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超自然創意選修課{動態影像}影像傳播 不受時空限制的感動

一身黑衣、頭戴耳機是標準配備,他們或站在會場中架起的平台上、或在場中移動,鏡頭準確地捕捉台上、台下感人的一幕幕。這群同工在聚會中往往很低調,但透過他們的服事,卻讓人可以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領受現場的感動。「影像的呈現是很能夠感動人的,也是讓人容易接收到訊息的一種管道。」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Holywood影視團隊的團長林純智,在接收訪問時這樣分享。

1,163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一身黑衣、頭戴耳機是標準配備,他們或站在會場中架起的平台上、或在場中移動,鏡頭準確地捕捉台上、台下感人的一幕幕。這群同工在聚會中往往很低調,但透過他們的服事,卻讓人可以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領受現場的感動。「影像的呈現是很能夠感動人的,也是讓人容易接收到訊息的一種管道。」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Holywood影視團隊的團長林純智,在接收訪問時這樣分享。

學習與神同工 捕抓到意想不到的感動畫面
不是科班出身,卻在影視團隊一待就是10年,純智說,記憶中她小時候就很喜歡攝影,直到大學時,因著課程報告的需要,她借了台DV 邊採訪、邊拍攝,最後更土法煉鋼,用DVD播放機對錄的方式,將所拍攝的影像一段段接起來成為一支影片,送給受訪者的家屬。「當下他們也很感動,因為藉由那些片段,他們可以再次回憶過去與至親的互動。」這段經歷,讓她發現自己對影像仍有興趣,也因此加入了影視團隊。

直到現在她仍記得,當她在團隊中擔任動態攝影師時,常常感覺到攝影機就好像是神的眼睛一樣,透過祂的眼光看著會場所發生的事情,她說:「有時候會拍出根本不是我想得到的視角或構圖,當導播稱讚我畫面抓得不錯時,我知道這真的不是我。」這些不經意捕抓到好畫面的經歷,也讓她學習如何與神同工。

網路轉播 更多服事雲端的基督徒
從一開始因為團隊人手不足,需要擔任多工的角色,到現在團隊逐漸成熟,開始有更細緻的分工,純智也承接起管理大團隊的角色;而影視團隊也從服事現場的會眾,開始擴張境界服務起「雲端」的弟兄姊妹。

曾有在加拿大開店的基督徒說,因為當地教會距離十分遙遠,他們反而常與親友一起收看青年崇拜的線上轉播,而神也透過信息大大建造他們的生命。另外一個雲端服事的見證,則發生在2015年復活節的醫治佈道會,當信中牧師宣告心臟得醫治時,一位原本心臟二尖瓣膜脫垂的基督徒,就在螢幕的另一端領受,並且真的得了醫治。「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激勵,神的工作不被侷限只在現場,透過影像的傳播,打破距離時間限制,而且當這個影像存留下來,也許在其他時間看到的人,他們也可以領受同樣的祝福與恩膏。」

這些經歷,也讓團隊除了更用心於動態攝影,也開始重視線上轉播。純智說,根據統計,每場崇拜平均1,000人,但網路上的點閱率卻可能是3倍,甚至4、5倍之多,而且世界各地都有人收看。他們十分看重這些族群,相信當網路轉播的技術更加純熟,將有機會接觸更多人,而且相信這也是將福音傳到地極的方法之一。「接下來我們希望朝媒體宣教的方向前進。我們還在學習摸索的階段,但影像若能與新媒體連結,相信會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5期P.17】

1,163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名人專訪|攝入像,悟出道-透過照片傳福音的藝術家 ─馮君藍

是傳道者、也是攝影藝術家的馮君藍牧師,不只是將攝影作品呈現在觀眾眼前,更包含他對信仰及生命極其深刻的體會,值得你我在這一幅幅作品前,安靜地、仔細地,反覆咀嚼那隱藏在靜態照片中充滿生命力的信息。

