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會回顧|傳遞恩膏外袍 青年覺醒翻轉世界

今年我們將對象擴大到社會新鮮人,並首度推出「Awakening Talk」系列講座,邀請不同領域的基督徒職場菁英、全職牧者、以及宣教士,與年輕人分享他們如何從神領受到「Calling(呼召)」,期望激勵青年人在任何環境中都能緊緊跟隨神,成為改變世界的人。

958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綜合整理/陳珮瑜

每年暑假尾聲的青年覺醒特會是Asia for JESUS事工中的一大重點,期望於開學前再一次挑望學生的熱情,在校園、社群中發揮影響力。今年我們將對象擴大到社會新鮮人,並首度推出「Awakening Talk」系列講座,邀請不同領域的基督徒職場菁英、全職牧者、以及宣教士,與年輕人分享他們如何從神領受到「Calling(呼召)」,期望激勵青年人在任何環境中都能緊緊跟隨神,成為改變世界的人。

今年的講員陣容包含台北真道教會主任牧師廖文華、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區牧晏信中牧師、靈糧生命培訓學院院長周巽正牧師、以及來自澳洲RICE Movement事工的負責人Steve Chong;透過他們的信息與生命故事,大大激勵年輕人與神一同冒險的勇氣與信心。
 

你我都是神偉大藍圖的一份子

四位講員的分享分別環繞著熱情、信心、以及兩代連結為主軸。信中牧師透過聖經的族譜提到每個人都是神偉大藍圖一份子,他更強調,當我們不再將呼召視為自己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放下自我、進入盟約,並承接下一代的外袍,才能成為馨香的活祭。

台中思恩堂豐富教會的黃約霓說,過去她總以為呼召是關於個人的事,現在她了解到原來呼召不僅是從上一代傳承下一代的關鍵,更是一幅超越個人夢想的藍圖,原來每個人都是神偉大計劃的一份子。在其中一天晚會,她也回應了牧師的呼召站到台前,「當牧師說要為台灣的每個年輕人站出來時,其實還滿感動的,讓我提醒自己不要只是待在教會裡面,還是要站出去,我們的呼召是要傳福音給每一個年輕人。」

 

神的呼召就像種子一般 從信心中先領受

巽正牧師與Steve Chong分別強調信心、與將生命主權交給神的觀念。巽正牧師形容神的呼召就像種子一般,單從種子的外觀通常很難認是哪一種果實,這也是為何神讓我們見異象、做異夢,先看見一點果實的樣貌,堅固我們的信心,持續走在呼召中。

Steve Chong則以後車廂比喻每個人的生命,通常我們會先放進最重要的行李,當那些我們認為重要的東西:學業、事業、身分價值等,已經塞滿整個生命的後車廂,耶穌就只能塞在縫隙的空間裡。但耶穌要的不是這個,祂要成為後車箱的唯一,「你願意擺上什麼,以至於可以經歷到神要給你的?」。
 

Awakening Talk 將夢想的藍圖植入心中

「Awakening Talk」系列講座同時也是本次青年覺醒特會的核心,邀請了來自教育、影視媒體、創業、演藝圈、以及全職牧養與宣教等領域的菁英,真實分享他們所面臨的挑戰,也見證倚靠神而生命突經歷破的經歷。



在工業電腦界中,以強調美學而開創一條新道路的王國信,則以「拼圖」形容生命的旅程。小時候不愛念書,他是在打工過程中才找到興趣所在,進而踏入現在的領域,後來更創辦了「鴿子眼」這個平台,以幫助基督徒活出專注愛神的生命為目標。在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中,他始終相信當我們知道自己是誰、明白神造每個人的獨特,其實沒什麼好跟別人競爭的事。

擁有多年影視媒體圈經驗的顏瑜玫,這次不僅分享她的多年經驗,更特別給已經踏入、即將踏入職場的年輕人五個重要的鼓勵:

  1. 趕快找到興趣和命定。
  2. 勇敢冒險。
  3. 要非常努力學習:學習是一切的根本,特別現在是新媒體時代,人們可以用各種的方式、管道去學習;盡可能大量閱讀、涉略不同的領域。
  4. 運用你最擅長的「語言」在職場宣教。
  5. 非常重要!要聽「爸爸」的話:「爸爸」就是那位愛我們的天父,凡事聽祂的引導並且順服,就對了。


而與妻子一起牧養蘇澳芥菜種靈糧堂、在地深耕多年,張孟訓說他透過「雜草」領悟了三件屬靈奧秘:雜草的聯結性、適應性、以及醫治性很強,而教會也應該具備這樣的體質;當教會與社區有強大的聯結才能吸引人群,適應性則能幫助教會在社區成為在地品牌;透過牧養,則使破碎的心因著神的愛得著醫治、生命被翻轉。

原本一心想服事中國,卻跟隨神的腳步轉往非洲肯亞宣教的張博涵,這一路走來才逐漸明白神的心:「當我們真的把祂放在生命中最優先的次序時,我們才能明白祂對我們的呼召。」呼召不只是關乎個人,是神對整個世代的心意。張博涵用馬太福音24章14節分享到,她一開始其實對非洲沒有太多的感動,但當她知道這是神要她做的時候,這就成為她的目標和動力,「不論神把我們擺在哪裡,都有我們可以做且應該做的事。
 

就是要傳福音! 緊抓住神不再遲疑

來自前山第一城靈糧堂的大專生林冠閔、林敬恒,今年和教會一起來到青年覺醒特會。連續參加兩屆的冠閔,內心一直有著傳福音的熱情,去年他跟著Chris Overstreet牧師一起在西門町街頭佈道,被牧師的熱情所激勵,今年他渴望更清楚知道上帝擺在他生命中的呼召。當文華牧師邀請四位學生上台分享信息時,他完全被台上的分享所激勵了,特別當其中一位學生分享:我們會覺得以後再對周圍的人傳福音就好,但其實當下可能就是你僅有能夠向對方傳福音的最後機會,「我就想到說我的家人以及身邊還沒有信耶穌的人,就覺得現在不能再拖了,現在就去傳福音給身邊的人。」在「Awakening Talk」講座中,經由呂冠緯的分享,冠閔也更加明白現階段的自己應該多嘗試不同的領域,同時一邊跟隨著上帝的帶領,也許有一天回頭去看,就會更明白神給的呼召是什麼。

同樣有著在校園傳福音負擔的敬恒,聽聞冠閔去年的經歷後,就決定今年一起參加,期望能在特會中更深被堅固信心;過去在校園開創小組、傳福音的過程中,他曾經遇到許多挫折,甚至一度心灰意冷,但是在文華牧師與四位學生的分享中,他重新找回神放在他心中那份在校園中傳福音的感動;同時也因為巽正牧師的分享,讓他用不同的眼光看待過去那些挫敗的經歷,「想起那些挫敗的時候,我會很想放棄現在在做的事,即使已經有一點果效,我還是會很想放棄,可是聽完巽正牧師的信息,我覺得神有他的計畫,有時候在這些挫敗裡面,神也是要我們去學習。」

三天的特會很快就畫下句點,但是當每個人回到家庭、學校、職場,一切才正要開始,期待每個人都能寫下自己與耶穌冒險的故事,如同在聚會最後一場的晚會,文華牧師給所有會眾的勉勵:「明年的青年覺醒特會上,我們要聽到你的故事!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1期P.32-P.34】

958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書摘 |《命定時刻》(下冊) 第九章 被聖靈帶領:伊凡‧ 羅伯斯和威爾斯大復興

恆切禱告的重點不在於改變神的心意,而是要透過禱告來改變我們自已。每當我們每一個發自內心的禱告,在第一次做的時候祂就已經都聽見了。

866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教會過去一直處於沉睡狀態,但如今她已甦醒並穿上軍裝,跨出得勝的步伐。但請千萬不要搞錯重點:在神大大地使用你之前,祂必要先大大地翻轉你的生命。」

