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2018-07-17

教養兒女 從創造可以犯錯的環境開始

短摘整理|陳珮瑜

試想一下這兩種情境:家中那兩歲多的孩子,正處在對一切事物好奇的階段,舉凡他走過的地方都會清楚地留下證據──搞得一團亂──為了避免最後得花費大把力氣整理,你試圖要阻止到處闖禍的孩子…。另外一次,是你七歲大的孩子隨手從地上撿起一個來路不明、又髒的橡膠玩具,直接放在口中咀嚼,完全忽視一直以來你所堅持的:乾淨的住所、健康的食物等原則,並且嚼得津津有味,這時候,你是直接將東西奪下來、還是要來個機會教育呢?
 

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有自由。

(林後三17)

上述的情境,都曾經發生在賽斯‧達爾(Seth Dahl)牧師家中,投身兒童事工已經15年的他,接觸過各式各樣的家庭,發現很多時候家長們渴望學習的是更多技巧或工具,以運用在養育孩子的身上,但往往關鍵是父母親需要先成為健康家長,才能真正建造出健康的下一代。「有時候你看到行為最端正的孩子,可能是最被挾制中的孩子;表現良好的孩子,可能只是他們很怕被罵。」如果教養孩童的出發點,是試圖透過控制他們的行為,好使孩子行為端正、不再犯錯,會間接奪走孩子學習自制、以及學習正確決定的能力。
 
不要掌控孩子 而是教導孩子學習自我管理
「如果你沒有做壞決定的可能性,就不會知道怎麼做好的決定,我們要給孩子們空間學習做壞的決定。」從小生長在基督化的家庭中,賽斯牧師周遭的大人不斷告誡他許多不能做、不要做的事情,拉起一道又一道的防線,然而長大後的賽斯牧師並沒有因此不再犯錯,反而成為了癮君子、甚至為生活而販毒。當他回顧成長的軌跡,發現正因為過多的保護,錯失了許多學習作判斷、以及為所作決定承擔後果的機會。「父母的職責不在替孩子做決定、也不是不讓孩子做錯誤的決定、也不是去掌控他們什麼該做,而是創造安全的環境,讓孩子有機會犯錯,帶著他們學習去承擔結果;讓孩子學習思考後果、並且做出決定。」
 
後果與懲罰 乍看很相似但結果大不同
賽斯牧師進一步分享到,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讓他們學習明白後果,與給予懲罰,有時候兩者很清楚可以被分辨、有時候則很難,唯一的方法,是了解自己心裡面的感受;如果帶著憤怒、充滿沮喪,有可能最後得到的結果完全一樣──你仍舊成功地讓孩子將環境收拾乾淨了──但對孩子來說,所經歷的卻是被懲罰、被掌控,而不是學習為後果負責。賽斯牧師說,他見過許多生氣的父母親,其實他們裡面並非真正的憤怒,而是想要掩蓋受傷和恐懼的感覺。

「怎麼知道你的動機?當你很享受在這個過程中。」賽斯牧師笑說,這個方法乍聽之下很奇怪,但關鍵是首先父母親需要學習辨識自己怒氣的來源,並且試著讓孩子了解當他們犯錯時,父母親內心的擔憂或難過,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感受,而不是直接定孩子的罪;若父母心中是平靜安穩的狀態,就能創造出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學習,所帶出來的將是保護關係,而非掌控。下次,萬一孩子又不受控地將環境弄得一團亂,將之視為是讓孩子學習為行為負責、承擔後果的機會吧!因為將來有一天,如果孩子面對的試探是毒品,他將會知道要評估後果、並且知道怎麼做出正確的選擇。