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2014-12-17

愛始於單一事件,最終成為環境。 等愛的城市 Welcome to the Rileys

記曰:「少而無父者謂之孤。」孤兒指的是沒有父母的人,但基督徒屬靈的孤兒解釋為一種自己選擇的生命狀態,包含著缺乏、競爭心、自卑、以被注意取代被愛、追求獨立、渴望證明自己能成為自己的源頭(靠自己完成事業)等等的心態。上帝只創造過兒子,我認為今天世界上會充滿擁有孤兒思想的人,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個孤兒的世界不斷的提供孤兒的環境與經驗給每個人。

劇情大綱:道格萊利(詹姆士甘道夫尼 飾)與露意絲結婚30年,如今感情不如以往,妻子因女兒的過世而心靈受創,足不出戶,道格則在失去外遇對象後,於出差的城市遇見了年輕沒有父母的脫衣舞孃艾莉森(克莉絲汀史都華飾),心生憐憫的道格下定決心,花上金錢時間與人力來幫助她,當露意絲發現這一切,震怒的懷疑先生的動機,然而隨著漸漸相處,三人的心都有了變化……

”是你選擇了憂鬱”(原名Choice Theory選擇理論)這本書中提到,作者從四十年的精神病理學臨床經驗中做了個總結,顯然的,不快樂的人都有相同的問題:「就是他們無法和他們一心想和樂相處的人真正處得來」他說。顯然的,我想這句話也會打中不少人的要害,當然是指心理方面。這本書提到了有趣的選擇理論與外在控制心理學。

關於外在控制心理學,表面來說,就是有些掌控者企圖要讓你相信他們知道你要的是什麼(而你自己不知道),這樣無力感的思想會透過習慣融入到我們心裡,若某天我們有了權利,我們便也會用控制他人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標。作者說這樣的心理學會充斥社會,是因它確實有效但這樣的文化,最終將加深人們的不快樂,使我們更難相信溝通、相信真誠之心的存在。選擇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告訴你,沒有人能夠使你過得不好,若你想得到一個結果,你就要去做能使自己更靠近這個目標的選擇;我相信有些讀者會認為這是廢話,但對於那些身心受創、出身貧弱、或正在面對人生低谷的人來說,這將是他們最大的掙扎,因為他們所遭遇的事情,很可能正用力地說服他們一件令人難以承受的事情:「我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 。」

失去女兒、妻子長期地抑鬱,讓曾任父親又身為人夫的道格,幾乎說服了自己選擇去相信自己是一個無能又無法給予的人,直到艾莉森這樣一個生活破碎而混亂的孤兒出現,讓他發現原來自己仍然有給予父愛的能力,他開始裝修她髒亂的住處,他選擇跟她同住並關心她,而終於走出牢籠的露意絲,也把她當女兒般對待;一個包裹住艾莉森的,不是一個道理,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而是一個環境,而這個環境很完整,沒有人在刻意地做什麼,要試圖來針對問題解決或針對創傷來醫治,當需要出現,有愛的人很自然就付出些什麼,去讓需要被滿足,於是,負傷的人,以自己真正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去療癒其他負傷的人。

孤兒的靈,以超自然的方式恢復,而孤兒的經驗,則需要兒子的經驗去恢復,除了一本書、一篇講道或文章,一個勸誡一次陪伴,我們所能給予最好的,也最有效的(很不想用這個形容詞)

應該是一個整體環境。

而身為需要的一方,仍然有工作要做,那就是打開心,去願意接受,就像艾莉森願意“選擇”被愛,不過若沒有道格先提供環境來融化一顆閉鎖的心,一味的責怪艾莉森為何不敞開心,未免也太強人所難;每個人都是來自本身的“既有處境”,畢竟艾莉森的既有處境是脫衣舞俱樂部,是無父無母真正的孤兒,而整個故事的轉折,就是當道格遇見了她。

【本文出自AsiaforJESUS 亞洲青年誌第22期P.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