牧師也在其後分享關於小心屬靈肥胖症的信息。

1,047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摘要整理 | 林怡均、廖子毅

「天國文化就是持續復興的文化。」周神助牧師在2022天國文化特會首場現身,他說文化不只在個人、家庭、教會,甚至整個國度,都有深遠的影響,盼望即便在天國文化聚會結束後,復興的火也能持續下去,成為我們的生活模式。不過要如何讓復興持續下去呢?周神助牧師帶領我們從個人、團體、教會三個方面探討。

個人持續復興的關鍵:保守我們的心、時時操練自己,並過著復興的生活節奏

猶大書20-21:「親愛的弟兄阿,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裡禱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復興就是我們能夠常常遇見神、讓神的榮耀同在。

我們要時常省察與悔改來保守我們心,與神對齊並彼此相愛,我們也要在致勝的真道上造就自己,每天的讀經禱告就是最好的操練與造就,不管讀經的方式與時間的長短,我們靈裡都能在靈修讀經的時候再次被挑旺。例如:摩西在80歲遇見神,之後他每天都來到神面前,仰望主的憐憫直到永生,所以復興跟著摩西直到他120歲見主面。

如何讓天國文化不僅存在於特會之中,也成為我們日常? 復興的生活方式與節奏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就像大衛每天敬拜禱告,不管是在牧羊、在逃亡還是是在執政掌權時,他的生活每一天都親近神,他的休閒、工作、侍奉都是在神的同在中,這就是復興的生活方式。假如我們跟著神的節奏生活,我們的生命會穩定、剛強,且持續在復興之中。

最後周神助牧師用箴言4:18「但義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鼓勵所有人,當我們因信稱義後,我們就像黎明的太陽,會一直照耀下去,沒有黃昏;復興的路、天國的文化也會像這黎明的光,會越照越明,直到日午。

接著交由周巽光牧師接力,分享名為「逆轉屬靈胰島素抗阻」的信息。「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已經離棄了你起初的愛。所以,你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裡墜落的,並且要悔改,作起初所作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要來到你那裡,把你的燈臺從原處移去。」-啟示錄第二章4~5節(聖經新譯本)

想想看你進入教會時,最初最單純、最火熱、未感到失敗挫折的時候。「你有辦法回到起初對神同在的敏銳、興奮、火熱和新鮮感的時候嗎?」

怎麼知道你得了屬靈的胰島素阻抗?宗教的靈、律法主義、熟悉感

首先是宗教的靈,你是怎麼看待基督教的?

崇拜、做見證、十一奉獻你都有參與,但是沒有經歷過背後的意義和超自然大能。或是參加活動的時候,只在乎能得到什麼、享受到什麼,忽視了神的大能。基督教不是宗教、節目和活動,也不是按照最容易複製的原則、方法,而是要問自己,你有沒有天天遇見和經歷這位神!

再來是律法主義,你是不是經常把話講得很滿、很絕對,或是愛批評、論斷他人?不要忘了耶穌不定罪犯姦淫婦人的事蹟,約翰福音8章7節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他就可以先拿起石頭打她。」而後眾人就一一地離去,耶穌隨後又說「我也不定你的罪。走吧,從現在起不要再犯罪了。」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罪的,作為基督徒應該認清自己、放下身段,用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人。

最後是熟悉感,每當你聽講道或是看聖經時,是不是經常感到「我都看過、聽過、經歷過了」這樣的感覺呢?這就是熟悉感帶來的胰島素阻抗,這場講道或是聖經的某段文章太豐盛了,以至於吃的太飽,對什麼都不再渴慕,我們的熟悉感扼殺了神的復興!「吃飽的人連蜂房的蜜也厭惡;飢餓的人連一切苦的東西都覺得甘甜。」-箴言27:7不要覺得自己已經吃飽了,要捨棄這樣的熟悉感,像個飢渴的人一樣,渴慕更多、時常感謝、對一切都感到非常寶貴。怎麼樣才能捨棄熟悉感呢?巽光牧師跟我們分享了三個逆轉神話語產生阻抗的實用秘方:(1)試著讀不同版本的聖經。(2)用不同的文字或語言,表達某個聖經中的想法。(3)嘗試從沒領受過或學到的道。

最後巽光牧師提醒我們,想一下為什麼回不去起初的愛?為什麼靈命開始彈性疲乏?就是因為熟悉感,你以為已經瞭解了、經歷完了,所以你把起初的愛離棄了!如果你始終沒辦法捨棄這種熟悉感,要記住:「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唯有祂可以超自然逆轉我們屬靈的胰島素阻抗,重新找回與神、與神的話語、與自己、與人那份起初的愛!

 

(完整信息請至Asia TV:https://bit.ly/3fEcquM

 

1,047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信息摘要|從摩西看天國整全的層次

整全的操練是一生之久,願透過這次的聚會幫助我們打基礎,得助益,往後的日子,能透過身心靈的整全,在關係中與文化中經歷更新,生命更大的被神使用。天國整全特會第三晚,讓周牧師帶領我們,從摩西的生命三層次來看整全人生的模樣。

6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講    者 | 周神助

編輯整理 | Asi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

整全的操練是一生之久,願透過這次的聚會幫助我們打基礎,得助益,往後的日子,能透過身心靈的整全,在關係中與文化中經歷更新,生命更大的被神使用。天國整全特會第三晚,讓周牧師帶領我們,從摩西的生命三層次來看整全人生的模樣。

一、天國整全的初階

摩西出生以後,遭遇法老訂定要處死初生嬰孩的政策,神啟示摩西一家把他放進小籃子,順流進法老女兒的王宮,進而找了希伯來的「奶媽」,其實就是他親生的母親,在家中喝母乳三個月,有好的屬靈基礎。(周牧師說,自己生下來就被從南投名間被送到桃園的奶媽那裡長大。)

後來進入皇宮,身體上有絕對充分的營養,並受教育學習學問。他有很多操練身體的機會。周牧師說,自己也是吃喝從不缺少,並且從小開始養成運動習慣,到現仍然持續。摩西在皇宮的生活,一切也似乎豐盛有餘,哪裡還有不足呢?