一位攝影藝術家,可以拍照拍到放在展場裡供人欣賞,他一定是下過許多功夫,且相機不離身的隨走隨拍?答案並非如此,他很少拍日常生活的照片,更不習慣隨走隨拍的模式,並且全部採取自然光線。那麼專業的攝影師應該用底片機吧?他現在熱愛Sony A7R,還直呼數位實在太方便了。那麼他很嚴肅,講得話像在天上飄?道理非常高深莫測嗎?採訪當天他身著藍色丹寧褲、深灰高領毛衣,再加上咖啡色休閒鞋,及肩中分長髮、一臉絡腮鬍,並且還幫忙我們搬桌椅、架燈,十足的親切和藹態度謙和。雖然他講話慢條斯理、但句句深具義理,他總是用他的笑容,以及詳細的解釋,適時幫我們從空中拉回地面。坐在對面接受採訪的馮君藍老師曾經說過:「攝影必須表達更多內在的事情,更多反省的事情!」而人如其作,他跟我們談的不僅僅是攝影,而是人生的一篇道。

「人子」系列
這次阿藍老師應邀展出「卑微的隱喻」(www.artrue.asia)展覽,其中囊括了幾個不同系列作品,馮君藍牧師認為,展覽的基調還是以「微塵聖像」與幾幅嘗試拍出耶穌基督樣貌的作品為主軸。他表示,在過去拍聖經人物系列時,普遍都是採用較幽暗的背景與黑白照片,而在這次拍人子系列的「耶穌30歲」及「出道前」兩幅作品裡,都是彩色照片,背景也是明亮的,呈現出比較明朗的感覺。為何有如此差別呢?馮君藍解釋,之前的聖經人物系列是有歷史感的,因為想借此傳達基督教是歷史的宗教,而上帝乃是藉由非常漫長的歷史來傳遞他的旨意。

然而,在「耶穌30歲」這個作品裡,馮君藍想強調「耶穌是道成肉身,成為人子的身份,作為一個現世性的代 表」這樣的精神。他表示,在舊約裡當人們在思想上帝時,上帝是透過先知,透過一個代言人來說話。在整個舊約裡面,人們認為上帝是眼睛看不見、摸也摸不著,是無形無相的。但到了新約時代,當耶穌出現時,無形無相的上帝卻成為一個人子,成為人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時,對我們來說他就不再是隱藏的了,他就完全地昭然在我們的面前。

在拍攝的時候,被攝者擺了一個非常舒服而自在的姿勢,加上左手手掌微微向前,彷彿召喚我們,說「你們來看」。馮君藍說,而這就彷彿耶穌當年在召喚門徒的時候,門徒問他說:「夫子,你住在哪裡?」耶穌回答:「你們來看。」從此,門徒就與他朝夕相處,意即上帝藉著成為耶穌基督一個人子,把自己呈現給全人類看。從前,人們對上帝的感覺都是模糊不清的,好像對鏡觀看,但後來藉著耶穌基督,人便可以清晰地看到上帝的本相。

另一幅拍耶穌基督的作品,名為「出道前」。巧的是,被拍攝者剛好也是30歲。「出道前」這幅作品是在傳遞耶穌要出道前,坐在椅子上思想。他在想,該如何怎麼展開他的事工?馮君藍認為,耶穌老早就知道在事工前面擋著十字架的陰影。所以在照片裡,他安排讓主角的臉有一半是在陰影底下,而人物眼神也不是完全明朗的,有一種凝重,但又帶有堅定。主角的姿勢看來彷彿就要起身,代表著耶穌就要開始行動了。而耶穌的母親在一旁扶著她,流露出她對於自己兒子的憂慮與擔心。在現實生活中,作為耶穌母親模特兒的人,恰恰也就是主角現實生活裡的母親,因此兩人互動間便能自然流露出很親近的感覺。

「肢體」系列
提及「肢體」系列,馮君藍表示他創作時首先想到的是教會。他說,「耶穌用枝子跟葡萄樹,來比擬我們跟上帝間的關係。後來,保羅就延伸了這個概念,他認為教會就是以基督為元首,我們是在這個概念下互為肢體。而我認為,教會就是一群願意讓上帝的主權來管制的人的群體。若從此角度來看,教會就是可以用來代表這個世界的,一個理想的模型。上帝創造的世界,乃是在這個世界裡所有的人都能夠照上帝的意旨來活,以信、以盼望、以愛,彼此交往,彼此互動。而『在肢體裡』的意思,是說我們乃是互為手足。」

