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觀點 | 教會與年輕人的距離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明明都是上帝的百姓,但我們看待彼此有時候連外邦人都不如。

450 total views, 4 views today

編輯整理自:董家驊牧師於林森南路禮拜堂宣教主日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明明都是上帝的百姓,但我們看待彼此有時候連外邦人都不如。或許我們只是在一些教義上有出入,在做事風格上有出入,就很多時候沒辦法彼此相愛。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到美國學習不同的教會文化、不同的傳統,從不同中學習到底可以如何對話?抱著這樣的心情回到台灣,我發現很多時候其實我們的自我才是福音最大的攔阻。

腓力比書2:3-5切入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教會不是世界的中心,三一上帝才是。

因為職務的關係,我常常需要到世界各地分享關於宣教的議題,很多做宣教行之有年的教會私底下會問我,教會表面上的帳目、報告很漂亮,但我們遇到一個極大困擾——宣教好像只是少數人的關注和事情,整個教會很難一起走宣教的路。請問牧師你怎麼看?我也不知道,但聽多看多了以後,我發現或許今日教會對宣教沒有動力的真正原因,不是宣教本身,而是我們「缺乏對福音的經歷與認識,以至於我們把福音當成當年信主的時候所領受的福音。

對許多人而言,耶穌基督作王的好消息,已經跟我們現在的生活沒有太大的關係。當我們自己領受不到福音的喜樂時,怎麼有辦法帶著熱情與動力去傳福音?試想,假如今天喜來登飯店推出buffet全面一折起的優惠,我相信大家很自然現在就在傳簡訊,相約聚會後要一起去吃,因為我們真的覺得這是一個好消息!至少吃貨覺得是。這不論對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是好消息,所以你不會感到不好意思。今天談的福音難道只對基督徒是好消息?非基督徒就不是嗎?

過去這段時間,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人都在關心以色列與哈瑪斯武裝集團的衝突。我想這些事情之所以會抓住人的心,是因為在事件的背後,我們看到一樣被恐懼、渴望驅動的靈魂,而福音自歷世歷代以來,都對我們的懼怕、渴望、盼望有話要說!好消息不需要台上牧者大聲疾呼就會自然而然的像病毒一樣擴散。

每個時代都需要重新理解和尋找展示福音的方式。

宣教學者David Bosch在《更新變化的宣教》談到,在過去兩千年教會的歷史當中,福音是不變的,但每一段時期都有一個主要的宣教典範。更甚,多元的福音宣教典範早在初代教會就存在了。比如今天看到的福音書有四本(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本福音書讓我們看到四個不同角度的理解。時間拉近,過去這五十年,我們也看到全球教會在不同世代有不同的典範,主導著我們對福音、佈道、宣教工作的理解和展現方式。

我認為每個典範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但為什麼那個時代用那樣的做法容易引起共鳴?我父親曾說:「我爸爸那一代追求的是生存,活下來就好;我這一代追求的是生活,讓自己跟下一代有好的基礎;你這一代的人追求的是生命,不只是活下來和追求基本的生活,而是在問活著的意義。」我兒子的Z世代更像一個奇妙的新物種,我很難了解他們,殊不知其實嬰兒潮世代的大人看我們,也覺得我們很怪、很壞、充滿各種可挑剔之處。

今年三月,韓國兩間大教會的牧者邀請了六位華人牧者到首爾進行了一場閉門會議,談論教會現今面臨的危機,我的心情很沉重,因為原來這些年韓國年輕基督徒的高流失率高得可怕。趁休息時間走出包廂往洗手間,看見外面正有兩、三百個韓國年輕人很熱情的聚集,這個對比(裡面在講年輕人流失,外面有很多年輕人聚集)讓我很想了解他們。原來這上百位年輕人正聚集在這裡舉辦一場關於氣候變遷的青年峰會,峰會中有來自不同領域與國家城市,包含中南美、歐洲、非洲的年輕人透過網路連線,討論如何面對氣候變遷的危機跟挑戰。

那一刻我很震撼,會不會其實「年輕人離開教會的危機」是個假議題,真正的問題是,教會離開了年輕人所在的世界。會不會是我們不在這個世界,卻屬這個世界?我們的行事為人、標準、判斷、價值其實跟這世界一模一樣,卻又跟這個世界離得很遠。

這個世界覺得怎麼樣的孩子是成功的,教會裡面一樣的標準;這個世界覺得怎麼樣的職業是成功的,教會是一樣的標準;世界覺得什麼樣的生活是值得的,教會裡也一樣的標準。我們跟這個世界沒有分別,唯一的差別是,我們不在這個世界。我們活在自己的同溫層和泡泡裡面,這才是教會今天在談宣教真正的危機。一方面我們對福音失去體會跟認識,另一方面我們變得非常離地,我們跟上帝把我們安置在的這個時代,好像是脫節的。

真正的好消息,也就是所謂的 「福音」,不應該只是一個道理,而更應該會帶出一個行動。上帝的創造是好消息,也帶出一個使命:我們每一個人都受造要帶出美善,管理、看守大地來彰顯上帝的榮耀。而我們也在實踐信仰的生活中帶出美善,凡是你所在的地方,氣氛是變得更和樂,還是帶來一股低氣壓?創造美善的場域不只是在堂會,也在上帝把我們所安置在的地方,這也許是福音真正應該展現的面貌。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44期P.4-5)

 

推薦聆聽《使命門徒》PODCAST:https://cccowe.buzzsprout.com/1623208 

EP123《專訪羅秉祥博士》當代基督徒的公共參與─活出所言所行

EP131《訪問鄧敬獻傳道》青年牧養青年

EP132《訪問江得順牧師》終局將近,環保還有意義?

