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2014-09-10

父親的誡命 母親的指教

教養 從設定界線開始

父母「教養」孩子,從為幼童設定行為的界線開始!孩子會爬時,開始想要探索週遭的世界,它完全不知道行為的原則,這時父母就要開始為每件事設界線,例如: 甚麼可以碰、甚麼不能碰、如何吃飯,收玩具等。等到孩子智力開始發展,父母除了規範行為,還要解釋理由,讓孩子明白父母所以這樣規範的原由,如此就能發展孩子的道德思想能力,能將原則運用於其他情境。

如果孩子自小明白父母規範的理由,看見父母的身教,父母的規範也合情合理,孩子就認同父母的信念和價值觀,形成自己的信念,她/他願意照著父母的規範去做,漸漸就養成好習慣,就是品德。自小接受這樣訓練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期,應當是已經明白生活中各種情境的道德原則,也已經可以管理自己的行為(自律)。這時父母的約束就可隨著孩子自律能力的增加而減少,給孩子的自由也可隨著孩子自律能力的增加而增加。

為何孩子與父母常發生衝突?

父母與孩子之間,尤其是青少年間發生的衝突、爭執,很多時候是因為雙方對行為界線、父母定的規範,看法不同。為何會沒有共識? 原因有許多。

首先,要追朔到青少年期之前,也就是在學齡期、兒童期及幼童期,父母是如何教養孩子的。如果父母向來是縱容式教養,不給孩子清楚明確的界線,或者是權威式的命令,從不說明理由,處罰孩子沒有前後一致的標準,孩子的心就不會真正認同父母的規範,到了青少年期,又受到同儕及社會不同價值觀的吸引,就會開始與父母發生爭執。

其次,發生爭執的原因是,父母對孩子能不能有某些自由與孩子有不同的看法。父母需要早日讓孩子明白,甚麼情況下孩子可以享有哪些自由。也就是要有言在先,當孩子有多少的自律能力時,就會給孩子多少的自由。

另外一個發生衝突的原因是,父母一直用同樣的標準對待較大的孩子,孩子長大了,還是把孩子當成孩童來管,樣樣提醒嘮叨,這會讓青少年孩子受不了。

父母自小訓練孩子,凡事都有界線,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需要了解哪些界線是不能移動的,就是道德的界線,例如十誡裡的誡命,不可殺人、不能打人、不能說謊,包括學校的校規、老師的規定、孩子該寫的作業等。但父母對孩子的道德要求,自己若沒有身教,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種傳統的父母特權觀,是不能教孩子心服的。

有些界線是可以移動的,像是非道德性的生活技能,例如: 喜歡穿什麼衣服、吃什麼菜、剪什麼髮型、幾點起床、要不要學某些才藝等,這些事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動界線,給孩子較多自由做決定。青少年孩子與父母的衝突常是在非道德性的事件上。

此外,我們除了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道德原則),也要讓他們明白為甚麼(道德理由),有的父母不講理由,只一味要孩子照著命令行,這樣會讓孩子誤以為父母只是依照自己的喜好要求,沒甚麼理可講。

有一次在課程後,有一位爸爸說:「我希望我的孩子把衣物疊得四四方方,但是我的孩子就是做不到。」原來,這個父親是軍人出身。我問:「你要求孩子疊得四四方方的理由是什麼?」這位爸爸回答:「希望他能把自己的東西收好!」我又問:「他有收嗎?」爸爸說:「有,但不是四四方方!」我問:「到底是有收拾好重要,還是疊得四四方方重要?」我們要求孩子收拾整理是對的,是希望他長大成為一個自我管理良好的人,但是過高的標準就不必要!

孩子接受的規範不一致,也是與父母發生衝突的原因之一。現在很多雙薪家庭,父母在外工作,孩子留給爺爺奶奶或褓母照顧,這些代裡照顧者與爸媽教養標準若不一致,結果使得孩子行為標準混淆,不知所從,也會養成孩子應付人的壞習慣。所以建議爺爺奶奶及褓母要執行孩子父母定的規矩,孩子在家中的權柄只能有一個。