「肢體」系列的模特兒是一男一女,一個是非洲人一個是亞洲人,一個是穆斯林、一個是基督徒。挑選兩個背景徹底不同的人一起合作完成這個作品,馮君藍表示,希望讓兩個異己藉由碰觸,可以彼此訴說,彼此信任,進而在作品中傳遞出彼此相、相依託愛的關係,而這也是他想藉作品表達的禱告:「盼望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能夠愛我們的仇敵。即便我們不會把彼此之間相異的部分抹煞掉(那是真實存在的),但我們仍夠以愛彼此相待。我們可以不必互相攻擊,互相殺戮。」

照片背後
在論及「如何依設定主題安排畫面」這個問題時,馮君藍坦言,因為職業是全職傳道人,因此真正拍照的時間並不多,他大多數的時間主要還是花在牧養教會上。因此,雖然作品有時需要較長時間去醞釀、去反覆推敲,但他卻不是每次都能這麼做。甚至有時因為工作忙碌之故,在看中模特兒人選,想好適合傳達的訊息後,就忘了這件事,直等到約定時間到了,對方出現在眼前時,他才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反應。

但奇妙的是,照片看起來卻是十分慎重。他認為,或許是由於他在作品中要傳達的信念是為之生、為之死的信仰,而這樣的信念是以他每天的讀經、牧會作為底蘊。因此,有可能是作品欲表達的信念在平時便已悄悄醞釀,所以即便是在匆忙的狀況下,還是能有一定的表現而不致荒腔走板。

瞬間,還是永恆?
知名攝影家阮義忠老師曾如此形容過馮君藍的作品,「別人的照片好像都在捕捉瞬間,但是你的照片,當人在關注它的時候,好像時間才正在慢慢地釋放。」對於這樣的評語,他非常驚訝。他認為阮義忠明白了在自己照片裡意欲表達的信仰。

「一個影像被凝到照片上,當然是在一瞬之間。但我的照片跟街拍,跟在現實生活裡捕捉鏡頭的方式,卻是不同的。」馮君藍認為,拍照不只是現實。人類的生命雖然好像是一聲嘆息,但同時也因著乘載著上帝的形象,因著上帝的慈悲,因著祂想與人分享祂生命能量的心意,上帝希望人類成為祂的兒女。所以人類的生命裡,其實有種永恆的潛質。如果人願意把生命與上帝緊緊地聯繫,而不是從上帝這個樹幹上切斷,那麼人的生命就會有一種永生的可能。這也就是馮君藍希望透過照片傳達出的訊息—— 時間的延展性,一個持續的故事。

另一方面,馮君藍認為他所拍攝的聖經人物,也不過就是在他們所處的時代裡,去回應上帝對他們的召喚,而所有基督徒應該也是一樣的,應該要跟聖經裡的人物沒有什麼分別。作為基督徒,他認為我們同樣也被上帝邀請進入到信仰的長河裡。他之所以邀請基督徒以拍照方式來傳達聖經的故事,一方面是想表示,基督徒在現世的生命裡面,應對上帝的啟示要不斷地重複,或者有新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代表基督徒應當要非常謹慎地,在現世的生命裡,在生命的處境當中,去回應上帝對我們的召喚。

採訪後記
訪談中,我們常常覺得馮君藍牧師在講解作品的同時,似乎也在講一篇道。對此,他笑稱自己在教會裡不大這樣做,反而比較多是藉著展覽,或有時在學校裡,透過放作品投影片的方式來進行。他認為在非基督徒的群體裡,對方會想要了解他拍照的動機,比較不會先設下界線,因此他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跟聽眾分享聖經裡的訊息。

他說,「這也是我做展覽主要的目的。我其實不是把自己當作一個攝影家,基本上其實我就是個傳道人。只是,我同時使用了『影像』作為一個媒介。多數人面對我照片的時候,即便是非基督徒,他也不會排斥。因為對照片有興趣,當我分享信息的時候,他的心比較容易敞開。我覺得,到目前為止這個媒介,還算不錯。」

※馮君藍牧師的《卑微的隱喻》展覽,已於105年2月29日結束。若想更多了解牧師的攝影展之相關訊息,請鎖定馮君藍牧師或Artrue正藝美學空間的Facebook專頁。

【本文出自Asia for JESUS 亞洲復興誌第26期P.46-49】

25,925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