二、天國整全的進階-中年危機與轉機

那時的摩西因故進入曠野,彷彿經歷了身、心、靈的去蕪存菁,吃的食物更天然,並在曠野牧羊,沒有電視手機電腦,身體的健康可想而知非常好。(現在的我們有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有精緻食物,有電腦、手機,但我們要因神的緣故,保護我們各方面)這四十年摩西一直在過濾,從前所學的看似無用,但卻合神的心意,各方面都正在沉澱,有很多時間安靜默想,在當中學習認識神、親近神。保羅也有一段時間在曠野,這對身心靈都有相當大的幫助,我們也需要有段安靜的時間,如同在曠野一樣。

而且,摩西原本有很大的野心,想要拯救同胞從埃及地被解放,然而此時的他卻被倒空了。

三、天國整全的深階-從大老、衰老到整全的父老

神引領摩西去看焚而不毀的荊棘,並呼召他拯救祂的百姓,這是一個關鍵的分界點。我們不是要為整全而整全、為健康而健康,這不是神的心意;神創造我們能活著、能學習,必定祂的計畫和命定。

進入命定就是另一個層次的整全,讓我們從摩西身上看見,他80歲,在當時平均年齡壯年的結束,他的生命也開始進入另一個層次。

也許你的年齡離80歲還差很遠,但我們也都須要抗老。要知道有些人是未老先衰的,比如兩年前,我看兩個兒子們的身體狀況都比我還差,假如我們一不注意,真的是會提早衰老啊!除

此之外,也要留心屬靈的老化問題。有些人的靈已經成了老油條,喜歡倚老賣老;當然,在魂

裡也有可能會面臨老化。然而,在神的家裡沒有大老,只有父老。

神在這階段訓練摩西抗老。摩西80歲的時候,領受了靈裡的剛強。包括神啟示他寫下的五卷經書,也是從神,摩西說:我希望不只是這樣!摩西下山時面目非常光彩。對我來說,我現在八十歲,我身心靈都比我五十、六十歲、七十歲時還要健康,我還渴慕越來越健康,持續的抗老化。盼望我們都越來越成長。

強烈為父的心的操練

摩西承擔著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責任。但這個任務最不容易之處,反而是百姓的埋怨。他們好像上百萬個找不到安全感的孤兒,摩西就好像這個孤兒院的院長。摩西的工作壓力很大,他們的反應使他很受挫,他來到神面前說,這些人又不是我生我養的……(民十一12,14-15)

神對摩西說,你要像父親一樣,而不是孤兒院院長或是難民營營長。這是很大的挑戰,卻也是很大的提升。

我覺得整個身心靈的整全,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我們的身分是甚麼,我們是神的兒女,也擁有一顆為父的心,求主幫助我們,身心靈都更加健康,並進入神的命定。此時的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眾人,他和神也和百姓對齊了。

回想摩西的一生,都是神奇妙帶領

摩西生命的最後一週,(申 34:7)年紀已達一百二十歲;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他寫申命記,然後就在山上被神親自安葬。

願我們如摩西擁有天國的續航力,在神的託付和命定中進入更高層次的整全。摩西的世代過去,超過兩千年以後,耶穌登山變相時,摩西、以利亞和耶穌一起談論耶穌將要死的事。神在我們中間所做的工作超過我們的想像,這也是保羅在羅馬書11所說。

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他的謀士呢?誰是先給了祂,使祂後來償還呢?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

 

 

6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特會報導 | 成為體貼父親心意的長子,帶領這世代經歷天父的愛

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區牧長周巽光牧師、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周巽正牧師父子三人同台分享「父與子」,包括從天父的眼光看自己、體貼父親心意成為承擔責任的「長子」、並效法耶穌,成為無父世代經歷天父的橋樑。

2,601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文|孫以琳

2021天國文化最後一天晚上,由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區牧長周巽光牧師、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周巽正牧師父子三人同台分享「父與子」,包括從天父的眼光看自己、體貼父親心意成為承擔責任的「長子」、並效法耶穌,成為無父世代經歷天父的橋樑。最後周巽光邀請多位牧者上台,為會眾祝福禱告,也讓為期四天的特會畫下完美句點。

周巽光牧師:從天父眼光看自己,喜樂地走入獨一無二的命定

「孤兒的靈的解答,第一是每個人都要親身經歷神的愛,第二是神要透過教會終結無父的世代。」周巽光以自身見證切入,談到自己25到35歲在回應全職呼召後,卻仍用奴僕的心去服事,不僅對教會依舊不滿,對待同工更是相當嚴厲。「我只能說,我完全活出大兒子的蒙蔽跟驕傲。」

「告訴你一個秘密: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是我會接我的爸爸,做台北靈糧堂的主任牧師。」周巽光坦言,自己內心充滿「應得權利的靈」,周遭人們的期待更是讓自己的蒙蔽雪上加霜。直到35歲時,他接觸到天國文化,開始從兒子的角度認識自己的身分、並且尊榮父親,才漸漸走進真正的命定與呼召。