最後使青少年悖逆的原因也可能是不良的家庭關係所導致,父母之間關係不佳,或親子關係時常緊張,都會導致孩子情緒低落,使孩子想要逃避家庭,逃避父母。

孩子悖逆與父母的教養方式及家庭關係有關

聖經中神對於悖逆是很不喜悅的。新約歌羅西書提到『你們作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父母需要自小訓練孩子順服父母的教導,十誡的第五誡提到「要孝敬父母」,就是尊重並順從父母。但父母要智慧的使用權柄,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西 3:21)。要在愛的原則下,而不是嚴厲的權威式教養,讓孩子因恐懼而順服父母,這種權威式的管教只能一時有效,等到孩子長大了,權威式教養就不管用了,孩子不是叛逆,就是被動順服,欠缺道德思考能力及主動向善的動機。

訓練順服父母要從幼童期開始,孩子的品德習慣才能養成。父母有些錯誤的教養行為會助長孩童的不順服,例如: 嘮叨、威脅、恐嚇、賄洛、妥協等。父母要孩子順服,必須謹慎合理的給指令,而且溫和堅定的執行。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父母就要從用權柄漸漸轉成用關係及溝通來影響孩子。

要給孩子多少自由? 漏斗式教養論

父母給孩子自由的寬度應當像一個漏斗,小時自我管理能力小,自由就小,長大時自我管理能力越大,自由就越大。例如,我們容許孩子可以拿水果刀,就表示他已經知道這是切水果用的,不會拿著刀子亂砍。父母給孩子的自由要與他的自制能力相當,當自由大於自制能力時,是漏斗外的教養,孩子的發展會混亂;當自由小於自制能力時,是漏斗內的教養會讓孩子產生挫折;而當自由等於自制能力時,發展就和諧。父母的教養目標是訓練孩子自制能力不斷成長,能更多的使用自由,學習獨立生活。

孩子到什麼時候才可以晚歸?我的答案是,等到孩子知道哪裡可以去、哪裡不能去,而且承諾幾點回家就幾點回家,並會主動報告父母他在哪裡,我就准許他可以晚回家。如果你的孩子還無法做到這樣的自我管理,就必須告訴他這是不讓他晚歸的原因。因此關於孩子能有多少自由,父母可以與孩子建立共識,就是孩子必須證明自己配得擁有這些自由!

如果孩子應該做到的事,還不能做到,就須要限制他的自由範圍。有的父母因為怕衝突,感到有壓力,就妥協放棄規範了,這樣更糟糕。而有些孩子在父母正確的管教之下仍要違抗,就會帶來悖逆的後果,如果父母真的拿孩子沒辦法,就只能容許神來管教他了!

按照神的原則 教養品德

我發現,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那個時代的年輕人較不會管理自己、不會理財、不會管理時間、不會解決問題、容易挫折,因為現在大多的孩子都過得很舒適,唯一被關注及要求的事情就是「念書」、「考試」,最後變成考試的機器,因為台灣的學校及父母大多只重視知識,不重視品德及人格的養成!

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被同儕影響、被社會負面價值觀吸引,欠缺自己的信念。基督徒父母應該和孩子尋求以聖經的生活原則,及價值觀為品德共識。但這不是靠背聖經、聽聖經故事、上教會就夠。父母需要以身作則,作孩子信仰及生命的典範,帶孩子作門徒,將信仰活給孩子看,讓孩子經歷神。小時候孩子是在父母的教導及引導下,長大就需要讓孩子自己跟隨神的引導,作主的門徒。

以弗所書也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所以不是照著自己的喜好,乃是要照神的教訓教養孩子。訓練品德的重點不僅是外在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心的造就,「一生的果效由心發出!」孩子人生的成敗不在於數學多好、歷史多好,有沒有上教會,關鍵是他的心如何(包括心態、動機、情緒、思想)。

教育孩子品德要一點一滴的從根基及生活小事開始。箴 22:6『 訓練兒童循應走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不離』。德國的孩子給我深刻的印象,他們與父母以及成人的人際互動都顯出自重並尊重別人的禮節,因此德國這個國家很有份際與次序,他們守法、守次序、實事求是及講求品質的品德造就了這個國家的全球競爭力。但是反觀台灣常以功利為導向,這是很可惜的。因此基督徒父母要關注孩子生命品德的成長更甚於分數及名校。

父親的誡命 母親的指教

父母親在教養孩子上要標準一致,但角色分工,箴言6章說到,『你父親的誡命你要恪守;你母親的指教、你不可擯棄;因為誡命是燈;指教是光;管教之勸責是人生之道路』。不能只有燈座而沒有光,或者只有光而沒有燈座,缺一都不可。父親是負責講大原則,母親則是要將父親講的原則,在生活細節中教導孩子行出來。現今父親在教養孩子的事上常缺席,將教養的責任都交給母親,這是不合聖經的。

