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後事自己來 多桑的待辦事項 人生的寶藏

no36

文|趙治德

以上,是我落落長的臨終筆記。擅自冒充我亂講話的二女兒,剛才告訴我,我已經死了。她問我現在在哪裡。這件事嘛……
我不告訴你
不知道為何對於最近某位會飛的英雄電影感到異常失望,想把這樣失望的心情傳達到大家心中(?),此時外面漸漸滴落的夏日雨,把DVD再放進PS3裡播放,結尾的這一段還是讓我崩潰,這就是近年日本流行的終活日記,女兒代替父親念出的真實紀錄。身為父親最擔心的小女兒,也是位30歲的導演,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了父親無法理解的舉動,不只遲遲未婚,還整天拿著攝影機猛拍,當父親好不容易從化學產品業務的工作退休,打算好好來享受人生的最後時光,卻發現自己罹患了末期肝癌,也成了導演紀錄起父親最後時光的契機。
一般人只意識到日本人個性上的壓抑,卻沒意識到其實日本人骨子底情感豐沛,然而因拘謹的文化使然,才必須動用到更多的壓抑,這也是我自己的個性。因為敏感的心,對大小事易有感觸,時常活在一種貌似抑鬱的氛圍,感覺一多,卻不想被發現,就必須把它抑制心裡,生活起來,做事顯得很有一種鋪陳感。怎麼說呢?就是每件事,都不只它表面的樣子,並且會期待別人有注意到我們內裡真正的用意。例如簡短的一封私信「最近好嗎?」其實是壓抑了兩個月後的深度關懷;什麼都不承認,直到最後一刻才說;或是拿出我最近在《小說的五十堂課》一書中讀到,說是英語世界真正第一個現代小說家亨利•詹姆斯所發明的創作技巧:用訊息的礦砂填滿每一道裂縫。」
好吧,似乎解釋得太深奧!
整部紀錄片看下來,就是某種樂觀的極簡精神,導演平直的旁白,多桑(日語的父親)面對被宣告只剩半年可活,毫無避諱,甚至自己去探勘告別式的場地。片中談到夫妻甚至因吵架而分居,看到一半,我還以為多桑與妻子並不相愛,直到該來的終究還是到來的時刻,多桑病危住進醫院,他所寫下的最後幾件待辦事項:跟孫女告別、給母親打電話(正式告別)、和朋友聊天、繼承給兒子,透露出了他所認知的人生寶藏,到底是什麼。
美式英雄片,精緻的劇情,為了讓我們瞭解角色背後多麼深刻動人的背景故事,億元打造的場景,卻也只能讓我坐在戲院裡無動於衷的發呆;而這部真實的日本紀錄片中,多桑只需要在病床上對著太太,終於地,人生第一次的說出那三個字,就讓我掉下真正的眼淚,也許我真不該看動作片卻期待有紀錄片的感人,但你我看電影不就為了能從故事獲得啟發嗎?當人生緩緩向前,儘管時間很靜,並不代表終點不來,情感累積在心底的人們,總也需要幫彼此填滿空缺,這是一種日本的態度,一種消極的熱情,多桑接受女兒的建議受洗成為天主教徒,最後的日子他雖完全不期待康復,但認真預備接受自己人生的終結,完成自己的每個願望,認清自己所在乎的,就是身旁的家人,真實去面對每個問題,自己決定後事如何辦,決心不給兒女負擔,死後一年,這部片子轟動日本,成為日本影史賣座紀錄片。
全片聽不到一句導演對父親的感念(因旁白皆以父親口吻),但從每個當下的拍攝,到有始有終的完成了近九十分鐘的影片,其實啊電影本身就是來自小女兒的訊息,從第一天拍攝、鋪陳到電影上映,要填滿這最後一道思念的裂縫。
她一定也很想爸爸。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 19期P.62】

3,153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Bookmar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