450 total views, 4 views today

領袖觀點 | 向自己死

當我們全然降伏,就會被神的屬性跟原則影響,身為神的兒女,我們跟神的關係不再是出於恐懼與律法,而是被愛驅使

335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講者:Asi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 執行長周巽光牧師

編輯整理:Asia f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編輯部

知名演說家Rick Joyner曾說:「我要告訴你一個消息,全宇宙最強大的那兩位都要你死!」一邊是仇敵魔鬼,因為盜賊來無非就是偷竊、殺害跟毀壞,但另一方面,神也要我們死,以至於我們能夠活出一個更豐盛,並且屬於耶穌基督全新的生命。

神看生命跟死亡的眼光與我們不同

「我對你們說地上的事,你們尚且不信,若說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約三12-13)

耶穌說人只有地上的眼光,因為從小到大我們都被訓練要用這種眼光來看,我們習慣用地上的思維去思考屬天的事,但耶穌是從天國與永恆的眼光來看地上的事情,神對亞當夏娃說:你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時,你必會死。當他們吃完,從樹旁離開,以地上的角度來看,他們是活著的,因為他們還有心跳、腦波跟呼吸,但是神卻說這兩個人已經死了,因為他們與神連結的生命氣息被切斷了;相反的,對我們來說是死的,神卻說生命現在才要開始。

「我確確實實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很多子粒來。」(約十二24)

經文中耶穌講的並非只是他自己的生命與境遇,而是透過比喻告訴世人,除非我們容許生命當中的某一個領域死去並且被埋葬,不然我們是沒有辦法結出神定意要我們結出的果子。

我們與屬神的領域,也就是天國中間有一個幔子,我發現一個原則,經歷死亡,又死裡復活,才能讓幔子打開,當幔子打開,不只是我們能夠進到天國的領域,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寶座前,同時天國的一切也能夠進入到我們所在的地方。神明白天與地這兩個領域是如何彼此連結的,以及身在兩個領域當中的我們,可以如何透過向自己死拉開這條幔子,讓天向地敞開。

「向自己死」並非以下三種模式
  • 壓抑自己

壓抑只會毀壞關係,產生各種負面的情緒,甚至身體方面的疾病,心裡面持續累積苦毒、怨恨,終有一日會反撲。

  • 自制力

意志力不僅無法真實經歷生命的釋放,還會強化我們的老我與肉體思想方式,意志力強的人,通常更難降服、更不容易交託與放手。

  • 殉道者心態。

很多熱心服事神的人以為向自己死,就像殉道者一樣,背起十字架為主犧牲、奉獻、燃燒自己,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我就是個死人,怎麼被糟蹋、踐踏都沒關係,然而時間久了之後,我們會越來越委屈,感到憤恨不平。

救恩從死亡開始

「我們與基督同死同埋葬,但是也與他一同復活。」(羅六)

從樹上掉在地上的蘋果,雖然不會馬上爛掉,但當這顆蘋果在離開樹的那一瞬間就已經死了,同樣當亞當離開生命的源頭,雖然還活著,卻是被罪性所設定的生命,這就是向自己死的自己。

當我們重生,我們的靈甦醒活了過來,但我們的魂與身體卻被更新的過程裡,因此還是有過去的渴望、衝動、感覺跟想法,我要用自己的方式、方法來成就神的國,但神要的是再一次將他的生命充滿在我們的裡面。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二20a)

我們都很喜歡後面那一句,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但前提是要與基督同釘十字架,不再試著去掌控,或是改變我的肉體,而是要真正的把他釘死,唯有如此才會成就:「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加二20b) 當我們死裡復活,耶穌的生命才會從我的裡面永流出來,倘若沒有經歷死亡,就算你說我要活得像耶穌也只是在模仿,並不是真正基督的生命。

向自己死很難、很無助,但唯有經過死蔭幽谷,另外一邊才是復活,只有在你死過的事上,你才擁有真正的權柄,當我們全然降伏,就會被神的屬性跟原則影響,身為神的兒女,我們跟神的關係不再是出於恐懼與律法,而是被愛驅使,過去一直掙扎、抗拒的,唯有降伏,才能得著真正的釋放跟平安,也才能將復活的大能與基督的新生命,從那個領域的中發動起來。

Photo by Pixabay on Pixel.

335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領袖觀點 | 領袖—看不見的更關鍵

擁有領袖的位份,意味著神要你做的是不尋常的事工,所以不能用維持現狀或是別人用過的老方法。況且如果要做的只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每個人都知道怎麼做,那麼就不需要領袖的存在了。

947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文 | 孔毅(iRAM之父、手機中文化之父、跨領域CEO導師、暢銷書作家)

時下流行的一些新興名詞像是「內捲」、「躺平」,大家應該不陌生吧!

針對這些名詞背後所指涉的現象,外界大多把矛頭指向員工和年輕人,殊不知,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出在:領袖沒有盡到責任。意思就是說,身為帶頭的領袖,並沒有把員工內心的激情激發出來。

如何成為一名好的領袖?

我對一個領袖的定義是:「一個可以影響別人去完成一件不尋常事工(即願景∕異象)的人。」而達到此一領導境界的關鍵在於,他們更懂得用「看不見」的方法做事。

領袖不同於一般人,他們常常用內心的「Why」來指引做事原則。而且那個「Why」會不斷問說:「我活在世界上的目的是什麼?」使其內心處在神聖不滿足的狀態。

這個狀態激發了創造的渴望,促使領袖勇於打破現狀、挑戰固有思維及傳統;也因為懂得傾聽內心聲音,使其不致落入慣性思維,並且會不斷尋求突破。

領袖要找來一起同工的人,當然是發自內心認同他的人(此即為看不見的方法)。或許被找的人自己並不清楚內心異象,但因為同樣處在神聖不滿足的狀態,所以一聽到領袖口中的異象,馬上就會深表認同。

先用看不見的方法「Why」找到對的人,接下來再去做「How」的事,也就是按才授職和分工授權,因此做出來的結果「What」,必定超乎所思所想。

 

***************

 

先來分享一個例子。

有位年輕牧者找我做一對一諮詢,垂頭喪氣的模樣宛如一隻戰敗的獅子,因為幾個月前,有六位跟他一起服事很久的同工相繼離開,而且是不歡而散。釐清原因之後發現,他是看哪個事工最迫切就優先找人,而且多以屬靈條件為評估,以為越屬靈就會越順服,沒想到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意料。

「我已經很清楚把目標告訴他們,但每個人做的結果都跟我講的有距離,一發現這樣的落差,我就馬上提出質疑並且糾正,起初他們還會接受我的意見,但過不久,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導致彼此間的衝突越來越大,最後一個一個離開,」年輕牧者語帶無奈。

我提醒他,「同工應該順服的對象是神,若是要大家一味地順服你,最終只會形成內捲的組織。身為領袖,真正要做的是按才授職和分工授權。」所謂的按才授職,意思就是說,六個同工加上身為領袖的牧者,總共七人,依據神所給的恩賜和個性,大家各自為內心共同看不見的異象努力,也為自己訂立相應看得見的目標。

