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2016-08-17

把天國文化搬回家之一│文化改革的契機

(左)周巽光牧師(中)周巽正牧師(右)晏信中牧師

我們不是天國文化的專家,而是天國文化的受惠者。

周神助牧師

革命是瞬間的,而改革則需要時間,若要說到文化層面的轉化,相信必定屬於後者──外在制度可以即刻做出修改,但內在精神與觀念的變革卻是漸進式,需要持續不斷推動,才可能看見改變慢慢產生;就像一鍋功夫好湯,必須慢火燉熬,投注時間與精力顧著爐火,才能漸漸聞到香味、看見成果。

「天國文化」就像是鍋好湯,一開始拿到食譜時,沒有人知道這複雜的食材該怎麼堆疊出好料理,但唯有按照步驟的進行,才能看見這個文化在我們的環境中逐漸發酵,並從人們生命真實的轉變中,看見這個文化的推動結出果子。

一本不可能被翻閱的書 帶來天國文化的開始

對於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而言,一切的起源,都來自於一本擺放於周神助牧師桌上的著作:《行在神蹟中(The Supernatural Power of a Transformed Mind)》。這本由比爾‧強生(Bill Johnson) 牧師所著、於2007 年在台灣出版的書,意外地在周巽光牧師生日當天引起他的注意力,據身旁的朋友形容,巽光牧師極少會從父親那邊拿任何書籍,而當他無意間拿起這本書,這個舉動卻帶領他開始與美國加州雷汀市伯特利教會(Bethel Church, Redding, CA)接軌,並且將「天國文化」的概念種植在他的心中。

巽光牧師不僅深入研讀比爾牧師的著作,更數度飛往美國參加伯特利教會的特會,只為更進一步了解「天國文化」在當地教會及社區、城市所產生的各種效應。同時間,他也邀請與他共同牧養青年牧區的周巽正牧師和晏信中牧師─三人在青年崇拜中負責大部分的信息,並有著戰友般的革命情感─與他一起研讀比爾牧師的相關著作,最後他們一致同意,「天國文化」是牧區接下來轉型必須前往的方向。

「開始讀的時候,我們也在分享信息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在更新我們裡面的心。我們三個人都有一致的想法,就是:這就是我們一直在找尋的東西。」信中牧師形容當時該本書當時對他們三人產生很深的影響。但無論是對當時的青年牧區、更遑論是眾教會,「天國文化」仍是相當嶄新的觀念,連引進此概念的巽光牧師,對於這個文化層面的轉變一旦推動下去了,將會產生什麼效應、或者過程中需要付上什麼代價,都沒有十足的把握。

改變 真的是現階段所需要的嗎?

「當時候其實在走進這個文化的時候,對我們來講是很大的挑戰,原因是我們有比較強勢的門徒訓練的背景。」信中牧師說。當時的青年牧區有著深厚的門訓基礎,在「師徒制」的概念下,整個牧區彷彿一支軍隊,有著堅強的動員力,也因此得以完成許多大型特會及活動。

但是仗打久了,再強壯的人也會疲憊,加上若是以恐懼與壓制為根基,要求弟兄姐妹必須忠心擺上、活出有紀律的生命,為了達成領袖、小組長所要求的標準,往往有些人可能在外面是一個樣子,進到教會卻又是另外一種樣子,而這是牧者們所不樂見的。

改變,勢在必行。「天國文化則是讓我們看見,神國度是有一位父親,我們是在一個家庭中。所以我們還是可以征戰,但我們仍知道彼此之間的關係,我們不是用表現賺取神的愛、證明自己的存在,而是從我們的身分認知當中去做這一切。」巽光牧師分享到。

2010年,比爾牧師首度來到台灣,在特會中與眾教會的弟兄姐妹分享「更新你的思想」信息,信中牧師仍記得,該篇信息為他們帶來力道十足的衝擊:「他講到悔改,跟我們平常想的悔改不太一樣。」比爾牧師當時向會眾解釋,悔改的英文「repent」,「re」是再一次,而「pent」則有閣樓的意思,通常位在房屋最高處,因此就是「再一次回到高處」,「所以回到至高點,就是回到天父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那個更新的思想就叫做悔改。」信中牧師說。

「重新從天父的眼光來看事情,不是為了我們的罪的悔改,而是為了我們沒有從神的眼光來看事情的悔改。」從這聚會以後,巽光牧師等牧者,不旦開始學習從神國的角度來看事情,並且立定心志,要帶著整個牧區一起走進這樣的文化中。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7期P.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