周巽光在弟弟周巽正就職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的典禮上,邀了許多牧者兄弟,一起穿上漫威英雄的服裝,給弟弟極大的驚喜。漫威英雄中他最愛的鋼鐵人,彷彿呼應了神為周巽光所預備的道路:他不僅有豐盛的屬靈產業,他將所領受的啟示寫成系列裝備課程,彷彿一件件執行不同任務的鋼鐵裝,讓眾多教會都可以運用。

活出真實的你,這正是世界正在等候的!周巽光指出,不清楚自己的身分,就會產生競爭與比較。當這些比他晚開始服事的牧者,一個個成為主任牧師,教會更是復興,神問他:你真的能為他們的成功慶賀嗎?他以感恩回應神,因為他知道自己是神所愛的。「我看到神為我跟我弟量身訂做最完美的位置,神比你更認識你自己,不需要模仿別人。如果你知道在神的眼中你是誰,每一件事情都會變得完美。

周神助牧師:體貼父親心意,承擔責任做長子

「父與子這樣的聚集,是我夢想盼望有的,因為我知道這件事跟末世有很大的關係。」周神助牧師曾有多年,每天都花時間默想瑪拉基書3:5-6,父與子如何彼此轉向。「耶穌來到世上只做一件事:做天父的兒子、做父母的兒子,也教導我們怎麼做屬靈父母的兒子。」

但我們不僅要做兒子,希伯來書12:23提到「長子」,周神助也思考創世紀中,雅各的12個兒子:其中年紀最大的呂便本是長子,卻因為放縱情慾、與父親的妾同寢,雅各過世前宣告他不得居首位。另一方面,猶大當初帶頭出賣約瑟到埃及,但他們兄弟下埃及去買糧時,成為宰相的約瑟要把父親最愛的小兒子便雅憫留下,而猶大主動提議由他代替便雅憫。雅各過世前,宣告他的弟兄必讚美他,最後耶穌也是由猶大支派而生。「猶大有一顆體貼父親的心,他承擔責任保護弟弟,所以他成為長子。」

在周巽正接任主任牧師時,周神助禱告讓他有兒子的心、兄弟的心、為父的心,不僅建造教會,更是建造神的家,成為眾教會的祝福,這也是他對眾人的鼓勵。「巽光、巽正都是我的長子,那天的兄弟也都是長子,我們不分教會、都是一家人,兒子是我們最重要的身分,長子就是體會父親的心、讓兄弟彼此相愛,願意以父的事為念。

周巽正牧師:效法耶穌,成為這世代經歷天父的橋樑

「即使父神早轉向我們,但是他也需要差遣一個長子成為橋梁,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在這個孤兒的星球,需要有為父心腸、承擔長子責任的人興起。」周巽正坦言,自己從小的偶像就是爸爸跟哥哥,在領受全職呼召時,想的也是要成就爸爸跟哥哥的異象。而後他逐漸發現,自己有著「橋梁」的恩膏,因為在父與子彼此的轉向當中,需要有人興起成為橋梁,幫助兩代的轉向順利接軌。

如同使徒保羅初信主時,是巴拿巴帶領他與其他使徒來往;大衛還年少的時候,是約拿單與他結盟,全心幫助大衛進入呼召與命定。周巽正指出,成為橋梁不是光鮮亮麗的服事,但是台灣需要更多的弟兄姊妹,願意體貼父親的心意,如同猶大用性命保護弟弟,如同巴拿巴相信保羅,並讓每一個大衛進入呼召跟命定。讓我們效法耶穌基督──我們的兄長,讓這個世代無父無子的咒詛,因著我們搭起來的橋,每個人都可以經歷到天父的愛。

 

2021天國文化特會預購連結

2,601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特會報導 | 領受天父完美的愛 使我們能成為父親

天國文化特會的第一場講座,邀請了台北靈糧堂周神助牧師,與台北基督之家主任牧師寇紹恩這對屬靈父子,一起分享肉身父親與屬靈父親的影響。

1,917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

短摘整理 | 鄭以琳

天國文化特會的第一場講座,邀請了台北靈糧堂周神助牧師,與台北基督之家主任牧師寇紹恩這對屬靈父子,一起分享肉身父親與屬靈父親的影響。

教會能夠走在一起 是因為父親願意「捨」

寇紹恩的父親寇世遠是台北靈糧堂首任傳道人,後來因著一些紛爭,離開靈糧堂成立了台北基督之家,這個裂痕使兩間教會長時間互不往來。寇紹恩離開電視圈回到基督之家後不久,周神助邀請他們牧養靈糧堂的菲律賓團契,這對基督之家是大幅度的增長。即便靈糧堂也有能力帶領這群人,周神助的「捨」,開啟了教會合一的契機。不僅僅是屬靈父親周神助付上代價,寇紹恩肉身的父親寇世遠在離開靈糧堂時,也向神禱告要捨下自己的血氣,絕不開口批評靈糧堂任何一句話,因為「神在乎的不是誰有道理,是你有沒有以天父的心為心。」神也因此大大祝福基督之家,並且恢復了兩間教會的關係。耶穌來要拆毀人和人之間隔斷的牆,寇紹恩說「我相信,蒙福就是捨。耶穌說人若要跟從主,就當捨己。屬靈父老的榜樣,是我們極大的恩典。」


做父親之前 先學習做兒子

「假如我有父親的心,是很多屬靈的兒子把我培養出來的。」被問到如何認出屬靈父親時,周神助如此回答。他從一位不知道如何擁抱的父親,不斷的學習成全下一代,為父的心也漸漸被喚醒。多年前在鳳山講道,他聽見神說「我要結束一個無父無子的世代。」當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咒詛就會離開。