若是領袖把自身角度設定的目標,強加在六位同工身上,等同抹煞了他們各自的積極性和獨特性,同工們也會工作得很辛苦,這就是權威式領導;感召式領導是用看不見的願景和異象把大家連在一起,但又藉著按才受職,把人放在對的位置上,讓大家在認同你的異象同時,又可以發揮各自專長。

譬如說擅長與人互動的同工,就適合安排他做牧養事工。擅長行政庶務的同工,就可以安排他負責事務型的工作。有的喜歡做向外拓展,也有更適合做向內運營。而且因為已經認同異象,在朝向各自目標努力的過程中,如果同工做錯一些事情,領袖還是要放手,秉持著分工授權的精神,不要一看到錯誤就急著糾正。

一位稱職的領袖,不能只向團隊成員指出看得見的目標(What),更要告訴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的(Why)。因此我鼓勵那位年輕牧者不要氣餒,只要用看不見的方法找到一群認同他願景的同工,還是可以打造出一番新氣象。

還有就是,「未來面試新同工,要問他比較喜歡做什麼,藉此把他看不見的部分找出來。也不要一直講目標是什麼(What),而是要強調我們這組織為什麼存在(Why),引領每個人找到自身定位和目標,讓他感覺不是為你工作,而是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當各人都達成目標,這個異象也就跟著收成了。」

經過五十分鐘的談話,那位年輕牧者表示理解了,爾後依據我的建議去執行,也確實得到良好的果效。

大概四、五個月後,我收到來信:「孔老師真的很謝謝您,我用您的方法找到了六位同工,現在他們都找到各自的定位和目標,因為我把他們內心的熱情激發出來,同時也放對了位置,所以他們都非常努力。當他們各自做成目標,整個事工也就成就了,過程中我只需要用看不見的方法,也就是不斷強調願景的重要性,並為他們之間做一個協調。」

 

***************

 

分析上述案例可發現,年輕牧者以前採取的是看得見的方法(管控為主的傳統管理模式);經過一對一諮詢,他改用看不見的方法(why)-以內心的願景∕異象以招聚同工,再以看得見的(how)-按才授職和分工授權,最後(what)-終於做成了事工。

擁有領袖的位份,意味著神要你做的是不尋常的事工,所以不能用維持現狀或是別人用過的老方法。況且如果要做的只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每個人都知道怎麼做,那麼就不需要領袖的存在了。

若讀者朋友想了解更多如何用異象來感召人心,我在《看不見的更關鍵:如何打通工作與生命的任督二脈》書中,一共談到30個關於工作扭轉的案例,以及將近20個講生命更新的案例。本書也是自我學習、自我操練的工具書,希望讀者藉著我在案例中設計的「情境體驗題」看到自己、藉著「觀念更新題」超越自己、藉著「反思學習題」找回自己。

古代人習武,若武功要達到極致,就必須打通任督二脈;當代人若想活出美滿的生活及豐盛的靈命,就要懂得藉操練以打通「工作」與「生命」的任督二脈。因此在書中最後兩章,提供了兩套操練工具:「獨立思考—終身學習的法寶」和「靜的力量—聽懂內心的聲音」,幫助大家透過 刻意練習, 逐步穿越表象的限制、進入內心,領受個人專屬的美好異象。

經過這樣的修練和晉升,說不定你會發現,原先的工作或生命瓶頸,因為改採看不見的方法之後,反而得到前所未有的突破!

 

點我前往《看不見得更關鍵》書籍資訊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42期P4-5)

947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領袖觀點 | 從零開始談呼召

「你的呼召是什麼?」這句話在教會談話裡被提起的程度,幾乎快像「等等想吃什麼」一樣地氾濫,讓人不知所措……

2,401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文 | 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 楊昌恩傳道

從零開始談呼召

著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才交出一份神學院裡近萬字的英文報告,而這門課的主題,就是在談什麼是呼召,探討哪些社會因素會影響我們對呼召的認識。幽默的是,七年前(2015)走入教會成為全職傳道人,直到2019年為止,我都不認為在教會工作是我的「呼召」,因為這完全不在我的人生計畫裡啊!我相信上帝的確「呼召」祂的兒女,不過,我們可能需要重新認識什麼是聖經裡的呼召,以及從基督教發展歷史找到啟發。

 

我們對呼召的印象

「你的呼召是什麼?」這句話在教會談話裡被提起的程度,幾乎快像「等等想吃什麼」一樣地氾濫,讓人不知所措。最常聽到的答案歸納有以下三種(實際可能有更多),每種答案的背後,都暗示某種對呼召的理解或期待。不瞞大家說,我也曾經用下面的方式來理解呼召:

·「不知道欸,我沒有聽到上帝對我說話」:呼召是從上帝來的,所以上帝應該會「直接」對我「說話」,告訴我一個具體的方向或答案吧;

·「還在想,我在考慮找某某方面的工作」:呼召是某種工作職業選項,我要想辦法找到我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呼召喔,我覺得我的熱情好像是⋯⋯」:呼召應該是跟我的興趣或嗜好有關吧?那就從我的熱情下手好了。

呼召的確有可能是「上帝直接對我說話」、「工作職業選項」,或是「熱情/興趣/嗜好」。不過,呼召的意義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寬廣和豐富!在進一步釐清之前,想分享一個關於呼召的迷思,那就是:我們可以在聖經歸納出一個關於呼召的完美公式,我們只要照著做,就可以找到呼召!

 

聖經裡沒有關於呼召的完美公式

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Susan Maros博士多年研究呼召的主題時,的確在聖經裡發現一個重複出現的模式,包括四個必要元素,分別是:呼召者(上帝)呼召的內容(某個任務或角色)被呼召的人對呼召的認知覺察。如果四項必要元素都有了,那麼第五個非必要元素可以加上作為支持:印證(例如牧長的認同;或是某項品格)。以《撒母耳記上16》為例,耶和華透過撒母耳膏抹大衛為王的故事,完全吻合以上模式:呼召者(上帝)、呼召的內容(作王)、被呼召的人(大衛)、對呼召的認知覺察(被油膏抹)、印證(被掃羅王追殺時,依舊有堅忍的心志)。

然而,馬洛施博士提醒,如果我們把這個模式當成聖經裡唯一的呼召敘事,那就會產生盲點,只會看到符合這個模式的呼召故事,而沒有注意到,許多聖經人物的呼召故事,其實是完全無法套進這個模式的,比方說舊約的路得、以斯帖、尼希米,新約裡的司提反、腓力等等。

 