伊凡.羅伯斯(Evan Roberts,1904年)

萬民歸主,社會翻轉

1904年到1905年間的威爾斯大復興,由於有為數眾多的人們在極短的時間內信主,整個社會也有一個極大的轉變,因此它絕對是一次獨特且令人難忘的聖靈澆灌。僅在數個月之內,這波屬靈上的覺醒彷彿星星之火在各地點燃了城市轉化及社會風氣改變的這把燎原之火,而聖靈更是使這把火越燒越旺,或可說是個先鋒般地引領了神的美好工作在其他地方。這場復興的最大特色就在於會眾總是看似即興,但卻又完全順服聖靈帶領地進行唱詩、分享見證及禱告。因著一大票的人順服於主和聖靈的帶領,使得一整個國家被徹底地翻轉了。

而其中有一個人為這場復興禱告了超過十年的時間,你可以視他為引發這場復興烈火的助燃劑。伊凡.羅伯斯(1878-1951)年輕時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與神建立個人關係。在他二十多歲時,神一次又一次地與他相遇,帶領他一步步走入他個人的呼召。1904年的春天,神連續三個月都在清晨的時刻就讓他從睡夢中醒過來,而該年秋天當他就讀傳道人的事奉學校時,在布萊納屈(Blaenannerch)的一場聚會中他被神「折服」,雖然這就是他生命中的命定時刻,但卻是在又過了一段時間,當他迅速地回應了聖靈的帶領並回到家鄉之後,他的命定才真正地完全「開展」;憑著信心跨出去是使他能以全新方式運行在恩膏裡的關鍵。

威爾斯大復興的特色

整場威爾斯大復興中,所有的聚會都有幾個共同的特質。首先,聚會中人們都是以聖靈為首。每當某個人開始了一個聚會後,就將帶領聚會的主權完全交給聖靈,聚會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會眾自發性地禱告、敬拜和分享見證。通常很少是由傳道人分享信息,而是讓許多一般民眾有機會分享見證。很多時候在一場聚會開始之後,沒有人知道這場聚會何時會結束,因為「除非有達到某個特定的目的,否則聚會是不會結束的。」

唱歌在威爾斯大復興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每當聚會中有人決志信主了,大家就會異口同聲地唱起當時很流行的一首復興詩歌「Diolch Iddo」副歌,歌詞以威爾斯與寫成,歌名為「當將感謝歸給神」的意思。威廉.史泰德(Willam T. Stead)注意到,「復興並沒有因著眾人們歌唱而偏離主題;甚至這場復興不是由講道鋪路,而是一路隨著歌聲從威爾斯的南部唱到了另外一端。」

懂得如何接待並使神的同在更強烈地運行可說是這場復興的根基,而當人們敬拜神的時候,轉化就成了必然的結果。威爾斯大復興所發展的節奏完全是隨著敬拜、分享見證或禱告時聖靈如何自由地運行。這場復興的引領者是聖靈,是祂作為指揮家帶領完全降服的心所交織出的交響樂。

恆切禱告的重點不在於改變神的心意,而是要透過禱告來改變我們自已。每當我們每一個發自內心的禱告,在第一次做的時候祂就已經都聽見了。

先知性產業
持守的信心

唯有神知道我們要面對的未來將如何,也唯獨祂才知道該如何預備我們進入祂所呼召看似不可能的生活方式,只是唯有夠渴慕的人才能夠經歷到其中的預備過程。伊凡.羅伯斯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火熱地為復興臨到禱告,他內心所發出的呼求懇切至極,所發出的每字每句都顯明了他的心意。

恆切禱告的重點不在於改變神的心意,而是要透過禱告來改變我們自已。每當我們每一個發自內心的禱告,在第一次做的時候祂就已經都聽見了。但很多時候若是神照著我們所禱告的內容,在第一次就應允了的話,我們大概會無法承受且完全被自己所呼求的東西給壓垮。也因此神在教導我們如何在信心中持守。當神延遲沒有回應,其實也是在這過程中磨塑我們的品格,以承接祂的應許。更貼切地來說,憑著信得蒙應允;但若持守在信心裡,就能在有良好品格的前提下承受那所應允的。

