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 孩子的屬靈覺醒 第四章 興起兒女

在角落罰站20分鐘不是管教,是懲罰。因為就算孩子罰站的第一分鐘就願意轉變心意和行為,他仍然需要把剩下的19分鐘站完。

54 total views, 7 views today

家有保姆聖靈,引導孩子自然活出超自然!

賽斯.達爾Seth Dahl 著
唐寧、張聖晞、王建玫 譯

很多與我同齡的人,包含我在內,都是相信我們需要透過表現才能賺取愛和身份感。這對我們是一大挑戰,我們一直以來認為自己的身份來自於表現好。舉例來說,如果我說實話,那我就是誠實的人,我的父母就會愛我。如果我說了謊,我就是騙子,我父母就不會愛我。

這樣的信念導致許多基督徒對自己的身份感到不穩定及困惑。我昨天說了謊,那代表我是騙子,但我今天說實話,所以我應該也很誠實吧。這不是神運作的方式,祂稱我們為誠實的,也給我們信心去相信自己是誠實的,這因此激勵我們去說誠實話。

身為父母,我們必須明白這事實,如同神一樣,拒絕讓我們的孩子為了愛和身份而表現。不應有任何孩子因著做錯事情,使我們少愛他們一點或改變他們在我們眼中的身份。故事裡的父親並沒有控制兒子們,即便他們做錯了,他允許他們做決定。父親並不是在防止兒子們做錯決定才彰顯出自己的良善,他是在他們做錯決定後,以良善的形象來回應他們。

舉例來說,我們在超市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呢?我們希望他們乖乖地、安靜地坐在推車上。對許多父母而言,他們更在意旁人的眼光,因此他們的目標變成要防止孩子爬出來、亂拿櫃子上的東西或發出吵鬧的聲音。於是,為了防止孩子吵鬧或不乖,他們迅速進入「控制者」的狀態,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表現良好,會顯得他們才是好父母。

很重要的是,我們孩子的行為表現並不會決定我們父母做得好不好,而是由我們自己的表現來決定。很多乖小孩,之所以表現良好是因為父母在控制他們的行為,「我叫你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樣的教養方式與浪子故事裡的父親很不一樣。父親允許小兒子離家出走去任意放蕩,並沒有把他追回來。父親明白兒子需要學會面對自己選擇所造成的後果,因此他沒有試圖控制兒子。這創造了一個兒子能學會獨立思考的地方,而不是讓父親替他思考。與其告訴他:「我說的算!」,父親幫助兒子明白為何順服如此重要。

父親的回應方式與神在伊甸園對亞當和夏娃的回應相似,神允許他們去犯祂明說不能犯的事。祂不只允許他們,還把分別善惡樹放在伊甸園的中心,讓蛇去試探夏娃。為什麼呢?因為神並沒有想要控制他們,若祂是一位控制的父親,祂會把樹栽在世界的另一端,而且還用城牆圍繞,祂也會把蛇放在另一個遙遠的地方。

若我們不明白這項原則,我們幫助孩子與神連結的方式也會不健康。畢竟,當我們與不對的靈連結,就更難與神建立關係。我看過很多家庭透過恐懼和控制來逼孩子們禱告、讀經或服事他人。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試圖讓孩子與神建立關係的方式是出於不對的靈。有家長跟我說恐懼很有效,能促使孩子去做我們要他們做的事,我回答說:「恐懼當然有效,只是那不是神做事的方式。」

有無數次我的孩子堅決向我表示他不想我讀聖經給他們聽,特別是我女兒七歲,我兒子五歲的時候。那時,我感覺聖靈要我順著他們。因此,我有幾個月就真的沒有讀經給他們聽,我也沒有在他們真的很不想讀經時,強迫他們讀經。我偶爾還是會分享最近讀到的經文或分享最近家裡遭遇與聖經故事相像的事情,但我絕沒有控制他們,做違背他們意願的事。

然而,最近有幾次,我發現我女兒房間的燈,明明過了睡覺時間卻還亮著。我窺探時,發現她在讀聖經。也有幾次我進去只是單純問她明天早餐想吃什麼,卻發現她在讀聖經,可見她明明就很愛讀經。為什麼呢?因為我沒有控制或強迫她。

我不是建議家長,如果孩子們不想讀聖經,就永遠都不讀給他們聽。有時候堅持咬著牙去做那些不想做的事情絕對有其必要性,但是不帶著想要控制對方的心去做那些事也是同樣重要。從外面看來,兩者的做法可能看似一樣,但要如何辨別差別呢?就是要查驗自己心裡的動機。我們必須辨別以上兩者的差別,如果我們心裡要求孩子們的過程中有任何一絲的焦慮,那可能代表我們比較想控制,而不是挑戰他們去做不舒適的事情。