呼召的四種意義

那麼,到底呼召的具體意義是什麼呢?美國神學家William Placher在他的著作《Callings: Twenty Centuries of Christian Wisdom on Vocation》跟我們分享,呼召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至少有四種不同的意義:

1. 初代教會時期:此時對於呼召的思考,就是要不要接受基督信仰,以及承擔隨之而來的社會壓力或逼迫;

2. 中世紀時期:當基督教在四世紀後成為羅馬國教,成為社會主流時,人們開始反思怎樣才算是真誠的基督徒。因此,這時期呼召的意思,就是成為教會神職人員,加入修道院生活,或是成為苦行修士,放棄家庭、婚姻、生育孩子等選項;

3. 宗教改革後:由於馬丁路德宣稱「信徒皆祭司」,在新教徒中,許多神職人員的生活跟一般人愈來愈相似。路德在他的德文聖經翻譯裡,將《林前7:20》的「klesis(呼召)」譯為「Beruf」,就是「職業」的意思。對路德來說,你的呼召就是你的工作,不只是神職人員,每一個人都被上帝呼召去從事特定的工作。

4. 後基督時代:工業革命後,在生產線及專業分化的影響下,許多人的工作內容淪於一成不變的反覆操作,工作裡的疏離感讓人很難充滿熱情,這樣的話,工作還能算是呼召嗎?而且工作總有退休的一天,如果呼召等於工作,那基督徒退休後的呼召是什麼?此外,在價值多元的社會裡,要堅持基督信仰裡的價值觀,似乎顯得格格不入。也許在此刻,我們的呼召就是:單單地活出基督耶穌的生命!

 

呼召是一生探索的過程

呼召不是套公式得出來的,其意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無法「找到」呼召,因為呼召是上帝透過我們的家庭、性別、世代、宗教信仰、民族/種族、社經地位等等因素,在我們的一生裡去磨塑、發展、淬鍊出來的。呼召不會憑空出現,毫無脈絡可循,因為上帝早就把呼召的線索,編織在我們的過往人生經驗中。

透過神學院裡的學習和反思,我發現上帝早就預備好所有主/客觀條件,一路引導我走到此時此刻;更重要的是,比起我要做什麼事,或者扮演哪種角色,上帝更在意我們在過程裡,會成為一位怎樣的人。每一位上帝的兒女和百姓,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其實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呼召」,就是要進入祂的國度裡,成為屬基督的人,用一生去活出基督的生命!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41期P4-5)

2,401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領袖觀點 | 從現在開始照顧自己

記得有一次我在兩天內就跑了16間學校發物資,高溫下流了很多汗,又沒補充甚麼水分,加上休息時間太少,結果就腎結石大爆發……

1,025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口述 |台北真到教會主任牧師廖文華 

紀錄 | Asia for JESUS編輯採訪

談到整全人生,照顧自己?我超沒見證的。(笑)

過去三級警戒的這幾個月對我來說不是居家辦公、休息的時候,反而因為服事方式的轉變而更得忙了。真道教會就在萬華區,疫情嚴峻時應該要與萬華區居民一同站立,所以我們設定了不同的目標服事這個社區。一、統計需要,籌備物資:起初為1千8百位醫護人員、6百位警消人員、1千多個的弱勢家庭,20幾間小教會預備物資包。二、我們發起了Church can help的活動,呼籲各教會關心城市中需要的人,幫助從萬華擴及到板橋、蘆洲、中和、永和,總共4千多個弱勢孩子,在6-8月期間提供他們食物、物資和超市禮券。三、改組探訪隊發放物資:透過電訪或探訪,關心需要及發放物資。

記得有一次我在兩天內就跑了16間學校發物資,高溫下流了很多汗,又沒補充甚麼水分,加上休息時間太少,結果就腎結石大爆發。人家說腎結石的痛有如懷孕的痛,我真的是痛到在地上打滾,坐不是站也不是,血壓飆到180,吐了一整袋,被送到馬偕醫院急診,打了嗎啡和用藥物才控制住。這次經驗讓我意識到自己真的太不注意身體了,難怪會生病。

凱瑞.紐霍夫(Carey Nieuwhof)牧師寫的《為時不晚:察覺7種有跡可循的內在危機》書中,其中一種就是身心倦怠。通常會發生在抗壓力超強的人,因為耐受力太強,用意志力去承受了超過他身心靈可以承受的。我是一個超級樂在服事的人,在事奉的生涯中有發生過幾次,當時說不上倦怠,但感覺有一點不對勁,心悶悶的,後來我發現兩種指標對我而言很有幫助:

第一,身旁朋友、同工和愛我的人給我的回饋。當他們注意到我的眼神沒有光彩,或是看起來很疲憊的樣子,建議我要調整行程、放慢腳步,我也會因此檢視自己。第二,戴智慧型手錶,幫助我監督自己每天的喝水的量,以及站立、運動時數等。因為有數據,我會每週至少散步三次,有時是漫無目的走。有時就走到中正紀念堂、植物園或大安森林公園。在這兩小時之內,我盡可能靠近綠意,呼吸著新鮮空氣。在走路中獨處,也在靈裡與神對話,對我而言很有幫助。飲食方面我沒有光哥、正哥那樣有紀律,我做168斷食並刻意減醣,包括那些我最愛的麵食:水餃、燒餅、麵,因為吃完這些澱粉類我會昏昏欲睡。改成大量蔬食之後,小黃瓜變成我的嘴饞點心,思緒真的清晰很多,也漸漸習慣不吃肉但要有菜的飲食方式了。

每天服用「聖經B群」幸福的家庭時光

我一直都很喜歡讀聖經,聖經是我生命中的糧,也是我一直想要做的夢想。這個節目的名稱來自太太每天都會提醒我吃一顆B群,聖經的英文是Bible。因為有太多時候我們想做一些事,比方想去旅行、想學樂器,卻不一定會去實踐它。我告訴自己就從最簡單的開始,起初我就用手機開錄了,坦白說預備和拍攝確實是一個負擔,但這件事對我來說靈與魂都得滿足。

