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2014-06-24

信仰不能是「只有行為」藍調藝人 Eric Bibb

I f Our Heart Ain't In It
Then Ain't Nothing is Gonna change

─ 節錄自 Eric Bibb《Get Onboard》專輯,
  單曲〈If Our Hearts Ain't in It〉

在爵士音樂史上,有一位非常傑出的樂團叫Modern Jazz Quartet,裡面的核心人物,是大名鼎鼎的 John Lewis。而這一位今天我們要探討的紐約音樂人─ Eric Bibb正是 John Lewis的親生姪兒。

出生於音樂世家的Eric Bibb,家族中有一位這麼傑出的舅舅,使得自幼成長於教會的他,從小就受到各種音樂薰陶。在Bibb這位以吟遊詩人自居的音樂家,在他才華洋溢的發展歲月中,鄉村音樂和藍調一直是主攻的音樂型態。若要想出他和許多草根音樂人最明顯不一樣的地方,就是Eric Bibb經常透過作品來探討他對於實踐信仰的觀點。在音樂中,他透過言簡意賅的文字,對不少有趣的深度議題進行思考,他所帶來的,不僅僅只是藍調音樂,還有背後的豐富內涵。

傳福音以先,生命必須先被改變

日本宣教士內村鑑三曾經說過:「傳福音的真正意義是,把自己的生命交付出去;傳福音的困難就是在這裡,而傳福音的寶貴也是在這裡。」Eric Bibb的歌,有時候更不只對未得之民「傳福音」的野心,而是給那些已得之民的神國百姓─「你們成為了什麼樣的基督徒讓世界看見」最直接的提醒。

戴德生說:「神預備將我們所要的一切賜給我們,只要我們需要祂。」Eric Bibb認為,如果基督徒的生活已經對追求神失去渴慕,剩下一些形式上的規隨,則這個信仰已經失去了改變世界,轉化人心的力量。因此,當許多基督徒藝人都透過音樂這個媒介,宣揚「福音好處」的同時,Bibb的每一張專輯,卻直接在每一首創作中包裝了對於持守信仰,仔細省思後的寶貴訊息,並且希望透過音樂可以帶出的柔性力量,挽回這些神國百姓最初對於上帝的熱情。挽回出走、迷失的信徒─這是他的另類宣教。

Eric Bibb並不以「基督徒藝人」或是「教會藝人」自居,而是著眼於人口龐大的一般唱片市場。因為自幼耳濡目染,浸淫在偌大的音樂世界,他最終選擇了透過「藍調」和「鄉村」這兩項他最擅長的武器,帶著一把木吉他,四處吟遊彈唱他想說的事情。Bibb對隱藏在人群中,潛在可能已「僵化」,或早已厭倦對觀眾登高一呼一大落「抽象口號」的音樂人充滿了負擔。由於從小出身教會,他夠了解「習慣」和「形式」會如何慢慢侵蝕基督徒對「跟隨」的渴慕;細細端詳Eric Bibb的歌詞,他對於「帶出走的人回家」充滿熱情,這種「向老基督徒重燃宣教之火」的呼召,才會經常體現在他創作的血液。

我們想讓眾人看見的是什麼?

英國神學家John Darby曾說:「屬靈的標準,不是看我們所做的有多少,乃是看我們所彰顯的基督有多少。」我想,這正是Eric Bibb每次唱歌時,最希望表達出來的核心價值。

在曾經發行的單曲〈If Our Hearts Ain't in It〉中,Eric Bibb從歌曲一開始就直白寫道:「一週去教會七天,每天讀聖經三小時,行上千件善事……但如果我們的心總是心不在焉,那麼其實我們並沒有改變任何事情。」

對Bibb而言,音樂絕對不只是音樂,信仰也更不只是教條。如果他做音樂是如此「當真」,跟隨上帝,只有更「當真」才是表裡一致的基督徒,不然很多事情的優先順位都是可以超越上帝的。在Eric Bibb眼中,音樂和信仰是分不開的,如果基督徒音樂人認為自己不能一刻沒有音樂,他們一定得用更高的標準自我要求,比任何音樂人都更用心生活,才能帶出影響力。這些事情,使得他在眾多只暢談「風花雪月」、「抱怨生命不順遂」或是「自我解嘲生活的無奈,唯有放逐或墮落才是人生唯一正解」的廣大藍調音樂市場,成為一股不卑不亢的清流,緩緩地進行著另一種高強度的內在革命。

John Wesley 曾經說過:「我把全世界看成我的牧區,意思是無論在什麼地方,我認為我必須在那裡向凡願意聆聽的人,宣告上帝救贖的大喜信息,這是我無從逃避的責任。」筆者從Eric Bibb的音樂中深深體會─信仰不是別人的,也不是父母的;唯有真正與基督同行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爆炸性影響力的生命。

【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青年誌 第15期P.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