另外從角色典範而言,父親應是兒子做男人的榜樣,母親是女兒做女人的榜樣。在與異性相處學習上,父親是女兒跟異性相處的第一個對象,反之母親與兒子亦同。所以要學習嘹解異性,女兒要跟父親學習,如果女兒跟父親的關係很好,女兒就不會過早去交男朋友。父母親則是孩子未來婚姻的榜樣,神為什麼設立父母親,就是為以上這些需要,父母的角色模範不僅對孩子的人格成長影響大,對孩子未來的交友及婚姻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教養品德需要機會教育

申 6:6-7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 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幼童期的學習,是透過看及感覺,到了三歲開始發展智力之後,才漸漸開始有抽象思考的學習。因此父母親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找機會作「機會教育」,而不是死板板的說教、訓話,這無法讓孩子明白,會使他們的心仍是一片荒蕪。教養孩子其實就是訓練他們如何生活,如何待人處事,教養的機會隨手可拾,負面正面的情境都能作機會教育。看到有人闖紅燈,告訴孩子這樣是錯的,因為很危險,看見學生霸凌的新聞,問問孩子你有甚麼感想,你會怎麼面對。對小的孩子是教導,對大的孩子可用討論的方式,以訓練獨立思考。

用愛澆灌孩子的心

再者,為了讓孩子聽你的話,就要建立好愛的關係,父母有愛孩子容易順服。表達愛的方式有五種: 肯定的言語、肢體的接觸、服務的行動、精心時刻、贈送禮物。孩子們可能各有不同需要,父母要知道孩子需要甚麼方式的愛,並以他需要的方式愛他,讓他的心被父母滿滿的愛澆灌,孩子的心就會柔軟,容易順服父母,也容易種下好種。

愛孩子要付出的代價就是用心及花時間,你會特地花一段時間和他在一起,不是要他為你做甚麼,他就能感受到愛與關心,這是愛的語言裡的「精心時刻」。如果有兩三個孩子,父母要花時間與他們個別相處。父母也要主動特地的陪他,但很多父母大多是「拉孩子順便陪我做什麼事」,這樣的時刻就沒有那麼精心了。要成為一個好父母,最重要的是「學習」和成長,因為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親,如果一直照自己的喜好做父母,難保就會犯錯。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開那麼多課程,用神的原則來教導現代父母親的原因!

給單親家庭的建議

不管是單親爸爸、單親媽媽、單親小孩,教會都應該提供幫助。例如沒有父親的孩子,可以來到教會中,經由與男性長輩的互動,填補父愛的空缺,擁有男性的榜樣,或藉由與女性長輩的互動,填補母愛的空缺,擁有女性的榜樣。我們建議由幾個雙親的家庭來遮蓋單親家庭,這些家庭父母彼此熟識,都有年齡相差不大的孩子,為孩子建立一個「社群」 (親近的團體),讓孩子在學校同學之外擁有同年齡的基督徒同伴,或年齡稍大的哥哥姐姐,以及父母的朋友作屬靈的長輩,這樣孩子有社群的力量保護支持他,對他未來人格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也可對抗負面同儕的影響。

教會兩代之間合一能保護孩子

能保護孩子的,除了家庭裡父母外,教會的上下兩代之間也都要建立互動關係,不要害怕長輩,因為長輩其實是很喜歡晚輩來詢問與請益的。而長輩的智慧,是很寶貴的。藉著聊天,長輩也可以從晚輩那邊學習到不一樣的觀點。上下兩代的合一,會讓教會更像家,讓神的同在沒有攔阻!而且給孩子ㄧ個安全的保護傘。

身為基督徒的父母,要知道我們永遠與世俗的價值觀是衝突的,我們不能讓孩子去追隨社會文化或同儕的潮流。基督徒父母及長輩如果先活出聖經的價值觀,讓孩子因著父母及周圍長輩的愛及榜樣,順從父母合神心益的教養,便容易把聖經的價值觀內化在孩子心中,孩子被訓練成貴重器皿,在世界潮流中勇於作神所喜悅的人,即使長大了,也不會被這世界的誘惑所影響!所以,我常常在親職課程中要父母告訴孩子:「跟別人一樣不希奇,勇敢去做對的事情才夠酷!」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11期P.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