相較於平時,疫情下教會(這裡指建築物)沒有弟兄姊妹,關門的時間比較早,白天忙完以後就比較早回家。我會講繪本故事給孩子聽,其中有幾本我自己讀到痛哭流涕,我覺得神也透過繪本很深的觸動我。我們也會開始睡前輪流禱告。我的小女兒語安是我們家禱告最長的,她會為各式各樣的事物禱告,比方說為全球暖化禱告「北極熊要有家」;為阿富汗禱告「那邊的小朋友都可以平安」,雖然聽著聽著有時都快要睡著了,但我覺得很可愛溫馨。另外,翠芬和我平常喜歡吹自然風,很少開冷氣,但有時候我們會和孩子睡在一起,一個禮拜大概有三天晚上全家一起睡也是很溫暖的回憶。疫情中的假日不敢安排出遠門住飯店,就帶孩子去天母山上的小房子度假,語安特別喜歡睡在粉紅色的公主帳篷。能和家人在山上走走、煮飯、玩桌遊,真的是很開心的時光。

透過逛書店、聽爵士樂感受到充電

我很享受閱讀,對我來說每個禮拜去逛一次書店,選一本會滋養我的、我喜歡的書來讀,是一件很雀躍的事,很像是小孩挑喜歡的玩具一樣。我最近在看古倫神父(Anselm Grun)寫的《帶心:黑色職場蛻變成夢幻企業,席捲德國企管界的無聲革命》,神父講企業管理,很特別吧!他和德國一位很有名的企業管理學家Bodo Janssen(博多·楊森)討論到,很多問題其實不在企業,而是內心,但到底怎麼領導我們的內心?

另外我也喜歡聽爵士樂,我會找經典的爵士歌手路易士·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的音樂來聽,而且是以前錄製唱片的版本。我喜歡在晚上特別是一個人開車的時候聽,讓我覺得無比的輕鬆和釋放。也是看到我有些同工們會找低解析度的底片相機來拍東西,從中得到啟發,現在都可以用電腦修片到非常精緻,但若沒有經過太多的調整,才能顯露出它的技術和不完美的美,有一點像吃東西,沒有經過太多調味的食物,才可以吃出它的原味。

你有意識到你的身體或心靈需要休息嗎?累了倦了嗎?鼓勵你停下腳步,現在開始學習好好的照顧自己。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40期P4-5)

1,025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領袖觀點 | 捲起袖子一起來建造!

忠心的回應我們能做的──帶領人來到耶穌面前,我們希望所做的每件事,每個決策,都圍繞在這個核心價值。

1,286 total views, 4 views today

文 | The Hope 行銷創意媒體主責領袖Juny傳道

看見”The Hope”被掛在大樓牆上的那一刻,我們都哭了,一切是那麼的不可思議!

記得兩年多前還未成為The Hope全職同工,有一天Peter牧師打電話給我,「我們有一個新的計畫,我想要讓妳來做。我們要開始為建堂做準備,而一切需要從募款開始。」當時我在國外,只覺得這個任務的目標好大、牧師的信心好大。

開始全職服事以後,除了帶領Communications (行銷媒體團隊),募款「FORWARD建堂計劃-致:我們的家」也正式展開。老實說,我以前從來沒做過募款活動,最初的半年籌備期,我們蓋了網站、弟兄姊妹也很慷慨的奉獻,一切似乎都上了軌道,沒想到COVID-19就開始了,我們成為教會最忙的部門,任何有關線上聚會的事,就是我的事,同時間,Peter牧師竟然又找我跟他一起尋找新會堂的場地!不禁納悶,神的計畫到底是什麼?

殊不知,其實神很早就有感動我這件事,在克里夫頓優勢評估中(CliftonStrengths)我排名第一的優勢是「蒐集」,找房子的過程雖然很累,但沒有到辛苦、很挫敗的地步。有位房仲帶我們到現在的場地參觀,當時還是有人在租用的。後來我們陸續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參觀,都沒有一個比這裡更適合,但Peter牧師很有信心,覺得仍有希望,要擺在禱告裡,但我心裡其實已經預備要繼續每週租場地的日子。

奇妙的是,最後真的讓我們成功租到了我們最喜歡的地方!一開始這裡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髒亂不堪,但格局和空間卻很獨特。不只如此,都比我們理想中的條件還要好,讓我真實經歷到,「當我們不求回報的付出,神就會在某些地方不著痕跡地動工。」

疫情持續影響全球,在思考能做些甚麼才能餵養到更多需要的弟兄姊妹,給那些從無法來到現場參與的Hope Nation(線上會友)更好的聚會品質?其中一項改變就是,我們決定實實在在地把線上聚會做好,並且和Hope Nation一個個連繫,於是設計了一個遊戲式的問卷,吸引他們留下資料,再親自打電話與他們連結。其中一位參與 Hope 線上主日的姐妹,居然在室內設計公司工作,也是他們公司裡少數的基督徒之一。當我們找到新家之後,我們就想到她,沒想到,他們公司和我們的價值觀一樣,重視人性化的設計,他們的老闆甚至讓員工在咖啡店打工,為了去了解第一線的使用者究竟有甚麼需求,最後也決定讓他們來設計、裝潢。我們相信,這一切能夠這麼「巧合」、順利,只是因為我們的心很單純,專心一意的做神要我們做的事,也就是「讓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的世代都有機會在這個家,很自在、很享受在地被連結,進而被餵養,並經歷到神。

很多人會說:你們The Hope好有神的恩典。我不否認神真的傾倒祂的祝福在我們教會,但我們不是要驕傲有這樣的恩寵,而是見證與神一起同行的神蹟!忠心的回應我們能做的──帶領人來到耶穌面前,包含從不認識到變成朋友;或是已經認識耶穌很久了,但從來沒有跟祂好好聊天──神就會大大的給予。我們希望所做的每件事,每個決策,都圍繞在這個核心價值。

還記得我們有一次想要開始 The Hope 之前,當時我們連開拓教會的經費都還沒有把握,我們決定先為慈善機構募款。當天的收入並沒有非常多,但我們仍然決定要把那天的收入都捐出,因為如果我們堅信我們能夠帶給人祝福,卻沒有這樣做,那不就只淪為口號而已?沒想到當我們這樣做,接下來的奉獻就很明顯地開始流動。當累積到第一個百萬時,Peter牧師有感動優先把這初熟的果子奉獻給十個不同的機構,他詢問了所有牧者領袖的同意後,便將這筆奉獻給出去。募款計畫繼續進行著,沒想到接下來收到的第一筆款項,就剛好是一個1百萬!