伊凡.羅伯斯禱告自己全國的百姓都要得救,那是一個出自內心深處的強烈呼求,到一個地步是他自己的生命必須做出許多重大改變—包含思考模式、生活方式、禱告方法,或甚至連在睡夢中都得被調整,他一生可說是為了這個使命而活。而就在禱告了整整十年之後,主將他過去流淚禱告的東西賜給了他。在神介入之前,地上的百姓必須先懇切呼求十年的時間。同樣地,主也在邀請我們每一個人進入這樣恆切的禱告生活裡。

因此,禱告者就是透過這樣持守的信心及恆切的禱告來使自己成為合用的器皿,以確保不會被自己所呼求的壓垮,這是神特別看重的。恆切的禱告能夠磨塑我們,使我們更為成熟,以承接神所為我們預備的一切。

我們必須理解的是,神在乎整個過程更甚於我們在乎禱告是否有蒙應允。伊凡.羅伯斯是我們的典範,從他身上我們學到當恆切禱告,而且他的禱告是非常專注且投入的。他從不輕看自己的禱告,相反地,他全心投入在個人的禱告生活裡,而這進而影響到了他生活的各個層面。就在復興快要經歷一個全面性的大突破前,羅伯斯在見證連續五天有六十五個人信主後,就立刻寫了一封信給某位報社編輯,宣稱此刻正是「偉大的復興」將要來臨的前夕。你可以想像嗎,因著看見有六十五個人信了主,他就受感並宣告復興即將要來到!這不就好像先知因著看到了巴掌大的雲彩,就跑去躲那即將到來的傾盆大雨嗎?(見列王記上十八章44 節)

這使得我不禁在想,有沒有可能其實有好幾次神都將復興的靈澆灌在某一群人中間,但只因為其顯明的方式或結果與歷史上神的作為無法相比而被忽視,這顆屬靈種子最終也無法繼續成長,我個人大膽臆測這樣可悲的下場可能不在少數。但羅伯斯的經歷卻正好相反,當他因著看見那六十五個人信主就宣告威爾斯將要經歷大復興並轉化,他所抱持的是美好且單純的信心。歷史上我沒有看過有哪一個人像羅伯斯一樣把這顆屬靈種子視為珍寶,他一直呵護著它,直到聖靈澆灌並祝福了整個國家。也是從威爾斯開始,進而影響了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甚至,神使用威爾斯大復興點燃了在阿蘇薩的復興之火,並大大地澆灌在那裡;光是在阿蘇薩大街復興中得救進入天國的人數,就超越了歷史上其他復興相加起來的總數。

隨著聖靈的帶領

威爾斯大復興之所以如此獨特,可說與其聚會模式大有關係。許多報導指出,這些聚會中彷彿沒有任何人在領會,人們完全自發性地聚集、渴望認識神,或是在敬拜中完全地降服於祂。而當人們這麼做的時候,神的同在明顯到一個地步,完全看不到任何在這類無人帶領的自發性聚會可能會出的亂子。

另外這場復興也讓我們看見另外一個重要的事實,神的同在遍佈在全國上下,舉凡家庭生活、工作場所、休閒娛樂、政治界和其他許許多多的領域。我曾讀到有許多屬靈領袖們都描述,當他們跨進威爾斯的那一刻,就立刻感受到聖靈極大的同在。相信神的心中必定是深切地渴望這樣的景況應該要發生在每一場聖靈運動中—因為祂所渴望的不是一次性的造訪,而是長久地與祂的百姓同住,直到祂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領域都能榮耀地做王掌權。若是在威爾斯可以發生,那麼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可能發生。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0期P.49-P.51】

欲購請至:約書亞購物商城

866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