「對我最困難的不是怎麼做父老,而是不會做兒子。」寇紹恩學習做兒子的路程並不容易。曾有多年的時間,他身心受到一位長輩侵害。原以為傷害已經過去,沒想到十多年後得知此事的父親,未告知他便對加害長輩說「我原諒你」。寇紹恩累積的委屈和憤怒一夕間全部潰堤,更大的遺憾,是父親去世後,心中的結再也沒有機會解開。直到多年後寇紹恩與那位長輩見面,他竟同樣在禱告中平靜地說出「我原諒你」。神使他突然明白,當年父親的饒恕是以神僕人的身份,對長時間被罪惡感轄制的人宣告從神而來的釋放,父親在完成神的託付。神解開了寇紹恩曾絕望地認為解不開的問題。

「饒恕的決定是我做的,饒恕的能力是祢給的。」寇紹恩在為會眾禱告時宣告「盜賊把盼望從你生命偷走,主要搶回來還給你。在你不能,在全能的主都能。」


家人關係還在 我們就能繼續往前走

「有好的關係的時候,會帶來權柄。」談到近年教會的改變與增長,周神助提醒「先關係、後事工,不要用忙碌忽略關係。」他也提到,父親不是一個地位,而是責任,需要一輩子的付出與學習。

寇紹恩給父老的建議則是「放掉舊皮袋」,不要因過去的傷害或未被滿足的渴望,錯誤的對待下一代。他也用自身經驗鼓勵年輕一代「很多屬靈父親期待成為你的幫助, 關鍵是你是否願意。」

 

2021天國文化特會信息預購:Asia TV

1,917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

專題 | 不只是一種身分 也是生活中的見證

師父有一萬,為父的不多。(參考林前四15)老實說這句話我再認同不過了。信主、做傳道人超過50年,現在的我終於知道自己的生命經歷有這樣的使命。

1,652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這十年來,我才懂了怎麼做父親和兒子。-周神助牧師

我的祖母很早就成了寡婦,帶著我父親和另外七個兄弟生活,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健全、父母子女關係親密的家庭。我是家裡的老七,小時候是在奶媽家長大的,大半的時候都在懷疑我的爸爸到底是不是我真正的爸爸,我感覺到父母偏心,看哥哥是心肝,看妹妹是寶貝,看我只是盲腸。

師父有一萬,為父的不多。(參考林前四15)老實說這句話我再認同不過了。信主、做傳道人超過50年,現在的我終於知道自己的生命經歷有這樣的使命。

當我的教會-台北靈糧堂慶祝65歲生日那幾天,所有的靈糧分堂都回來一起慶祝,我再次默想以弗所書第三章的經文,忽然感覺看見這幅圖畫:使徒保羅,他跪在神面前,領受了為父的心,以至於他想望在天上和地上的人們,都能有父親的陪伴。直到世世代代、直到永遠。

有著為父心腸的五重執事:使徒、牧師、教師、傳福音的、先知,才能真正成全眾聖徒(屬靈兒女),使他們能在對的位置各盡其職,榮耀的教會也就誕生了。

 

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兩代都能保全。-周巽光牧師

關於新皮袋的比喻,其中有一句話很抓住我的心:唯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兩樣都可以保全。我想這指的也許是兩代之間的關係?

想當年我認為青年工作最重要,教會理當全力支持。所以教會的聖工會要求我在教會做年度預算報告時,我的心情很低落,想不透為什麼是由不做青年事工的人來審核青年事工的預算?會議中有些執事提出問題和建議,即使都是出於愛和關心,在我的耳裡卻都變成批評與誤解。我怪這些長執不了解我,更怪我爸爸沒有站出來替我說話。

在憤恨的心情下,我寫了一封信,請同工拿給父親唸給大家聽。想不到他還真的唸了,後來處長還來安慰我,現在想起來,覺得自己簡直大不敬,要是角色對調,我根本不會理會這乳臭未乾的孩子吧!而這些長輩的身上真的有一顆天父的心腸……

當我開始學習尊榮文化、杖與劍的結盟(參考出十七8-16),我也開始操練委身,並與上一代連結。例如與父老、長職開會時,學習做一個聆聽的兒子,學習透過他們的觀點來看教會的整體,而不是只想到自己的牧區和事工。

當我與上一代連結時,感受到我進入他們[超自然]的產業和祝福中。因著屬靈的父老們多年來奮戰而得來的突破與得勝,使我可以站在他們的肩膀和天花板上繼續建造。最棒的是,他們都還在我身邊,神使我們繼續不斷地被提升。如今的我,很確定自己摸著了天父的愛,因而能夠越來越懂我的父親;即使我沒有肉身的兒子,也擁有一顆為父的心能夠去愛下一代的屬靈兒女。

 

在愛裡卸下防衛機制-周巽正牧師

 這幾年我的父親變得跟我很親近,一天3、4通電話是常有的事。我呢?光是看到來電人是他,就感到煩躁,每次當我不自覺地用冷漠和不耐煩來回應他後,後悔和愧疚感卻又浮上心頭,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很愛他,也很尊敬他,但我也有屬血氣的脾氣。為了這件事我在神面前尋求,祂給了我一段經文: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

我覺得保羅好懂我!不只如此,歌羅西書三章21節也說: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但很弔詭的是,怎麼可能做到像保羅說的,要教訓警戒他們,卻不使他們生氣?