在我看來,希伯來書五章8節是整本聖經最奇怪的一節經文,「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很奇怪的是,耶穌從沒犯過罪,也沒違背過父神,從來都沒有。所以祂是如在苦難中學會順從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這段經文卻沒有說耶穌是透過父神強迫而學會順從。

如果要讓我們的孩子經歷不順服所帶來的後果,因而明白順服的重要,那我們就必須允許他們有時不順服。他們可以先在家裡安全的環境下學習這一點,這時候不順服的後果可能是不能看電視、打電動或者要負責打掃狗狗的大便。等到有天長大以後,可能是要他們不要吸毒或是要有智慧地慎選朋友,當這個風險和後果更嚴重時,他們就更容易順服。他們會明白順服父母是有益的,因為他們學會順從的方式與耶穌一樣。

允許孩子們經歷因著犯錯或不聽話所造成的後果,就是在管教他們,而不是處罰他們。我們在家裡不應處罰孩子,經上說:「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着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約翰壹書四章18節),我們知道哪裡有懲罰,那裡就沒有愛。

意思不是我們就不管教孩子,「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希伯來書十二章8節)。聖經說,沒有被管教的孩子就是私生子。私生子的意思就是「沒有父母」,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管教孩子,就等同是邀請孤兒的靈來影響他們的生命。

我見過很多家長知道懲罰與恐懼不是神的原則,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最終選擇完全不管教孩子。譬如他們叫孩子不要拿玩具丟兄弟姊妹,但孩子丟傷了自己的手足時,家長也沒有管教,孩子也不需面對後果,就不斷重複他們不該有的行為。

孩子們不是透過不斷反覆要求而學習,而是透過經歷自己行為所導致的後果。或許如果孩子亂丟玩具,我們說你就不能去朋友家玩,對他而言很痛苦,但他也學習如果他亂丟玩具,他就不能跟朋友玩。這會引導他去思考:「如果我真的很想去朋友家裡玩,那我就不要亂丟玩具。」

當然,如果父母只會懲罰孩子,那也不妥當。我記得跟一位爸爸在聊,他說如果兒子對媽媽吼叫,就會請他在角落罰站20分鐘。如果是用管教的方式,那會請兒子坐在椅子上,等到他願意用平靜的態度跟媽媽說話時,他就可以離開椅子。當他改變心意,進而改變行為時,他就能從椅子上起來,一吼叫,就需要坐回到椅子上。當你準備好不叫了,你就可以起來,這就是讓孩子經歷不聽話會有相對後果的管教方式。

在角落罰站20分鐘不是管教,是懲罰。因為就算孩子罰站的第一分鐘就願意轉變心意和行為,他仍然需要把剩下的19分鐘站完。他並不是在學習自我管理,相反的,他學到的是爸爸在控制他。

通常罰站還會搭配反省,「邊罰站邊反省你剛剛做錯了什麼!」,19分鐘到了後,爸爸會問他為什麼剛剛對媽媽吼叫,兒子就會說(如果他被允許可以自由、誠實表達的話):「我當下很生氣,而沒有人教我其他表達生氣的方式。」他甚至可能說:「爸,我當時很生氣,你生氣的時候也是對我吼叫,這是我唯一會的方式。」但他當然不會這樣說,因為這只會帶來更多的懲罰。與其學會順服父母,他學到的是我要隱藏自己,我要保護自己。最後這會讓兒子不得已只好去保護自己,免得被原本應該保護他的父母所傷。

 

....................

賽斯.達爾Seth Dahl

美國伯特利教會(Bethel)兒童與家庭領域服事超過15年領袖

與妻子蘿倫達爾共同著作《親子雙贏的教養智慧》一書

過去有四年的時間在紐約市大都會國際兒童事工(Metro World Child)擔任牧師,隨後在加州雷汀伯特利教會擔任兒童事工部牧師十年。他除了是位作者,也經常去到世界各地與成人及兒童分享。他為人津津樂道的部分是總能透過具感染力的喜樂傳遞出智慧,他樂於賦予家庭能力建立起能夠帶出平安的穩固連結關係,並營造出使人能夠昌盛、發旺的家庭文化。賽斯、蘿倫和他們三個孩子住在德州,想更多了解請上網站www.sethdahl.com

 

強力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張光偉 & 李筱琪 新店行道會主任牧師夫婦
萬力豪 Peter & Peggy The Hope教會主任牧師夫婦
劉容襄 臺師大家庭教育博士、臺師大&輔大兼任助理教授

實體書|異象工場官方商城

 

54 total views, 7 views today

流行事物|孩子的敬拜 唱出一篇篇信息與禱告

簡單的專輯,背後的製作卻不簡單。就如同藝術品有時表面上看來簡單,但若沒有了解隱於作品內的創作理念,可能就無法了解作品的價值與意義。此次亞太團隊與約書亞樂團聯手打造的「A-kids兒童敬拜專輯」,「台北靈糧堂兒少牧區」區牧長朱施美妃牧師,便以兒童的日常信仰生活,以及欲傳達給兒童的神學觀,貫穿於整張專輯之中。