你願意人家怎樣待我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加福音六31、38)

感謝神,The Hope不斷地在傳遞,也活在Ownership的文化裡,「如果教會是我們的家,就要捲起袖子一起來建造!」意思是,假設你看到家裡的瓦斯漏氣了,應該不會期待大樓管理員來幫你關吧,因為這是你的家啊。如果我們知道為何而做,也認同這樣做的話,這些付出終將回饋成從神來的,超乎想像的祝福。因為我們領受了這個天父的眼光,才能夠在肉眼看來荒蕪和不堪的事物之中,發現寶藏,甚至擴增超過原本價值。

神也是如此看著我們。當我們擁抱這個盼望,願意放手試一試,我們的眼界、能力將被擴張,也變得更勇敢了。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9期P4-5)

1,286 total views, 4 views today

領袖觀點 | 量身訂做的相遇

心裏常常僥倖的覺得,弟弟國中的時候在才品決志過了,這樣就夠了,但是上帝卻說「還有更多」,祂比我還要在意並且顧念著弟弟,信守著祂對我這個家裡第一個基督徒的承諾「一人信主,全家得救」,是的,全家,一個都不會少。

1,20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文 | Asia for JESUS主編 周曉薇

我來到青年牧區20年了,甚至在Asia for JESUS全職服事神,關於「一人信主全家得救」或者「至於我和我家都要事奉耶和華」這些宣告和教導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上帝很信實,八年前爸爸跟媽媽都受洗了,但我有一個小七歲的弟弟,雖然國中的時候曾經來過才藝品格營決志,參加過一段時間的國中小組,後來也隨著青春期和人際關係的衝撞期,沒有持續來教會,也渡過了將近20年迷途的人生,每次我們家人相聚談起弟弟,都有許多嘆息和無奈,不知要怎麼樣讓弟弟的心跟我們更靠近。

一直到今年三月初的一天晚上,弟弟傳了訊息給我問我:「姊,我可以請你幫我一件事情嗎?」 收到訊息的當下我不敢點開視窗,因為很怕是什麼我無法承受的請求,也擔心是不是弟弟惹了什麼麻煩要我幫忙收尾…我深呼吸之後還是點開訊息回他「怎麼了」,弟弟說「今晚你有空嗎?可以帶我禱告嗎?」

那天晚上電話中,弟弟問我要怎麼禱告,問我耶穌跟上帝有什麼不一樣,問我受洗是什麼?問我哪個版本的聖經比較推薦,因為他最近開始讀,有好多看不懂的地方…

電話這頭的我心裡也滿頭問號,我問他是不是想追基督徒的女生?還是最近遇到什麼人生的挫折,還是就是被雷打到了?他說真的都不是,就是突然好想認識耶穌,還去書店找了很多跟基督教有關的書來研究,發現耶穌說的東西跟他很對頻率,他甚至很積極的跟我約一起去參加青崇的時間,但是剛好我週末要出差,跟弟弟的休假對不上時間,就這樣我沒來得及帶他到山莊聚會和參加幕道班,青崇就轉線上聚會了。我們也就開始了每週六在加看轉播參加聚會的日子,弟弟每周六都準時來報到,其中領聖餐的時候,弟弟問起聖餐的意義,講到浸禮延後的時候,他一副有點失望的表情。

四月中的禮拜六(4/11),我們一起參加線上青崇後晚餐時,我先生鈺凱問起弟弟「最近讀聖經有沒有遇到什麼看不懂的,或者生活中有特別經歷到上帝嗎?」弟弟就突然眼眶紅了哽咽的說,「我覺得上帝真的是真的,我現在每天都有很多感覺,不是難過、痛苦的感覺,是很感動心很滿很溫暖的感覺」,他分享著他在研讀聖經和屬靈書籍上心得,還說他聽著敬拜的詩歌就大哭了起來,他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但是覺得上帝很真實。

我一邊聽弟弟說,一邊流著淚說「那是聖靈的觸摸和感動」,接著我勇敢地問他「你要不要在我家受洗,如果你心裏對上帝感覺很確定了,承認上帝是你的主,而且這世上除了上帝之外沒有別的神了」,他說「我很確定,我真的很確定」接著我就去浴缸放熱水,烤聖餐餅,我先生鈺凱就帶弟弟去受洗約談和禱告。就這樣,我們在家裡奉耶穌的名為弟弟施洗。

烤聖餐餅的時候我在廚房哭到不行,上帝真的好偉大,而且祂的愛好真實,他會自己找到每一個他的孩子,而且是為每一個孩子量身訂做最美好、最合適的相遇,這個渴望弟弟得救的禱告,我不知道已經擱置多久了,心裏常常僥倖的覺得,弟弟國中的時候在才品決志過了,這樣就夠了,但是上帝卻說「還有更多」,祂比我還要在意並且顧念著弟弟,信守著祂對我這個家裡第一個基督徒的承諾「一人信主,全家得救」,是的,全家,一個都不會少。

我想要透過我的見証來鼓勵大家,上帝能夠,而且他非常的有創意和執行力,即便是在沒有實體聚會,沒有慕道班,上帝仍然能夠裝備、建造、感動人的心,聖靈也可以沒有限制的觸摸和工作。

不要輕看每一場聚會,即使是線上的聚會仍然帶著神的能力;不要小看上帝的能力,即使是人覺得無力的事上帝仍然能夠。上帝在你家,全家得救絕對是會被實現的應許,讓我們一同期待,也一起與神同工。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8期P4-5)

1,20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領袖觀點 | 與神一起享受人生

對於人生是苦澀的這句話,我認為是真的,但不夠完整,人生有苦澀,但不等於人生是苦澀。人生這麼長,如果全都是苦澀,怎麼活下去?人生還有幸福、歡樂、滿足…,但我認為苦澀不是不好的。在原生家庭中所經歷的事,會塑造你對人生的體會。

2,022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口述|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 劉莉芳傳道 編輯整理|陳怡璇

身心靈整全的旅程

對於健康的看重始於,前兩年,每到十一月,我先生都出現心肌梗塞症狀,醫師確診為遺傳性疾病。第一次他心肌梗塞過後,家人很擔心我們,我們也意識到健康的重要。聽從專業老師的建議,調整飲食,包括:減糖、戒澱粉、炸物,喝蔬菜湯等,從事規律簡單的有氧運動。此外,家人也為我們預備營養品。經過這些努力後,確實有減重。在這過程中,當工作量很大時,沒能嚴守飲食紀律,我就放過自己。反倒我先生相當持之以恆,會盡可能遵守,但他也鼓勵我:如果發現哪裡錯了,再重來就好。