主又讓我想起《脆弱的力量》這本書,華人文化中,常常用「趕快去XXX,不然會羞羞臉喔!」這種「羞恥感」來督促孩子做任何事。你發現了嗎?原來很多時候我們對父母的氣不只是一種情緒,更像是一個武裝,一種保護自己的防衛機制,這說明了為什麼每次看到我爸打來,心就會煩躁。

父神也同樣如此看我們,祂的愛在我們中間,能使我們曾經破碎的心被恢復,享受在父與子的關係裡。

 

在愛裡的修剪,使我也結果子-廖文華牧師

記得「耶穌是真葡萄樹,而我們是枝子」的比喻嗎?葡萄樹的枝子非常柔軟,無法開出很大很漂亮的花,但結果子是它最重要的功能。事實上,葡萄樹的枝子可以延伸到三、四十公尺那麼遠,大約是十層樓的高度,範圍可以佔九百平方公尺,相當誇張對吧!想像一下,這樣的廣度需要有多粗的根、多強的吸水力,才能夠把水份和養份送到每一個末梢,好讓它能結出果子?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你可能覺得自己很軟弱,但耶穌說:我是真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參考約十五5)可見,我們不應該輕看自己。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葡萄樹有「逆境迴避」(stress avoidance)系統。當我們沒有結出任何果子的時候,主也會來修剪我們,以致能結出果子。當然,在逆境中,要比在順境時更多的默想、禱告和敬拜,浸泡在神愛的同在裡,將使你免於枯乾。

我是一位美食主義者,好吃的東西能讓我感覺被療癒。但為了身體健康的緣故,我開始操練十六比八的間歇性斷食,一天中只有8小時能進食,其餘時段只能喝水,也不能吃任何會造成我身體負擔的食物,不過那些偏偏我超愛。

過去一個月,在翠芬(師母)的幫助下我成功達標了。你可能會說:你太太一定非常討厭你,她剝奪了你的快樂和自由!對我來說,她卻是因為愛我、在乎我,以至於期待我能以健康的身體,和她一起長長久久的走下去。

很多人認為,是我們的罪,讓天父頒布命令來懲罰和審判我們,但我們更要知道:當我們遵守父的命令的時候,我們就住在祂的愛裡面,祂的喜樂就在我們的生命中滿溢出來。(參考約十五10)

 

世代連結與相愛的3大祕訣-柳子駿牧師

第一,    主動去接觸新的事物。保羅提醒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 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對長者來說,通常有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但世代變化實在太快速,很多東西不斷推陳出新,若是能敞開心去接觸,可以讓你保持心胸寬廣。對於年輕世代,如果都不想去了解他們,也不想理解他們的生活,那麼「吃飽了嗎?」、「天氣很冷,要多穿衣服!」、「不要再玩手機了,快點睡覺!」、「把家裡當旅館阿!」這些對話和心情也都是無奈的必然罷了。

第二,    不要為他人貼標籤。對一個人沒有任何認識前,就從他的穿著、談吐,為他貼上了某個標籤。

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不但如此,身上肢體裡面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林前十二21-22)

說不定別人會做的事你不會,你會的事別人不會。所以,不要輕易對你的上一代(或下一代)貼上先入為主的標籤。

第三,    謙卑地學習彼此生命中的美好。

凡事不可以結黨,不要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立比書二3)

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你的老師。你可以邀請對方坐下來聊聊他們生命的經驗或他們的專業、感興趣的事,即使你心中有千百個疑問,保持開放的態度,不要臭臉。

就像很多時候我們也像是小兒子一樣悖逆又無理,天父卻還是愛我們、包容我們的不成熟。

現實中,如果感覺做不到成全與尊榮,或是對你的上一代、下一代感到很被挑戰時,第一件事,搬出保羅的禱告來宣告吧:「求神藉著祂豐盛的榮耀,使我們裡面剛強起來。兒子剛強起來,父親剛強起來。讓我們因信,裡面生出愛心,以至於我們的愛是有根有基,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過於我們所能測度的,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我們。」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2020別冊 P4-7)

1,652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信息 | 建殿基地的啟示

當我在思想怎麼做才能算一位好的父親時,我很深的領受到,不是因為我的輩分而有義務,也不是我在甚麼職位上所以我應該,而是我有沒有一顆「為父的心」……

1,972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信息分享 | Asia for JESUS 共同創辦人周神助牧師

編輯整理 | Asia for JESUS 新聞編輯團隊

 

 

今天我們要來看聖經中的兩對父子,如何走進上帝的祝福,直到世世代代。 

第一對父子是亞伯拉罕和以撒 

神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 (創22:2 )

第二對父子是大衛和所羅門 

所羅門就在耶路撒冷、耶和華向他父大衛顯現的摩利亞山上,就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上、大衛所指定的地方預備好了,開工建造耶和華的殿。 (代下3:1) 

我們首先來看,上帝吩咐亞伯拉罕帶著他的寶貝兒子-以撒一起上摩利亞山,將他獻上為祭。 想像一下,過程中亞伯拉罕有沒有可能跟神對話: 

「我有羊、有牛,我把牠們獻給你好不好?」  

「不,我不要牛羊,我要的是人。」 

「你要人的話,那我把自己獻給你好不好?」 

然後亞伯拉罕全然順服,帶著兩位僕人走了兩天的旅程。 最後,亞伯拉罕照著神的指示,把僕人留在一處,單獨帶著以撒前往上帝指定他去的地方。正當以撒被亞伯拉罕放在壇上,準備揮下刀時,神的使者忽然從天上呼叫他:

「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

亞伯拉罕舉目觀看,未料旁邊正好有一隻羊,角被扣在樹叢中,很明顯是上帝預備的,於是將牠拿來獻祭。

在下山回程的路上,神的使者又對亞伯拉罕說:

「論福,我要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要賜給你像天上的星、海邊的沙,而且你的後裔要得著仇敵的城門。萬國要因你得福。」(創22:17)

接著我們看大衛的故事。 

大衛愛他的兒子們,卻不知道怎麼做一位父親,直到後來他開始栽培所羅門。 本來大衛有心要替耶和華建殿,神卻回絕了這件事,直言:我不要你來做,而是要你的兒子所羅門,大衛也全然順服了。 

又預備無數的香柏木,因為西頓人和推羅人給大衛運了許多香柏木來。大衛說:我兒子所羅門還年幼嬌嫩,要為耶和華建造的殿宇必須高大輝煌,使名譽榮耀傳遍萬國;所以我要為殿預備材料。於是,大衛在未死之先預備的材料甚多。 

 大衛王對會眾說:我兒子所羅門是神特選的,還年幼嬌嫩;這工程甚大,因這殿不是為人,乃是為耶和華神建造的。我為我神的殿已經盡力,預備金子做金器,銀子做銀器,銅做銅器,鐵做鐵器,木做木器,還有紅瑪瑙可鑲嵌的寶石,彩石和一切的寶石,並許多漢白玉。且因我心中愛慕我神的殿,就在預備建造聖殿的材料之外,又將我自己積蓄的金銀獻上,建造我神的殿, (代上22:4-5、29:1-3)

這裡可以看見,大衛不但沒有抱怨神不讓他做他想做的事,反而心甘情願地幫兒子預備材料,甚至後來把他自己的積蓄都獻上了。 注意,聖殿所在之地,正是當年亞伯拉罕獻上愛子的摩利亞山呢,碰巧嗎?我認為那是上帝早在亞伯拉罕順服時就已經預備好的。

記得有一次在石碇禱告園的聚會中,很奇妙的,我被安排與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的謝宏忠院長,各有一半的時間分享信息(通常都是我跟巽光或是巽正牧師共同分擔一段時間)。那天我們也並沒有事先討論,卻同樣都預備了「大衛為所羅門預備建殿材料」的信息。我很清楚這就是神要我們做的事。

當我在思想怎麼做才能算一位好的父親時,我很深的領受到,不是因為我的輩分而有義務,也不是我在甚麼職位上所以我應該,而是我有沒有一顆「為父的心」,渴望看見下一代在神的裡面被使用,而願意成全他們。我相信神的心意會在兩代合一、同行當中成就!

亞伯拉罕在摩利亞山獻上以撒,成為獻上羔羊的預表;大衛預備建殿的材料給所羅門,成為教會要建造在磐石上的預表;以利亞與以利沙師徒同心同行服事神,成為兩代跟隨傳承的見證;保羅與提摩太齊心打美好的仗,將榮耀的教會實現在地上。這些見證如雲彩般的見證指出,當親生或者屬靈的上下兩代同心連結,就成為牢不可破、穩固的磐石。

祝福你!祝福眾教會! 

 

 

1,972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專題|把天國文化搬回家之一│文化改革的契機

p10_800500

(左)周巽光牧師(中)周巽正牧師(右)晏信中牧師

我們不是天國文化的專家,而是天國文化的受惠者。——————–周神助牧師

革命是瞬間的,而改革則需要時間,若要說到文化層面的轉化,相信必定屬於後者──外在制度可以即刻做出修改,但內在精神與觀念的變革卻是漸進式,需要持續不斷推動,才可能看見改變慢慢產生;就像一鍋功夫好湯,必須慢火燉熬,投注時間與精力顧著爐火,才能漸漸聞到香味、看見成果。

「天國文化」就像是鍋好湯,一開始拿到食譜時,沒有人知道這複雜的食材該怎麼堆疊出好料理,但唯有按照步驟的進行,才能看見這個文化在我們的環境中逐漸發酵,並從人們生命真實的轉變中,看見這個文化的推動結出果子。

一本不可能被翻閱的書 帶來天國文化的開始

對於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而言,一切的起源,都來自於一本擺放於周神助牧師桌上的著作:《行在神蹟中(The Supernatural Power of a Transformed Mind)》。這本由比爾‧強生(Bill Johnson) 牧師所著、於2007 年在台灣出版的書,意外地在周巽光牧師生日當天引起他的注意力,據身旁的朋友形容,巽光牧師極少會從父親那邊拿任何書籍,而當他無意間拿起這本書,這個舉動卻帶領他開始與美國加州雷汀市伯特利教會(Bethel Church, Redding, CA)接軌,並且將「天國文化」的概念種植在他的心中。

巽光牧師不僅深入研讀比爾牧師的著作,更數度飛往美國參加伯特利教會的特會,只為更進一步了解「天國文化」在當地教會及社區、城市所產生的各種效應。同時間,他也邀請與他共同牧養青年牧區的周巽正牧師和晏信中牧師─三人在青年崇拜中負責大部分的信息,並有著戰友般的革命情感─與他一起研讀比爾牧師的相關著作,最後他們一致同意,「天國文化」是牧區接下來轉型必須前往的方向。

「開始讀的時候,我們也在分享信息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在更新我們裡面的心。我們三個人都有一致的想法,就是:這就是我們一直在找尋的東西。」信中牧師形容當時該本書當時對他們三人產生很深的影響。但無論是對當時的青年牧區、更遑論是眾教會,「天國文化」仍是相當嶄新的觀念,連引進此概念的巽光牧師,對於這個文化層面的轉變一旦推動下去了,將會產生什麼效應、或者過程中需要付上什麼代價,都沒有十足的把握。

改變 真的是現階段所需要的嗎?