1,610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

簡單的專輯,背後的製作卻不簡單。就如同藝術品有時表面上看來簡單,但若沒有了解隱於作品內的創作理念,可能就無法了解作品的價值與意義。此次亞太團隊與約書亞樂團聯手打造的「A-kids兒童敬拜專輯」,「台北靈糧堂兒少牧區」區牧長朱施美妃牧師,便以兒童的日常信仰生活,以及欲傳達給兒童的神學觀,貫穿於整張專輯之中。

影響生命的專輯
朱施美妃牧師認為,音樂對兒童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在詩歌敬拜裡,透過音樂的詮釋,透過身體律動或舞蹈,創作者可以將信息穿插其中,整個敬拜就成為一篇道。也許聽到專輯的孩子還不是基督徒,但他們回去若繼續唱,這音樂就能對他們產生影響。

在提及專輯的基礎元素時,她表示:「簡單來說,就是在孩子的敬拜裡,我們要給他們什麼重要的概念。上帝在做什麼,孩子在想什麼、在做什麼,這部分就是孩子的敬拜與內在生命的建造。當然,我們也把一些很重要的神學觀放進去。我們很重視組曲,因為單首詩歌能夠詮釋的有限,而透過組曲能夠講更清楚。並且,在歌曲排序上我們也是遵循著某種次序,盡量使聽的人在聽這張專輯時,會一直聽下去,而不會中途關掉。我們希望整張專輯能夠講出一個故事,就是我們的信仰。」

從專輯到歌曲
而這樣的信念,要如何透過專輯的歌曲落實呢?朱施美妃牧師分享了她挑選歌曲的理念。「首先,我很重視這些歌曲裡面的歌詞是唱給誰?我們是唱給神,不是唱給一般群眾。所以有時我們會在歌詞中間加上重要的經文詮釋,中間做一點連貫,也就是說希望孩子在唱的時候,他的焦點還是在上帝。此外,這些歌能不能帶著他們,成為他們的生活,成為他們屬靈上的餵養,也是我所在意的。所以挑歌時我會注意歌詞詮釋得夠不夠到位,音樂性是不是在孩子的節奏裡面。

就像我們在錄〈與你更靠近〉這首歌時,孩子們可以唱得很深,我認為有個原因是這首歌我們常放在孩子們的禱告會中,所以孩子們沒有什麼燔祭上的問題。他們很開心於可以常常獻上平安祭和素祭,這首歌當孩子們在唱的時候,好像真的要做一個抉擇,這首歌是他們祭壇的時刻。所以,有些詩歌對孩子來說,那就是他的禱告。」

製作過程
在專輯錄製的過程中,牧師也很強調孩子生命的成長,「在錄製專輯的過程中,我們強調孩子的歌聲,所以即使有大人的聲音,也都是在後面,我們期望讓孩子的歌聲很自然的傳播出去;在不同的環境中,要讓它顯得很真。

我們一直告訴孩子們,你要找到自己。在這些孩子中,有些哥哥姊姊是非常優秀的,孩子們往往壓力很大;在這次的服事裡,我們會讓哥哥姊姊們去鼓勵參與在其中的孩子們,幫助他們在這次事奉中,將自己內心很深、很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找到自己的定位。所以雖然表面上呈現出來的,是很整齊的歌聲和舞蹈,但在專輯的製作過程中我們都在牧養他們,讓他們發現在自己生命中所缺的。雖然大家是團隊事奉,但是還是有差異性,我們會知道說每個人都是特別的。

此外,這張專輯所有參與在其中的人有個共同約定,我們不是要強調自己。在製作過程中,我們很講求不管什麼年紀,都要成為彼此聲音支持的力量,專輯中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敬拜主領,這和一般專輯是不太一樣的。在拍攝MV的過程中,觀眾不會看到任何靈魂人物的特寫畫面。這也是為了讓孩子不會在這上面找到任何人是他的偶像。」

為世界帶來改變
朱施美妃牧師認為,面對當今社會,基督徒需要創意。「我們不可能改變聖經,也不可能與世界殊途同歸,但我們可以要創新,在這個世界中找出差異性,幫助這代的孩子可以穩下來,將來他們長大成熟,都可以發揮影響力。」

她也盼望透過與約書亞樂團的合作,將專輯成為奉獻。「這是台北靈糧堂60周年,兒少牧區與青年牧區一起獻上的感謝。因著周牧師的遮蓋,我們得以在這份備受時代性挑戰的事工中繼續建造、持續下去,也感謝那些持續為我們這兩個團隊不斷禱告的人。」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5期P.26-27】

1,610 total views, 3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