除了保養顧惜身體,滿足情感層面需求也非常重要。以前我有傳道人要隨傳隨到、不能太過喜歡某一些事物的迷失,這使得我無法好好看重自己靈魂層面的需要。當牧區開始教導看重身心靈的信息,對我幫助很大,我得到很大釋放。我開始重視自己的休假,在休假期間好好休息,更多陪伴家人。當團隊有此氛圍時,我們就能彼此成全。安息文化的恢復,使得各方面次序都恢復,特別是我意識到家人需要我們陪伴。

天國文化的信息也教導我們:當你喜歡某些東西,也許也是神特別量給你的,正確跟它互動時會有收穫。我很喜歡追劇,有一次看韓劇,我笑得很開心,我感覺神對我說:「我跟妳一起看!我很喜歡妳開心、這麼地享受!」

我愛我自己的方式還有:去逛小物雜貨店,譬如:大創、超級市場、賣場等,使我有活起來的感覺。我也喜歡看旅行相關的影片、雜誌報導等,特別是日本相關資訊,有時只要閉眼睛,呼吸一下,我跟神說:「我們一起去北海道!」我腦海中就回憶起在北海道服事的種種,超級滿足。我跟神求,每一年我們全家都能去旅行,從2016年起,神果然都成就。

當我們全家人在一起時我也很開心,我們喜歡天天在一起!每天至少一餐一起吃飯。假日時光,我們家很有趣,三個人在房間裡,各滑各的手機,看到好笑的影片,彼此分享,一起大笑,雖簡單,卻很珍惜享受彼此的陪伴。

神將苦澀化為甘甜的人生

對於人生是苦澀的這句話,我認為是真的,但不夠完整,人生有苦澀,但不等於人生是苦澀。

人生這麼長,如果全都是苦澀,怎麼活下去?人生還有幸福、歡樂、滿足…,但我認為苦澀不是不好的。在原生家庭中所經歷的事,會塑造你對人生的體會。我成長在比較辛苦的家庭,家境貧窮,父母親教育程度不高、關係也不和睦。我母親曾說:「如果我的膝蓋會說話,它們都會替我流眼淚。」

而我信主後,人生也並非一帆風順。在還沒遇到另一半時,曾因身材關係,婚姻、家庭似乎都離我好遠,我想都不敢想,有種被世界遺忘的感覺。在服事上約有13年時間,尋找自己的定位。進入婚姻後,又經歷過流產、先生兩次心肌梗塞。

我曾經歷兩次流產,如果沒有神,我會停留在懷疑信仰、自我否定中,然而在自我療癒的旅程裡,神對我說:「莉芳,你跟這兩個孩子在永恆裡相處的時間,會比在今生還要長。」這兩個孩子使我對「永恆」有新的認識。我能用這經歷,服事跟我有一樣遭遇的姊妹。每次講起這件事,我的孩子彷彿活著一樣,他們跟我一起傳福音。

我也曾經歷喪父的悲痛,特別是父親過世時,我們還沒和好。我好難過,不知道牽爸爸的手、被爸爸送去上學、跟爸爸聊天是什麼滋味、感覺。但每次思念父親時,我不會落入憂傷太久,好像有網子將我從憂傷中撈起來。我經歷到:雖然父親離世,但聖靈讓我知道父親在祂那裡,我不需要這麼悲傷。

那段喪親期,祂並非不讓我悲傷,而是將我從過度悲傷中帶回來。聖靈陪伴我走悲傷歷程,祂容許、陪伴、且停住我的悲傷。父親過世是苦澀,但神卻能將之化為力量、甘甜,使我更認識我的信仰,使我能向家中有親人過世的弟兄姊妹傳講永恆盼望的信息。

回想起來,有許多苦澀,但神卻讓苦澀化為甘甜。

我體會到,我屬於神,神讓我的苦澀有意義、有價值。祂讓我知道,我有能力度過苦澀,因為我可以全然信靠祂,祂必挺我走過生命的苦澀。上帝看得起我們,讓我們在當中受磨練。

有一天你會知道苦澀對你價值!不用害怕人生中的苦澀,這一生回想起來如果沒有苦,就顯得乏味。當你遇見神時,神必能將你生命中的苦澀化為甘甜。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7期P4-5)

2,022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領袖觀點 | 約書亞樂團 團員歐洲音樂短宣之旅

我們感受到很棒的屬靈氣氛,事後得知教會為了這次聚會已經禱告了好幾週,我知道重點不是我們,而是人們是那麼渴慕福音和神的同在。禱告是那麼的真實、有影響力,即便是在陌生的環境,聖靈同在的氛圍卻讓我們像是回到了家。

2,730 total views, 4 views today

文 | 治德

往荷蘭的班機是半夜零點十分起飛,感謝璽恩還有璽文姊弟倆的協助,看著高速公路上閃爍的車燈和暗黃的路燈,經過幾個小時整理行李大作戰(遊戲重點是絕不忘記帶任何東西和超重),我正在被載往桃園機場的路上。

我從小就在教會的環境成長,知道一個群體不見得每天都很溫馨。我們可以彼此協助、吵架時也學習彼此相愛,提供自己身上的恩賜,這次三人成行的短宣之旅,我覺得很幸福。其實在出發前璽恩和州邦都幫了很多,無論是溝通安排此次長達 14天的行程,或是製作演出會用到的ppt和影片,再次我感受到我們是一起的,大家不分你我一起努力。

上了飛機到了目的地,我們就進入了一個循環,不同的人來迎接我們,入住同工家或旅館,去到一個個不同的教會;一次次迎接陌生的人群和文化,然後分享音樂和見證,聚會結束還有時間,就會展開簡短的旅行,去附近走走。說起來好像很重複,其實每去一個地方就是一次新鮮的感受和挑戰,彷彿在一次的短宣中就體會到多次服事的酸甜苦辣;這一趟我們共去了荷蘭、德國、瑞士、英國,以及南北愛爾蘭等六個國家,歐洲的華人教會給我一種很溫馨也很團結的印象,大家一起弄吃的,一起聚餐,聚會的時候同工們也都很熱情,也可能是身處他鄉,所以更珍惜彼此。

印象很深刻我們去到英國理斯特,一間講台後方有著大片窗戶,陽光會灑落下來的教會,走進去成群的同工夾道迎接更是溫暖,我們感受到很棒的屬靈氣氛,事後得知教會為了這次聚會已經禱告了好幾週,我知道重點不是我們,而是人們是那麼渴慕福音和神的同在。禱告是那麼的真實、有影響力,即便是在陌生的環境,聖靈同在的氛圍卻讓我們像是回到了家。這場聚會同我們大部分的聚會形式一樣,牧師會開場,但因沒有樂手同行,與會眾寒喧之後,我們以播放歌詞音樂MV的方式帶領簡短的敬拜,接著各自分享見證。