「當時候其實在走進這個文化的時候,對我們來講是很大的挑戰,原因是我們有比較強勢的門徒訓練的背景。」信中牧師說。當時的青年牧區有著深厚的門訓基礎,在「師徒制」的概念下,整個牧區彷彿一支軍隊,有著堅強的動員力,也因此得以完成許多大型特會及活動。

但是仗打久了,再強壯的人也會疲憊,加上若是以恐懼與壓制為根基,要求弟兄姐妹必須忠心擺上、活出有紀律的生命,為了達成領袖、小組長所要求的標準,往往有些人可能在外面是一個樣子,進到教會卻又是另外一種樣子,而這是牧者們所不樂見的。

改變,勢在必行。「天國文化則是讓我們看見,神國度是有一位父親,我們是在一個家庭中。所以我們還是可以征戰,但我們仍知道彼此之間的關係,我們不是用表現賺取神的愛、證明自己的存在,而是從我們的身分認知當中去做這一切。」巽光牧師分享到。

2010年,比爾牧師首度來到台灣,在特會中與眾教會的弟兄姐妹分享「更新你的思想」信息,信中牧師仍記得,該篇信息為他們帶來力道十足的衝擊:「他講到悔改,跟我們平常想的悔改不太一樣。」比爾牧師當時向會眾解釋,悔改的英文「repent」,「re」是再一次,而「pent」則有閣樓的意思,通常位在房屋最高處,因此就是「再一次回到高處」,「所以回到至高點,就是回到天父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那個更新的思想就叫做悔改。」信中牧師說。

「重新從天父的眼光來看事情,不是為了我們的罪的悔改,而是為了我們沒有從神的眼光來看事情的悔改。」從這聚會以後,巽光牧師等牧者,不旦開始學習從神國的角度來看事情,並且立定心志,要帶著整個牧區一起走進這樣的文化中。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7期P.10-11】

1,834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特會報導-2015天國文化領袖高峰會|「大衛與所羅門」兩代同心建造

.文│Asia for JESUS媒體部
每年Asi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固定在年初舉辦的「天國文化特會」,今年轉型為「天國文化領袖高峰會」,對象針對眾教會牧者、領袖;透過更深入的信息分享,盼望將天國文化精神與DNA植入教會中。
美國伯特利教會比爾‧強生(Bill Johnson)牧師今年再度受邀來台,分享兩代連結,透過成全與尊榮,使神心意得以在地上彰顯。另外,來自美國Encounters Network、代禱事工Prayer Storm的先知吉姆‧歌珥(James Goll)首度來台,帶來有關「盼望」的信息,將信心種子撒落在會眾中。

比爾‧強生(Bill Johnson) 
父母沒有夢想 孩子沒有命定
以大衛和所羅門的故事為例,比爾牧師提到大衛渴望敬拜神,並打破當時的律法規範,建造帳幕、設立祭司晝夜不停敬拜。
大衛為所羅門預備建立聖殿的材料,正如施洗約翰的事工,是為了耶穌的事工做預備。在大衛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神的同在,他在所羅門心中撒下敬畏神的種子,並預備他完成建立聖殿的夢想。比爾牧師在這裡強調:「大衛有夢想,所羅門完成了;父母沒有夢想,孩子就不會有命定。」
儘管所羅門在晚年,從原本敬畏神的僕人,變成只將神同在視為「原則」的人。比爾牧師提醒:「教會最需要擔心的危機,是只求問原則,而非神同在。順服神之前所說的、卻未聽從神現在所說的,會導致我們離神的同在越來越遠。」
比爾牧師也鼓勵弟兄姊妹,從神那裡領受為父為母的心及長遠的異象。即使不一定立刻看見突破,但若我們願意為將來的世代付上代價、做出正確選擇,後代必定蒙福。

看見智慧彰顯 就看見神的榮耀
「智慧是先知性的。」比爾牧師特別提出,擁有智慧,會幫助我們在觀看事物的表面時,能理解背後的結構所帶出的外在結果;同時會釋放先知性眼光,幫助我們進入興盛。
列王紀上10:1-5,示巴女王因所羅門的智慧而來,她帶著一連串關於生活瑣事的疑問,舉凡殿宇建造、服飾擺設、賓客座位配置等等,而非我們想像中關於宇宙、生命或國家治理等艱深的疑問。但在耶和華殿裡,她因看見所羅門彰顯神超自然的智慧,以及追求卓越的心,就歸榮耀給神。
智慧會透過三方面彰顯:創意、卓越、正直。比爾牧師盼望會眾委身在這三方面的品格中,並彰顯神的智慧,將神放在我們裡面的生命,藉著創造力與生命力發揮出來,就能在各領域和行業,榮耀神的彰顯。

尊榮與成全 沒有根基就沒有建造
特會最後一場聚會,比爾牧師將焦點從成全下一代,帶回「尊榮上一代」。他提到舊約先知以利沙,從以利亞領受雙倍的恩膏服事、行更偉大的神蹟;但在新約路加福音,重新被提起的名字卻是以利亞。比爾牧師直言,在人的文化中,往往尊榮表現最卓越的人,但神不是透過外在衡量人的價值。比爾牧師說:「世界看重成就和數字,天國卻看重父老。」
天國文化是尊榮父老的文化,因著上一代突破屬靈艱難立下根基,許多人的成就得以超越過往;尊榮父老最佳的方式,就是在他們所建立的根基上建造,並走到他們尚未觸及之處,正如所羅門在大衛的根基上,完成了聖殿建立。
在聚會最後,比爾牧師邀請會眾為下一代按手禱告,釋放神的心意;再換下一代為上一代按手祝福,尊榮他們的成就,宣告神要使用他們成就更美好的事。比爾牧師邀請五十歲以上的父老起立,全場會眾紛紛上前以握手、擁抱,尊榮並感謝父老立下的美好根基,以實際行動,落實天國文化中的尊榮與成全。

吉姆‧歌珥(James Goll)
不可能的夢想 催生對神的渴慕
今年首度來台灣服事的吉姆‧歌珥(James Goll)牧師是位先知,常對這個世代發預言、釋放神的心意。但若是在現場聆聽他的信息,你我可能都會懷疑,台上的講員,除了是大有能力的先知,是否也是充滿藝術氣息的爵士歌手?
熱愛唱歌、隨時會將信息以歌唱的方式呈現,吉姆牧師渾身上下充滿自由氣息與對神的熱情。一開始他與會眾分享,他是禱告蒙應允所誕生的孩子,他的經歷不是如何被神拯救,而是如何一生活在神的同在和恩典中。
醫生曾判定吉姆牧師和妻子無法擁有孩子,但神卻透過先知應許他們會有三個孩子;在人眼中看來完全不可能的事,神確定意成就祂的應許,甚至超乎所求所所想──師母總共生了四個孩子!吉姆牧師不僅有下一代,如今更有了下下一代。
吉姆牧師深信,當神放下「不可能的任務」時,祂不是以人的能力為考量,祂渴望與我們建立關係,透過看似不可能的夢想,使我們從心中對祂湧出更深渴慕,並藉此拓寬我們生命的廣度。
「盼望」是珍惜、渴望,期待它會實現
吉姆牧師自八歲時就曾經遇見來自「福爾摩沙」的宣教士後,內心就渴望將來有一天能來台灣;神也應許會差派他到台灣服事。然而一直到2014年,神才為他打開前來台灣的門。
吉姆牧師曾因癌症四次瀕臨死亡邊緣。2014年8月,吉姆牧師甚至一度頻臨死亡邊緣;就在他以為即將歇了地上勞苦之際,神的使者親口告訴他:「在地上的工作還未完成,你要留在那裡。」他被緊急推入診間進行檢查,沒想到報告出來後,卻顯示他的血液、器官都奇蹟恢復正常!經過五十多年的等候,神應許吉姆牧師的台灣行終於在2015年成就。
吉姆牧師以個人的生命經歷,與會眾分享「盼望」是珍惜、擁有渴望、並且期待它會實現,對未來有美好充滿信心的期待;我們都應該在期待中成長。
盼望的前提下,我們必須以新的角度看待所處的世代:這不是無藥可救、絕望的世代。因此基督徒要停止再以悲觀的角度傳揚基督信仰;因為整本聖經講到關於「好消息」,我們要分享給未信者的就是好消息。
聖經中講到「救恩的頭盔」,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8節更清楚的闡明,是把得救的盼望當作頭盔戴上,過濾所有使人失去盼望的話語,我們的思想及行事風格就會徹底被改變,進一步影響我們周圍的人、家庭、社會。因創造盼望的主住在我們裡面,就能擁有不動搖的喜樂。
吉姆牧師也激勵會眾,不要成為回應黑暗的回聲筒,而是成為帶來突破的先鋒者;他直言:「耶穌就是突破的先鋒者,而我們活著要更像耶穌。」

周神助(Nathaniel Chow)
廖文華(Ian Liao)
周神助牧師(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與廖文華牧師(夢想之家青年發展協會理事長),也在特會中共同分享兩代合一的迫切與重要。「當我們問約書亞、問下一代在哪裡,我們也需要問:願意信任、禱告、給人機會與傳遞恩膏的摩西在哪裡?」廖文華牧師表示,他希望兩代不只是事工上的連結,更在屬靈中合一。
約書亞記第一章1-5節中提到,摩西死後,約書亞起來承接,但廖文華牧師指出,約書亞不是憑空出現,而是摩西花時間帶出來、愛出來的;摩西不只把約書亞視為事工幫手,更是屬靈的孩子。在聖經中處處可見摩西信任約書亞,與約書亞分享他的夢想、呼召與命定,最後將恩膏、智慧與尊榮傳承給約書亞。
「求天父的愛在我裡面,讓我們知道怎麼作摩西、作約書亞,怎麼有個兒子的心、怎麼作下一代的榜樣。」
「父親在哪裡?」
周神助牧師曾領受大衛為所羅門預備建殿材料的經文,相信父與子關係恢復,是這世代覺醒的關鍵;所有家庭、教會,甚至國家的問題,都是因為沒有真正的父親。但周神助牧師也坦言自己不是很懂得當父親:「學習作父親,從學習作兒子開始。不只成為神的兒女,也成為父母和屬靈權柄的兒女。當我們轉向天父,兩代彼此轉向,神的恩膏就更多在我們身上。」

最後廖文華牧師重新接棒,他說自己來自父親外遇的家庭,常不曉得如何表達對下一代的愛,但神安排周神助牧師等許多屬靈父親在他生命中,讓他慢慢體會父愛。「在天父的愛裡,你不是孤兒。我希望你想起你父母,以及屬靈父母對你的好,當你成為一個孝順的兒子,成為榜樣,你會帶出下一代的約書亞。」廖文華牧師更直接在現場呼召,請代表摩西的上一代,與代表約書亞的世代尋找到彼此,在屬靈裡牽手禱告,領受合一。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3期P.34-37】

2,683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