如同璽恩在見證中提到的,幾年前他經歷到很大的挫敗,以歌唱工作為主的她,卻歷經聲帶受傷,面對具備危險性的手術,內心有許多擔憂;在不同的宣教場合,我們無法帶著太多原本的頭銜和身份,有幾場台下的反應也是非常冷淡,雖然海報上印著我們的臉和名字,放著約書亞樂團的名號,仍然有許多會眾不認識我們,我們必須很清楚自己所傳揚的信仰,很清楚使我們堅持下去的動機,以及我們內心的熱情來源。還記得璽恩當初告訴我歐洲的餐福使團(歐洲華人餐館福音使命團隊)來信邀約時,我很快就答應了,起初內心其實並沒有所謂對歐洲靈魂的負擔,只是單純很想去歐洲看看走走。

直到快要出發的前一天,我才突然從神領受了一份對歐洲華人的愛,實際走完這一趟也親自見證了這份感動是真的。州邦在多場晚會中,分享了自己信主一路走來的恩典,如果沒有神,他今天很有可能仍然是一名IT工程師,如果當初不是那位基督徒的教授傳福音給他,他今天也不會成為約書亞的一份子,持續教授歌唱與敬拜課程,在教會服事,甚至傳福音給現在也一樣有在教會服事的親人。

許多人聽完我們的音樂和見證,在會後與我們分享回應,覺得可以體會我們的見證,因為那也曾是他們的經歷,許多人很感動,甚至有長期聽我們音樂的當地英國人,特別搭了很久的火車來到會場,說自己的異象是將來也要來亞洲宣教,讓我們驚喜又感動。

歐洲實在有太多的美景,我喜歡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給我大器和從容兼備的氛圍;還有愛爾蘭大片的草原和善良的人民;最讓我們驚嘆的是在瑞士的日內瓦湖,當璽恩走近美麗的湖岸是整個隱藏不住笑容,各種拍照殺去不少她的手機容量。然而,也有些令人遺憾的故事,那是在瑞士一個叫洛桑(Lausanne)的城市。

那天晚上地主招待我們喝了許多紅酒白酒,大家喝完都好好的,只有我不勝酒力表示需要走走路再回房間(酒真不是我的強項…),我們隨意散步,居然走到了當地著名景點,也是一間相當宏偉的新教教堂。隔兩天同工再次帶我們來到這裡參觀,白天日光加上地處半山上遼闊的風景,跟夜晚不同。走進教堂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彩繪玻璃,而且說真的,沒有一片圖案是相同的,有的是講述保羅的故事,有幾片則是畫出耶穌在十架受難的景象,一邊觀看一邊還傳來莊嚴的管風琴聲。帶我們參觀的同工卻說,這裡每週聚會人數,只有十人,沒錯,那麼美麗、巨大、挑高、宏偉的教堂,加上主責的牧師只有十多人不到。

當信仰剩下表面的文化和宗教的空殼,令人感到很可惜,這也提醒我要一直更新自己的思想,常常跟隨,持續聽見和經歷神,讓耶穌真實活在我的生命中。

最後我要說,很感恩餐福的洪祥平牧師一路帶我們三個年輕人搭車又坐飛機的一路奔波,洪牧師通訊軟體的簡介上寫著的異象:「願有中國餐館的地方,就有主耶穌基督的福音」,我會放在心裡,也相信耶穌一定會成就這個異象。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6期P4-5)

2,730 total views, 4 views today

領袖觀點 | 榮耀的家

門徒們登到山上、看見異象,他們來到生命中一個屬靈的高峰─但是神不會希望我們只停留在那個經歷裡面。

2,536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靈糧生命培訓學院院長 | 周巽正牧師

去年台北靈糧堂分享了2019年異象是「邁向榮耀」之後,有一段經文就常常出現在我腦中。

這段經文來自馬太福音十七1-9,講到耶穌登山變相的事蹟。這段經文有很多有趣的地方,首先是是摩西和以利亞,他們是兩個完全不同時代的人,因為耶穌的登山變相,而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場景中。

而接下來彼得的反應,是提出了搭建三個棚子建議。其實一開始門徒跟著耶穌上山時,並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甚至在耶穌禱告時還睡著,直到整個榮耀彰顯他們才驚醒過來,一睜眼就是眼前的異象,彼得脫口而出說:「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

在這個榮耀中,彼得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停留,其實這也是大部分人會有的反應,很多時候我們會想要停留在某一個榮耀的時刻中,好像把那個架構保留住 把神榮耀保留住。就好像門徒們登到山上、看見異象,他們來到生命中一個屬靈的高峰─但是神不會希望我們只停留在那個經歷裡面。

這時候天上去有聲音傳來:「這時候傳來,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父神說這句話,其實是對我們說,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亞代表眾先知,律法和先知都有啟示,但只是部分的啟示,他們都指向了耶穌─彌賽亞─的到來,因為只有耶穌可以使我們進入永恆。父神在這裡所說的,是在告訴眾人,在他們面前有一位彰顯祂的形象、祂的樣式,所有想要認識關於父的一切,都在耶穌身上可以找到,所以要聽耶穌。門徒聽見這話後,就俯伏在地上。

任何人只要經歷過神的榮耀,其實你的第一個反應一定也是像門徒一樣。我很喜歡耶穌接下來的反應,祂沒有解釋,而是摸了門徒。很多時候我們期待耶穌對我們的理性說話,告訴我們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但是通常神在祂的大能中,是不會按我們期待的理性去滿足我們的。當你在最徬徨、害怕、恐懼時,很想要一且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神通常不會回應你這些問題,但是祂會觸摸你,對你說:起來,不要害怕。

最後經文紀載到,門徒最後舉目只見耶穌,他們看見不到其他的一切─包括摩西和以利亞─只看見耶穌。當我們認識神,我們渴望得到祝福、渴望經歷那豐盛的生命,其實本質是要從我們的生命改變開始,當生命真實的改變,會發現在我們生命中唯一的焦點,其實就只有耶穌。

我相信邁向榮耀,遇見神的榮耀,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命中必須要發生的,而這個榮耀會在我們生命中帶來本質的改變,如果我們真的要進入到合一的關係中、要「讓家偉大」,不管我們的身分是什麼,只有神的榮耀可以使我們合一。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5期P4)

2,536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